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幸福生活的诗歌

时间:2021-07-04 01:34:07 教学资源 浏览次数:

篇一:诗歌4

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考点阐释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内容主题包括意义的表层深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的评价、背景现实评价、经历主张志向评价;思想感情方面包括富有一贯性的意象评价、情感倾向评价;观点态度评价就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作者对人对事的看法、倾向。

高考中对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考查,一般不单独设题,而是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起来进行。形式:①综合要求: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多个因素放在一起综合考查鉴赏能力;②单项提问:仅就一方面提出问题并要求作简要分析;③与评价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把握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二、问题类型

(一)从整体问答的题目

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揭示了什么主旨?

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是从整体问答的题目,内容可结合诗句具体回答,在中。只要记住常见的主旨或情感,一般都会有话可说。

(二)从诗歌原句中变化出来的题目

移居(其二)

陶渊明 (2006年北京卷)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务农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书愤 宋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的“愤”在诗中具体指什么内容?请作简要分析。

(三)开放(选择)型设问方式

此诗的内容(或主旨),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

解析:先肯定一种说法,接着分析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手法,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什么情感,产生了什么效果。这样回答,很完整,失分的几率小。

(四)分析诗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作者情感的作用

解析:先答写了什么景物,接着答怎样写的,再答表达了什么情感,最后答有什么效果。

注意:一般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题型大多要求结合全诗来回答,所以要扣准全诗来回答才全面。

三、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分类(重点)

(一)送别抒怀诗

1、兴起原因。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践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或留给居者(留别),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因此,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

2、感情主旨。

①大多是凄清缠绵、低徊留连,表现惜别恨别之意。(白居易《南浦别》“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因别而幽怨悱恻,悲情满怀;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②积极开朗,格调高远,以壮语慰别。(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表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适《别董大》更是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著名琴师黄庭兰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啊!话说得响亮有力,于慰藉中充满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③借别抒怀之作。(李白《南陵别儿童进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则把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传达

推荐访问:幸福生活 描写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