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小镇质量通病专项方案

时间:2021-04-17 15:04:38 企业文化 浏览次数:

幸福小镇质量通病专项方案

目 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及编制说明

1.1工程概况

1.2编制说明

第二章、混凝土结构工程

2.1构件变形

2.2模板接缝不严

2.3梁、墙、柱主筋偏位

2.4楼板及悬挑板上筋下踏

2.5麻面

2.6蜂窝

2.7泵送混凝土现浇板裂缝

2.8楼梯梯板施工缝留置不当

2.9钢筋保护层不准及焊接接头偏心

第三章、砌体结构工程

3.1砂浆饱满度差

3.2留槎错误,接槎不严

第四章、屋面工程

4.1屋面找平层不符合要求

4.2松散材料保温隔热功能不良

4.3整体式保温隔热层功能不良

4.4保温层外型缺陷,拼缝过大,降低保温效果

4.5整体保温隔热层强度不够

4.6屋面卷材防水层变形

4.7防水卷材开裂

4.9变形缝漏水

第五章、装饰装修工程

5.1踢脚板空鼓、裂缝

5.2带有地漏地面倒泛水

5.3瓷砖墙面空鼓、脱落

5.4框架梁底与填充墙之间的饰面裂缝。

5.5门窗框与墙体之间缝隙的表面密封胶施工粗糙

5.6抹灰工程

5.7粉刷工程

第六章、防水工程

6.1防水层粘结不牢

6.2地下防水工程

第七章、给排水工程

7.1地下埋设排水管漏水

7.2马桶上水进口处漏水

7.3管道接口渗漏水、管道倒坡、渗水。

7.4保温(绝热)不严密,管道露滴水

第八章、电气安装

8.1内容

8.2形成原因:

8.3预防措施:

第一章、工程概况及编制说明

1.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幸福小镇二期工程别墅位于昌吉市六工镇,昌五路以北,六工镇供电所东侧。本工程住宅区共28栋别墅,总户数102户地下设有储藏用房, 绿化率达到50%,总建筑面积:14740.61㎡,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3075.46㎡,地下建筑面积:1665.15㎡。建筑层数及层高:地下1层,地上三层,建筑高度:9.1m。本工程建筑类别为多层民用住宅建筑,地上耐火等级二级,地下耐火等级一级,屋面防水等级为一级,地下防水等级为一级。抗渗等级P6. 本工程主体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

1.2编制说明

从长期施工经验来看,墙体轴线位移、砌体砂浆饱满度差、砌体接槎不良以及混凝土蜂窝、麻面等质量问题或通病已不是普遍存在。而框架梁底与填充墙之间的饰面层开裂、预拌混凝土现浇板裂缝等质量问题则相对较为突出,为确保本工程施工质量通病能得有效防治、解决、特编制本措施。

第二章、混凝土结构工程

2.1构件变形

2.1.1现象

拆模后发现混凝土柱、梁、墙出现凸肚、缩颈或翘曲现象。

2.1.2原因分析

2.1.2.1支撑及围檀间距过大,模板截面小,刚度差。

2.1.2.2组合小钢模,连接件未按规定设置,造成模板整体性差。

2.1.2.3墙模板或截面较大梁柱无对销螺栓松动。

2.1.2.4竖向承重支撑的地基土未夯实,无垫板,也无排水措施,造成支撑部分下沉。

2.1.2.5门窗洞口内模间对撑不牢固,易在混凝土振捣时模板被挤偏。

2.1.2.6梁、柱模板卡具间距过大,或其未夹紧模板,以致混凝土振捣时产生侧向压力导致局部爆模。

2.1.2.7浇捣墙、柱混凝土速度过快,一次浇灌高度过高,振捣过份。

2.1.3预防措施

2.1.3.1模板及支架系统按规定进行设计时,应考虑其本身自重,施工荷载及混凝土浇捣时侧向压力和振捣时产生的荷载,以保证模板及支架有足够承载能力和刚度。

2.1.3.2梁底支撑间距应能保证在混凝土重量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支撑底部若为泥土地基,应先认真夯实,设排水措施,并铺放通长垫木(垫木厚度不小于50mm,宽不小于200mm)或型钢,以确保支撑不沉陷。

2.1.3.3模拼装时,加固螺杆、主梁应按专项方案放置围檀及对销螺栓间距、规格应按设计要求设置。

2.1.3.4梁、柱模板若采用卡具时,其间距要按规定设置,并要卡紧模板,其宽度比截面尺寸略小。施工时宜先施工梁两端及梁柱节点处,后安装梁中部模板。

2.1.3.5浇捣混凝土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控制浇灌高度,特别是门窗洞口模板两侧,即要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又要防止过分振捣引起模板变形。

2.1.3.6梁、墙模板上部必须有临时撑头,以保证混凝土浇捣时,梁、墙上口宽度。

2.1.3.7当梁、板跨度大于或等于4m时,模板中间应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全跨度的1/1000-3/1000。一般钢模板取1.5‰,木模取2.5‰。

2.2模板接缝不严

2.2.1现象

由于模板接缝不严有空隙,造成混凝土浇捣时漏浆,表面出现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

2.2.2原因分析

2.2.2.1木模板安装周期过长,因木模干缩造成裂缝。

2.2.2.2木模板含水过大,制作粗糙,拼缝不严。

2.2.2.3浇捣混凝土时,木模板不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

2.2.2.4钢模板破损或变形没及时修整。

2.2.2.5钢模板接缝施工措施不当。

2.2.2.6梁、柱交接部位,接头尺寸不准、错位。

2.2.3预防措施

2.2.3.1严格控制木模板含水率,制作时拼缝要严密。

2.2.3.2木模板安装周期不宜过长,浇捣混凝土时,木模板要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密缝。

2.2.3.3钢模板变形特别是边框,要及时修整平直。

2.2.3.4钢模板间嵌缝措施要得当,不能用油毡、塑料布、水泥袋等去嵌缝堵漏。

2.2.2.5梁、柱交接部位支撑要牢靠,拼缝严密,发生错位要校正好。

2.3梁、墙、柱主筋偏位

2.3.1现象

梁、墙、柱混凝土主筋保护层过厚或过薄,甚至出现露筋现象,梁、墙内外排钢筋间距过大或过小(甚至变成一排钢筋或两排)。

2.3.2原因分析

2.3.2.1混凝土保护层垫块漏放或缺放。应使用专用塑料卡或砂浆垫块。

2.3.2.2混凝土保护层垫块厚度不符规范规定要求。

2.3.2.3梁、墙内外排或两排钢筋间缺定距措施(缺或少放撑筋)。

2.3.2.4梁、墙、柱钢筋缺少限位措施。

2.3.2.5混凝土浇筑时被振动机头子料斗碰歪撞斜,没有及时纠正。

2.3.2.6箍筋尺寸制作误差大。

2.3.3预防措施

2.3.3.1混凝土保护层垫块应使用专用塑料卡或砂浆垫块。按规定放置,一般间距每隔不超过1m放置一块。

2.3.3.2混凝土保护层垫块厚度应按GB50204-2002相关条款执行。

2.3.3.3梁、墙内外排(二排)钢筋间应按设计要求放置支撑筋。

2.3.3.4柱子钢筋外伸部分加二道临时箍筋,然后用减去四周保护层的卡具固定柱筋,墙板筋在模板上口加一道水平筋,并采取措施(如电焊)加以限位。

2.3.3.5混凝土浇筑时,振动机头或下料斗尽可能避免碰撞钢筋,发现撞斜碰歪,及时进行校正,特殊工种需持证上岗。

2.4楼板及悬挑板上筋下踏

2.4.1现象

楼板及悬挑板上部筋被下踏,易出现混凝土板面裂缝,严重时会造成悬挑板断裂。

2.4.2原因分析

2.4.2.1双层楼板筋,上筋支撑不足。

2.4.2.2悬挑板(雨篷、阳台板)主筋撑钩不足。

2.4.2.3混凝土浇捣时,钢筋被踩下,不及时校正。

2.4.2.4绑扎定位方法错误(如表面不同高的钢筋绑扎在一起)。

2.4.3预防措施

2.4.3.1按规定在上排与下排筋之间放置撑钩(钢筋马凳)。

2.4.3.2悬挑板(雨篷、阳台板)按设计放置主筋撑钩。

2.4.3.3混凝土浇捣时,派专人看筋发现钢筋被踩下,及时纠正。

2.4.3.4钢筋绑扎位置及绑扎工艺应符合要求。

2.5麻面

2.5.1现象

混凝土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凹坑,但无钢筋外露。

2.5.2原因分析

2.5.2.1模板表面粗糙或末清理干净,钢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或表面局部漏刷,拆模时混凝土表面粘结模板,引起麻面。

2.5.2.2模板接缝不严密,浇筑砼时漏浆,砼振捣不密实,砼中气泡未排出。

2.5.2.3拆模板时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规定要求。

2.5.3预防措施

2.5.3.1模板板面必须清理干净方可使用,脱模剂要涂刷均匀,不得漏刷。

2.5.3.2若模板有缝隙,应用粘胶带、油灰或水泥砂浆等堵严、防止漏浆,混凝土必须按操作规程分层振捣密实。

2.5.3.3按规定要求进行拆模。

2.5.3.4对于表面不再装饰的部位应在监理许可后加以修补,将麻面部位用清水刷洗,充分湿润后用1:2水泥砂浆抹平。

2.6蜂窝

2.6.1现象

混凝土局部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死洞。

2.6.2原因分析

2.6.2.1混凝土配合比不准确,或材料计量错误,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6.2.2混凝土搅拌时间短,没有拌合均匀,混凝土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2.6.2.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浇筑,因漏振造成蜂窝。

2.6.2.4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模板支设不牢固,振捣混凝土时模板位移,造成严重漏浆或墙、柱等烂根,形成蜂窝。

2.6.3预防措施

2.6.3.1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保证计量准确。

2.6.3.2混凝土应拌合均匀,颜色一致,混凝土搅拌最短时间不应小于有关规定。

2.6.3.3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米,如超过,要采用串筒、溜槽等措施下料。

2.6.3.4混凝土的振捣应分层捣固。

2.6.3.5混凝土出现蜂窝,先将松动的石子和突出的颗粒剔除,尽量剔成喇叭口,外边大些,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湿透,再用高一标号的细石混凝土捣实,并加强养护。

2.7泵送混凝土现浇板裂缝

2.7.1现象

用泵送预拌混凝土的现浇板,待混凝土终凝后表面产生大量裂缝。

2.7.2原因分析

2.7.2.1水灰比过大,砼表面产生大量气泡和龟裂现象。

2.7.2.2混凝土总细粉用量和砂率过大,增加了混凝土的收缩裂缝。

2.7.2.3混凝土养护不当而开裂。

2.7.3预防措施

2.7.3.1在确保砼设计强度等级和坍落度不变的情况下,优先考虑掺加适量高效剂和能减少砼收缩的外加剂,以降低水灰比和减少干缩裂缝。

2.7.3.2预拌砼运至现场后,为防止砼离析,均应做二次搅拌,并对其坍落度及匀质性进行检测,严禁任意加水、加浆。

2.7.3.3砼振捣后要及时碾压和收光,在初凝时应使用重量不少于15Kg/m铁辊碾压2—3遍,以增加其表面密实度和封闭因水分蒸发而出现的表面裂纹。碾压完后,应及时用木秣进行抹压,待终凝前的一个小时内在用铁抹子进一步进行压实抹光。

2.7.3.4在混凝土终凝时应立即用塑料薄膜或湿草帘覆盖,进行畜湿,保温,避免淋水和风吹。

2.8楼梯梯板施工缝留置不当

2.8.1现象

楼梯梯板施工缝未留置在梯板跨度中间1/3范围内且接槎处有夹渣现象。

2.8.2原因分析

2.8.2.1专业知识不够,不了解剪力较小处在什么部位。

2.8.2.2施工技术措施不当。

2.8.3预防措施

2.8.3.1认真学习结构知识和施工技术标准,了解楼梯板剪力图,按规范要求划分出剪力较小的区段。

2.8.3.2楼梯梯板施工缝应留设在梯板跨度中间1/3范围内(剪力较小处),施工缝应垂直于梯板底面且位于该踏步面距踏步边缘2/3宽处。施工缝处宜采用下边锯有35mm深的凹槽,凹槽间距等于梯板下部受力钢筋间距的木模板作挡板。

2.9钢筋保护层不准及焊接接头偏心

2.9.1钢筋安装楼板保护层不准

2.9.1.1预防措施:

检查砂浆垫块厚度是否准确,并根据平板面积大小适当垫够。

钢筋网片有可能随混凝土浇捣而陈落时,应采取措施防止保护层偏差,例如用铁丝将网片绑吊在模板上。

2.9.2焊接头偏心和倾斜

2.9.2.1现象:

焊接头两钢筋同线偏移大于0.15d,或超过4mm。

接头折弯角度大于4°。

2.9.2.2预防措施:

钢筋要用砂轮切割机下料,使钢筋端与轴线垂直,端头处理不合格的不应焊接。

两钢筋夹持于夹具内,轴线要对正,注意高速调向螺丝。

焊接前要检查质量,有无产生偏心和弯折的可能。办法是用两根光圆短钢筋安装在夹具上,直观检查两夹头是否同轴。不要用变形钢筋,不便于直观检查。

焊接完成后,不能立即卸下卡具,待接头红色消失后,再卸下夹具,以免钢筋倾斜。

2.10.2钢筋锈蚀

2.10.2.1防治措施:

混凝土施工后,立即对后浇带钢筋进行清理并除锈,同时采用水泥浆进行涂刷,保证钢筋完全被混凝土包裹。

砌体、抹灰等工序施工时,应在后浇带搭设置木板对后浇带钢筋保护,防止手推车碾压或碰撞钢筋,造成钢筋水泥浆脱落。

混凝土养护时,注意不要对钢筋进行洒水淋湿。

第三章、砌体结构工程

3.1砂浆饱满度差

3.1.1现象

水平缝砂将饱满度低于80%,竖缝内无砂浆,墙缩口缝大于2cm以上。

3.1.2原因分析

3.1.2.1砂将和易性差,砌筑时挤浆困难,砖与砂浆层粘结差。

3.1.2.2干砖上墙,砂浆早期脱水,与砖粘结差。

3.1.2.3铺灰过长,砌筑速度慢,砂浆中的水分被底砖吸收,粘结变差。

3.1.2.4砌墙采用大缩口的铺粘方法,减少了砂浆饱满度。

3.1.2.5不挤碰头灰或不打碰头灰,造成竖缝透亮或瞎缝。

3.1.3预防措施

3.1.3.1改善砂浆和易性,使用混合砂浆的现场塑化材料应经常浇水湿润,应有防曝晒、防风干结硬的措施。

3.1.3.2不宜选用标号过高的水泥和过细的砂子拌制砂浆,严格执行施工配合比,不许不经试验随意调整或更换材料,要保证砂浆搅拌时间。

3.1.3.3不准使用未经处理的桶盆底砂浆或隔日砂浆,尽量做到随拌随用,一般气温条件下3-4h内用完,气温较高时可控制在2-3h,防止砂浆沉底结硬。

3.1.3.4大力推行“一块砖、一铲灰、一揉挤”的三一砌砖法,不准采用推尺铺灰法或摆砖砌筑法。

3.1.3.5严禁干砖上墙,砌筑前应提前一天浇水饮砖,水侵湿砖10mm-15mm深为宜。

3.1.3.6每砌完一步架砖都应及时进行竖缝的刮缝和塞缝,以减少外墙渗漏点,提高砌体强度。

3.2留槎错误,接槎不严

3.2.1现象

3.2.1.1纵横墙交接处、转角处留直槎。

3.2.1.2在砖墙留阴槎或只放拉接筋不留槎。

3.2.1.3构造柱不留大马牙槎或留设的大马牙槎上下不顺直,马牙槎断面过小,槎口先进后退。

3.2.1.4拉接筋长度、间距、数量不够,120mm墙每道拉接筋只埋一根。

3.2.1.5接槎缝不平、不直、不通顺、塞砂浆不严实,接槎砖的上缝、竖缝透亮。

3.2.2原因分析

3.2.2.1施工组织不当,规范执行不严,造成留槎过多或随意留槎。

3.2.2.2操作人员对留槎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习惯留直槎或留阴槎,图方便漏放拉结筋或拉结筋数量、间距不够。

3.2.2.3在施工过程中技术、质检人员检查不到位。

3.2.3预防措施

3.2.3.1在做施工组织计划时,应同意按规范要求安排施工留槎,尽量减少留槎部位,减少留槎洞口对墙体端面的削弱,以利于房屋整体性。

3.2.3.2砖墙的转角处和纵横墙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对不能同时砌筑的而必须留槎时,应砌成斜槎,斜槎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三分之二。如留置斜槎有困难时,除转发转角外,也可留直槎,但必须砌成阳槎,并加设拉结筋。

3.2.3.3非承重隔墙与墙如不同时砌筑时,可由墙中引出阳槎,埋入拉结筋(构造与上述相同),但每道墙不少于两根。

3.2.3.4如纵横墙均为承重墙,在丁字交接处留槎可在槎处下部(约三分之一接槎高)砌成斜槎,其上部留成阳直槎,并按要求加设拉结钢筋。

3.2.3.5墙与构造柱沿墙高每500mm设置2φ6水平拉结筋,每道不少于两根,每道伸入墙内不少于1m,大马牙槎应先退后进,每一马牙槎沿高度方向的尺寸不宜超过30cm。

3.2.3.6统一退槎留置方法,控制好退槎位置及垂直度、灰缝平直度,接槎时应先将槎口处砂浆清理干净,浇水湿润,用大铲或瓦刀将接槎砖上部灰缝塞严实。

3.2.3.7施工技术、质检人员应随干随检查,把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中。

第四章、屋面工程

4.1屋面找平层不符合要求

4.1.1现象

屋面找平层主要质量缺陷是整体水泥砂浆找平层强度低,起砂、裂缝、积水。

4.1.2造成原因

4.1.2.1水泥砂浆找平层不留置分格缝,导致卷材屋面产生无规则的开裂。

4.1.2.2突出屋面构造物的根部作成直角,影响防水层铺设。

4.1.2.3屋面积水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找平层没有按规定放坡。

4.1.2.4用于找平层的砂浆配合比不准确,养护不够,砂浆强度低,导致起砂。

4.1.3预控手段

4.1.3.1严格控制找平层砂浆配合比,水泥强度和安定性,以及砂子的含泥量。

4.1.3.2整体水泥砂浆找平层上必须按规定留置分格缝,屋面突出物四周300mm处也要留设分格缝。分格缝的纵、横间距不宜大于6m,缝宽不宜小于20mm。

4.1.3.3基层与突出屋面结构的连接处以及在基层的转角处,施工时均应做成圆弧开或钝角。

4.1.3.4找平层找坡应符合设计要求.

4.2松散材料保温隔热功能不良

4.2.1现象

4.2.1.1民用建筑中室内昼夜温差过大。

4.2.1.2室内夏季过热,冬季结露甚至滴冷凝水。

4.2.1.3室温调节设备能源消耗过大。

4.2.2原因分析

4.2.2.1保温材料容重太大,含过多大颗粒或过多粉末。

4.2.2.2松散材料铺设前吸水或铺设后因未及时做防水层或防水层起皮开裂剥离,而吸水或酶腐。

4.2.2.3在坡屋面铺好松散材料时未设隔断,无法找平,也不能滚压,造成移动堆积。

4.2.2.4在平屋面铺好松散材料后,抹砂浆找平层的方法不当,摊铺砂浆时积压了保温隔热层,造成部分地方堆厚,部分地方被挤薄。

4.2.3预防措施

4.2.3.1保温隔热层松散保温材料应严格按图纸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严禁使用淘汰产品。

4.2.3.2松散材料保温隔热层均需分层铺设,适当压实。

4.2.3.3严格控制材料含水率。

4.2.3.4严格控制找平层厚度,以达到均匀一致。

4.3整体式保温隔热层功能不良

4.3.1原因分析

4.3.1.1使用的保温材料不符合规范规定。

4.3.1.2保温材料粒形破坏。

4.3.1.3含水量过高。

4.3.1.4厚度不够。

4.3.1.5设计不当。

4.3.2预防措施

4.3.2.1注意控制材料质量,配合比例和用水量。

4.3.2.2注意控制虚铺厚度与压缩比例。

4.3.3治理方法

4.3.3.1含水量过多,可在防水层上加设排水孔,以使保温隔热的湿度逐步与大气湿度平衡。

4.3.3.2如材料质量不合格、容量过大或厚度不够,可加作一层用憎水性胶结材料胶结的整体保温隔热层,其厚度通过计算确定。

4.3.3.3在结构承载力允许的情况下,也可加设架空板隔热层。

4.4保温层外型缺陷,拼缝过大,降低保温效果。

4.4.1现象

块体强度低,缺棱掉角,碎块多,拼缝大,填塞缝隙用的碎块被找平砂浆挤掉。

4.4.2原因分析

4.4.2.1轻质保温制品的保温性能好,但强度低、容易破碎。运输中没有包装设备或装卸时不小心,随意扔掷,尤其经过多次搬运,造成破碎率过大。

4.4.2.2填塞缺棱掉角部分,大缺角部分以及拼缝等处用的细小碎块,在抹找平层时易被砂浆挤掉,形成上下连续的砂浆层。

4.4.2.3铺设制品与抹找平层间断施工,造成车辆、人员踩踏压陷。

4.4.3防止措施

4.4.3.1板状制品在运输过程中应适当加以包装,对装卸应有要求。

4.4.3.2铺设制品与抹找平层应分区流水作业,一次完工。

4.4.3.3缺棱掉角处,断块处与拼逢不严处,应使用与制品材料相同的拌合料填补,不能用水泥砂浆填补。

4.5整体保温隔热层强度不够。

4.5.1现象

已完工的保温隔热层发酥,上人作业时被踩坏,致使保温性能降低。

4.5.2原因分析

4.5.2.1水泥标号不够或安定性不合格。

4.5.2.2水泥用量不够,对配合比不重视,原材料不过称,采用估量配合,甚至根本没有配合比,拌合不钧,强度不够。

4.5.2.3做砂浆找平层时,因车载过重,压碎整体保温层隔热层。

4.5.3预防措施

4.5.3.1严格按配合比施工,对有疑问的水泥要做强度、安定性和凝结时间的检定,确定配合比前需经过试配,施工时必须严格过称。

4.5.3.2整体保温隔热层应随铺设随抹砂浆找平层,分隔施工,使用小车运料时应用脚手板铺道,避免车轮直接压在保温隔热层上。

4.6屋面卷材防水层变形

4.6.1原因分析

4.6.1.1原材料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

4.6.1.2卷材铺贴在含水率较大的基层上,又未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4.6.1.3沥青胶结材料熬制的温度低,没有达到充分脱水。

4.6.1.4卷材表面存有浮性和滑石粉或有灰尘。

4.6.1.5因温度变化,屋面极产生胀缩,引起极端翘曲。此外,卷材质量差,老化或在低温条件下产生冷脆,也降低韧性和延伸度。

4.6.1.6搭接太小,卷材收缩后接头开裂、翘曲,或因卷材老化龟裂开,起泡破裂,使卷材开裂,而导致屋面防水层渗漏。

4.6.2预防措施

4.6.2.1防水层所选用的卷材质量必须符合规范规定。

4.6.2.2各种卷材施工温度应符合规范规定。

4.6.2.3基层与突出屋面结构(女儿墙、立墙、天窗壁、变形缝等)的连接处,以及基层的转角处(水落口、檐口、天沟、檐沟、屋脊等)均应按规范做成圆弧。并增作附加层。

4.6.2.4铺设屋面隔汽层和防水层前,基层必须洁净、干燥。

4.7防水卷材开裂

4.7.1现象

沿预制板支座、变形缝、挑檐处出现规律性或不规则裂缝。

4.7.2产生原因

4.7.2.1屋面板板端或屋架变形,找平层开裂。

4.7.2.2基层温度收缩变形。

4.7.2.3吊车振动和建筑物不均匀沉陷。

4.7.2.4卷材质量低劣,老化脆裂。

4.7.2.5沥青胶韧性差、发脆,熬制温度过高,老化。

4.7.3防治措施

在预制板接缝处铺一层卷材作缓冲层,作好砂浆找平层,留分格缝,严格控制原材料和铺设质量,改善沥青胶配合比,控制耐热度和提高韧性,防止老化,严格认真操作,采取撒油法粘贴治理方法,在开裂处补贴卷材。

4.8防水卷材空鼓、起泡

4.8.1现象

防水层出现大量大小不等的鼓泡、气泡,局部卷材与基层或下层卷材脱空。

4.8.2产生原因

4.8.2.1屋面基层潮湿,未干就刷冷底子油或铺卷材,基层窝有水分或卷材下受潮,在受到太阳照射后,水气蒸发体积膨胀,造成鼓泡。

4.8.2.2基层不平整,粘贴不实,空气没有排净。

4.8.2.3卷材铺贴扭歪,皱褶不平或刮压不紧,雨水潮气浸入。

4.8.3预防措施

严格控制基层含水率,含水率必须符合设计要求,避免雨、风沙天施工。防止卷材受潮,加强操作程序和控制,保证基层平整,涂油均匀,封边严密,各层卷材粘贴平顺严实,把卷材内的空气赶净,潮湿基层上铺设卷材,采取排气屋面作法。

4.8.4治理方法

将鼓包处卷材割开,采取打补钉方法,重新加贴小块卷材护盖。

4.9变形缝漏水

4.9.1现象

变形缝处出现脱开、拉裂、反水、渗水等情况。

4.9.2产生原因

4.9.2.1屋面变形缝,如伸缩缝、沉降缝等没有按规定附加干铺卷材或铁皮凸棱安反,铁皮向中间泛水,造成变形缝漏水。

4.9.2.2变形缝,缝隙塞灰不严,铁皮没有泛水。

4.9.2.3铁皮未顺水流方向搭接或未安装牢固,被风掀起。

4.9.2.4变形缝在屋檐部位未断开,卷材直铺过去变形缝变形时,将卷材拉裂,漏雨。

4.9.3防治措施

变形缝严格按设计要求和规范施工,铁皮安装注意顺水流方向搭接,做好泛水并钉装牢固,缝隙应填塞严密。变形缝在屋檐部分应断开,卷材在断开处应有弯曲以适应变形伸缩需要。

4.9.4治理方法

变形缝铁皮高低不平,可将铁皮掀开,将基层修理平整,再铺好卷材,安好铁皮顶罩(或泛水)卷材脱开拉裂按“开裂”处理。

第五章、装饰装修工程

5.1踢脚板空鼓、裂缝

5.1.1现象

用小锤敲击水泥踢脚板时有空鼓声,并拌有裂缝,严重时踢脚板面层与基层之间有缝隙出现。

5.1.2原因分析

5.1.2.1抹水泥砂浆面层前,基层未提前一天充分浇水湿润,一般水泥踢脚板面层较薄,如基层表面过于干燥,水泥砂浆中的水分很快地被基层吸走,造成砂浆失水过快,影响砂浆强度增长与基层间粘结力,故易造成空鼓、裂缝。

5.1.2.2基层表面未清理干净,导致水泥砂浆面层与基层间粘结不牢,造成踢脚板空鼓。

5.1.2.3基层砂浆强度过低或用白灰砂浆、混合砂浆打底,由于其面层与水泥砂浆材质性能不同,抹面后易造成裂缝、空鼓。

5.1.2.4水泥砂浆过稀,水灰比大,抹面时砂浆向下滑坠,削弱了基层的粘结,水灰比大其收缩量值大,易造成水泥踢脚板空鼓及表面裂缝。

5.1.3预防措施

5.1.3.1必须将基层表面清理干净,并在抹灰前一天应充分浇水湿润。

5.1.3.2严禁用白灰砂浆或混合砂浆打底粉刷。

5.1.3.3严格控制水泥砂浆水灰比大小(宜掺水泥重15%的107胶),不要过稀。稠度应控制在3.5cm左右,抹层过厚应分层操作。

5.2带有地漏地面倒泛水

5.2.1现象

地漏处地面偏高,地面倒泛水,有积水。

5.2.2原因分析

5.2.2.1阳台、外走廊、浴室、厕所、盥洗间等地面一般应比室内地面低20-50mm,但有时图纸设计未标注或标注一样平,施工中又未按有关规定进行施工,造成地面积水。

5.2.2.2地面标高抄平弹线不准确,施工中对有漏洞地面未按规定要求的泛水坡度冲筋、刮平。

5.2.2.3地漏安装过高,形成四周积水。

5.2.3预防措施

5.2.3.1必须控制阳台、外走廊、浴室、厕所、盥洗间等地面标高,应比室内地面标高低20—50mm。必要时可将楼板结构向下降50—100mm。

5.2.3.2施工中应首先保证地面基层标高,泛水坡度的准确。做地面前,应以地漏处标高为基准,顺地漏方向做放射性冲筋,找好坡度、用尺刮平。

5.2.3.3安装地漏时与土建密切配合,并应注意调整标高,地漏篦子应相对地面落低5—10mm,有时地漏处做成盘子形。

5.4框架梁底与填充墙之间的饰面裂缝。

5.4.1现象

装饰装修工程完毕后,框架梁底与填充墙顶之间陆续产生水平裂缝。

5.4.2原因分析

5.4.2.1砌筑砂凝结固化产生收缩,墙体下沉产生裂缝。

5.4.2.2框架梁、柱与砌体材料之间的线胀系数存在较大差异,在界面上因温度变化而产生较大剪切应力,使饰面层在此处发生破坏而开裂。

5.4.3预防措施

5.4.3.1填充墙砌至接近框架梁底,应留出2cm高的空隙,停放施工至少7天后,可采用内掺微膨胀剂的C20细石砼来填塞饱满、密实。

5.4.3.2在框架梁与砌体交接处表面先铺钉一层钢丝网片,网片在不同基体每侧搭接宽度不宜小于150mm。然后用掺5%麻刀的水泥砂浆分层抹底层灰,当底层灰达七成干后,再用胶贴上一层尼龙纱布或网格布,24小时后再作饰面层。

5.5门窗框与墙体之间缝隙的表面密封胶施工粗糙

5.5.1现象

门窗框与墙体之间缝隙的表面,密封胶不连续且表面粗糙,不光滑、不顺直。

5.5.2原因分析

5.5.2.1门窗框与墙体之间未按规定留凹槽,密封胶无法嵌入缝隙之中。

5.5.2.2门窗框与墙体之间积灰较多,密封胶粘贴不牢。

5.5.2.3未采用专用施工工具进行施工。

5.5.3预防措施

5.5.3.1在进行墙面饰面工程施工时,应采用4-5mm厚的片材将饰面层与窗杠临时隔开。待饰面层硬化后,撤去片材而在门窗框与墙体之间形成一个约5mm宽且不小于8mm深的凹槽,以便于密封胶的嵌入和粘结。

5.5.3.2在内的积灰吹净,确保槽内挤入密封胶时,应先用吹风机将凹槽内保密封胶与基体的牢固粘结。

5.5.3.3在抹压密封胶时应采用打胶专用泡沫棒,以减少在棒体移动进对胶体所产生的剥离牵引作用,从而保证胶体粘结牢固表面平顺光滑。

5.6抹灰工程

5.6.1加气混凝土块墙、混凝土基层抹灰空鼓、裂缝。

抹灰前的基层处理是确保抹灰质量的关键之一,必须认真做好。

5.6.1.1防治措施:

混凝土、砖石基层表面砂浆残渣垢、隔离剂没污、析盐、泛碱等,均应事先清除干净。一般对没污隔离剂可先用5~10%浓度的火碱水清洗,然后再用清水洗净;对于析盐、泛碱的基层,可用3%清洗。基层表面凹陷明显的部位,应事先剔平或用1:3水泥砂冰补平。使用定型组合钢模或胶合板底模施工,混凝土面层过于光滑的基层,要事先凿毛,再用1:1水泥掺10%的801胶先薄薄抹一层沾结层(厚约3mm),24小时后在进行抹灰。先在光滑的混凝土基层刷素水泥底浆一道,素浆用1:3~1:4的乳胶水拌合,刷浆时要适当加压,随即底层抹灰,以1:2.5~1:3的水泥砂浆用1:4乳胶水拌合,厚度不超过5mm ,抹平扫毛绿24小时后,不等底层必白再进行抹灰。

5.6.1.2墙面脚手孔洞应堵塞严密:水暖、通风管道通过的墙洞和剔墙管槽,必须用 1:3水泥砂浆堵严抹平。

5.6.1.3不同基层材料如木基层与砖面、混凝土基层相接处,应铺钉金属网,搭接宽度应从相接处起,两边不小于10mm。抹灰前墙面应浇水。砖墙基层一般浇水二遍,混凝土墙体吸水率低,抹平灰前浇水可以少一些。

5.6.1.4抹灰用的砂浆必须具有良好的各易性并具有一定的粘结强度。

5.6.1.5抹灰用的原材料和使用砂浆应符合质量要求。

5.6.1.6底层砂浆与中层砂浆的比应基本相同。

5.6.1.7当基层墙体平整和垂直偏差较大,局部抹灰厚度较厚时,一般每次抹灰厚度应控制在8~10为宜。

5.6.1.8门窗框塞应作为一道主要工序有专人负责。

5.6.2加气混凝土墙面抹灰空鼓、裂缝

5.6.2.1防治措施:

抹石灰砂浆时,应事先刷一道801胶水溶液,配合比为801胶:水=1:3~4 ;抹混合砂浆时应先刷一道801胶素水泥浆,801胶掺量为水泥重量的10~15%,紧接着抹底层砂浆。

底层砂浆强度等级不宜过高一般用1:3石灰砂浆打底,底层砂浆以抹1:3:9或1:1:6混合砂浆为宜,面层用1:0.3:3或1:0.1:2.5混合砂浆,总厚度不得超过10~12mm。

5.7粉刷工程

5.7.1腻子翻皮

5.7.1.1预防措施

在调制腻子时,加入适量的胶液,不宜过稠,但也不得过稀,以使用方便为准。

混凝土或抹灰基层表面的灰尘、隔离剂、没污等必须清除干净。

基层表面很光滑,或在清除污物后,要涂刷(喷)一层粘贴剂,再刮腻子。

每遍刮抹的腻子不宜过厚。

5.7.2涂料透底、起皮、掉粉

5.7.2.1预防措施:

粉质材料加入量要适当,可先作样板,再进行大面积的配料。

基层表面没污要清除干净;表面太光滑时可先喷一遍清胶液;表面颜色太深如抹白灰撸的水泥阳角,可先涂刷二遍浆液。

如圆粉饰颜色较深,应用细砂纸打磨或刷水其底,再做新的浅色粉饰浆膜,每遍颜色都应一致。

喷浆时,喷枪距基层表面不要太远。

第六章、防水工程

6.1防水层粘结不牢

6.1.1防治措施:

基层涂料、基层粘结剂以及卷材 粘结以及卷材粘结剂各有不同的用途和作用,选择材料时应严格按工厂说明书进行,不得错用或代用。

不管是双组分或单组分粘结剂,在贮存工程中,固体成分容易沉淀在罐底。因此在使用时,必须用搅拌棒用力搅拌;如搅拌不充分,将成为粘结不牢的一个原因。

在处理基底前,首先应检查基层表面是否充分干燥;同时要用铲刀把附着在基层表面的砂粒,浮浆等杂物铲除,然后用笤帚将基层表面清扫干净。

待基层表面清扫干净并且在已经干燥的情况下,也将得不到良好的粘结效果。

由于高分子防水卷材延伸率较大,因此在铺贴卷材时,不得用力拉伸卷材。

每当铺完一幅卷材后,应立即用干净而松软的长柄滚刷,从卷材的一端开始,沿卷材的横向用力地顺次滚压,以便彻底排除卷材与基层之间的残留空气。

6.1.2卫生间、盥洗间防水渗漏

6.1.2.1形成的原因:

卫生间、盥洗间的下水口、地漏在安装管道后;二次浇筑不密实;坡度没有流向地漏,大便器与排水管连接处不严密;四周防水层泛水高度不够等,形成渗漏,对外墙产生渗水。

6.1.2.2防治和处理措施:

施工中应尽量少留施工缝,若必须要留设施工缝应注意施工缝接槎处振捣密实,严格控制加水量,采用止水带,防止施工缝渗水。

派专业队伍施工,充分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加强对防水防腐层的质量检查,做到一次性合格,保证不出现渗漏现象。

房间应按规定的层次,上、下水管安装后与结构板处用细石砼浇捣密实,不出现蜂窝、麻面现象。

做卫生间、盥洗间地坪应首先将基层污染物清理干净,基层表面凿毛,掌握好抹灰时间。抹灰压实,压光处理好易造成渗漏的砼接槎、穿墙及楼板管洞等的部位。

严格控制标高,基层找平层要坡度坡向地漏,四周抹小圆角,地坪应低15~20毫米。

泛水高度必须300亳米,按图纸设计找平做好坡度,地漏口处要比周围低20毫米,短管要紧贴在基层上,交工时做蓄水试验不少于2小时。

对卫生间、盥洗间预埋件是漏水的薄弱处,应沿预埋件四周剔成深30毫米,宽20毫米的环形沟槽,对预埋件除锈并清洗沟槽,用水灰比为0.2左右的素浆嵌实,再随其它部位一起抹上防水层。

防水层一定要做到位,接头处、四周泛水涂刷牢固,并将下水口堵实后做24小时灌水试验,不渗不漏后方可铺贴上部地砖层。

6.2地下防水工程

6.2.1防水混凝土结构裂缝、渗水
6.2.1.1材料
防水混凝土掺入的外加剂掺合料按规范复试符合要求后使用,其掺量经试验确定。
6.2.2施工

6.2.2.1防水混凝土结构内部设置的各种钢筋或绑扎的低碳钢丝不应接触模板。固定模板而穿过的螺栓加焊止水环。拆模后,将留下的凹槽封堵密实,并在迎水面涂刷防水涂料。
6.2.2.2采用预拌混凝土,其质量指标在合同条款中明确,施工时、加强现场监控力度,安排专人检测混凝土的坍落度,其和易性应满足要求。
6.2.2.3混凝土采用分层浇筑,泵送混凝土每层厚度宜为500-700mm,插入式振动器分层捣固,板面、用平板振动器振捣,排除泌水,进行二次收浆压实。
6.2.2.4防水混凝土水平构件表面覆盖塑料薄膜或双层草袋浇水养护,竖向构件宜采用喷涂养护液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d。

第七章、给排水工程

7.1地下埋设排水管漏水

7.1.1预防措施:

7.1.1.1管道支墩要牢靠,位置要合适,支墩基础过深时应分层回填土,回填时来防直接撞压管道。

7.1.1.2预制管段进认真做好接口养护,防止水泥接口活动。

7.1.1.3冬期施工前注意排除管道避水试验,认真检查是否有漏渗现象。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7.3管道接口渗漏水、管道倒坡、渗水。

7.3.1预防措施:

7.3.1.1严格遵照基准线施工,认真核对地面坡度,保证地漏篦子低于地面5~10毫米。

7.3.1.2管材、管件粘合前应擦拭干净,被粘结面保持清洁,粘结剂涂刷被粘结口外偶及粘结承口内侧时,应轴向涂刷,动作迅速,涂抹均匀。且涂刷的粘结剂应适量。

7.3.1.3严格按规范坡度粘结管材,校正后及时对管线进行固定。

7.3.1.4大便器安装:甩口高度必须合适,高出地面10毫米,蹲坑出口与排水管连接的缝隙,用油灰或1:5白灰水泥混合来填实,连接冲洗管、蹲便器的胶皮碗大小两头均用14#铜丝两道错开绑扎拧紧。绑扎好后必须进行试水,无渗漏现象时才能隐蔽。

7.4保温(绝热)不严密,管道露滴水

7.4.1材料
7.4.1.1各类保温(绝热)材料耐火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材料在进场后对其材质、规格、密度和厚度以及阻燃性能进行抽检,同品牌、同批次抽检不得频于个别规格,有异议时,应见证取样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复试。
7.4.1.2保温(绝热)管(板)的胶粘剂、封裹材料的阻燃和防潮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封闭保温(绝热)管材(板材)的胶带或粘胶应选用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
7.4.2施工
7.4.2.1保温(绝热)管(板)的结合处不得出现裂缝、空隙等缺陷,管道保温(绝热)材料在过支架的洞口等处,应连续并结合紧密。阀门和其他部件应根据部件的形状选用专用保温(绝热)管壳,确保阀门、部件与保温(绝热)管壳能够结合紧密。
7.4.2.2室外管道保温必须防水性能良好,搭接应顺水,防潮层的叠合不得少于35mm。

第八章、电气安装

8.1内容

钢管内壁不防腐,暗配管保护层小于15毫米,使用钢锯切断管口,经常锯斜,管口有毛剌;钢管连接使用套管长度过短,小于1.5倍,管外径管与管对口不在套管中心,套管焊接不严密;钢管暗配时,弯曲半径过小(小于10倍管外径),且容易弯曲;钢管与配电箱、开关盒、插座盒用锁紧螺母连接时,钠子露了丝扣不超过3扣,钠子不平整;暗配位置不精确,开关盒、插座盒、配电箱标高掌握不准,因此不能一次到位;接地跨接线达不到6倍管径。

8.2形成原因:

在施工时的预埋质量差,预埋管口头处有毛刺,造成穿线破损。弯管时有死折现象或位置不准确;开关箱内色标混乱;线路不规范;开关不灵敏有连电现象。

8.3预防措施:

8.3.1工程选用素质高、专业水平过硬的电气施工安装队。主体施工时严格埋前检查验收,弯管时必须内部灌砂,形成流线型。

8.3.2在工程电气设备、器具及材料的选用上,选择档次较高的名优产品,要经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看样认可后进行选购,具体要求:

所有电缆、导线的规格型号及电压等级匀应符合设计要求。

8.3.3用于照明与动力配线的电线管,线盒明暗敷设材料应壁厚均匀,焊缝匀称,无裂,砂皮肤,棱剌和凹扁现象。

8.3.4对铁制配电箱(盘)除符合要求外,箱体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机械强度,周边平整无损,油漆无脱落,盘蕊镀锌良好,箱内各种器具安装牢固,箱内二闪线路排列整齐,压接可靠。

8.3.5对于成套配电柜,应根据设计要求,在选型、规格及产品质量上严格把关。

其它材料,槽钢,镀锌扁(圆)钢不得有锈蚀和缺陷现象,镀锌层不应脱落。

8.3.6承担电气施工的班组,必须做到首尾施工坚持到底,保持工程的连续性,每个操作工作必须具备持证上岗,对施工工序及工艺要求必须清楚,操作应熟练。

8.3.7施工项目实行电气质量台帐和质量挂牌制度,工作部位与操作工作直接挂勾,记入台帐,以加强责任心。

8.3.8专业电气工程师负责和监督该工程的施工及安装及安装技术质量,以确保工程质量,使工程达到设计要求和验评标准。

推荐访问:通病 小镇 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