中国近代史论文题目

时间:2021-07-01 10:22:47 教学资源 浏览次数:

篇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参考题目1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参考题目

1. 近代中国从改革到革命的历史发展逻辑

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

3. 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方案之间的比较

4. 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的关系

5. 评价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6.“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过程综述

7. 试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原因

8. 试论“长征精神”(或论“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9.论社会主义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10.论在铭记历史中坚持“三个选择”

论文写作要求

1.

2.

3.

4.

5.

6. 在教师给的参考题目中任选一题。 独立完成论文写作,禁止抄袭他人文章。 论文应理论结合实际,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创新。 论文所引资料的出处必须一一注明,论文后应附参考文献。 论文正文要求在1000字左右,必须用钢笔或签字笔书写。 格式包括:标题 、内容摘要(1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正文,参考文献。

试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原因 在劝说蒋介石联共抗日遭拒绝的情况下(背景),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人物),于1936年12月12日(时间),发动兵谏,在西安拘捕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主张.中共中央以民族大义为重,派周恩来赴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合作,迫使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条件,使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结束,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意义).

和平解决原因:①日本不断扩大侵略,特别是华北事变损害了英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集团的利益,蒋介石集团有转向抗日的可能。②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迫切任务。③张、杨发动西安事变也是为了逼蒋抗日。④事变发生后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力图置蒋于死地,夺取政治权,扩大内战,有利于日本侵略

主要有四种观点

1.中共抗日主张作用说,持此说者主要有李新等

李新认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是中共中央根据抗日斗争的需要面作用的,对于西安事变,“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认为,事变关系十分重大,必须根据中国革命的根本利益和抗日斗争的需要,决定我党的方针”,由于我党当时“已经是一个政治上完全成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能够 从复杂的事变中看到无产阶级长远的利益所在,而不为一切晢时的因素所动撼”,党首先肯定了事变的进步性质,认为,这是“中国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也是国民党中实力派之一部,

不满意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要求立即停止“剿 中”,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日,并接受了中共抗日主张的结果”根据当时国内外的斗争形势,深刻指出事变可能有两种前途:“一种前途是爆发大规模内战,另一种前途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一前途是国际和平战线,全国人民,全国一切愿意抗日的各党派各界所竭诚拥护并为之实现的。”在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攸关的关头,如果杀掉了蒋介石,那么,我就给南京政府的讨伐派即有了口实,大规模的内战就必然爆发,中国人民的民族革命事业必将蒙受极大的损失”。中共中央认为,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就应当“采取联合各国民党左派,争取中间派,孤立亲日派的策略,竭力制止新的内战爆发,敦促南京和西安之间,在团结和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事变。”基于这样的认识,为了保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党中央和毛主席及时地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前往西安处理事变。”经过 中共多方面的努力,zhongyu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2.国民党内部矛盾决定说。持此说者有姬天舒等。姬天舒认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是国民党内部矛盾和斗争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主要依据是:”第一,从发动西安事变的当事人来说,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就是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因此,他们是坚决主张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的。第二,国民党内部实力派,即以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为首的亲英、美派是坚决主张和平解决的,第三,当时在南京的国民党左派,如冯玉祥行等人,是能够看到清大局的,也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以避免内战,共同抗日,第四,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的地方实力 派主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在国民党内部,尽管有何应钦等亲日派和某些地方实力派,为了自己的利益,企图利用西安事变来发动内战,但他们只是主要矛盾中的将要方面,不占主导地位。“因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国民党内部

矛盾斗争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3.一果多因,合力作用说持此观点的主要是候雄飞,杨拯民,李淑等

候雄飞认为,要科学地说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必须按照事物运动的一般规律和一果多因,合力作用的原理,对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各种社会政力量,进行具体分析和探索。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当时各种社会政治力量之间“相互作用,交错牵制,形成一种合力,作用的结果。其表现是:

一,张杨二将军在和平解决事变的主体作用,他们在事变和平解决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发挥着主体作用,从张杨二将军发动事变的初衷看,他们:是从民族的利益出发,要求蒋介石结束内战,领导全民抗日,他们实行兵谏,是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逼使蒋介石接受建议的一种方式,在事变的部署中,张学良严令执行捉蒋任务的孙铭久,不准伤害,并绝对保障蒋的安全。在事变发生后,张杨还多次电邀中共派代表到西安协商解决事变,与此同时,他们也先后致电各地方实力派......共同协商政治解决事变。尽管蒋介石已成为阶下办,但张学良还是以部下礼节,向蒋介石陈述自己的良苦用心,盼其纳谏,蒋介石虽顽固不化,但张学良的至诚行为,对他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张学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只要蒋介石基本上答应 了他们的主张,就尽早将其释放,在事变十分严重的紧急关头,张学良果断决定立即放蒋,并说服了杨虎诚将军。这就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跨出了决定性一步,张学良不仅决定立即放蒋,还亲自送蒋回南京,这有利用最终实现量变的和平解决,当张学良在南京被扣时,西安事变的形势骤然紧张,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张学良不计较个人身处逆境,以民族利益为重,本着和平解决事变的初衷,对杨虎诚和东北军将领进行劝解,使可能爆发的战争得以制止。

二,蒋介石被迫反省,客观 上配合了事变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

的蒋介石,虽然成为张,杨的阶下囚,他他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并没有损伤 ,因而他具有一般囚徒所不能起的特殊 作用,他的行为对事变的结局产生了重 大影响,事变之初,蒋介石不相信张,杨的真实用心,确实抱有一死之念,但 经过端纳,宋美龄等的戏说和蒋介石的 实际观察,终于改变了以死来对抗事变 的态度,接受了张的要求,派蒋鼎文持手谕令南京停止轰炸,从而暂时制止了 何应钦的军事进攻,有利于事变的和平 解决,在宋美龄到西安后,与张杨等就 西安方面提出的六项主张时行了谈判,并达成了协议,蒋介石作了一定的反省 ,并对谈判条件作了一定的保证和允诺 ,尽管蒋是为形势所迫并为其切身利益 着想,但所达到的客观效果都是有利于 和平解决的,后来蒋介石被释放,这是 实现和平解决的第一步,,但最后实现 和平,还需要蒋介石本人言必行,行必 果,不对西安进行报复性的军事讨伐。 蒋介石虽然未放弃军事手段,但并不是 重新发动内战,张学良被扣留南京后, 双方对峙,形势十分危险,但从蒋介石 到张学良,刘峙,顾祝同,于学忠,胡 宗南的函电中可以看出,他是在尽量避 免内战的爆发,蒋介石既允许杨虎诚在 西安城内驻兵,又令中央军进入西安, 这样就有可能在两军之间发生冲突,蒋 介石考虑到了这一点,并为避免冲突采 取了措施,由此可见,蒋介石对今天以 后发生内战,我负责的诺言,在一定程 度上是实行了的,蒋介石被释放后,对 共产党和红军的态度改变与,是判断蒋 是否真有反省之意和实行诺言的重要标 志,蒋介石回南京后,由国民政府下令 撤销西北剿匪司令部,改设西安行营, 同时蒋介石同意发给红军军费,实现在 西安时所答应的经济上可经张手接济, 的诺言,蒋介石还在政治上准备与共产 党谈判,把实行三民主义,不作赤化宣

传作为政治原则,关于红军改编后的编 制,蒋介石也有了较大的松动,在国民 党五届三中全会的宣言和决议中,还在 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八项主张的精神,当 然也应该承认,蒋介石对和平解放事变 的作用是被迫产生的。他的主要作用又 是经张杨二将军作出了最大的牺牲而产 生的,然后从全局和中国当时的历史环 境来看,内战没有爆发,中国人没有因 此而再自相残杀,这无疑是进步的,

三 ,中国共产党的协助和调解促成 西安 事变的各科解决,事变发生后,中共中

央经过冷静,严肃的分拆,首先肯定了 张杨发动事变是为了实现其抗日救国的 要求,接着对事变发展前途作了内战和 平两种估计,中国共产党力争实现和平 前途,提出了和平解决事变的主要,中 共代表周恩来等抵西安后,立即和张, 杨进行长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中共 打赌到达,更加坚定了张学良和平解决 事变的主张,这是他们在事变后,首先 得到的最有强有力的支持,当时在东北 军,西北军的军官中,许多感情冲动的 少壮军人要处死蒋介石,由于中共过去 的特殊地位,与蒋介石有血海深仇的历 史,中共代表做少壮派工作所收到的效 果,是张杨的命令所不能达到的,另外 ,中共不仅在政治上给张,杨以有效的 协助,而且在军事上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在宋子文,宋美龄到达西安后,周恩 来等参与谈判,使谈判获得成功,蒋介 石被释后,为防止发生内战,使事变和 解决彻底实现,周恩来等中共代表又做 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四。孔祥熙, 宋美龄,宋子文,等对事变和平解决的 促进作用,如孔祥熙在国民党中常委会 和政治会议上,力主和平解决,并与何 应钦展开了激烈争论,为了稳定局势, 孔以代行政院长的身份,首先向全国各 省军政长官,地方实力派致电安抚,以 免造成动乱,影响事变和平解决,宋美

龄极力反对处罚张学良和派兵进攻西安 ,她斥责主张军事进攻的人实现炸死蒋 介石取而代之,这就使何应钦等人不敢 执行讨伐西安的,对主战派的行为 起了有力的抑制作用,宋美龄请端纳到

西安,端纳之行,为和平解决事变带来 了希望,后来宋美龄和宋子文飞往西安 ,使和平解决的步伐大大加快,

五,各 地实力派的牵制作用有利于事变的和平 解决,在广西,事变发生后,李,白通 电反对内战,建议和平解决事变,整个 西南除广东被亲蒋势力控制外,其他主 要实力派都反对南京武力解决西安的, 在北平方面,宋哲元主张事变以求政治 妥协解决,并要求由中央召集在职人员 ,在野名流,妥善办法合谋万全之策, 在国民政府组织讨叛军时,李济深通电 南京,要求收回成命,由此可见,地方 实力派的存在和向背,对事变和平解决 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事变的解决 过程表明,尽管他们先后通电拥护中央 ,但都坚决主张用政治手段解决事变, 反对军事进攻,这对主战派 是一个牵 制,对事变发生的当天,全国救国会代 表团等十八个团体联合通电全国,表示 拥护张,杨的主张,这些行动,不仅坚 定了张杨实现八项主张和平解决事变的 信心,也扩大了张,杨正义之举在社会 上的影响,并且对那些诬蔑张,杨,拥 护南京讨伐西安的舆论给予了有力的回 应,另一方面,许多人因不明张,杨的 意图而对他们的行为表示了愤恨,并支 持南京处置张,杨,这些反对,谴责和 声讨张,杨的舆论,曾给张,杨带来了 一定的压力,使张,杨进一步认识到合 平解决事变责任十分重大,并决定以自 己的行动回答这些人,七,国际反映事 变和平解决的间接作用,英国为保护在 华利益,不希望中国内战,给日本以可 乘之机,希望事变和平解决,这种

态度 直接影响到南京亲英美派的行动,英, 美派对孔宋主张和平解决事变给了一定 的支持,苏联虽然指责张学良,但又坚 决主张迅速和平解决,苏联的态度直接 影响中共中央的决策,而中共中央的决 定又对和平解决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可 以说,苏联对事变的反应间接地促进了 事变的和平解决,总之,在中国社会存 在着各种不同政治派别,军事实力和舆 论工具,都被卷入到事变中来,他们的 主张和行动,直接作用于当事人张,杨 和蒋介石,他们之间又相互作用,交错 牵制,形成了一种合力,导致了事变的 和平解决。

4,张杨主要作用说,张学君认为,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 是由各方面因素促成的,有张学良,杨 虎诚,有共产党的作用,也有国民党中 亲英美派的作用,但张,杨的作用是主 要的,张学良不仅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方针的倡导者,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 过程中,张又是主要决策人,主要根据 是

一, 张学良是,逼蒋抗日方针的倡导 者,张学良不但是西安事变的主要发动

者和组织者,而且最早提出了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方针,促使蒋介石联共抗日 ,是从1936下半年,西北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形成后,张学良一直坚持奉行的方 针,和平解决西安事业的方针,是张学 良本人的决策,不是来自别人的说服,

二, 二,张学良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策 人,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所处

的地位与 我党代表团不同,他是西安事变的领导 者,既有决策权,又有行使权,在当时 ,各种矛盾交织 在一起,捷外与的矛 盾,中央嫡系与地方实务派的矛盾,剿共与联共的矛盾,在诸多矛盾中,张学 良是矛盾的焦点,这是因为,我党主张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必须通过张学良才 能实现,国民党中亲英美派想解救蒋介 石,也须满足张学良的条件,一些主张 自办蒋介石的人要达到目的,也必须取 得张学良的同意,总之,整个事件上, 究竟是和平解决还是其他,主要取决于 张学良,张杨的举动,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和平商谈中,张学良起了极其重要 的作用,从和平商谈的内容来看,是张 杨提出的八项主张基本吻合,释放蒋介 石,这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过程中的一 件大事,据史料记载,此事也是由张自 己决定的,这就是说,主张扣蒋的就是 他,主张放蒋的也是他,是后送蒋的还 是他,在解放西安事变的过程中,张起 了决策人的作用,事实证明,西安事变 的和平解放,张学良起了主要的作用国。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936年12月,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中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越来越高。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要求,继续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将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统领的西北军调到陕甘一带攻打红军。张、杨由于受到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认识到“剿共”没有前途,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是,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其反共内战政策,拒绝接受张、杨多次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建议。12月初,蒋介石再度到西安督战,逼迫张、杨加紧“剿共”。张、杨出于爱国热情和对蒋介石倒行逆施的激愤,在“哭谏”无效后,毅然决

篇二:近代史论文

天津工业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

2016 年 4 月 28日

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 摘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奋斗中作出的正确选择。中国人民对社会公正的不懈追求在这一历史选择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充分地考察、对比、认识资本主义不公正丑恶本质和社会主义的公正本质基础上,充分利用了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有利条件。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长期艰辛探索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条道路是一条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道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道路 必然历史中国

正文:

所谓社会主义,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这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几个方面来说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一、从近代历史演变来看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中国,哪一种政治势力能够领导人民赢得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它就能够取得引导中国走何种道路的主导权。

1. 晚清戊戌变法

晚清时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有可能引导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但是戊戌维新未能成功。

2.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以及民国初年由同盟会改组的中国国民党,可能通过推翻清政府把中国引导到资本主义社会,但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被袁世凯窃夺了。

3. 中国共产党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逐渐主导了中国革命的方向。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悍然发动以消灭中国共产党为目的的内战,结果在内战中彻底失败。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主导力量,决定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 1.民族资本主义萌芽

19世纪下半期开始我国出现民族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始终没有发展为独立的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未完全断绝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系,在政治上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力量,他们所具有的软弱性、动摇性,决定了没有彻底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能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来寻求生存和发展。

2.国民党执政后

国民党取得政权后,既没有兑现它所许诺的“平均地权”,也没实现它所声称的“发展民族工商业”,倒是依附于帝国主义、具有封建性的官僚资本和“四大家族”聚敛了大量财富,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3.共产党得到拥护

对国民党政权的完全失望,使中国的普通民众和知识界坚定地站在了中国共产党一边。民主党派纷纷明确表态支持中国共产党改造旧中国、开辟新道路的政治、经济主张。甚至连主张第三条道路的知识分子也不反对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工农大众的支持,得到了知识分子的赞同,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拥护。

三、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 1.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就有大同思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不仅是儒家的追求,也是普通百姓的追求。大同理想较易与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 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孙中山的思想是一个典型。在三民主义中,被孙中山最看重的是民生主义。所谓民生主义,孙中山用的英文词就是socialism。这个英文词通常被翻译成社会主义,孙中山以为翻译成民生主义更好。有时候,孙中山直接用社会主义来说明他的民生主义主张。

(1)1912年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理想的社会主义国家

孙中山提出希望做到“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他所要建立的不是没有资本家的社会,而是不要大资本家的资本主义社会。但孙中山又强调,他的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好朋友。

(2)1924年在广州演讲强调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强调指出:

①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

②三民主义之中的民生主义,大目的就是要众人能够共产。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即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人民中是有影响的。这也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历史选择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四、近代国际环境和民族危机的影响

1.帝国主义的束缚

中国要完成近代以来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必须摆脱帝国主义的束缚。毛泽东同志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

资本主义的中国。”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保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状况。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决定了中国要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2.1929年经济危机以后

1929到1933年由美国引起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深深陷入经济、政治、信仰灾难的恐慌之中,资本主义的吸引力在危机中不断下降。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辉煌成绩,社会主义的影响力迅速彰显。在经济危机打击下,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华经济掠夺,日本则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促使人们寻找新的出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大多对苏联社会主义表达了好感,他们把苏联的成功归因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知识界在对未来中国发展道路进行思索时,不少人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热切追求。

五、人民群众的态度

1944年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大溃败,引起大后方知识界、工业界人士对国民党政府执政能力的怀疑。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悍然撕毁“双十协定”,拒绝组织联合政府,发动内战,使期望和平的人民和知识界更加坚定地站在了中国共产党一边。民主党派纷纷明确表态支持中共的政治、经济主张。那时,就连主张第三条道路的知识分子也不反对在中国实施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工农大众的支持,得到了知识分子的理解,得到了民主党派的拥护。

六、革命的领导力量

从中国社会各个阶级、阶层的特性来看,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最大力量,但由于他们的经济和文化条件而带有分散性和某些落后性;民族资产阶级有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强烈愿望,但由于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能力;工人阶级是中国最先进、最革命、最有组织性的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天然领导阶级。因此,中国的民主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理所当然地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提出正确的纲领,团结一切进步力量,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问题,解决中国实现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问题。无产阶级作为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者,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后,必然要把这一革命引向社会主义方向。这就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史》 徐中约 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8年

2、《毛泽东选集》 人民出版社 1991年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人民出版社 1995年

4、《论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正确性》 张传鹤、刘昌明 载自《社会主义研究》 2002年第6期

5、《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篇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论文题目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题目: 1, 论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及教训

2, 论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进程

3, 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4, 论南京大屠杀与中日关系

5, 试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原因

6,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过程之探讨

要求:

1, 从以上论文题目中选择一个题目撰写,写在学院

统一印发的论文纸上

2, 字数不低于1500字

3, 不得从网络上照搬照抄

4, 严格按照标准的论文格式撰写(包括题目、摘要、

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论文格式:

题目

摘要:

××××××××××××××××××××××××××××××××××××××××××××××××××××××××××(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阐述论文的主要观点,150字左右)

关键词:××××;××××

(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2个左右)

正文:×××××××××××××××××××××××××××××××××××××××××××××××××××××××××××××××××××××××××××××××××××××××××××××××××××××××××××××××××××××××××××××××××××××××××××××××××××××××××××××××××××××××××××××××××××××××××××××××××××××××××××××××××××××××××××××××××××××××××××××××××××××××××××××××。 参考文献:

(写本篇文章所参考的著作、文章等,如:

兰虹,《保险学基础》,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


推荐访问:题目 中国近代史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