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江夏区社区科普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6-03 13:10:02 工作总结 浏览次数:

对江夏区社区科普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近几年来,中国科协非常重视社区科普惠民工作,在开展“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基础上,2012启动实施“科普社区益民”计划,以城镇社区为重点,以提升基层科普能力、推动市民科学素质行动为目的,开展广泛的科普活动,把“科学改变生活、科普提高素质”的理念落到实处,通过青少年、城镇劳动者、农民、公务员、社区居民五个重点科普人群,带动全社会提高科普意识。2012年7月,武汉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的《武汉市创建幸福社区工作方案》(武办文[2012]50号)中指出:从2012年起,用5年时间在全市开展幸福社区创建活动,让社区更美好、让居民更幸福。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江夏区科协大胆探索、积极投身幸福社区建设,积极推进科普工作群众化、社会化、经常化,在完善社区科普网络,组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立和巩固社区科普活动阵地、社区科普学校、科普画廊(宣传栏)、科普图书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力地推动了《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同时也对创新科普途径、普及科学知识、探索科普助推幸福社区建设的新模式、新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我区社区科普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1、科普组织网络健全  

江夏区辖区现有社区56个,城镇人口21.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6.4%。一直以来,区科协把社区科普工作作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区建立了以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为龙头,以区科协为纽带,以区级学(协)会为依托,以街道办事处科协为主体,以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队伍为骨干,以社区科普小组为载体的科普组织网络。各社区组建了3-5人的科普领导小组并建有科普“站—栏—员”;全区拥有18家区直学(协)会, 50多名中高级科技工作者组成的3个专家服务团;5000名科技工作者,1300余名科普志愿者,形成了面向基层,层层联动的科普组织网络。  

2、科普设施巩固发展  

我们通过建设大型科普画廊带动全区科普宣传设施的整体推进。如多方筹措资金于2010年在大花岭社区、2011年在世纪广场、2012年在谭鑫培公园、2015年在新世纪公园新建的总长超过1000余米的大型科普知识宣传画廊成为当地居民接触科学的重要平台。在此影响下,一批社区将科普宣传栏的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排排面向社区居民的科普宣传栏如雨后春笋般在居民集中地涌现。目前,全区社区建有科普活动站(科普活动室、科普书屋)57个,特色科普学校6所;在江夏市民活动中心、江郡华府社区等市民活动集中处和社区中心地带,共建有大型LED电视幕墙6处,每天为休闲的市民滚动播放科普知识;各街、开发区办事处都建有科普宣传栏,科普培训学校均配备了电视、VCD播放机、光碟、科技图书;各社区按照“站、栏、员”建设要求,建有科普活动站和长度超过10米的科普宣传栏,实现了每季度至少更新一次。我区将新科技馆纳入“五馆一中心”建设范畴,其规划建筑面积计划5000平方米。2015年新建投资近300万元800平方米东湖路学校地震科普馆及投资40万元180平方米的纸坊街青龙山社区科普馆于今年9月面向公众开放。  

3、科普活动形式多样  

我们将社区科普活动与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相结合,与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相结合,宣传普及科学知识。每年在“科技周”、“科普日”等主题大型科普活动中,以“社区科普讲坛”、“周末课堂”、“劳动技能培训”、“科普知识竞赛”、“科普大篷车进社区(校园)”、“科普巡展”、“科技问诊”等形式开展活动。今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我区于9月21日在纸坊街“市民活动中心”举办了主题为“万众创新,拥抱智慧生活”的大型活动,24家区直部门、3家农业示范企业,120余名科技工作者开展现场咨询,发送科技资料、用品以及展示展板等内容的科普活动,吸引了4000余名社区居民参与。   

4、科普内涵拓展延伸  

为满足社区居民对科学知识的渴求,我们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科普活动。自去年年底开始,我区就积极探索建立面向社区居民的大众性科普教育活动平台,启动了社区科普大学建设目前,区科协建立了分校,现已在育才、郭岭两个社区设立教学点,共开设四个科普班,招收了163名学员,聘请了有关专家组成讲师团,针对群众关注的节能环保、卫生健康、应急避险、食品安全、低碳生活、心理关怀、反对愚昧迷信、生态环境、花草培育、法律普及、家政服务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科普教学活动。由此,使我们科普的内容得到充实和拓展,在满足公众科普个性化、系统化需求的同时,实现了大众科普向个性化科普的华丽转身。区委、区政府也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2015年5月召开的区政府常务会议上同意将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专项经费20万元列入了2016年财政预算。  

5、科普经费多元投入  

目前,我区社区人平科普经费达3.5元。多数社区开展科普工作的经费实际上没有固定来源。为此,我们通过四个渠道缓解科普经费压力。一是鼓励社区通过联合开展科普活动向辖区范围内部门、单位化缘,就近引“财”。如城区社区联合驻地部门开展“社区科普讲堂”、“劳动技能培训”,等促使资金、物资、师资向社区倾斜。二是通过绩效考核手段,促使各街向社区投入科普经费。每年初,我们争取将科普工作纳入政府一级目标考核,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设在考核指标之中,通过考核、考评推进社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大对示范点投入,以科普创建、科普惠民行动计划等工作引导社区筹集资金,加大、加快、加强科普服务能力建设。四是引导和激励企业投入科普事业。我区将企业投入科普事业资金作为企业税费减免的重要考察指标。铁盾民防、启瑞药业、小蜜蜂公司等8家企业先后建立了企业员工之家、展示馆、体验馆、探索馆等科普活动场馆,面向员工和社会开放。仅2014年小蜜蜂公司一家就投入500余万元建设了小蜜蜂探索馆,该公司董事会还将该馆每年运行所需的50万元经费列入了年度预算。  

二、存在的问题  

1、社区科普组织服务能力不足。目前,全区街、社区一级已经全部建立了科协组织,负责本地范围内的科普工作,但由于各街和社区科协组织负责人不是专职,主要领导对科普工作的边缘化,导致社区科普工作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对科普工作机制的贯彻落实不到位,社会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发展不快,即使建立也缺乏专业培训,科普能力有限,活动区域有限,社区功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对社区科普投入经费不多。《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都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保障科普工作顺利开展”。但目前我区社区科普活动经费没有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区科协财力有限,对社区开展科普工作也只能做到以点带面,不论从量还是从面上都远远不能满足社区科普工作需要。  

3、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相对滞后。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够且宣传手段滞后影响了科普事业加快发展。科普工作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科普资源内容和手段基本上多为传统形式,以动漫形式宣传、声光电综合应用的现代化电子宣传平台甚少,体验互动的活动不多,部分科普画廊挂图内容更新不及时,难以满足市民群众的需求。  

三、对社区科普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科普工作管理体制。以《科普法》为保障,以贯彻落实《纲要》为平台,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科普工作协调制度,发挥好各级科普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作用。科技行政部门对科普工作实行科学规划,进行政策引导,开展督促检查。科协发挥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作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根据自身特点,组织、参与各类科普活动。  

2、要完善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科普工作环境。按照《科普法》及《科学素质纲要》要求,结合我省、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适时制订出台有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明确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公民个人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要实施激励措施,促进高素质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科普事业的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和个人投入科普事业的鼓励政策,设立科普基金或捐赠财产资助科普事业,鼓励各类企业和个人投资科普事业。  

3、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科普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科普是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按规定要求科普专项经费投入要随财政收入增长逐年增加。  

4、要全面落实阵地建设,做好科普基础性工作。要组织建设统一规范的社区科普阵地等硬件设施,要以科普宣传周、科普进社区等大型科普活动为龙头,开展系列科普活动,要使社区科普常态化。与此同时,社区科普活动要与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相结合,与全市、全区集中开展的大型科普宣传相衔接,与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相渗透,使居民感到“人人身边有科普,天天科普有活动”。  

5、要不断创新科普形式,努力开展富有成效的科普活动。要充分发挥社区作为市民教育中心、活动中心、社会中心和交流中心的平台作用,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开展一系列的“科学、运动、健康、和谐”为主题的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科普活动,进一步推动科普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推荐访问:科普 探索 实践 工作 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