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工作经验交流发言材料三篇

时间:2022-06-29 11:45:03 心得体会 浏览次数:

【篇一】

**政协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政协“双走进”活动的部署要求,坚持群众在哪里,政协工作的主战场就在哪里,深入开展“双走进”活动。一年来,先后走访群众6400多人次、邀请群众走进政协1100余人次,征求到社情民意信息510多条,为我县举全县之力实现“追赶超越、决胜小康”发展目标凝聚了广泛的共识、汇集了强大的力量。

一、推进协商民主,搭建有事好商量的“大舞台”

重点抓好“全局协商”。组织县委、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与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围绕重点议题专题协商,就打赢三大攻坚战、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深化社会治理创新等议题提出意见建议79条。创新开展“微型协商”,邀约政府分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上门与委员和群众开展面对面协商,就山泉水保护、老旧小区改造等内容开展上门协商11次,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广泛凝聚共识,构建示范引领的“便民网”

全体委员和机关干部示范带动全县干部以“双走进”为统领,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充分运用群众说事、法官说法、干部联村便民联动机制,走进村组、走进社区、走进工厂、走进企业、走进学校,深入基层倾听民声、解决问题化解民忧、广泛协商助力发展,形成了全覆盖的发展与治理民主政治新格局。

三、发挥通道作用,加速社情民意信息的“直通车”

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及时反映群众心声和诉求。我县逐级建立了县级领导、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门单位、乡镇(街道)、村组(社区)工作群等微信群,公布了社情民意征集专用邮箱,落实专人负责社情民意信息的收集、核实、上报和反馈,全面推行便民高效的政务服务审批改革。这一做法,使群众意见建议第一时间直达县委政府领导面前,让领导指示和处理意见第一时间到达部门单位负责人面前,让解决方案和处理结果第一时间反馈给基层群众,许多疑难复杂事情得到了较好的办理落实。

四、锤炼干部队伍,点燃脱贫攻坚事业的“小太阳”

政协5名领导班子成员、18名政协干部和103名委员负责4个乡镇、5个贫困村和1616名贫困群众的包扶工作,通过“双走进”活动的引领示范,全县包扶干部真正迈开步子、俯下身子,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持续推动所包镇、村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发展、环境卫生治理,使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至**年末的0.93%,5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4880户14576人贫困人口实现整体脱贫。

县政协开展“双走进”活动取得的成效和发挥的作用,得到县委的高度重视,认为是新时代践行党的**的有效举措,决定将“双走进”从政协机关、政协委员扩大到全县各级机关、广大党员干部,在全县范围内相继开展了不同形式内容的“双走进”活动,形成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遍地花开”的生动局面。目前,全县各级干部共开展走进群众5万多人次、邀请群众走进机关8600多人次,征求到群众意见建议2万多条,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2348件,进一步强化了水乳交融的干群关系,增强了全县干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能力,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追赶超越和蓬勃发展。

【篇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薄弱”的论断,直指县级政协工作要害。我们积极探索“联动履职”模式,构建“一盘棋”的思维,上下互动、左右协同、内外并举,形成区域整体合力和综合履职效应,促进履职“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一、“联动履职”,夯实基础、健全机构,有效破解基层政协“两个薄弱”问题

着力在解决“基础工作薄弱、人员力量薄弱”问题上下真功、见实效。一是切实加强政协系统党的建设。**年**,设立了县政协机关党组、政协系统党总支、机关党支部和3个专委会联合党支部,实现了党的组织对党员委员全覆盖、党的工作对政协委员全覆盖。二是重点解决人员力量薄弱问题。对县政协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在市三届政协三次会议上,联合7县(区)市政协委员,共同呼吁并提交《关于县(区)设立秘书长和增加人员的提案》,得到市委、市政协和市编办高度重视,为县(区)政协机关增设委员建言资政服务中心,增加事业编制10名,有效破解政协人员力量不足的瓶颈问题。三是注重优化机构设置及干部队伍建设。对各专委会职能进行调整,新增设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委员会。县委高度重视政协干部队伍建设,及时调整新增了1名专委会主任和3名专委会副主任,理顺了政协系统工作职能。先后为机关调入年轻干部10余名,提拔使用科级干部5名,2名干部到县级党政部门任职,真正做到了“有为才有位”。

二、“联动履职”,目标聚焦、要素聚集,夯实高效履职基础

一是把“弱”变“强”。县政协委员工作生活在基层,多数委员的履职能力相对较弱。开展“联动履职”,可以把市政协“接天线”和县政协“接地气”的优势整合起来,把两级人才智力资源整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靶向发力。通过议题为纽带搭建协作平台,激发履职活力,提高履职增效。二是把“散”变“拢”。由各单位“孤军作战”转变成市县(区)“联合攻关”,促进履职转型升级。如每年进行一次县(区)政协交叉集中考察重点项目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达到相互借鉴学习。三是把“虚”变“实”。通过市政协工作上的指导、政治上组织上的支持,进一步推动政协专题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严起来、实起来。与省市政协联动开展的脱贫攻坚、中医药产业发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题协商调研30余次,真正促进县政协协商调研向更实更深层次推进。

三、“联动履职”,把协商摆在重要位置,擦亮“专门协商机构”牌子

积极拓展协商广度、厚度、深度,力求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多层级上提高政协协商水平。一是增进横向协作,拓展协商广度。先后围绕特色小镇建设、营商环境、健康扶贫、全域旅游等专题协商,组织100余名政协委员赴江苏、**、贵州、**、**等地考察调研,与当地政协交流学习,进一步拓展协商视野。二是开展联动协商,拓展协商纵深。分批次安排9个镇办政协联络组组长列席县政协对口协商会议19次,邀请群众代表50余人列席县政协界别协商会议,推动县政协工作向上级政协和基层一线延伸。三是建立问效机制,转化协商成果。将政协重点协商活动纳入党委和政府总体工作部署,实施情况列入督查事项以及考核体系,由政协跟进协商成果办理情况,解决好协商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篇三】

近年来,省政协提案委员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重要思想,以质量为抓手,推动提案工作从注重“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向“做出什么效果”转变,提案工作质量实现了新提升。

一、聚焦提案质量提升,夯实工作基础

一是加强选题引导。编印提案参考手册,提出年度重点选题,引导委员坚持调研于提案之前,在大局下思考建言,增强提案针对性和可行性。二是抓好知情明政。加强政策法规学习,全面把握国情省情,有效掌握社情民意,及时反映群众呼声,精心思考意见建议,实现提案由临时动议型向有备议政型转变。三是突出集体智慧。定期召开党派团体提案工作座谈会,鼓励和引导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专委会发挥组织和专业优势,提高提案的综合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四是推进工作衔接。按照全局性工作要求,促进优秀大会发言、调研报告、协商成果向提案转化。五是推进提案公开。通过省政府网站、省政协网站,对提案内容、办理结果、协商情况等信息公开,自觉接受监督。同时,在媒体开辟专栏,报道提案背后的故事,宣传工作典型、加强工作交流,促进质量提升。六是开展评优奖先。每年从立案提案中遴选出不超过10%的提案,作为优秀提案进行表彰,强化“精品”意识。

二、聚焦办理质量提升,增强工作成效

一是加强整体督办。利用省政协提案管理系统和省政府建议提案系统,对提案办理工作进行全程跟踪监控,督促年度交付的提案全部按时办结。二是加强重点提案督办。建立省委书记,省政府省长、副省长,省政协主席、副主席领衔督办重点提案的工作格局,形成年初主席会议部署,年中副主席率队、各专委会全面参与,年末主席会议集体评议督办结果的工作机制。三是拓展督办形式。会同相关专委会组织开展对口协商督办,组织所涉及的多个职能部门开展集中督办,鼓励委员开展跟踪督办,有效提升了各类提案的办理成效。四是加强部门检查评议。邀请提案者、党政督查部门和新闻单位,对提案办理工作检查评议,推动承办单位和提案者加强沟通协商,力争把每一件提案都办得扎扎实实、富有成效。

三、聚焦服务质量提升,完善工作格局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积极完善党委重视、政府支持、各方参与的提案办理工作机制。加强与省委、省政府督查部门联动,协调指导承办单位积极参与提案办理协商;加强政协系统联动,通过召开座谈会、联合调研、联合督办等方式,指导市县(区)政协提案工作,促进全省提案办理协商有序开展。二是健全制度体系。制定修订7项工作制度,形成了“1+6”的提案工作制度体系,为提案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搭建协商平台。充分发挥政协协商平台作用,组织开展重点提案高层协商、综合提案多方协商、同类提案集中协商、热点提案专题协商、难点提案个别协商等提案办理协商活动,不断丰富协商形式,深化协商内容,促进了提案建议的有效落实。四是提供法律服务。联合省司法厅为每位委员配备法律顾问,为委员依法提案履职提供法律咨询,多数委员的提案都由法律顾问提出了法律意见。五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升级改造省政协提案管理系统,搭载了手机客户端,提案的提交、审查、立案、交办、办理、督办、答复、评价、查询、公开等功能全面实现信息化智能化,为提案者、承办单位和提案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

推荐访问:经验交流 政协 三篇 发言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