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乡老区建设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5-17 09:05:03 心得体会 浏览次数:
    新洲乡地处秦巴山脉东段湖北省竹溪县东南部,距县城51公里,是竹溪县进入南部山区的门户。东邻竹山县的溢水镇、麻家渡镇,西接本县汇湾乡,南交本县兵营乡和竹山县的田家镇,北连本县县河镇。全乡版图面积194.1平方公里,辖18个村委会,78个村民小组,5648户 ,23247人。
    新洲乡是全国重点老区乡镇之一,为壮大革命力量,取得最后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极大贡献的地方。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江汉军区的红军曾在新洲郭家洲建设过革命政权。红军曾于1931年和1946年两次战略转移和突围经过此地,当地群众给人民军队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掩护伤病员。1946年6月李先念率领中原新四军突围部队,驻扎在鲁溪沟村的二郎庙和紫金洞村的同幸。
    2004年省政府根据国务院革命老区认定标准,将新洲乡纳入老区重点贫困乡镇,并启动了鲁溪沟、白岩、新发、板凳岭、洄洋、烂泥湾等六个重点老区贫困村,涉及2370 户9946人,其中贫困户909户3178 人。五年来,新洲乡在上级扶贫部门和老促会的大力支持、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全省、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发扬老区精神,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使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一、新洲老区发展现状
    全乡省定重点贫困村18个,贫困人口1012户3124人,占全乡人口的13.36%,已纳入重点扶贫村实施的12个(其中老区重点贫困村6个),占全乡贫困村的55.6%。耕地面积3.1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4800亩,占全乡耕总面积的15.5%。2008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1896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为2555元。农民人平占有粮食810公斤。
    近年来,我乡紧紧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纲要和进一步加强老区建设工作这一机遇,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贫困山区扶贫功坚新路子,掀起了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建设,迁移扶贫等扶贫攻坚高潮,在解决群众温饱、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培植农村经济发展后劲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1、经济基础大大增强。2004年以来,我乡确定了“一主三增”的发展思路,把茶叶、传统农业、打工、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2008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1896万元,比2005年的8456万元,增长40.7%;主导产业已初步形成规模,全乡茶叶基地面积达到2.1万亩,人平0.66亩,实现收入310万元,每年递增100万元。2008年出栏牲畜2.78万头,农民人平1.2头。实现打工经济收入5000万元,比2005年增长了2269万元。
    2、农村贫困面大幅降低。我乡贫困人口由2004年底的1339户4136人下降到2008年的1012户3124人,平均每年减少253人。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健全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全乡有218户246人实行集中供养,498户1071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3、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52元提高到2555元,增长31%,年人均占有粮食近810公斤。群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据统计,全乡农民打工收入由2005年的2271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5000万元,增长近2倍多。
    4、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大幅改善。自2004年以来,全乡共解决了7230人饮困难,解决了3个村17个村民小组通电问题,解决了4个村通路问题,硬化乡村道路90余公里,有近3690人告别了恶劣的生存环境。近5年来新增有线电视用户450户,新增电话用户1200 户,互联网用户达到200余户。
    5、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九年义务教育成果不断巩固,在校学生总人数达到147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8%,新修、维修校舍面积840平方米,在校学生总数达到2568人;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健全,现有中心卫生院2所,卫生诊所3个,村卫生室16个,占村总数的82.6%;有4个村21组通广播电视,占总数的17.4%;现有科技推广机构2个,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200余名,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明显提高。
    6、项目建设取得一定成效。近五年我乡6个老区重点贫困村,通过项目建设、上级帮扶共组织实施项目46个,其中公路项目14个,人饮项目8个,产业建设项目5个,农田水利项目7个,迁移扶贫项目4个,栏圈改造项目5个。共扶持资金近640万元,其中老区建设资金144.6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使全乡1万余人受益,使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老区建设经验作法
    1、开展老区宣传,为老区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政府关于新阶段老区建设的方针、政策。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老区文件,吃透老区政策,深化老区建设的意识。
    2、找准路子,使老区发展由盲目到有规划。在过去的发展中,我乡也走了不少弯路,曾经使群众一度丧失了信心。从1996年发展桑蚕到1999年发展烤烟,再到近年来发展茶叶,都没有一个长期的科学的发展规划,总是被市场牵着鼻子。2004年,全乡确立了“一主三增”的发展思路,把坚持茶叶作为支柱产业,挖掘潜力,促进传统产业增效,强化培训,促进打工经济增量,招商引资,促进民营经济增项。这一思路符合新洲的实际,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老区群众生活条件。针对我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底子薄,农民饮水难、行路难、自然灾害特别是水旱灾频发的实际。近年来,始终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一是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资金的投入力度。自2005年以来我乡充分利用老区政策,修筑了投资额达90余万元, 1200米长双龙防洪堤工程。二是2005年我们完成了白岩村3000余米的引水渠工程。三是新修和扩修公路30余公里。四是改造茶园1500余亩,购置茶叶加工机械10余台套。五是完成了鲁溪沟、板凳岭等村人畜饮水项目,建水井20余口,水窖7个,铺设管道7000余米。
    4、加强检查、跟踪督办,管好用好老区项目资金。对省每年下达我乡的老区建设项目和资金,我们坚持严格按照省下达的项目计划组织实施项目,并按项目进度拨付扶持资金,全程跟踪服务、问效监控管理。按照《老区建设使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全乡老区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查,分级设立了专户、专帐,实行了封闭管理。切实发挥老区资金的使用效益。
    5、改进工作方法,使老区由“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改变过去大包大揽强迫命令做法,多为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比较效益算账,引导农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6、增强项目管理,使老区由重建轻管到建管并重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改进资金管理方式,坚持做到计划跟着项目走,拨款跟着进度走,加强工程施工、质量、资金使用的检查监督。搞好三建,即建账、建档、建卡。扶贫资金拨付实行报账制,资金开支由乡经管站统一管理。
    三、老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乡老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期盼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截止到2008年底, 全乡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30元以下,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110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4.7%;饮水困难人口还有近万人,老区建设还面临许多困难。
    1、贫困人口规模大,返贫比例高。
    到去年年底,全乡老区特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仍分别为1100人和2024人。近三分之一的老区村自然条件恶劣,一遇灾害群众极易返贫。特别是多灾的气候和脆弱的基础,导致干旱、低温、风暴、洪涝、病虫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持续时间长。正常年景下,返贫率高达7.9%右。近两年,我乡连续遭受阴雨寡照、干旱高温、暴雨洪涝、地质滑坡、山体滑坡等多种自然灾害,造成部分农房倒塌、人畜伤亡、基础设施被毁、农作物减收,受灾人口近万人,成灾4000人,经济损失数千万元。
    2、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配套差。
    几年来,我乡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一定变化。但是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已建的基础设施(除农村通电外)标准低、配套差。一是耕地质量差。受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其它因素影响,我乡耕地沙化面积逐增加。农村水利设施严重不足,基本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15%;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多数老区村级公路等级低,通达能力差,晴通雨不通;农村饮水困难人口仍有近万人;相当一部分农户房屋破旧,修建难;农村改厕、改厨、改栏任务重、难度大。
    3、结构调整困难多,农民收入低而不稳。
    近几年,我乡运用市场机制,结合本地实际,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突出发展山区经济等特色产业,现已取得明显成效。但因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交通、观念等多种因素制约,产业基地管理滞后,产品加工单一,龙头企业尚未形成,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特色产业在短期内对老区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还不具备较大的拉动作用,致使农民收入低而不稳,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十分有限。
    4、科技文化落后,普及提高差距大。目前主体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科技推广和应用在农村普及率低,老区群众对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普及接受能力差,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四、老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高老区建设项目资金补助标准。针对我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县、乡配套资金有困难的实际,省里应适当提高老区建设项目资金补助标准,重点抓好交通、饮水、农田水利、生态治理和迁移扶贫等工程。对我乡5个革命老区遗址遗迹给予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扶持,重点抓好革命老区遗址遗迹的维修、改建、恢复。
    (二)制定科学发展规划,有序推进项目建设。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要请有关职能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帮助指导编制发展规划,加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要使项目建一个,成一个,富一方。
    (三)突出抓好重点村建设,实行整村推进。以“兴致富项目,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为主要内容,组织实施好重点村参与式扶贫规划,做到规划到村,项目到村,资金到村,检查到村。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建设重点,落实保障措施,规范资金项目管理,抓好配套建设。
    (四)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扶持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和市场体系建设,做到项目上优先安排、资金上重点倾斜。一方面,积极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合理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外出务工。把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和扶持骨干专业合作化经济组织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解决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问题,特别是加大对龙头企业、产业基础建设在无偿资金上的扶持。
    (五)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提高贫困人口思想文化素质。采取不同形式,组织基层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参加多种培训,帮助他们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视野,增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技能培训活动,增加打工收入。要借助“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对外出青壮年劳动力进行全面培训,力争做到培训1个输出1个。同时还要做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现代农民。
    (六)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要配齐配强基层班子,把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人选入基层组织,发挥“双带”作用。制订化解村级债务问题的扶持政策,增强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扶贫收入,确保村级组织有钱办事、有能力干事,增强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推荐访问:老区 实践 思考 建设 新洲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