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茶与诗词_中国茶文化

时间:2021-07-04 01:00:02 教学资源 浏览次数:

篇一:中国茶文化与茶道

对中国茶文化与茶道的理解

中国茶文化与茶道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在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如何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发挥茶文化在大茶业中的积极作用,也是值得考虑的重要问题。

1.说起茶的发现,人们会自然地想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然而把茶作为饮料、作为一种精神享受,真正有历史记载的还应该从西汉算起,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和记载,充分证明了当时饮茶风俗的形成和茶叶市场的存在。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共的很多共梧甚至把茶作为贡品。魏晋南北朝时一些有识之士“以茶养谦”巳成风气,如晋吴兴太守陆纳已养成只招待茶水的习惯,客来敬茶这也许是最好的例证。

2.唐代是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陆羽《茶径》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发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也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可以说中国的茶道、茶艺从此产生。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乃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3.到了宋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发展,饮茶更加普及,作为贡品的建州龙团凤饼更是花样翻新。宋徽宗皇帝赵佶著《大观茶论》,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亲自写茶书的皇帝。跟随其后的不少文人雅士也纷纷写诗作茶画。同时饮茶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点茶”技艺进一步规范,“斗茶”之风盛行,佛门茶事兴旺,饮茶技艺也随着佛教的传播而迅速走也国门传至海内外。

4.明清时代散叶茶迅速发展,多茶类的结构逐步形成,饮茶方法也从点茶发展成泡茶,而且泡茶用具也越来越讲究,工艺精巧的紫砂壶、盖碗瓷器茶具等也应运而生。客来敬茶、以茶待客风气更为普及,都市茶馆林立,利用茶馆休闲、

谈生意已是平常事,茶馆文化教育得到发展。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 、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 、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一、 深刻理解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树和饮茶的国家,也是茶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度。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历史瑰宝中光彩夺目的篇章。现在各国引种的茶树,栽培技术和茶叶制艺及饮茶习俗,茶礼、茶德、茶俗、茶风,莫不起源于我国。1、从历史上看,茶文化是茶栽培和饮茶、艺茶的有机整体

我国是世界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最早栽培茶树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倡用茶饮的国家。在数千年的中国茶文化历史中,通过先辈的辛勤耕种和研发,涌现出如浙江龙井、江苏碧螺春、河南毛尖、福建武夷花、安徽祁红、云南普洱、四川沱茶、台湾乌龙茶、黄山毛峰这一串串宛如珍珠般光彩各异的我国名茶品种。这些名茶品种,不仅在我国具有巨大的营销市场,而且还远销世界市场。2、从茶文化的核心看,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字

尤要指出的是,茶道是相对于茶艺表现形式的不同形态的一种精神产品,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如果说“茶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的话,那么“茶道”则是茶艺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前者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后者则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心灵去体会的内在的表现形式。二者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剖析中国历史和现代茶学诸家的观点及见解,综合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字。

总之,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建设活动的最高原则。我们应该秉承茶道精神,来从事茶经济的活动。3、从现实看,茶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理念发生深刻变化的象征,具有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科学的发展,我国茶叶品种不断继承和开发,在保持原有精品、名品的基础上,相继开发和大面积栽培了新一代名茶品种。如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发的“安吉白茶”,更为新一代茶品中的佼佼者。“安吉白茶”以其独特的白茸毛毫、鲜醇香味,丰富多样的氨基酸营养成份,荣登我国现今名茶宝座,并已声名世界市场。茶道“和谐”精神是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茶文化的外载形式看,“茶为国饮”就是一种最恰当的表述和实践活动。为了实现这个理念,我们就要又好又快发展茶叶经济,使得有更广范围、更多数量不同肤色的人类,都能享用和品味。二、 茶文化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为“茶为国饮”奠定了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而现今“茶文化”促进了我国茶叶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在满足人民生活消费需求、打造优秀文化旅游云产业方面,亦是一种客观实在的不可缺少的市场经济趋势。

1、“茶为国饮”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茶文化的产业需求,正在不断趋向成熟 。这种关系的表现特征,即是以“茶文化”为媒介,形成茶栽培、制茶工艺开发、茶饮、茶礼、茶仪、茶会等多种茶经济产业链,不断扩大中外市场占用额,不断提升,拓展规模,在所在地已备具了相当的经济实力,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2、“茶为国饮”促进人民生活消费理念的时尚化

目前,人民生活消费指数不断提高,生活需求量逐步上升,对茶文化的消费需求,在不同层次的消费人群中,呈现了不同的消费特征。细分这种市场,可概括为普通消费型、美容消费型、休闲消费型,社交消费型、保健消费型、学术消费型及外交消费型等。鉴于多种消费关系,就为我们拥有各种经济成份的茶饮经

营者,拓展了施展才艺的空间,为经营构筑了各种不同的市场模式;为我们精心经营,也提供了丰富的创造力。

3、“茶为国饮”促进优秀文化旅游大都市的国际化

当前,我国各地正在建设文化经济大省、城市正在打造优秀旅游文化国际化大都市两张名片。目前茶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茶文化的提高,茶经济的发展,也同时促进了茶旅游业兴起和发展。由于中内外交流的频繁进行,内外部市埸环境条件的变化,由此更多地吸引了不同的消费群,从而引起新的消费形式的变革,或应运而生。当前,正在各大城市盛行的早中午茶和下午茶,正是“分时消费” 和“茶餐结合”的一种典型形式。

茶道内涵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

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

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 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有佛教之道、各家之道不尽一致。中国文化主流是儒道互补,以降又趋于三教合一。一般的文人、士大夫往往兼修儒道佛,即使道士、佛徒,也往往是旁通儒佛、儒道。流传最广,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一派,便吸收了老庄孔孟的一些思想,而宋元

佛教的一大特点便是融通儒道,调合三教;宋明新儒学兼收道、佛思想,有所谓朱子道,陆子禅之说;金元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竭力提倡三教合一,其云: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为儒家之道、可为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为禅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来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结果,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证道则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极高明而道中庸,无为而无不为。

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以前虽有饮茶,但不普遍。虽有茶艺的雏型(见杜育《荈赋》),还远未完善。晋、宋以迄盛唐,是中国茶道的蕴酿期。

中唐以后,中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形成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唐朝肃宗、代宗时期,陆羽著《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实践、润色和完善,形成了煎茶道;时期,蔡襄著《茶录》,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从而形成了点茶道,中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标志着泡茶道的诞生。

茶道与茶文化的联系

茶品即人品,茶道即人道 在茶事体验中寻求意境,感悟人生的真谛顺应时代的进步 在茶事体验中寻求意境,代 从中获得感悟或精神的“纯化”等,是人们把茶道局 限在深层次或程式化的认识所作的修正。时代的发 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小桥流水的场景已退缩至公园 或家庭—‘角;人们为赶上经济大潮适应紧张的了作 节奏,即使留恋,也只能把诸如对传统文化等恪守深 刻于内心,换之以“浅然”来对待周围的人与事,花花 绿绿的消遣和娱乐也应运而生。显然,历史上文人雅 士式的品茶,会使年轻人感到气氛颇为严肃。它代表 的是延袭—种精深的、有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和历史 沉积。人们对品茶已是小心翼翼,何况是高深或神秘 的茶道。好在历史的、文化的原因,是中国人就会喝 茶,人们喜欢茶的“可口、可乐”,由此而能带来的意 境,自然不会拒绝,毕竟,茶香在口,通过认识与引 导,还有助于为生活的化增光添彩,何乐而不为 呢!已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当代茶艺,也可理解为在茶 的“可口、可乐”的基础上,引导茶的意境与茶道相 通,展示“真、善、美”的内涵。

现代茶科学的发展,难以对历史上文人墨客或 得道高人专利式茶道的解释,但倒是有利于作“意 境”式的诠释。茶之感人是通过茶的色香味形的充分

篇二: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

(2010-08-10 13:58:23)

转载原文

标签:转载

原文地址: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作者:林祯晟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

【摘要】:徐徐掀开历史的长卷,不难发现,历代文人墨客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茶诗茶词,这些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茶并不仅仅是一种满足口腹之欲的物质饮品,它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和精神象征。本文试图从古典诗词入手,并结合一些具体的作品,来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

【关键词】:古典诗词 , 茶文化 , 精神象征

正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茶的国度。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中,与茶有着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文人与茶之间,就如和酒一样,总有着说不尽的种种情缘。茶与饮茶行为,已经被文人墨客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中流露出的是“情”。茶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它早已把=浓郁的茶香飘散到每个角落。品茶抒情,寄情于茶的诗句数不胜数。浅近的有:“秋夜凉风夏时雨,石上清泉竹里茶;”典雅的如:“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朴实的有:“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比欲仙。”这些历代的咏茶诗词,数量丰富,体彩多样,都很好的融入了人的真情感触,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一:茶文化诗词的兴起

茶诗与茶词的兴起,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作为诗词的国度,茶文化诗词成为我国诗词中的重要一部分。诗人以茶会友,在茶香弥漫中吟诗作赋,茶成为诗人寄托情感、寻求心灵慰藉、感悟人生真谛的挚友。“结性不可污,为尔涤尘烦。”茶文化诗词不但为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也为我国诗词注入了新的活力。

1、最早的茶诗

在我国早期的诗赋中,最早赞美茶的应该是晋代诗人杜育的《茶赋》,诗人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这一奇产----茶叶。诗中云:茶树受丰壤甘露的滋润,满山遍谷,生长茂盛,人们成群结队的前去采摘。另外,西晋左思的《娇女诗》: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百晰。

小字为纨素,口吃自清历。

有姐字慧芳,眉目粲如画。

驰鹜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贪华风雨中,筱忽数百适。

心为茶荈剧,吹嘘成对鼎。”

写左思的两位娇女,因急着要品香茗,就用嘴对着烧水的“鼎”吹气,非常深动地描写了两个娇女烹煮茶的姿态。

2、关于茶圣羽和茶经

说到茶事,不可不提一个人,那就是被后人称之为“茶圣”的陆羽。陆羽仿佛天生就与茶有缘,他是一孤儿,三岁的时候被一位禅师收养,陆羽的少女时代便在寺院中度过。因为最早种植茶树的是僧人,所以最早的饮茶习惯也是由僧侣间发起的。小陆羽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因此对寺院中僧人种茶煮茶,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之后陆羽走出寺院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考察了各地饮茶习俗并总结了历代制茶经验后,撰写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书中全面阐述了煎茶的制作过程,也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因此陆羽也被称尊为中国茶圣。

二、唐诗中的茶文化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第二个鼎盛时代,在军事、文化和经济上的发达,如同闪耀在这整个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当时没有一个国家能与唐王朝的强盛与繁荣等量齐观。而对当时世界乃至后来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这一点在茶文化上表现的十分突出。

与火热的酒文化相比,流行于唐代的茶文化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另一面:高雅与,清静。饮茶的过程就是精神调节和自我修养的过程。唐人对茶的喜爱,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至爱哈尔理想的倾注。这种倾注激发了文学创作的激情,文人士大夫将饮茶视为雅逸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上的享受。在各种茶诗作品中,五言诗、唱和诗、联句诗、宝塔诗中的茶文化最为突出。

1、五言诗

唐代杰出诗人杜甫,写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的诗句。当时杜甫年过四十,而蹉跎不遇,微禄难沾,有归山买田之念。此诗虽写得潇洒闲适,仍表达了他心中隐伏的不平。诗仙李白豪放不羁,一生不得志,只能在诗中借浪漫而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的理想,而现实中的他又异常苦闷,成天沉湎在醉乡。正如他在诗中所云:“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当他听说荆州玉泉真公因常采饮“仙人掌茶”,虽年愈八十,仍然颜面如桃花时,也不禁对茶唱出了赞歌:“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深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俪芳津,采眼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表达了茶的赞誉和向往。

中唐时期最有影响的诗人白居易,对茶怀有浓厚的兴味,一生国下了不少咏茶的诗篇。他的《食后》云:“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诗中写出了他食后睡起,手持茶碗,无忧无虑,自得其乐的情趣。

2、唱和诗

在数以千计的茶诗中,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唱和诗,可谓别具一格,在咏茶诗中也属少见。 皮日休,唐代文学家,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曾任翰林学士。陆龟蒙,唐代文学家,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任苏湖两都从事。两人十分知己,都有爱茶雅好,经常和诗,因此,人称“皮陆”。他们写有《茶中杂咏》唱和诗各十首,内容包括《茶坞》、《茶人》、《茶笋》、《茶籯》、《茶舍》、 《茶灶》、《茶焙》、《茶鼎》、《茶瓯》和《煮茶》等,对茶的史料,茶乡风情,茶农疾苦,直至茶具和煮茶都有具体的描述,可谓一份珍贵的茶叶文献。

3、联句诗

联句是旧时作诗的一种方式,几个人共作一首诗,但需意思联贯,相连成章。在唐代茶诗中,有一首题为《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是由六位作者共同作成的。他们是:颜真卿,著名书画家,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官居吏部尚书,封为鲁国公,人称“颜鲁公”;陆士修,嘉兴(今属浙江省)县尉; 张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工文辞,任吏官修撰;李萼,赵人,官居庐州刺史;崔万,生平不详;昼,即僧皎然。诗曰: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

这首啜茶联句,由六人共作,其中陆士修作首尾两句,这样总共七句。作者为了别出心裁,用了许多与啜茶有关的代名词。如陆士修用“代饮”比喻以饮茶代饮酒;张荐用的“华宴”借指茶宴;颜真卿用“流华”借指饮茶。因为诗中说的是月夜啜茶,所以还用了“月桂”这个词。用联句来咏茶,这在茶诗中也是少见的。

4、宝塔诗

唐代诗人元稹,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白居易交好,常常以诗唱和,所以人称“元白”。元稹有一首宝塔诗,题名《一字至七字诗·茶》,此种体裁,不但在茶诗中颇为少见,就是在其它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诗曰: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宝塔诗是一种杂体诗,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或选两句为一韵。后又增至十字句或十五字句,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一个字。元稹在他的宝塔茶诗自注中说:一至七字诗,“以题为韵,同王起诸公送分司东郡作。”全诗一开头,就点出了主题是茶。接着写了茶的本性,即味香和形美。第三句,显然是倒装句,说茶深受“诗客”和“僧家”的爱慕,茶与诗,总是相得益彰的。第四句写的是烹茶,因为古代饮的是饼茶,所以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筛分。第五句写烹茶先要在铫中煎成“黄蕊色”,尔后盛在碗中浮饽沫。第六句谈到饮茶,不但夜晚要喝,而且早上也要饮 。结尾时,指出茶的妙用,不论古人或今人,饮茶都会感到精神饱满,特别是酒后喝茶有助醒

酒。所以,元稹的这首宝塔茶诗,先后表达了三层意思: 一是从茶的本性说到了人们对茶的喜爱;二是从茶的煎煮说到了人们的饮茶习俗;三是就茶的功用说到了茶能提神醒酒。 唐代为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作诗成为谋取利禄的道路,因此唐代的文人几乎无一不是诗人,不饮茶成不了名诗人,诗人无不饮茶写诗,与酒一样,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唐朝茶文化的繁荣,由此可见一斑。

三、宋代诗词中的茶文化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繁荣阶段,以宋词为代表的文化成就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在唐代的基础上涌现出更多、更绚丽的篇章。以茶文化为特色的封建文化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1、诗词中所提到的名茶

宋代诗词众多,有一些提到当时的名茶,这些名茶有的从唐代开始就是名茶,如蒙顶茶、顾渚紫笋茶,有的是在宋代新涌现出来的,如北苑茶等。

龙凤茶,宋代最为著名的茶,产于福建的建溪流域,诗见王禹偁《龙凤茶》。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烹处岂期商岭水,碾时空想建溪春。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

鸠坑茶,唐代贡茶之一,宋代名贡,产于今浙江省淳安县,诗见范仲淹《鸠坑茶》。 双井茶,当时的贡茶之一,产于江西省修水县,诗见欧阳修《双井茶》: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日夸。

宝云日铸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明变易。

君不见建溪龙凤,不改旧时香味色。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

2、赐茶及谢茶表之类现象

唐代的皇帝偶尔会赐一些贡茶给大臣,在宋代则赐茶之风甚盛,受到皇帝恩赐茶叶的大臣们常要作诗或章对皇帝的恩赐表示感谢,称为“谢茶表”,如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写过此类“谢茶表”,可参见刘禹锡《代武中丞谢新茶表》,有关的诗可见以下几例。 王禹《龙凤茶》:“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得作近臣”。

蔡襄《北苑茶》:“特旨留丹禁,殊恩赐近臣”。

梅尧臣《七宝茶》:“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夸”。

3、借茶抒怀,忧国忧民

北宋由于在“靖康之变”前的近百年中,中原有过一个经济繁荣时期,加之当时斗茶和茶宴的盛行,所以茶诗、茶词大多表现以茶会友,相互唱和,以及触景生情、抒怀寄兴的内容。最有代表性的是欧阳修的《双井茶》诗: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斛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

南宋由于苟安江南,所以茶诗、茶词中出现了不少忧国忧民、伤事感怀的内容,最有代表性的是陆游和杨万里的咏茶诗。陆游在他的《晚秋杂兴十二首》诗中谈到:

置酒何由办咄嗟,清言深愧谈生涯。

聊将横浦红丝碨,自作蒙山紫笋茶。

诗中反映了作者晚年生活清贫,无钱置酒,只得以茶代酒,自己亲自碾茶的情景。 而在杨万里的《以六一泉煮双井茶》中,则吟到:

日铸建溪当近舍,落霞秋水梦还乡。

何时归上滕王阁,自看风炉自煮尝。

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希望有一天能在滕王阁亲自煎饮双井茶的心情。

四:元、明、清茶文化

1、元代茶文化

元代,也有许多咏茶的诗文。著名的有耶津楚材的《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 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车。

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

卢仝七碗诗难得, 谂老三瓯梦亦赊。

敢乞君侯分数饼, 暂教清兴绕烟霞。

诗中感叹说自己多年没喝到建溪茶了,心窍被黄尘塞满。时时忆念“黄金碾畔”的“雷芽”,“碧玉瓯中”的“雪浪”。既不能象卢仝诗中连饮七碗,也不能梦想象赵州和尚那样连吃三瓯,只期望王玉能分几块茶饼。

此外还有洪希文的《煮土茶歌》、谢宗可的《茶筅》谢应芳的《阳羡茶》等等。元代的茶诗以反映饮茶的意境和感受的居多。

2、明代茶文化

明代的咏茶诗比元代为多,著名的有黄宗羲的《余姚瀑布茶》、陆容的《送茶僧》等。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还有不少反映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咏茶诗。如高启的《采茶词》:

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

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

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

竹炉新焙未得尝,笼盛贩与湖南商。

山家不解种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诗中描写了茶农把茶叶供官后,其余全部卖给商人,自己却舍不得尝新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生活极大的同情与关怀。又如明代正德年间身居浙江按察佥事的韩邦奇,根据民谣加工润色而写成的《富阳民谣》,揭露了当时浙江富阳贡茶和贡鱼扰民害民的苛政。这两位同情民间疾苦的诗人,后来都因赋诗而惨遭迫害,高启腰斩于市,韩邦奇罢官下狱,几乎送掉性命。但这些诗篇,却长留在人民心中。

3、清代乾隆皇帝品茶

篇三:浅谈中国茶文化之唐诗宋词

浅谈中国茶文化之唐诗宋词

高林福 5000112043 新闻121班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是中国老百姓生活和文人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喝茶的行为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宋。唐宋时期,文人舞文弄墨必配之以茶,喝茶,不只是一种生理上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寄托。迁客骚人们的无限情思,无不寄托在浓浓茶香之中。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中吟道:“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户。举世未见之,其名谁定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此诗是一首咏茶名作,字里行间无不赞美饮茶之妙,为历代咏茶者赞赏不已。李白与侄儿中孚禅师在金陵栖霞寺不期而遇,中孚禅师以仙人掌茶相赠并要李白以诗作答,遂有此作。

诗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仙人掌茶的独特之处。前四段写仙人掌茶的生长环境及作用,得天独厚,以衬序文;“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