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政治论文

时间:2021-07-01 10:03:49 教学资源 浏览次数:

篇一:时事政治论文

近期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分析

摘要:通常情况下,通货通胀由过热引起,治理措施重点放在紧缩信贷、减缓经济增速方面。而我国货币发行量已经有所节制,经济增长幅度也在缩小,通胀却在攀升,2008年5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表4月CPI指数上涨8.5%,比3月的

8.3%,环比增长0.1%。此次我国发生的CPI指数上升与以往通胀不同,显然我们还有疏漏。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一是涨价中有合理因素,如农产品涨价;二是进口型通胀。三是与世界经济接轨导致原来的价格体系转化,新的与世界密切联系的价格体系正在形成之中产生的价格波动、拉升,连带滋生出泡沫。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给出一些应对性策略。关键词:通货膨胀;原因;应对策略

一、近期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1 对农产品、食品涨价因素分析

(1)农产品价格上涨存在合理性因素。世界各国经济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价格必然存在上涨动力。当前我国农产品价格涨价实际上存在合理性因素,农业受因素影响极大,依靠科技和管理的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不大,提升速度也慢。经过一段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和服务业的差距就会显现。而农业又是必不可少的经济部门,为了维持其生存和发展,工业、服务业部门只能“让渡收入”,将一部分收入转移到农业部门,实现结构均衡的发展。进而这种收入转移通常是通过两条途径传导:一是涨价,二是财政补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当前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正是收入转移机制自然地发生作用的结果,存在合理性、正当性,国家统计局5月12日公布4月份我国CPI指数,城市上涨8.1%,上涨9.3%,以及食品涨价22.1%,非食品涨价1.8%再次证明这一轮物价上涨,农村是主力,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是主流,如果扣除“三农”因素,我国物价水平基本处于正常状态。2008年4月30日世华财讯报道,我国农业部2008年4月调查,了解到农户普遍反映当前物价水平与2007年初比鸡苗、饲料、煤炭和人工成本上涨幅度较大。养鸡户方东明反映,大肉食鸡苗价格由2007年3月份的4.05元上涨为2008年同期的

5.15元,饲料由原先的90元/袋上涨为116元/袋,人工费由原先的30元/天/人上涨为40元,煤炭由550元/吨上涨为650元/吨。一只鸡的生产成本比上年度增加了5.67元,增幅为29.73%。但是鸡的销售收入由20.37元上涨为2008年的25.75元,只上涨26.41%。养鸡农民的纯利润比2007年反而减少0.29元。方东明称,尽管2007年以来鸡肉价格上涨很大,但是养鸡的利润在下降。

显然,如果对此采取“强迫措施”压低农产品价格,等于让农民以低于成本价格生产农产品,这会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可能造成农产品进一步短缺,价格出

现新一轮上涨。何况,这几年我国政府一直实行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类似手段可能对此形成相互抵消的矛盾。

(2)人工成本、资源成本、环境成本上涨存在合理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劳动力因素。但是从2004年起我国珠江三角地区招工开始遇到困难,不久扩大到长三角等地区。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如果按照男性15-64岁而女性为15-59岁的标准来衡量劳动年龄人口的话,到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将开始下降,或者说增量为负值。而实际上从2007年开始我国新增劳动力数量已有较大幅度的降低。民工荒现象就是对这一事实的真实反映。其结果导致农民工收入增加。根据中国社科院在农村固定观察点的系统调查,2003-2005年,农户家庭经营雇工平均工资由560元/月提高到658元/月,增长了17.5%。同样2005年以来我国水、电、煤及用于环保的费用都在大幅上涨,都增加了企业成本、费用,由此引发的涨价也带有合理性。

(3)采取简单、粗放的方式,试图以行政干预和增加供给的方法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缺乏可操作性。实际上农产品养殖、加工、流通各环节的企业、个体经营单位相互竞争都非常激烈,没有暴利,涨价是其无奈的选择,而不是集体哄抬,对此不宜采取强行抑制政策。

相比之下以增加补贴的方式增加供给,达到降价目的也许更加合理一些。

2 对进口型通胀的分析

2002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超常增长,进口规模已经占到国民经济约三成,而初级产品进口规模增加更快,随着初级品进口价格飞涨引发通胀影响的压力也与日俱增,

根据我国海关统计,从2002—2003年间我国外贸进口原油,矿石等初级品价格开始上涨,例如原油价格2003年比上年涨价18.0%,铁矿石涨价32.3%,铜矿砂涨价23.4%。2004—2005年涨价势头扩大到进口的农林牧渔产品。这期间我国进口产品大幅涨价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涨价因素传导至国内产业链上游、中游,基本上就会被我国企业内部降低成本消化掉,进口涨价对国内经济影响基本上停留在生产资料阶段,消费物价虽一度上升在3%—5%之间,对经济影响基本处于温和状态。

然而随着国内企业降低成本潜力逐渐用尽,进口涨价开始渗透到产业末端,至家庭消费领域。2007年5月我国CPI指数开始关联性上扬,越过警戒线,达到3.4%,9月以美元贬值为背景农林渔业、采矿业、制造业进口分别涨价20.2%、16.3%和

4.9%,CPI指数也升至6.2%,12月上述三类产品分别涨价20.8%、42.5%及14.2%,而2008年1月CPI也升到7.1%。具体到一些主要的进口产品,涨价情况更加严重。如2008年1-3月我国进口玉米同比涨价53.6%,原油涨价69.1%。成品油涨价40.5%等,同期我国CPI指数也同步上扬。国际市场涨价与国内通胀之间已经形成某种关联性互动关系。按照我国进口贸易规模和涨价幅度相略估计,2007年我

国CPI涨价4.8%中约有50%-60%因素,即其中有2.4-3.3个百分点是由进口拉开(注:由于统计资料不系统,口径不一致,导致换算、推演出的结果粗略,但不影响基本结论)。同样推算2008年3月CPI涨价8.3%,其中进口因素拉升了50%以上,可见进口产品涨价对国内物价影响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3 与世界接轨造成的涨价路径分析

我国经济不仅通过对外贸易而还通过外资连接着国际市场。大量外商投资在投资,作为其全球化配置资源的重要环节,而在中国经营已成为其实行全球化经营战略一个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讲,外资企业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渠道更广泛,更通畅,也更频繁。而开放型的中国经济价格体系也在开放、包容,向着国际化水准看齐。

据我国商务部统计,2007年我国吸引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达到32万家,存量资产达到2925.59亿美元,创造就业2800万人,2006年 外商投资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04%,增加值占28.3%,缴纳各种税收占21.19%。这些外商投资企业经营范围广,涉及产业链达到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其频繁地调动内外资源和交流内外价格信息,使用的资产和商品价值国际评估方法,必然对我国原来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的存量资产和商品价格体系造成重大冲击,旧的价格体系正在瓦解、崩溃,而新的体系尚在形成过程中,由此造成我国物价水平向国际水平看齐,必然大幅拉升。

(1)就房地产来看,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国际一流机构投资人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都市,带动这些都市向着国际化方向,同时也将这些大都市城市不动产价格大幅拉升,迅速向国际水平靠拢。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住房改革,住宅建设走向商品化,价格走向市场化,与外商入驻拉动两者力量汇集成一体,带动我国不动产价格体系最早与国际接轨,在拉升我国高端房地产需求的同时也造成了供应过剩,滋生了泡沫。

(2)受房地产业影响,近年来我国企业不动产价格评估也大幅提高,企业营业外收入、营业外盈利大幅增加。特别是我国上市公司购地、占地优势更加明显,相应地利润增加也最多,资产价格走高进而带动我国股市2007年滋生出泡沫。

(3)外资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无形资产的评价与国内原有评价存在本质不同,影响十分巨大。我国人工成本价格体系中不仅农民工而且以外企白领、软件工程师、金融业白领及企业高管为“领头羊”的高级人才收入也有成倍增加,少数突出人才收入以数量级水平提高。有证券公司研究报告显示,上市公司2006年、2007年人工成本分别上涨11.52%和19.43%。我国人工成本价格体系与国际接轨后,既有达到世界顶尖水平的超高端,也有世界一流、中流乃至末流收入水平,形成世界罕见的大差距开放型价格体系。

不仅如此,过去以研发技术成果为代表,在我国对无形资产普遍不予承认。随着国际评估方法引进和外资企业影响扩大,我国不仅承认了无形资产价值,而且其交易价格也在大幅上扬,在向国际水平看齐,形成了我国新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价格体系。以上对我国企业不动产、无形资产和人才的价值评估也必然影响到产品价格的提高。这类因素引发涨价既包含有合理成份,也存在一定泡沫。

二、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策略

鉴于我国通胀属于长期性、全球性问題,根源在于资源和能源紧缺,供给面临长期性严重不足等问题,就会醒悟到控制资源性、能源产品价格上涨,甚至不惜实施价格管制、财政补贴等措施不仅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可能造成价格洼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间接补贴出口,间接“赞助”初级品出口商,并且一旦超出财力,我国经济将可能陷入滞胀局面,重蹈美国覆辙,后果不堪设想。我国应尽早从战略角度考量,重新审视当前国内外经济大局,

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制定宏观调控目标体系,建议将核心目标确立为保持国民经济增长9%—10%。第二,将治理通胀置于重要位置,以确保核心目标为前提,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人民币汇率政策,抑制通胀。

第三,逐渐有序地放宽包括对成品油、电价在内的价格管制政策,让其随市场波动,与国际市场价格体系接轨,由市场经济机制发挥主调节作用。

第四,增加末端、低端阶层收入水平,直接补贴涨价受害最多和较多阶层,以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

第五,重新审视发展高能耗产业的政策,在确保产业安全前提下主动收缩如石化、有色金属冶炼、钢铁等一些高能耗产业的发展,适当利用国际分工体系,提倡以国际委托加工方式增加进口比重。

第六,从根本上改善我国能源结构。我国首先应从战略高度支持发展可再生能源,包括支持技术研发和扶植产业发展的措施,尽快提高如水利、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发电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其次应积极发展核能发电,大幅提高核能发电比重,从根本上改善我国一次能源消费过于依赖煤炭,二次能源消费过于依赖火电的结构。

第七,大幅提高资源、能源开发税,出台燃油税,以税收形式抬高资源和能源价格,迫使人们节约使用。

第八,明确界定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目前我国矿产资源存在着乱开采,浪费多,安全性差,所有权益得不到保证,财富严重流失等严重问题,其根源就在于产权不清晰。只有实现产权清晰,开采企业才能高效开采资源,国家和民众才能享受到应有的权益。

篇二:时事政治论文

回首与展望

回首已经过去的非凡的五年,它必定将会被历史和人们所铭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面对自然灾害不断、全球经济形势恶化等重重困难和挑战,中国沉着应对,经济年均增长速度预计超过两位数。 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应当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重大判断。正是根据这一重大判断,我们党提出了从21世纪初到20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十六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顺利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个判断的正确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深刻分析当前形势,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判断,冷静客观、完全正确、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之源。越是困难,越要发挥改革开放的强大推动作用。“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速大大超过预期,现代化进程没有因为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而中断。这种动力和活力很大程度上来自改革对生产力的解放,来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活力的迸发。

改善民生,是“十一五”改革开放取向的重点所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农业税在全国范围内被正式废止,中国农民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历史一去不复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启动??随着社会领域改革的不断提速,老百姓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

抢占“改革窗口”,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带来了巨大压力,也提供了机遇。中国把应对危机作为深化改革的契机,不失时机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品油税费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增值税转型改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等一批重点改革相继启动。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中,中国既立足眼前,又着眼长远,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一揽子计划的重点,积极推进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支持高新技术研发,加大自主创新,协调区域发展,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等综合措施相继推出,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开全球视野,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已经过去的五年,也是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的五年。特别是在应对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G20金融峰会、促成《哥本哈根协议》达成、呼吁增加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投票权和话语权??中国正以全新的姿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已是举足轻重。

破除旧藩篱,应对新挑战,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任重责艰。 10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收6.6497,再创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在全球尚未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背景下,在世界经济格局正在重构的今天,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成绩有目共睹,压力依然巨大。当前,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固有矛盾仍在积聚,新的矛盾不断出现。从国内看,投资、外需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尚未充分启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仍然较大,环境资源瓶颈制约依然严峻,人口“红利”正逐步消失。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全球气候问题更加突出。

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开放走过32年征程后,如今已步入更多触

及深层次矛盾和更多面对外部复杂因素的攻坚阶段。在日益多元的利益格局背景下,要破除诸多藩篱,难度和阻力之大可想而知。“行百里者半九十”,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不能动摇。过去取得的成就靠改革开放,今后的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

展望“十二五”,中国经济总量将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而选择科学的发展方式,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抓住机遇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社会各界充满期待。

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推进改革开放释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活力、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已成为当前社会的共识。

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金融危机表面是给经济增长带来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要积极推进财税、金融、资源性行业等领域的改革,有效启动内需,提高开放水平,才能有效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全面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十一五”末启动的医药卫生、教育体制等民生领域的改革,“十二五”将进入加快推进阶段。住房、就业、社保、收入等诸多领域的改革,均需迈出实质性步伐,惠及民生。

全面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必然伴随着政府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当前中国发展方式转型的许多挑战并不在经济社会本身,而在政府职能转型与政府自身建设上。各级政府需要把更多精力从主导经济增长,转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更大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必须指出,任何战略机遇期都不是命中注定的黄金时代,都不是坐等天上掉馅饼的富贵之乡。关键在于主观努力如何、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的措施如何。现在面临的都是攻坚战,只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力求在深层次问题上突破,建立起一整套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一定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持续的奋斗和变革,使有利因素不断扩大和叠加并得到充分利用,推动各项事业顺利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更大成功。

篇三:时事政治

——关于美国监控的探析

零一三年六月五号,一个浩大的国家安全局电子监听项目——棱镜计划被公布于世,引起全球人民的轰动。棱镜计划(PRISM)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该计划范围极广几乎覆盖全球,另外PRISM计划能够对即时通信和既存资料进行深度的监听,国家安全局在PRISM计划中可以获得的数据电子邮件、视频和语音交谈、影片、照片、VoIP交谈内容、档案传输、登入通知,以及社交网络细节。对全球人民的隐私进行侵犯。泄露这些绝密文件的是国家安全局合约外判商的30岁的美国中情局前技术助理爱德华·斯诺登。爱德华·斯诺登生于1983年,曾是CIA(美国中央情报局)技术分析员,后供职于国防项目承包商Booz Allen Hamilton。2013年,因揭露美国国家安全局以及联邦调查局(FBI)收集民众信息引起公众哗然。自棱镜门事件发生以后斯诺登间谍事件持续发酵,今年又陆陆续续爆料了美国的很多丑闻,从而也给自己的人生安全带来危害,四处避难。斯诺登曝光美情报部门“黑色预算” 中东北非地区动荡不断,斯诺登泄密事件在国际舆论中似乎失去了原有的热度。但他所提供的泄密文件依然在不断地被媒体披露。因此我们和美国需要反省需要探究斯诺登泄密案件的背后到底有什么。

我研究话题这个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在这个时代到底存不存在真正的隐私。公民享有隐私权,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受法律保护。美国的棱镜计划正是违背了这条规定。毫无悬念爱德华·斯诺登打开了美国间谍组织的潘多拉之盒,博客中国评价说:“棱镜门事件,堪称是网络时代第一场震惊全球的大洗礼,必将开启全球网络战的新纪元。”

如今世界,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发达,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国家应借此次事件思考重视网络通讯的隐私保护,对公民负责。对此, 公众已经开始思考,英国报纸City A.M.的编辑阿利斯特?希思说:“如果在每个家庭中安装窃听器,监听在每个酒馆、汽车上、火车上、工作地点的每个谈话,便能减少犯罪,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如此一来,我们便不再是一个自由的社会。” 第二个问题,在事件爆发后,大部分国家领导的焦点集中在斯诺登本人身上,并没有过度地追究美国的过错。

美前副总统切尼曾于6月16日公开表示,泄露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监控项目是叛徒,美国应该向中国施压,要求其交出斯诺登。对于美国政要的施压,中国外交部人华春莹于6月17日郑重发声,称美方应重视国际社会和各国民众对此问题的关切和要求,

给国际社会一个必要的解释。斯诺登的确违反了美国宪法中不可泄露国家秘密的罪名,在此同时大部分国家领导却没有在意美国所犯的法规,斯诺登保护了大多人的利益,揭露了美国,美国可以因此不付出什么吗? 大陆畅销的《环球时报》发表文章认为,“棱镜”这种行为,

推荐访问:时事 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