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猫》教案

时间:2021-06-30 09:44:10 教学资源 浏览次数:

篇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猫》

猫郑振铎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导语: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板书课题、作者)

2、作家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猫》最初发表于1925年11月出版的《文学周刊》,它是郑振铎的早期文学作品。

二、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

2、

3、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段落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另外思考:文章写了几只猫? 学习字词(课后有)。指名学生读,齐读。 三次养猫各有什么特色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表格:

三、 重点关注“第三只猫”

1、齐读第15—34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2、芙蓉鸟事件——庭审现场

犯罪嫌疑人:第三只猫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① 案发前的表现: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② 案发后的表现: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两个月后,突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一只黑猫

2、现在我们知道,这宗命案实属冤案,因为 “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假如你是郑振铎先生,你现在是什么心情?(我的歧视、误解、冤枉、追打,漠视,造成猫的死亡。猫死责任在我。平等地对待生命 对人对事不能存有偏见做事不能主观臆断)

愧疚、自责、更难过

3、请找出表达作者复杂情感的段落。请同学来读一读。配乐

4、血的教训:无论做什么事情,千万不要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过失。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小猫身上看到: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四、延伸迁移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过?把事情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

五、课堂总结: 郑振铎先生的《猫》,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我认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有与其他的小生命共同相处的时候,我们只有平等地对待它们,尊重它们,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我们才能避免看到生命之悲。还有,当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时,不要自卑,一定要努力寻找自己的优点、发扬长处并让它超常发挥。这样,你的命运才有可能改变。因为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同学们,不论走到哪里,你们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最好的——最绿的小草,最纯的水滴,最亮的星星??

六、作业:⑴预习学案中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

⑵把你错怪别人或者被人误解的事情写在小作文里。明天交。

板书:

表格(小黑板)

(大黑板)芙蓉鸟事件 犯罪嫌疑人:第三只猫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③ 案发前的表现: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④ 案发后的表现: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两个月后,突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一只黑猫

血的教训:无论做什么事情,千万不要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过失。

篇二:七年级语文下册《猫》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猫》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不同的老师对猫的描述也各不相同,你觉得科学老师会怎么描述猫?数学老师呢?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那他是怎样来描述三只小猫的呢?在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和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二、整体感知

抢答:

我家养了几只猫?

三只猫的毛色分别是怎样的?

三只猫是怎么来的?

他们的性情有什么不同吗?

他们的结局如何?

三、认识小猫

1.我们给文中的小猫取个名字怎样?请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2.那郑振铎又把这三只小猫叫做什么呢?你从称呼里感受到了什么吗? 四、品味小猫

1.对于三只猫的结局,我们一家人有怎样的反应?

酸辛、难过----怅然、愤恨-----更难过

2.作者不喜欢第三只猫,对于它的亡失又为什么会更难过呢?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3.我下了什么断语?那我的依据是什么?

一定是猫,一定是猫(肯定语气、愤怒心情)

4.事情澄清后,我当时的心情怎样?

重点品读30自然段

5. 在这个冤案中,作者错在哪里?从这件事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这是我的忏悔。同时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现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追问:

第三只猫让我感到非常痛苦,所以作者说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为什么我家会永不养猫?

五、感悟小猫

学生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对于 ,我

想 说: 。”

1、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

1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教师引导: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2、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 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

六、师生总结,教师送名言。

1、学生谈课堂收获;教师课堂结语。

2、教师送名言:不要轻视弱势群体,每一个精灵都可能成为你生命中的贵人。

2

篇三:七年级下《猫》教案

《猫》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基础生字词。

2. 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

3. 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4. 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概括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特殊的思想感情,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讨论法、提问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漂亮可爱的猫的图片)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同学们有没有养过猫的?(学生举手)那么请你给大家讲讲自己和猫之间所发生的故事。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二、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主要著作有《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预习检测

污涩(sè)怂(sǒng ) 蜷(quán )伏

惩戒(chéng jiè)怅然(chàng)诅骂(zǔ )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合作找出作者养的三只猫的来历、外貌、动作、性情、家中的地位、结局和家人情感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从隔壁要来的舅舅送的 张婶拾来的

滚来滚去,扑过来抢, 乱跑,由树上跃到墙上, 蜷伏,终日懒惰地伏着

又扑过去抢 又跑到街上;爬树,抓蝴蝶,抓老鼠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浑身黄色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

活泼 更活泼,更有趣 不活泼,忧郁,懒惰 相伴的小侣(宠物) 亲爱的同伴(宠物) 若有若无,大家都不大喜欢,没有兴趣

死亡丢失 屈亡

(2)、根据上表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并板书)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 第一只猫 病死 酸辛

第二部分(3-14段):第二只猫 丢失 怅然,愤恨 诅骂

第三部分(15-34段) 第三只猫 屈死 良心受伤,更加难过

(3)、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

第三次,“芙蓉鸟事件”

三、合作探究之案情重现

重点品读15——34段,完成下列问题:学生跳读这部分后同学之间讨论,合作交流后每组选代表发言,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1、案发现场情况:

鸟儿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跟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2、犯罪嫌疑人:那只丑猫

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2)、案发后的表现: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4、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还以为惩戒得不够。

5、事实真相:黑猫作案

6、案件定性:冤案

7、案件反思: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感情朗读相关语句)

A、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 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B、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C、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D、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E、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难过自责内疚

四、主题探究

(1)、为什么会造成冤案由于“我”的过失“我”的过失是什么(原文)?作者写第三只猫受冤而死这件事要表达什么主题呢?(或:此事给我们的启示) 提示:联系写作背景想想、议议、说说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动物” “我”没有对鸟亡事件作冷静的分析,没有认真调查研究便草率地作出了判断。

(2)、(背景帮助):本文写于1925年11月,是郑振铎早期文学创作作品。五四前后西方国家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人道主义、个性解放等思想在当时知识青年中日益渗透,郑振铎就是当时勇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并身体力行的青年,在他20年代初写的作品,就已经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情。

(3)、启示:仅仅根据一点可疑的迹象就得出主观臆断是错误的,应当依据事实,不要妄下断语。不要伤害无辜。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作者写猫,也写了一种世态,有的人损人利己,有的人不仗义,事不关己,冷眼旁观。

五、拓展延伸,现实链接

时隔88年,此文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观看一组图片)得到,学了本文,我们懂得了:

1、善待生命,同情弱小,关爱动物。

2、明白做人的道理:

★面对缺乏正义的事,不应不闻不问,要勇于站出制止,学会做一个正直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人们应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能主观臆测,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让我们都心怀愧疚,心怀自责,反思自己吧!

六、总结

同学们,有时候我们读郑振铎的《猫》会有这样的感慨:这篇文章表面是写猫,却分明是一幕世态人情的写真!那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一种真情,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就是文学作品艺术上的美的体现。通过本课的学习,请关爱我们的动物,更关爱我们生活中的“可怜猫”-----那些弱小的人,让真情真爱流溢人间。

七、作业:发挥你的想象能力

假如养第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我”将怎样想,怎么做?请写成200字的片段作文。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环节我的是:课前提问、整体感知、问题探究、感悟主题、课外延伸。各个环节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逐步加深,最终达到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衔接还做得不够好,有些地方表现得比较生硬。今后还在在各个环节的衔接上多下点儿工夫。另外,在教学语言方面,主要是在提问题的提法上,要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让学生易于理解,提出问题后,不要生怕学生理解不了多加解释,反而干扰学生的思考要充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


推荐访问:教案 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