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半条被子》观后有感三篇

时间:2022-06-26 16:20:03 心得体会 浏览次数:

【篇一】

1934年11月,长征途中的中央和军委纵队及红军主力从湖南汝城出发,进军宜章,经过文明乡沙洲村时,三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家中。当天晚上,她们4人一起睡在厢房里,盖的是徐解秀家的一床烂棉絮及一条红军的被子。6天后,女红军要走了,为感谢徐解秀,女红军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了一半送给她。这一走,让徐解秀等了50多年,那间厢房还是原来的样子。

**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了湖南汝城沙洲村“半床棉被”这个红色经典故事:“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年**,根据红军长征途中的史实故事改编的红色电影《半条被子》在江西于都开机,2020年2月8日在全国院线公映。

昨天中午,学校党支部组织党员观察了电影《半条被子》。

电影再现了8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为民族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感人故事。

一、坚定的革命信念付诸于行动。

由于路线错误,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了,不得不进行史无前例的悲壮长征。面对敌重兵的围追堵截,红军将士满怀胜利的信念,勇往直前。离开徐解秀家时,女红军说:等我们打了胜仗,我们要回来的,如果我们不来,我们的子孙也会回来的。

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河畔出发时的8万6千余人,经1年零3天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长征后胜利到达吴起镇,摆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重兵围剿,仅剩6千余人,长征路上,每行进300米,就有一名红军将士壮烈牺牲。在如此惨烈的战斗中,红军依然保持着必胜的信心,是人民求解放、谋幸福、革命必然成功的信念激励着红军将士前赴后继、向着光明、向着胜利、向着美好的明天前进。

二、同甘共苦的战友情

在那个年代里,民以食为天,无食无命,食物就是生命。几个红薯,3位女红军没有独自吃,自己吃了一点,大部分留下给大家吃。一人吃一点,几轮都吃不完。想到小时候看过的电影《上甘岭》中的镜头:尽管志愿军战士们因严重缺水而嘴唇干裂,付出了极大牺牲才送上来的一个苹果,全连的指战员吃了一圈,还有一大半,很多战士只是闻闻而已。为什么1949年以后,新中国同任何的对手进行的战争都取得了胜利?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传承了下来。

三、不虐待俘虏的严密军纪

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就制定了严密的军纪,其中一条就是”不虐待俘虏“。在旧中国,很多人当土匪、当白军,也是为了活命,为了讨口饭吃,这些人也是穷苦人家出生。共产党闹革命,就是为了让劳苦大众过上幸福日子,也包括了这些人的幸福。俘虏放下了武器,不再以人民为敌、不以革命为敌,就让他们回家,想参加革命的,也是革命队伍的生力军。那两个与红军殊死搏斗的父子兵被红军救下来了,看到红军不同于别的军队,这是一支真心为老百姓打天下的军队,他们毅然参加了红军,为了革命,为了胜利,流尽最后一滴血。

四、以百姓心为心的忠诚

泥地里,拾到了一个红薯,那是老百姓家的,红薯带走,但钱留下了。解放后,从红军经过的地方不时传出信息:人民政府兑现当年红军写下的欠条。这就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就是人民军队的本色。

老百姓的房子被敌军烧了,饥寒交迫的红军战士们纷纷出钱给老百姓修房子。机枪排排长张冬生从身上摸出一块大洋,那是他等革命胜利后准备用来娶媳妇的钱。老百姓怎么可能不爱戴这样的军队?在红军敌众我寡的阻击战中,老百姓自己最为神圣的方式祈祷红军打胜仗,因为老百姓热爱这支军队、老百姓需要这支军队。

五、听党指挥勇于战斗

21师报务员廖小湘把电报机修好了,收到上级命令红21师抢占有利地形阻击敌军,掩护纵队过境。红21师师长及绝大部分将士牺牲,只剩下几名轻重伤员,根本不可能守住一个阵地阻击敌人。这个电报机只修好了一半:能接受信号不能发出信号,上级不知道红21师已基本打光。怎么办?汇聚起来的红军各部队的几十名战士,此刻都是红21师的人:坚决执行命令!当时红军的一个师有几千人,几千人的任务落在20多个伤兵的肩上。听党指挥,不怕牺牲,勇于战斗。

六、半条被子显真情

一条被子,是女红军的寒衣,是女红军的健康,是女红军的生命。离开徐解秀家里,剪一半留下来:“这被子咱们一家一半”。只有心里装着人民的军队,其军人才会在如此残酷的条件下这样做,只有以百姓心为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才会时刻想着人民。

“要回来,要活着回来!”

共产党的红军回来了,建立了新中国。

1984年11月14日,徐解秀老人将“半条棉被”的故事讲述给《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邓颖超、蔡畅、康克清等15名老红军特意买了一床崭新的棉被,委托罗开富送到徐解秀老人家中。

2012年,我们学校确定以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精神为师生们的灵魂补钙。自**年以来,我们每年秋季的“艺术体育节”把演唱《长征组歌》作为保留节目,年年传唱。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传承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篇二】

9月16日下午,厅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干部职工观看红色电影《半条棉被》。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撤离苏区开始长征。女战士董秀云留守红军野战医院照看伤员,丈夫老韩长征前留下两人新婚的棉被留作纪念。董秀云决定带着伤员,追寻西行的大部队。三位女红军住进村里的妇女徐解秀家里。走之前董秀云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了一半送给她。

大家看完这部电影,真切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个像老韩、董秀云这样的革命同志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而且深深地感触到:

一、不管在什么时候,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路上挖到一颗红薯,红军也在地上放上几个铜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却牢牢刻在每个红军战士的心里。我们党员干部要贯彻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常持自警之心,始终在思想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时刻为人民群众服务。

二、一双自由脚承载着党员破旧革新的寓意。徐解秀老人在三位红军影响下,脱下了裹脚鞋,重拾了自由脚。正如党在长征中蹚出了一条理论联系实际、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新方法,善于学习新技术,勇于尝试新方法。

三、一床被子,承载着风雨同舟的军民鱼水情。一床被子,一分为二,是共产党人为群众共冷暖的初心和使命;房屋被烧,筹钱修建是共产党人为群众解忧愁的决心。“半条棉被”是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民心。

四、一个电报,承载着掩护大部队突围的担当精神。电台修好了,收到上级电报指令,掩护大部队突围。实际情况是上级要求接受任务的部队仅剩几个人,其他同志都已经牺牲。几十个伤员勇于担当,在数倍于自己的敌人面前毫无惧色,最终全部牺牲,为大部队成功突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篇三】

近日,我有幸提前收看了一部长征、党史题材的电影《半条被子》,电影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心,我身边的观众在观看电影时让感人的情节感动地情不自禁地流出泪水,电影闭幕后自发地起身用热烈的掌声为电影喝彩。“半条被子”承载着老一辈革命家在人民军队创建和发展过程中的丰功伟绩,这部电影以“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为主线,体现了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表达了谁能走进老百姓的心里,谁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革命红军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战胜一切困难和艰难险阻的根本保证。电影《半条被子》传递着“军民情深”的温暖,传承着红色文化基因。用“半条被子”致敬“长征精神”,用“半条被子”呼唤初心,铸就时代之魂。下面是我观看电影《半条被子》有感而发的心灵诉说。

一是重走长征路续写军民情。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人类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

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昔日腥风血雨刀、枪相见的地方早已恢复安宁,当富足和安康使我们把前辈们的努力只是看作历史书中的一页时,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段历史,去善待并铭记呢?我想真正值得记忆的,能矢志不忘的把感人的事迹,通过文字或者电影、歌曲的方式融汇到我们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之中,通过我们的红色基因代代相延。通过重走长征路的人,让我们缅怀和回忆长征英烈和英雄,另一方面就是对现在要更好地继承长征精神的一种呼唤。1984年11月7日,经济日报记者罗开福重走红军长征路时,在汝城县沙洲村采访了徐解秀,挖掘出“半条被子”的感人事迹,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更加深刻地感悟伟大的长征精神,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电影“半条被子”的再现,生动地表现了当年的人和事,这些感人的事迹是革命前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接过红军战士的“接力棒”,坚守一份为民情怀,就要常念长征情,就要常想百姓事,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提供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新时代主旋律的最强音就是爱国、和谐、奋斗、发展。电影《半条被子》高举新时代、演绎主旋律。《半条被子》是一个“有情怀、有意义、有温度”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其展现的“半条被子”是体现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一段佳话。同时,该片的导演、词作家赵友为了真实还原当时的情景,在演员选用等方面进行了科学有序的安排,经过细致打磨和演员的精彩演绎,为《半条被子》这部电影注入了新时代的新血液。

三是踏上新征程奋进新时代。

中国走进了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踏上了新征程,奋进在不负韶华的路上,电影“半条被子”的一经上映迅速传开,暖人心窝,感动全国。爱人民者人民爱,得民心者得天下。正因为赢得了民心,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才能克服千难万险,夺取长征的伟大胜利。电影真实地还原了当时3名女红军用“半条被子”回答了人民的军队爱人民,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必须牢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永远不变的真理。电影《半条被子》里有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被子给老百姓的人。是我们今天走好新的长征路的保证。电影《半条被子》必将走进老百姓的心里,赢得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今天,只有守住“半条被子”里的初心,才能让我们党拥有持久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才能“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新时代开启了新征程。电影《半条被子》呈现出了“军民鱼水情”的新佳话,通过影视作品向全国人民讲好中国故事是著名导演赵友义不容辞地责任,为使拍摄现场确保电影还原那个年代感并具有真实性,带领摄制组付出了外人所不知的艰辛。志在飞利用节假日多次去汝城县沙洲村,采访多位当地人。以电影文学的角度,重新构思剧本,以“被子”为起点,给三位女红军设计人物前史,写出了三个女红军的故事,电影《半条被子》剧本在坚持符合党史史实及内容创新相结合,坚守原汁原味。用高品质的、正能量的影视作品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传递时代最强音。这部电影由江苏好兄弟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北京文脉苑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

新征程奋进在新时代,电影《半条被子》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这部主旋律电影能带领全面各族人民通过观看、聆听真正感受到自己在重走新的长征路,心中要常怀长征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以实干笃定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推荐访问:有感 被子 三篇 半条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