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1-07-01 10:48:52 教学资源 浏览次数:

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中的重要性 本文关键词:实践能力,重要性,研究生,培养,体系

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中的重要性 本文简介:摘要:文章探索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完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调整师资队伍,实施双导师制,成立培养小组,成立监督考核小组;体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应遵循体现培养实践能力的倾向性原则,反映体育硕士各个领域社会需求性原则,课程设置应理论与实践相对平衡性原则;建立实践平台和实践

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中的重要性 本文内容:

  摘 要:文章探索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完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调整师资队伍, 实施双导师制, 成立培养小组, 成立监督考核小组;体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应遵循体现培养实践能力的倾向性原则, 反映体育硕士各个领域社会需求性原则, 课程设置应理论与实践相对平衡性原则;建立实践平台和实践基地;建立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 实践能力; 培养体系;

  随着体育运动越来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小到幼儿园健身操, 大到广场舞, 体育运动成为了人民群众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不管是体育还是社会体育, 都需要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 但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并不多。所以, 培养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是当下迫在眉睫的事情。

  体育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 是指体育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在有目的地学习与探索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素质。其包括技能、教学、组织、管理以及撰写论文的能力。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构建体育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主要通过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库和沈阳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 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 逻辑分析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加以整理, 针对体育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进行逻辑分析以及归纳整理, 并提出建议。

  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1、完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应该结合培养目标以及各个方向领域的特点, 勇于创新, 敢于实践, 从而制定不同的培养模式, 完成培养目标。但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培养模式同化相对严重, 培养模式相对单一, 缺乏新颖性。导致培养出来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千篇一律, 大同小异, 很难有效的适应社会岗位不同程度的需求。部分高校在培养体育硕士的过程中过度的注重对科研能力的培养, 而忽略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导致体育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需求。所以, 我们应该不断创新对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 不断探索体育硕士的教学模式, 更加注重对体育硕士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理论与实践相互融洽, 形成一个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相对平衡的培养体系。不断推动体育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完善, 为我国的体育事业不断输送后备人才做充分的准备。

  2、调整师资队伍

  近年来各大高校的体育硕士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 师资力量也显得有些供不应求。有些高校一个研究生导师带十几个研究生, 更加的力不从心。为了使体育硕士得到更好的培养: (1) 实施双导师制;两个高校或者多个高校成立合作关系, 将双导师制度落到实处, 以研究生生活的学校的导师为主, 合作高校的导师为辅。根据社会对各个方向的不同需求, 聘请专门的实践导师长期参与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工作, 包括实践能力培养的策划、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监督考核、硕士论文等。 (2) 成立培养小组, 以教研室 (或导师组) 为单位的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小组, 共同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小组里的各个成员根据社会需求的方向集思广益, 取长补短, 将自己擅长的方向领域作为体育硕士专业课的教学, 但在教学的过程中, 培养小组对教学要有所突破, 有所创新, 不能只是单一的运用讲授教学来传授基础知识与技能, 应找出一些案例, 教学生怎么对案例进行分析解决, 再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特别是要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 安排多种实践加以强化。但在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 也要多安排研究生听专题讲座使学术方面有所建树。 (3) 成立监督考核小组;以教研室为单位成立监督考核小组。监督考核小组主要负责监督、指导研究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 考核研究生的学习成果, 包括开题报告和预答辩。必要时监督考核小组可以协同培养小组对体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进行指导, 贯彻为我国的体育事业输送优秀的应用型人才的指导思想, 将监督考核小组的责任落实。并对负责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及学生进行日常学术交流进行考核, 以便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程设置

  体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应遵循: (1) 课程设置体现培养实践能力的倾向性原则。除了体育硕士必修的公共课, 应充分考虑体育硕士是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合理的开设专业领域的核心课和选修课。在原来的课程上, 根据各个方向的需要增加相对应的培养体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课程。 (2) 课程设置反映体育硕士各个领域社会需求性原则。例如:体育教学方向的体适能与运动技能的学习;运动训练方向的体能训练与运动训练;竞赛组织方向的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社会体育指导方向的健身理论与方法, 户外运动等都是目前我国社会需求比较高的热门学科。 (3) 课程设置应理论与实践相对平衡性原则。体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应理论练习实践,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不出现一边倒的现象。过分注重理论基础的培养, 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 或过分注意实践能力的培养, 忽略理论基础的培养, 与体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不一致。所以, 在课程设置上要合理的分配理论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 使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 具有平衡性。

  4、建立实践平台和实践基地

  因为教学方法方式单一。多数课程仍然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现场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明显偏少。学生参与度低, 无现场体验和反思的实践机会和空间平台。缺少长期合作的实践平台、实践基地和实践指导教师, 这样对体育硕士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这个问题应该被重视起来并得到解决。所以, 建立实践平台和实践基地是有必要的。那么, 如何进行一个既能稳定运行又能提高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的实践平台和实践基地呢? (1) 首先, 学校可以根据体育硕士各个领域方向的特点, 组织安排体育硕士进行课堂教学实习、学校体育竞赛、课余训练等各种相关的实践活动。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 理论基础知识也要紧跟其后, 二者要平衡发展。 (2) 其次, 体育硕士可以在校内与自己的导师实践、学习。在校内实践的这个环节一定要展示出应用型人才的特色, 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要与各个相关的领域方向紧密联系、与各个相关的领域方向相互渗透, 如体育教学领域方向的体育硕士研究生应以教学实践为主, 运动训练领域方向的应以训练实践为主。为接下来的校外实践做足充分的准备。 (3) 最后与校方长期合作的实践基地实习, 校外实习对于学校、研究生导师以及研究生自己而言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它是研究生在校内理论基础学习与实践学习之后真正意义上付诸实践实习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它检验了学校的培养体系是否合理健全、研究生导师指导的质量以及研究生的自主学习成果, 也是研究生积累工作经验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以, 安排实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体育硕士的特点。

  5、建立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保证研究生在与校方合作的实习基地实践活动的完成质量, 学校应加强对实践基地的研究生的管理, 每个实践基地都要有指导教师带队, 专门负责学生实践期间的相关管理;同时学校应对实践基地的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 对学生进行不定期的考核, 保证他们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以研究生院为单位组建由研究生院院长担任组长的体育硕士研究生实践领导小组, 负责体育硕士研究生实践的组织实施、考核。由领导小组制定一个考核表, 在负责研究生实践工作的相关教师与研究生之间进行自评和互评;由领导小组建立一个微信公众号, 在微信公众号里制定出一份合理的评价体系, 让实践基地的被实践对象对体育硕士研究生进行评价。最后由领导小组对实践基地的情况做个总结并对实践期间表现突出的研究生进行表彰。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千篇一律, 大同小异, 很难有效的适应社会岗位不同程度的需求。
  (2) 近年来各大高校的体育硕士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 师资力量也显得有些供不应求。
  (3) 课程的设置, 过分注重理论基础的培养, 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 或过分注意实践能力的培养, 忽略理论基础的培养, 与体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不一致。
  (4) 缺少长期合作的实践平台、实践基地和实践指导教师。

  2、建议

  (1) 构建体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 应根据各个方向的实践领域特点来制定不一样的培养方案。
  (2) 应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 突出应用型人才的特色, 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教学。
  (3) 合理的安排课程学习, 对实践的培养重视起来, 使理论与实践的均衡发展从体育硕士身上体现出来。
  (4) 在实践培养过程中, 建立长期有效的实践平台与实践基地, 转变教学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严格对实践能力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张惠君.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体育成人学刊, 2012 (01) 88-89.
  段作章.四习一体: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想.现代教育科学, 2013 (07) .
  张建华, 李娜.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教育艺术, 2004 (38) 214.
  吴晓威, 曹雷等.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思考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中国高教研究, 2014 (11) 102-106.
  邵光华.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教师教育研究, 2012 (02) .
  杨丽丽, 史国生, 孙国友.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性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5 (29) .
  冯慧.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结构及其培养路径探究.聊城大学, 2015.
  张小林.地方高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与运行研究.教育观察, 2015.4 (25) 43-44.
  黎明华.湖南省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研究.学术研讨, 2016 (8) 96-98.
  徐建华, 方千华.美国大学应用型体育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5.29 (6) 86-92.
  刘成, 李伟智.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若干问题分析.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6.36 (3) 106-108.
  周建社, 陶成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之实践教学体系探讨.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2.32 (4) 114-118.
  方千华, 黄汉升, 朱桂林.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困境与路径.S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4.38 (6) 79-83.
  王健, 曲鲁平.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2.35 (10) 76-79.


推荐访问:实践能力 重要性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