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时间:2022-05-25 16:15:02 心得体会 浏览次数: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正变为一种全民化的舆论工具。近年来,网络舆情的影响越来越大,受到的关注度也越来超高。网络舆情是最真实和最高效的社情民意综合载体,是反映民意的温度计、晴雨表。面对集合了多方权利诉求的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如何出手应对,处置得当,检验着政府部门的工作效能。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掌握和应对引导,利于为在问责制时代的领导干部提供应对参考,助于树立和提升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一、尊重网络民意,转变“捂盖子”的思维方式。
近几年尤其是2008年以来,网络舆情与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一样,呈现出跌宕起伏的特点。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在全国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被局部激化,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网络舆情事件,网民对重要的突发事件和社会事务积极踊跃地发表意见,形成了多轮大规模的网络舆论并最终促成事件的合理解决。
1、当今社会已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04亿人,普及率达到28.9%。无论在虚拟世界还是现实世界里,4.04亿网民都正在迅速成为新兴的舆论压力来源,对众多社会热点问题表达着关切与诉求。网民力量日渐强大,作为具有舆论能量的“新意见阶层”,正在形成一个具有现实影响力的“压力集团”。面对政府施政缺失和司法不公,中国网民总能仗义执言,并经常能改变公共政策的方向。因此,尊重网络民意是信息时代的要求。
2、从“捂盖子”思维向“揭盖子” 思维的转变。网络舆情事件之所以从一件件普通的刑事、民事案件上升为全国性的公共危机事件,很多时候是由于地方政府对网络民意的漠视造成的。当前网络已经成为我国民意的最重要反映渠道,虽然网络民意与真实民意存在着差距,但只要善于甄别,就不难找到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尊重网络民意无疑是政府决策的一个有效的参考依据。在互联网时代,完全的信息封锁是很难实现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地方政府应克服传统封堵扼杀网络信息的心理,转变旧有的思维方式,以开明的姿态直面网络民意,这才是最为理性的选择。
二、善待网络媒体,创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
互联网已成为新闻舆论独立源头。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政府与网民良性互动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网络已经成为我国当今民意表达最汹涌的场所。要正视网络的力量,不能把网络媒体妖魔化,要科学甄别,合理使用,从而实现政府官员和网民的良性互动,这既是政府“善治”的要求,也是网络时代的要求。
1、互联网是政府官员与网民互动的最佳平台。网络问政是2009年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而网络问政要取得实效,官民互动是关键。传统媒体只能是单向传输,几乎无法实现互动,互联网成为官民互动的最佳平台。对待网络媒体,关键在于善待、善用、善管。地方政府要充分掌握网络媒体的特质,不能单纯把自己的语言和信息不加区分地强加于这种新兴媒体,而要揣摩这个特殊媒体的特性,要提高与新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监管部门应做到因势利导,促进公共空间内的有效沟通,建构不同社会阶层间理性宽容的对话机制。
2、适度的网络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是社会的“减压阀”。近年来一些网络群体性事件呈矛盾激化态势,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暴力犯罪。要防止郁积的民怨走向暴力表达,关键是让民意有个正常的表达渠道和权益救济渠道。互联网已成为反映民意的重要渠道,且网络舆论本身可以扮演社会减压阀的作用。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两大社会问题:一是社会大转型过程中所积累的社会问题;二是网络时代的来临迫使这些社会问题大量急速地被公开。网络的自由言论中,相当一部分属于源于善意目的的政策建议;即使是批评意见,也完全可以起到社会减压阀的作用。地方政府应充分重视网络舆论所起的社会减压阀作用,放下身段,适度开放言论自由、打开舆论监督的空间,以网络舆论促良治。
三、完善信息公开,创新政府执政方式。
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体现了“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 的基本原则。胡锦涛和温家宝分别与网民在线交流,肯定了网络作为公众参政议政的渠道平台作用,体现了中央高层领导人对网络民主政治的期待。
1、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网络化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前所未有。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公众最急切了解全面信息和事情真相,要想控制谣言的“走遍天下”,真理的传播必须更加迅速,谣言止于公开。当前完善信息的公开化已经进入政治制度建设的视野。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网络民意的作用,并借此来推动政治民主的实践。如广东、云南等地设立的“网络发言人”制度,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对待网络舆情,这无疑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
2、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就地方政府而言,对网络舆论进行积极合理的引导与及时纠偏,不仅能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也是政府“善治”的重要表现。具体做到: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居高临下”的工作方式,淡化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身份界限;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策略,努力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加强新闻网站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增强政府正面引导舆论能力;培养舆论引导专门人才,提高公众的信任度;进行适时必要的政府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制度创新,应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和制度,提高政府网络舆论应对能力。
总之,互联网已成为反映民意的重要渠道,地方政府急需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掌握和应对引导。具体要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利用互联网来提高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只有尊重网络民意、善待网络媒体和重视信息公开方能贯彻落实好十七大报告中“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精神。山西省委党校   信息网络教研部 吕淑芳 

推荐访问:舆情 地方政府 如何应对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