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论文

时间:2021-07-01 10:02:31 教学资源 浏览次数:

篇一:选修3000字论文《生活中的经济学》

生活中的经济学

经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同时也是如今贯穿我们现代生活始终的一个话题,对我而言,经济并不是仅仅存在于书本、媒体、学科里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就拿我们日常消费而论,在我们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就会出现很多很多的经济学问题以及现象。为什么你在购物时,有时会多买一个同样的商品?为什么沃尔玛超市能够实现天天平价,始终如一?星巴克的咖啡有大小杯之分,哪种更划算?为什么电视机和数码相机的价格不断降低?为什么餐厅都提供饮料免费续杯? 为什么有时候一款手机只花50元就可以买到,甚至干脆免费赠送,但是如果你要额外买这款手机的电池却要花费100元?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十分有意思也是十分有意义的一些经济学现象,也正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学现象。

什么是经济学?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如经济学探讨生产什么物品,如何生产这些物品和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在名著《经济学》中萨缪尔森写道:“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管理经济学》一书中从公平与效率、生产与分配的角度出发,指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和如何公平分配国民财富,以满足个人或社会目的的一门社会科学。”种种说法归结起来,总离不开这样一种思考,即经济学是使有限的资源被用于最合理的方面以便增加社会总的财富,使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

以上描述为关于经济学概念的摘录,虽然概括全面但却显得十分专业,似乎并不是那么容易从这些简短的语句中理解出最接近其本身的意义。经济学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有着相类似的地方,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学》这门选修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与大一下学期所学的《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也有着许多相近相似的地方。

比如机会成本的概念,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而言,满足人类欲望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资源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必然导致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处于无限的选择之中。人们为了得到自己喜爱的事物,必然在众

多食物中权衡取舍。选择是一个得到一样事物同时必须放弃另一样事物的过程,这样的选择就产生了机会成本。被放弃的事物的价值就是得到事物的机会成本。 概念听上去确实有些难以理解,但是只要从一些很接近生活的事情来分析理解便会十分容易。作为例子,我们考虑我们买水果时的机会选择,现在有三种水果提供给我们,一种是苹果,一种是西瓜,还有一种是香蕉并且它们的价格都是一样的,而且只能一次买一样水果。那么如果我买了苹果那也就意味着我就要放弃选择买西瓜和香蕉的机会。同样的如果我选择买西瓜就要放弃买苹果和香蕉的机会,如果买香蕉就要放弃买西瓜和苹果的机会。同样的,进入大学,我们将要花费四年的时间来学习专业知识、结识朋友,得到很多能在四年大学生活中得到的东西。但同时我们也因此放弃了四年的时间去工作赚钱或者去旅行从而获得其他的东西机会。

以上都是结合大一下学期《西方经济学》所学及结合本学期选修《生活中的经济学》而引入的一些比较初步的印证经济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的论证。由此可见经济学中一个普通的概念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可分割。

但对于我而言经济学对于我的生活影响最大的却是网络购物。大学校园处于大学园区远离市中心,而从市中心购物来回成本颇高,不符合自身经济效益,网络购物便成了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然我网购的习惯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其实早在高中时就已经经常网购东西,相对实体店购物而言,网络购物更具有订货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获得较大量的商品信息,可以买到当地没有的商品;网上支付较传统拿现金支付更加安全,可避免现金丢失;从订货、买货到货物上门无需亲临现场,快递直接送货上门,既省时又省力;由于网上商品省去租店面、召雇员、储存、保管等一系列费用,所以其价格较一般商场的同类商品更为便宜??等等一系列优势。作为一个90后大学生,网购自然也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最能在生活中体现出经济学的部分。

大多数人更愿意选择网络购物,除了对自身而言方便自由、省时省力以外,价格其实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每年总有那么些时间,中国网络购物领军的几大电商都会在某些特殊的节假日进行一番电商的“价格大战”。以博取消费者的眼球,同时以各种优惠政策打击其他竞争对手达到一定的商业目的。作为一

个在互联网上购物年龄超过三年的人,对于一些电商们的商业手段也能够有一定的了解,某些时候电商的价格大战真的是薄利多销或者亏本销售幺?电商所谓的价格大战是真正打响还是只打雷不下雨?作为一个消费者要怎样才能在这些眼花缭乱的价格战中认清楚形势?

刚好在打算完成这篇论文的时候进入到六月初,网络上似乎又要掀起一番电商的价格大战。在查阅了一些相关的信息及资料后,姑且让我拿此次由京东商城挑起的价格战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六月本来就不是传统的商战热门季节,只是京东商城要在6月18日“庆生”,也就有了各大电商网站唱戏的舞台,就像小孩子要过生日搞一个生日宴会一样;并且上一次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打价格战带头的也是京东商城。事实上,五月下旬开始,京东就开始打出各种预告,声称要办一个史上最牛的周年庆,今年是它的十周岁。五月的最后一天,京东商城把这场戏带入了第一个高潮。

“满减”口号满天飞:买满多少金额减少多少金额,这种“满减”的优惠方式是电商大战最常用的招数,在挑起争端的京东上尤其具有高曝光率。

我以其中一项箱包满199减100的促销活动为例,包含了外交官、马盖先等知名的箱包,消费者下单购买活动页面上的商品满199即可减掉100元,看起来象是“打五折”的馅饼。但实际上在参与活动的品牌中,通常只有极少数的款式属于参与活动的款式,标价在200上下,减掉100元后最终成交价比其他竞争对手低那么几十块钱。更大量的商品标价呈上涨状态,即使享受了减100的优惠后,最终成交价格与其他商城相比并没有特别低,甚至还高出那么一点。

这些“假优惠”在惠惠、一淘网等比价助手下原形毕露。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只要以一种经济学的眼光的分析,就能够发现电商所谓的价格战中存在的问题。

价格战不是真正的价格战,各大电商为博取眼球及利益的骂战也是各怀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六月的电商大战名副其实就是一场吆喝之战。对于电商频繁进行的促销大战,消费者应比价购物,警惕商家虚标原价。提前锁定所需购买商品,记录商品的正常销售价格,同时在促销期间也要充分利用一淘网、如意淘、优惠购、比购宝等购物比价工具,选择价格最实惠的商家下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以经济学的眼光看待问题,才能实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利益最大化。

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问题除了能帮助你在市场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之外还有其他许多丰厚的回报。基本上既定环境的方方面面以及人类和动物行为的所有特点都是成本与效益相互消长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结果。凭着敏锐的目光我们能在日常生活经验里发现许多相关的结构和模式。

我认为一门学问如果脱离了现实或者不与时俱进的话,它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光靠从前的案例已经没有办法满足一些现实与知识结合的需要,在网络购物日趋普及的今天,经济学也贯穿着这项生活方式的始终。

生活中的经济学就是生活的解析,是生活的哲理,可以帮助我们对生活中的琐碎看的透彻,分析的更明白,避免我们混沌的看待事件的发生。我想说,生活中的经济学无处不在,我们学过了这门课程、包括作为一个以经济类为专业的学生,从必修科目选修科目中学到了如此多的经济知识,就该用经济学的观点看待生活,并加以思考,用以指导我们更好更优质的生活。

篇二:生活中的经济学论文

生活中的经济学

孔龙

20122117660401202

计算机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活中经济学

经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西方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在我国则可追溯到孔夫子那里。但如果以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的发表作为经济学诞生的标志,则经济学至今也不过只有200多年的历史。

在短暂的200多年中,经济学按照科学的规范建立了自己的语言、文字的逻辑系统。一组初始概念,一套公理体系,精确的定义,严密的逻辑,以至如果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很少有人能够读懂经济学论文,特别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数学功底,人们不要指望能看懂那些权威的经济学学术刊物上的论文。经济学已成为人类社会的“阳春白雪”而难以普撒寻常巷陌人家。

这使得经济学一般被视为一门枯燥、深奥的学问,很多人以为经济学不可思议,让人难以理解。其实经济学是一门妙趣横生的学问,在日常生活中它无处不在,也几乎无所不能,它能告诉我们一切事情发生的原因。

什么是经济学?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写道:“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 《管理经济学》一书中从公平与效率、生产与分配的角度出发,指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经济资

源和如何公平分配国民财富,以满足个人或社会目的的一门社会科学。” 种种说法归结起来,即经济学是使有限的资源被用于最合理的方面以便增加社会总的财富,使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

而“生活中的经济学”则是从经济学的眼光,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对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进行观察和思考,将我们身边发生的大事小事用经济学的原理一一破解。生活经济学的范围之广没人能够预知,小到吃什么菜有助消化,大到住房经济的产生,无论是生活中的哪一方面,都与经济学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

为什么有的大学生宁可选择到外面就餐也不去食堂?为什么很多企业都选择连锁经营?为什么法律不保护婚约?这些问题都可以运用经济学原理一一作答。人都是理性的,从事一切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我们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学”的目的就是:用经济学的原理看待生活中的现象,更理性的的做出决策。

在大学生活中,每顿去哪就餐成了每个学生每天必须做出的抉择。食堂的饭菜价格相对外面的餐厅要便宜不少,但有的大学生宁可选择到外面就餐也不去食堂,你知道为什么吗?

我们可以从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理论来阐述:一部分学生之所以选择到外面就餐,大都是因为在放学的这一段时间

内,是学校食堂就餐的高峰期,往往有人因为食堂挤满了人而不得不去外面,这个现象就是供不应求,学生就餐的人数大大超过了食堂所能承受的范围,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因此,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加强食堂的供应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尽量避免资源的浪费,即避免供大于求的现象发生。而是尽量找一个平衡点,使其达到供求的平衡,既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又不引起资源的浪费。

在商业流通市场中,连锁经营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席卷了整个零售业。连锁主要可以分为直营连锁、自由连锁和特许连锁三种。你知道企业为什么选择连锁经营吗?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企业之所以选择连锁经营,主要是因为连锁经营有以下三个优势:首先,连锁的优势在于它的品牌,这种品牌是所有连锁店质量和服务的标志。其次,连锁可以实现低成本、低价格经营。这种价格不是来自低质量,而是来自高效率。最后,连锁可以运用整体的力量实现经营范围的扩大。它追求的不是某个店面的盈利,而是整体的利润最大化。

从总的方面来说,连锁经营是一种有效降低不确定性的组织,有效降低了交易费用,从而实现对市场的替代;从产权角度刺激了各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因此,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与别的经营形式相比,连锁经营更具有竞争力。这

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企业选择连锁经营的原因。

婚约俗称订婚,是指男女双方一结婚为目的所做的一个事先约定。在20实际初期的中国,盛行订婚。而进入21世纪的中国,我国的婚姻法不再把订婚作为结婚的法定程序,但婚姻当事人自行订婚,法律虽然没有给与禁止,但也没有给与保护。婚约在法律上并没有被约束,只有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才能履行。只要双方愿意,想解除时即可解除,一方解除婚约也不必经过对方同意。你知道为什么法律不保护婚约吗?

在我国法律中,婚姻法并没有把订婚作为法定的程序,而是从确保婚姻自由的原则出发。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它的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可以有效的防止一些人一订婚为名而干涉别人的婚姻自由。二、可以照顾到恋爱中的男女双方在恋爱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些变化,保证婚后的幸福生活。三、婚约不受法律保护,也是近代以来各国婚姻立法的发展趋势,也便于我国法律与国际法律接轨。

从以上三个生活中的问题中以及一学期对于“生活中的经济学”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经济学是为人们提供一整套分析世界“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思想工具,甚至进而告诉人们“怎么办”。这些思想工具是由一系列专有名词和推理结构组成的。它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物的学问,经济学原理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它可以帮助我们

篇三:生活中的经济学-大学生论文

再解经济学之从身边的生活分析经济原理

一、提起经济学,不少人总会将其与枯燥、深奥划上等号。其实,就像经济学家可以通过大街上女孩子裙子的长短来分辨经济景气程度一样,生活中的不少事情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又是另外一番风景。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要作出一些选择,采取一些行动。这样做时,人们要么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某种回报,要么是尽量避开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从本原的意义上讲,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一种“经济”行为,所以,用经济学对人们司空见惯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也许是很有必要的。

二、什么是经济学呢?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如经济学探讨生产什么物品,如何生产这些物品和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在名著《经济学》中萨缪尔森写道:“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管理经济学》一书中从公平与效率、生产与分配的角度出发,指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和如何公平分配国民财富,以满足个人或社会目的的一门社会科学。”种种说法归结起来,总离不开这样一种思考,即经济学是使有限的资源被用于最合理的方面以便增加社会总的财富,使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

这种对经济学的理解,大致具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个人或社会的目的或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而经济资源在绝对量上来说是有限的,稀缺的。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工农业的调整发展,污染的日益严重,森林和地下水等可再生的资源及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日渐匮乏,甚至就连以往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气和江河之水也因污染而变得稀缺起来。第二,稀缺资源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用途,但一旦用于某一用途就不能再用于其他用途。因此,人们的各项经济活动都牵涉到选择问题。在这里,效率意味着一国经济应将它的生产和消费单位组织得使社会能够得到最大数量的所需要的物品和劳务,而且,在现行习惯、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经济资源应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第三,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下,可通过“机会均等”或“结果均等”等制度来寻求公平分配方案,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通过机会均等的公正游戏规则,将实现由竞争带来的繁荣。

而“生活中的经济学”是将略显抽象的经济学与我们生活中某些看似平常的现象以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在中国现阶段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目标的情况下,经济学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了:分析投资股票、买房前斟算性价比、就连女人们热衷的商场打折。但是大部分人还没有仔细想过,为什么股市跌涨,房价会有高有低,商场又为什么要打折呢。这些就是我们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学”的目的:用经济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现象,更科学的权衡利弊,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

三、生活中经济学运用实例

(一)为什么牛奶总是装在方盒子里而可乐却要装在圆瓶里?

这就是产品设计中的经济学。

原因之一可能是,软性饮料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就喝的,所以,由于圆柱形容器更称手,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成本。而牛奶却不是这样,人们大多不会直接就着盒子喝牛奶。并且,就算大多数人直接就着盒子喝牛奶,“成本效益原则”显示,它们仍然不大可能装在圆柱形容器里贩卖。不错,方形容器的确能节约货架空间,但牛奶一例中节约的空间,显然比软性饮料一例中来得更划算。因为超市里大多数软性饮料都是放在开放式货架上的,这种架子便宜,平常也不存在运营成本,但牛奶则需要专门装在冰柜里,冰柜很贵,运营成本也高。所以,冰柜里的存储空间相当宝贵,从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装牛奶的收益。

这个问题的解释看起来似乎有点落伍,但是其中关于“产品设计应该考虑成本收益”的经济原理,在现在很多地方还是很受用的。

(二)麦当劳咖啡续杯的问题。

大多数企业都要卖很多种类的货物,要想维持经营,企业用不着对每一件货品索取高于其成本的费用。相反,它只需要使总收入等于或超过所卖货品的总成本就可以了。所以,要是套餐、甜点和其他物品已经包含了足够的利润率,餐馆 当然可以提供免费续杯服务,同时又不亏本。

那餐馆为什么会想到提供免费续杯的服务呢?因为竞争。在餐馆业里,随着就餐顾客的人数增长,他们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平均成本就会下降,而且因为餐馆为每顿膳食索取的费用必须要高于该顿膳食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就是在任何产

量水平上,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工人工资、原材料和燃料等变动成本),所以,只要能吸引到额外的主顾,餐馆的利润就会有所增加。

(三)“闯红灯”问题

假如某一天,你起床晚了,而上班的时间又快要到了,这时你可能不管什么交通规则不规则,见着红灯就闯。“闯红灯”在城里尤其在大城市里已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虽然舆论再三批评,公交部门也制定了一些处罚措施,但收效总不大。事实上,在现在的制度约束条件下,我们每个人只要出门,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闯红灯者。为什么这种“公共行为”屡禁不止呢? 通常的解释是认为人们缺乏交通意识,不遵守交通规则,因此要杜绝“闯红灯”现象的发生,首要的任务是要加强交通意识的宣传和。我们不否认,这或许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问题在于,为什么人们会缺乏交通意识,不遵守交通规则呢? 实际上,每个闯红灯者都清楚他这是一种违规行为。明知违规,但还要做,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处罚力度过轻,使闯红灯者有“利”可图。经济学认为,人们的行为都根植于其成本效益预期,只要人们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他就总会想方设法地去促成某事。

我们仍以上例来分析。假定你上班迟到会受到领导的批评,那么对你来说,闯红灯是划算的,因为在你的利益函数中,领导的态度显然更重要,与其受到领导的批评,不如闯红灯。这就是你下意识里做出的决策。当然这里不排除被警察逮住罚款的情况。可问题在于,中国的闯红灯者所受的惩罚成本是很少的,不要说闯红灯的人事实上几乎不会被逮着,即使偶尔“不幸”被警察叫住了,至多不过是挨几句训而已。显而易见,警察的教训是不能与领导的批评相提并论的,而且在一个人口流动很大的地方,“羞愧”( 这也是一种成本) 的惩罚作用微乎其微。但在单位上就不同,领导在同事们面前批评你,那滋味可不好受。以上就构成了人们闯红灯的预期成本,这个预期成本是少于他闯红灯的预期收益的,即免受领导的批评。 “闯红灯”还存在一种示范效应。假设第一个闯红灯者没有受到惩罚或惩罚微少,那么其他人就会“学习”他的举动,因为人都具有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倾向。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闯红灯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不是少数人的行为。因此,要最大限度地杜绝日常生活中类似于闯红灯这种行为的发生,关

键的一点就是要提高惩罚的成本,使那些潜在闯红灯者觉得成本太高,他就会自动放弃闯红灯,否则,即使社会制订再多的交通规则,也无济于事,何况制订规则也是要成本的。

(四)等车现象

在城市里,另一类比较常见的现象就是等车,几乎每个公交车停靠站都是人头攒动。等车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这点人人都明白,但事实是,只要你还没富裕到足可以天天“打的”的地步,你就难免每天要耐着性子等候公共汽车。那么,如何来看待人们的等车行为,它是不是与我们常说的“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相矛盾呢? 初看起来,人们的等车行为是不符合经济学所说的资源的最优配置的,也即违背了“时间就是金钱”的效率原则。但是,只要我们不机械地理解经济学的定义,我们就会发现,它其实正是资源最优配置的表现。所谓资源的最优配置,无非讲的是充分地利用资源的比较优势而已。那么我们来看看等车行为的比较优势是什么。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现在我们假定有两人,穷人和大

款,同在一个地方上班。大款可以天天“打的”,而穷人只好天天挤公共汽车。两人的行为方式( 资源配置方式) 虽然是不同的,但同样是有效率的。这是因为,对于大款而言,他的比较优势是钱,而其稀缺资源是时间,在大款的效用函数中,“打的”虽然比坐公共汽车贵一点,但可以节约用在路上的时间,用节省下来的时间他可创造比花在“打的”上的费用更高的价值,即钱生钱,所以大款选择“打的”是完全值得的( 当然大款还可能为了方便或显气派或别的什么原因“打的”,但最本质的是这点) 。

穷人却不然。与大款相反,穷人多的是时间,少的是金钱,即其稀缺资源是钱。对于穷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少花钱办好事,时间用多少可以不在乎。等车就是一种既能消耗时间又能节约金钱的行为。换句话说,穷人用等车这一方式也能赚钱( 公共汽车的相对价格更便宜) 。如果穷人选择“打的”的话,节约下来的时间不能创造任何价值,这对他毫无意义( 其实这种情况也适合于那些有钱但更有时间的人) 。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穷人有时也很“慷慨”,但这多半是有什么重要事要办,这一刻,也仅仅在这一刻,他的稀缺资源变为时间,而

不是金钱了。

四、弗兰克说过,“在发生一个经济行为的时候,人们总是出现依赖错误的信息做决定的情况,还有些时候会从正确的信息里推出错误的结论。因为这个心理现象的影响,经济行为也会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上述例子的阐释,经济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无处不见,我们应当学会生活中如何运用经济学,并能尽量正确的分析已知的信息,从而做出最佳的判断。经济学实际上应该是一个应用的学科,生动的学科,而不只是一个生涩的理论系统。在了解了众多经济学例子的之后,我们应该学会分析生活,学会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并把经济学运用进去,以帮助我们做出最佳决定。


推荐访问:生活中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