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学案教学模式一些心得

时间:2021-05-12 12:09:05 心得体会 浏览次数:

一、没有实行学案导学模式之前,我在上课时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自己认为重点或难点的地方就反复的讲解,有时甚至一个知识点要强调三、四次,我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的昏昏欲睡,当然有时也借助小组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由于学生对所学内容不熟悉,小组合作目标不明确,各组的负责人由于对组员的情况缺少直观的认识,也没有发挥自己应有的职责,因此小组合作并不是高效;应用学案之后,我发现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有了一个上课参考的依据,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可以掌握大部分的知识,老师通过对学生学案的检查和分析,提取出老师需要讲解的重点和难点,把更多更自由的时间还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实现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通过有效的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优生充当老师的角色,对整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安排和监督,从而节省了教师对学生的个别辅导的时间,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学生有了更充分的交流和学习时间。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模式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解负,学生上课再也不用乏味的听“和尚念经40分钟”了。

二、学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对学生初次学习的一个检查和检测,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独立思考习惯,也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分析;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学生的交流和合作,是对一个团队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的检查和检测,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的养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但是,我觉得,这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不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一定有自己不明白或者学的不是很好的环节,这些东西都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小组合作也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合作,它也有竞争,也有分工,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倾听的习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等等。我觉得本学期的教学中,我们的小组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小组合作大多流于形式,组长没有真正起到“小老师”的作用,对组员的监督、监管、辅导、检查都没有到位,有些组长为了本组多积分,甚至把自己的答案给组员抄,这就直接影响到学案教学最后的成效。

三、关于学案的应用,开始时我一上课就把学案发到每个学生手中,然后就让他们开始自主学习,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对我精心设计的学案并不是很懂,“为什么老师要出这么个题,前面这一大段内容根本就是累赘”,对于一些老师们的精心设置,他们甚至不看一眼就开始做题,后来在上课时,我首先将学案各环节设置的意义告诉大家,比如学生不太重视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和学法引导等,我就明确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它有什么作用,这样学生自主学习时就做到了心中有数。

四、 开始编写学案时,我总是想太简单的问题放在学案中是一种浪费,总想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见到各种类型的题,特别是有难度的题,因此学生在自主学习后,却对我设置的题目无从下手,慢慢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了。后来,我总结经验,在备学案时,数学问题的设计尽量具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作一些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数学例题的设计也具备典型性,通过适当的典型例题,让学生自己归纳解题的方法,自己总结解题的思路和技巧,并尝试去解决相关的练习题;数学习题的设计也具备了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秀生从预习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慢慢的学生喜欢用学案上课了。后来上数学课,我只要发学案,学生就特别兴奋,学习热情非常高涨。

五、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由于学案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对学案教学的把握还不是很

得心应手,也存在着一些困惑,现罗列如下:

1、学案的量是一直困惑我的问题,每节课设计好的学案,到后

来总不能全部完成,总要留下尾巴,下一节课又有下一节课的内容,这个尾巴只得留在课内自习时间解决,而其它任务又不能完成,这样时间长了就留下一大堆问题。

2、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开放的度和量该如何控制才会更好?课堂

放开后,心里老不踏实,如何才能做到松驰有度,也是我一直思考和琢磨的问题。

3、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

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如何才能使课堂“活而有序”并通过我们训练使学生形成习惯,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4、怎样进一步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以适应开放性教学的需要?

5、通过学案教学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推荐访问:教学模式 心得 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