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密度教案

时间:2021-06-30 09:48:13 教学资源 浏览次数:

篇一:物质的密度

6.3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

2、学会用密度公式解决一些问题。

3、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用密度来鉴别物质。

4、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值。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

教学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体积相等的铜块、铁块、铝块,水,细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设置情景:(1)大家都知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空气是有质量的,如果想知道教室里空气的质量,你能想出一个办法吗?

(2)当你买回一只贵重的金戒指后,怀疑戒指的含金量时,你能鉴别出来是否是纯金的吗?

师:这两个问题,现在对大家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再来解决这些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物质的密度-(板书)

二、新课教学

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提问:(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实心铁块)这两个铁块哪个铁块的质量较大?(体积较大的铁块,质量较大)

(出示两个体积相等的实心铁块和实心铝块)这两个物体哪个的质量较大呢?(铁块的质量较大,这是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的)

师:经验告诉我们,同一种物体体积越大,质量也越大;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的质量是不相同的。下面我们来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实验探究:(1)教师演示课本实验,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入课本中的表格中。

(2)分析总结,校对数据后提问:两个铁块的质量、体积是否相等?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等?

(3)铁块和木块,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否相等?

总结: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相等;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4)启发: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不同,这些比值都是用物体的质量除以它的体积,得

到的是什么?(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为了表示不同物质的上述特性,物理学中引入了密度概念。(板书密度概念) 怎样计算密度

根据密度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计算密度的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如果用字母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则密度的公式用符号可表示为:ρ=m/v 。仿照确定速度单位的方法,可以确定密度的单位。

提问: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呢?(千克/米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符号kg/m3或kg.m-3,)

师:我们还有一种常用的密度单位是克/厘米3,符号g/cm3或g.cm3 思考:1.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读作什么?表示什么意义?

2. 1g/cm3=kg/m3

练习:“练习册”12页例1、例4,13页第6题。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物质的密度是由物质本身决定的物理量。每一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所以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有属性。颜色、味道、软硬等都是物质的特性。

三、课堂练习

1.课堂小结

2.提问:为什么说密度是物体的特有属性?怎样求物质的密度?

四、课后作业

练习册相关内容。

篇二:八年级物理物质的密度教案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物质的密度教案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和技能

?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

展。

? ?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

算。

三、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过程

本节分为两个教学板块,(1)通过实验探究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通过实验探究同种

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等;由此引出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2)密度的应用。

1.实验探究过程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习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

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1)创设情景

课堂上,让学生观察两个(一个是铝制的,一个是不锈钢制的)大小、形状一样的勺子。或者观

察两杯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质量。很多学生会像小聪一样,提出猜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可能质量不同。并进一步思考,这里包含有什么道理呢?

(2)制定计划,进行探究

收集日常生活中体积不相同的不同物质比较容易,所以小聪制定了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进

行探究。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教师引导。首先让学生思考:铁块和木头谁重?怎么比较铁块和木头谁重?

3由此引导学生得到用天平、刻度尺和量筒测量这些小物品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1cm物体的质量的

设计方案。

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究。对于小物体的体积,学会使用量筒是学生继续探究的前提。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17页,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数据量少,总结不出规律。必需汇总各小组数据,填入课本118页表中,才

能显示出规律性的结论:1立方厘米质量相同的物体都是由相同的材料组成的。

33对这个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1cm物体的质量”有什么意义?应使学生悟出“1cm物体的

质量”可以区别不同的物质,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个描述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由此给出密度的概念。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推知密度的公式ρ=m/V。

对于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有以下几点说明。

(1)密度的公式: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

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

333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 kg/m,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 kg。可见物质的密度

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2)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ρ=m/V,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面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3)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千克和体积单位立方米组成,属复合单位。这是教学的难点,有

必要特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对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学生要了解,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另外教师可再补充介绍一些生活

中常见的密度值,宇宙中某些恒星的密度等,同时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氩气从而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不断探索。

2.密度的应用

在生活和生产中密度的应用很广,我们可以根据密度的大小鉴别物质,通过测定密度,发现新材

料,估测矿山、油田的储量等。教师可以结合课本120页的图6-2-4讲解。

(二)材料准备与实验设计

1.实验材料准备

本节教学需要准备的实验材料有天平、量筒、刻度尺、透明塑料瓶、各种小物体等。

2.自制量筒

制作方法:

(1)在透明塑料瓶的外壁贴一张纸条。

(2)用一个标准量筒量好100cm 3的水,倒入瓶内,在纸条上画出液面的位置。

(3)再用量筒向瓶内倒入400cm3水,画出500cm3的标度线。

(4)将100cm3与500cm3两条标度线之间的距离等分成4份,依次划出200cm3、300cm 3、

3 3400 cm3的标度线。并将相邻的两条标度线之间的距离二等分,依次划出50cm、150cm??图6-2-1 自制量筒 3450cm的标度线,如图所示。

四、发展空间

(一)“自我评价”参考答案:

1.用托盘天平测量多个硬币的质量,然后用量筒测量体积。体积的测量方法也很多,学生自己选

3 定。要求写出选用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及实验步骤。0.5元硬币密度约为7.7克/厘米,它是由合

金材料制成的。

2.已知密度、质量,根据密度公式计算体积。

(二)“走向社会”指导

课题1:实验分析金属的一些属性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参考方案:通过实验,探究几种金属和塑料弹性、密度、硬度,说明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物质的这些属性的。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发现新问题。

课题2:利用当地资源,走进工厂、矿山、医院、社区、农村,调查密度知识的应用。

五、教学资源

(一)“走向社会”研究课题方案

1.测量雪的密度

问题:雪的密度在任何地方、不同的时间都一样吗?

材料: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或塑料圆筒(高约25厘米,直径约7厘米);两个塑料袋;一架天平;一个大量筒.

操作过程:

(1)在冬天时将塑料袋装满雪,记下雪的类型(如:湿雪、干雪、干粉状雪等)及室外的空气温度是零下几度(如-15℃)或零上几度(如+10℃).

(2)返回教室内把雪全部倒入一个大碗里.

(3)将一个圆筒称重(m1),仔细地装满雪,不要使筒内留下空隙,再一次将圆筒称重(m2).m2-m1即测得的雪的质量。

(4)取第二个圆筒测量它的体积.方法有二:一是用量具测量;二是将圆筒装满水,用量筒测出其体积,记录下需要水的数量(毫升).

(5)雪的密度等于雪的质量除以圆筒的体积.

(6)在不同温度下重复这个实验,观察雪的密度在不同温度下是否相同.

后续活动:当你测完雪的密度后,你就可以推算存车棚顶棚(或其它类似建筑)上的雪的质量,测量出雪的厚度并估算车棚的面积.

教师注意;你可以发现雪的密度在一天当中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当温度在0℃以上时,雪的密度不同于在0℃以下时收集的雪的密度.必须注意保证使室内的温度接近于室外的温度.

(本活动由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系塔拉 黑卡伦内提供。)

2.测定空气的密度

器材:

皮球,打气筒,气针,量杯,水盆,天平,砝码,乳胶管,管夹等.

操作:

(1)用气筒将皮球打足气,用天平秤出皮球的质量m1.

(2)将量杯装满水后,倒放在水盆中,用气针和乳胶管将皮球中的空气引入量杯内,用量杯排水集气的方法排出皮球中的气体(如图).如果量杯已集满气,而皮球中的空气尚未排完,可以夹紧管夹暂停放气,将量杯装满水后重新集气.

(3)排出皮球中一定量的空气之后夹紧管夹,拔出气针.用天平秤出皮球的质量m2,则排出空气的质量为m=m1-m2.

(4)从调换量杯的次数和最后一次量杯中气体的休积,可以知道从皮球中排出的空气在常压下的体积V.那么空气在常压下的密度ρ=m/V.

注意:放气前后皮球的体积尽量不要变,这样空气对皮球的浮力就保持不变.

(资料来源:http://beike.cixiedu.net)

(二)《密度》概念探究性教学设计

一、 指导思想

1. 学生在学习《密度》的科学定义之前,已经有了不少与《密度》有关的经验。《密度》概念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将学生对《密度》的经验水平的认识提升到科学概念的水平。

2. 若能设计一项系列的问题解决活动,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会被另外一部分问题难住,因而必须超越已有的经验认识,探寻新的解决办法。这样的基于学生已有经验而又驱动他们超越经验的问题解决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在智力上积极、主动的投入,对于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获得对科学的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也许是最有价值的一种体验。

3. 初中学生在学习新的科学概念时,无论从他们的科学知识基础还是认知发展的水平上来看,都还离不开具体经验的支持。而在一些科学课堂上,科学概念的引入基本上是人为规定性的,许多定义是用一种生硬的方式直接给出的。这样做的理由之一是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实际上这是产生与儿童的科学格格不入的学校的科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这样强行灌注的知识不可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无法得到迁移和应用,这样,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用直接下定义的方法教科学概念有可能实际上是低效率的。反之,如果在科学概念引入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时间和活动机会,他们有可能更深入地理解概念,使之更易于得到迁移和应用,因而实质上可以提高概念教学的效率。

前述的分组游戏活动,是本探究性教学活动设计的主要创新内容。现详述如下:

给每组学生准备一堆物品,让学生从中分辨出构成物品的材料的异同。物品要经过仔细选择和处理,一是要能避免学生靠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就能分辨出物品的材料构成,二是要能导向学生用考虑体积和重量(两个变量)的思路解决难易程度不一的几类问题,因此,物品的个数要与所设置的问题相适应。

篇三: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东升中学小组合作教案主备人:刘晓艳 小组成员:张生雷 万忠新 任胜利 石生亮 王来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 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② 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③ 会用量筒和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 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

关系,初步体验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② 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 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② 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应用物理

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良好品质。

③ 通过对各种物质密度的了解,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乐于

探究日常现象中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㈠ 引入新课

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有着不同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不同特性来区分、鉴别它们。比如:

教师出示一杯清水和一杯盐水,问:哪个同学知道这里哪一杯是清水哪一杯是盐水?你是根据什么来鉴别的?

学生回答:可以尝一尝,有咸味的是盐水,根据味道。

教师出示一颜色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问:同学们怎么分辨老师手上拿的哪是铁块哪是铝块?

学生回答:测质量,质量大的是铁块。 教师问:“铁比棉花重”这名话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如果不对,加上什么条件才对?

学生回答:不对,因为它们的体积不同。

这说明:物质除了上面的(颜色、味道、熔点等)这些特性以外,还存在其它的某种特性,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㈡ 新课教学

1:学生预习课本49页图2—17,问:同学们观察了图2—17后有什么发现? (生: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又不相同)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3:猜想与假设

4: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1) 选择研究对象:取木块、铝块作为研究对象 (2) 选择器材:实验中应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3) 实验过程:实验的步骤有哪些?要收集哪些证据?怎样收集? 5:学生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

将学生分成九个小组,分别用大小不同的木块、铝块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

点拨。如测水的质量与体积时是先测体积呢?还是先测质量?怎样才能使测量的误差最小)

6:分析与论证

问:通过实验,是否验证了你的猜想?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你还有哪些收获?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木块(铝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它们的体积增大几倍,质量出跟着增大几倍。即“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表中数据发现:木块、铝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即:“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师述:“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常量”, 这反映了这种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我们将它命名为——密度。 教师补充:从数学除法的意义可以知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物体单位的质量”,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密度的概念:物理学中,将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师生一起归纳密度的计算公式,单位的来源,读、写及表达的物理意义。 密度=质量/体积 单位:质量的单位有g和kg;体积的单位对应有cm3和m3则密度对应的单位是g/ cm3及kg/ m3。

单位的互换:1 g/ cm3=103 kg/ m3 7:学生观察课本40页密度表。 从密度表中你能发现哪些信息? 教师:

① 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形状无关。

② 同种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的状态有关。如:水和冰密度不同。 ③ 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水的密度是1.0×103 kg/ m3,表示1 m3的水质量为1.0×103 kg。(这一数据要记忆)

㈢ 自主归纳,评价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㈣ 板书设计: 探究——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3:单位:g/ cm3及kg/ m3。

4:水的密度及物理意义:水的密度是1.0×103 kg/ m3,表示1 m3的水质量为1.0×103 kg。 ㈤ 作业

见课堂作业。


推荐访问:密度 教案 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