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专业课:第四部分 世界近现代史

时间:2021-06-30 09:59:34 教学资源 浏览次数:

考研专业课:第四部分 世界近现代史

  编辑建议:此章内容是重中之重,建议分四次或五次连载。第一次连载基本历史线索复习指导和考点解析中一至五的内容;第二次连载考点解析中六至十的内容;第三次连载考点解析中十一至十四的内容;第四次连载真题与练习和答案与提示(或分开连载也可)。

  第二章 资本主义的确立和发展

  基本历史线索

  1640年11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这场革命一直延续到光荣革命。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商业殖民帝国,从17世纪起,荷兰开始成为头等殖民强国。18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最早发生于英国。19世纪,工业革命先后扩散到法、美、德、俄等国。1775年4月,北美独立战争爆发。1783年9月,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1789年7月14日,巴士底狱的陷落,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正式开始。1804年12月,拿破仑称帝,开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统治时期。1848年1月20日,意大利西西里人民举行起义,揭开了1848年革命的序幕。1860年,共和国候选人亚伯拉罕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这成为美国内战的导火索,美国内战于1865年以北方的胜利结束。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1869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1871年,德国统一完成。

  19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世界在政治上出现许多新的发展趋势,国家机器日益强化,政府结构更加完善,政治民主进一步扩大,两党政治正式形成,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开始从欧美向亚洲扩散等。

  19世纪4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进入高速发展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正式进入垄断阶段。到19世纪末,帝国主义的世界殖民主义体系最终形成。

  复习指导

  本章是世界近代史的主体内容,共有14个知识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知识的整合,具体做法为:英法美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可以合在一起进行复习;三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12章中的当代科技革命可合在一起复习;美国内战可与俄国的农奴制改革进行比较复习;日本的明治维新可与前面的大化革新以及后面的战后日本合成一个专题进行复习;殖民扩张及其后果、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两个知识点可与前面的早期殖民扩张合在一起复习。1848年欧洲革命和德意志的统一两个知识点重点注意名词解释。19世纪后半叶英美法德日等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政策是一个较大的问题,因为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重在分别予以把握,在复习时应注意纵向把握这五个国家在进入19世纪以来政治制度和重大社会政策的演变进程及特点。如英国较为典型的当数其三次议会制度和选举制度的改革,美国则是其政党制度的演变,法国共和制度复杂曲折的确立过程等。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这一知识点应从资本主义自身的演变这一角度入手,与第12章的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一起纵向梳理出这一演变的脉络及特点,做好出简答题和材料题的准备。总之,该专题是世界近代史的主干内容,在复习中务必从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予以深入、全面的把握。

  需要掌握的理论问题:资产阶级革命相关理论(革命的条件、革命的起因、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相关理论(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进程和影响);工业革命相关理论(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和影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世界殖民运动相关理论(殖民扩张的阶段性特点、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等。

  需要掌握的名词解释:德雷福斯事件、拿破仑法典、光荣革命、掘地派、法兰克福议会、克里木战争、莱克星顿枪声、俾斯麦、圈地运动、清教运动、权利请愿书、短期议会、长期议会、大抗议书、骑士党、圆颅党、棒民运动、普特尼辩论、普莱德清洗、平等派、权利法案、海上马车夫、荷兰东印度公司、《航海条例》、英国东印度公司、三角奴隶贸易、大觉醒运动、列举商品法、主要商品法、波士顿倾茶事件、第一届大陆会议、《独立宣言》、制宪议会、八月法令、1791年宪法、《马赛曲》、无套裤汉、1793年宪法、热月政变、1795年宪法、雾月政变、大陆封锁令、百日帝国、西进运动、《密苏里妥协案》、《二一九法令》、自由民权运动、宪法纠纷、德意志统一的两条道路、彭德尔顿法、黑幕揭发运动、进步运动、欧洲人内阁、祖国党等。

  考点解析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由于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在英国的贵族中,除旧的封建贵族之外,还分化出了一个与资本主义有密切关系的新贵族阶层。新兴的资产阶级包括城市中的工商业资本家、手工工场主,以及农村中从事资本主义经营的租地农业家。17世纪,农民仍占英国人口的大多数,其基本成分是自由农和公簿持有农。农民是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主力军。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清教教义和宗教组织作为革命的理论武器和发动人民群众的组织形式,从而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准备了基本条件。

  2.1603年,詹姆斯一世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詹姆斯一世是个君权神授论者。1637年,英国大主教劳德发布命令,强迫苏格兰教会信奉英国国教,激起苏格兰人的起义。

  3.1640年11月,长期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这场革命一直延续到1688年,其间经过了长期议会反对专制王权的斗争、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与1688年光荣革命。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场欧洲和世界范围的政治革命。这次革命不仅推翻了封建政治制度,而且也把一种新的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付诸实践;它宣告了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诞生,从此人类历史开始步入资本主义时代。革命扫除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障碍,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革命的发生和英国在19世纪中叶夺取世界工业霸主地位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殖民扩张及其后果

  1.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商业殖民帝国,两雄并立,展开了争霸斗争,结果西班牙获胜;1588年西班牙又被英国打败。从16世纪末开始,荷兰、英国和法国逐渐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殖民扩张的主角。

  2.从17世纪起,荷兰开始成为头等殖民强国,拥有强大的海上舰队,势力范围和殖民地遍及南非、东南亚、北美、南美、西非等地。荷兰是一个商业资本主义国家,大量殖民掠夺使其迅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到17世纪中叶,荷兰不仅商业繁荣,而且渔业、海运业和工场手工业也很发达,马克思称荷兰是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

  3.英国的海外扩张有两个特点:一是以私人殖民公司为主要组织形式,通过国家的特许和扶持,完成国家的殖民扩张任务;二是在殖民扩张中既采用暴力掠夺的手段,也采取经济掠夺的手法。

  4.西欧国家利用国家权力,采取殖民扩张、殖民战争、建立特殊的商业垄断公司、劫掠殖民地、贩卖黑奴等一系列积聚财富的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市场,积累了资本。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野蛮的屠杀、掠夺和奴役,打断了亚、非、拉美的历史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穷的惨祸与灾难,使它们发展缓慢,贫困落后。东西方的历史进程大大拉开了距离。西方的殖民扩张把全世界都纳入到资本主义体系中,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

  三、工业革命

  1.18世纪后半期最早发生于英国,主要是指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向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过渡的全面社会改造过程,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既是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又是生产领域的深刻革命,因而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程度,为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技术基础。同时,它也加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19世纪,工业革命先后扩散到法、美、德、俄等国。

  2.1769年,阿克莱特水力纺纱机的发明,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19世纪三四十年代机械制造业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的结束,也标志着近代技术体系的最终确立。1733年,英国兰开夏技工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将织布效率提高了一倍。17741779年,英国人克伦普顿发明了性能优越的走锭纺纱机骡机。1696年,英国工程师塞维利发明了第一台可以为矿井抽水机提供动力的蒸汽机矿工之友;1705年,纽可门对矿工之友作了进一步改进,制成大气活塞式蒸汽机,第一次使蒸汽机成为独立的动力机;17631769年和1783年,瓦特两次对纽可门蒸汽机进行改进,使蒸汽机在一切生产部门中得到广泛应用。

  四、美国独立战争

  1.1607年,英国伦敦公司在东海岸建立了第一个城市詹姆士敦,后发展成弗吉尼亚。经过17、18世纪的争夺,最终形成了13个殖民地,统称英属北美殖民地。由于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北美13个殖民地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经济类型:(1)新英格兰殖民地,工商业发达,工业以造船、酿酒为主,商业则以传统的三角贸易为主;(2)中部殖民地,农业经济发达,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作物以生产谷物为主,有面包殖民地之称;(3)南部殖民地,盛行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种植园经济。按照英国的控制制度,独立革命前夕,北美殖民地可以分为三类:王家殖民地、业主殖民地和自治殖民地。

  2.欧洲启蒙思想在北美殖民地得到广泛传播,对殖民地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出现了富兰克林、杰弗逊等杰出的思想家。17301748年,富兰克林创办和经营了《宾夕法尼亚报》。他曾在该报上发表一幅画,上有一条被截成13段的蛇,下写不联合起来,就要灭亡。

  3.1775年4月19日,莱克星顿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1778年6月,法国参战,次年西班牙也加入反英战争,1780年荷兰加入。1780年,普鲁士与俄国成立武装中立同盟,不久,丹麦、瑞典、奥地利加入。1781年10月19日,约克镇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战争的结束。1783年9月3日,美、英在法国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的疆界西至密西西比河,北起加拿大五大湖区,南至佛罗里达北界,东至大西洋,总面积约为230多万平方公里,是美洲出现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4.17751783年的北美独立战争既是一场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美国建立起独立自主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定了完善的统治制度,既完成了民族独立的任务,又基本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

  五、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1.18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大陆国家中,法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较为发达,手工工场林立,对外贸易仅次于英国。但是在封建专制制度下,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18世纪的法国,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划分,全国居民划分为三个等级。处于社会最下层的第三等级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日益贫困。资产阶级虽然拥有一定的财富,但政治上无权,受特权等级歧视,从而强烈要求改变这种政治上的不平等状况。18世纪时法国的专制王朝已经非常腐朽,由于宫廷挥霍无度,以及不断地对外战争,使得国库空虚,造成财政危机。路易十六企图通过向贵族征税来摆脱危机的政策以失败告终,上层统治集团已经产生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社会上劳动群众反抗斗争不断。

  2.1789年7月14日,巴士底狱的陷落,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正式开始。后来,7月14日被定为法国国庆日。1791年6月14日,制宪议会通过《霞不列法》,宣布一切工人罢工、集会和结社均属非法,反映了大资产阶级对工人的敌视态度。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1792年成立的国民公会中,中间派被称为沼泽派或平原派,雅各宾派被称为山岳派。在限价运动中,又涌现出一批平民革命家,被称为疯人派。还出现了代表劳动群众利益要求的忿激派。1793年5月4日,罗伯斯庇尔在国民公会上提出《粮食最高限价法案》,并获通过,奠定了雅各宾派与人民群众联盟的基础。

  3.1793年3月,英、普、奥、西等国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对法国发动新的军事进攻。1798年底,英、俄、土、奥等国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1805年4月,英国联合俄、奥等国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6年9月,英国联合普鲁士、瑞典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1809年,法国又击溃第五次反法同盟。1813年,英、俄、普、奥、西等国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1815年,英、俄、普、奥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

  4.1804年12月,拿破仑称帝,开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统治时期,拿破仑成为资产阶级皇帝。同年,帝国颁布了民法(后改称《拿破仑法典》),1807年颁布了《商法》,1811年颁布了《刑法》。

  5.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彻底而深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法国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法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而且它提出的一系列政治原则也不断完善和改进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对欧美以及世界各地反封建的民主运动和反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都有重大的影响。

  六、欧洲1848年革命

  1.1848年欧洲革命,是在无产阶级日益成熟,封建专制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开始腐朽的条件下爆发的。

  2.1848年1月20日,意大利西西里人民举行起义,揭开了1848年革命的序幕。1848年革命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铲除封建残余,消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所以其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1848年革命最终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促进了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场革命也教育和锻炼了欧洲的无产阶级,提高了他们的觉悟,使他们进一步看清了资产阶级的真面目,认识了各式各样社会主义的荒谬,证明了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真正的革命阶级。

  七、美国内战

  1.19世纪前期,美国通过购买、武装颠覆和发动内战等手段,实行领土扩张。到19世纪中叶,美国领土已经扩展到太平洋沿岸。

  2.美国农民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分化成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促成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这种发展形式,被列宁称为美国式道路,以区别于允许农民出让土地或赎买免封建义务来发展农业资本主义的普鲁士式道路。

  3.美国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日益加剧。北方工商业资本家要求保护国内原料和市场,扩大工业品出口,提高关税,限制工业品进口;希望废除奴隶制,增加自由劳动力,在西部建立自由州。南方奴隶主把棉花等原料大批销往英国,并从英国大量输入工业品,力主降低关税,扩大进口,扩充奴隶数量,在西部扩展奴隶制。矛盾的焦点在于奴隶制的存废问题。1860年,共和国候选人亚伯拉罕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这成为美国内战的导火索。

  4.战争初期,北方政府在军事上处于劣势。1862年9月,林肯相继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激发了南方奴隶和广大士兵的作战热情;同时进行了军事改革,清除军官中的亲奴隶主分子,提拔卓越有为的格兰特为全军大将军,增加了北方军队的战斗力。1863年7月,北方取得葛底斯堡大捷,扭转了战争的局势,直至1865年4月,南军向北军投降。

  5.美国内战是一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奴隶制的战争。它粉碎了奴隶主的政治势力,使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全部国家政权,进而使资本主义生产能够得以全面而迅速地发展;内战消灭了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八、俄国农奴制改革

  1.19世纪上半叶,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工厂手工业已达到相当规模,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扩大。大商人、富农和一部分经营商品化农业和工厂手工业的地主贵族,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但是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上,沙皇俄国强化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奴起义不断。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加剧了社会矛盾,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2.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有权拥有财产、担任公职,从事工商业,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规定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

  3.1861年的改革是农奴主自上而下的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市场、资本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建立了相应的司法体系,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从此,俄国开始从农奴制时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在改革后逐渐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农奴生活仍没有本质提高,民主革命依然是俄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历史使命。

  九、日本明治维新

  1.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只有荷兰与中国的商人被允许在原本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长崎继续活动;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信仰。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在商品经济形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展开了要求改革幕政、抵御外侮的斗争,并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发展为武装倒幕。

  2.1863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随之发生了美、法军舰进攻下关,英国舰队进攻萨摩藩的事件。1865年春,长州藩尊王攘夷派领袖高杉晋作提出开港讨幕的战略,决定不再提攘夷,转向武装倒幕,并与萨摩藩结成秘密军事同盟。与此同时,英国也权衡利害,改变策略,援助倒幕派。幕府方面则投靠法国,于1866年7月发动第二次征讨长州藩的战争。此时人民起义风起云涌,沉重打击幕府。长州藩联合倒幕势力英勇抗击,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军。

  3.1867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亲王(明治天皇)即位,倒幕势力积极结盟举兵。11月8日,天皇下达讨幕密敕。9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奏请奉还大政,同时却在大阪集结精兵,企图反叛。1868年1月3日,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8日及10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为非法。1月27日,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5 000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万人激战(鸟羽、伏见之战),德川庆喜败走江户。戊辰战争由此开始。天皇军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1868年5月3日交出江户城,至11月初平定东北地区叛乱诸藩。186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于6月27日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踞的最后据点五畯廓,戊辰战争结束。

  4.1868年9月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

  (1)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2)改革身份制度,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逐步废除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武士《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3)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

  (4)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成为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殖产兴业,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5)教育方面,发展近代义务教育,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6)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实行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

  (7)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筑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至横滨间铁路通车;到1914年,日本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7 000公里。

  5.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后来,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十、德意志的统一

  1.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德意志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但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资产阶级越来越感到,要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必须有强大的国家做后盾。

  2.普鲁士具备了成为统一的核心力量的条件: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经济发达;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民族成分单一,统一决心坚定;统治阶级野心勃勃,实力雄厚。在首相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一方面加强对国内局势的严格控制,坚持进行军事改革,推行铁血政策,大力发展经济、军事实力;另一方面展开灵活的外交活动。

  3.1864年,联合奥地利击败丹麦,取得了丹麦控制下的部分德意志地区。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在萨多瓦战役中,奥军主力被击溃,奥地利被排挤出德意志。第二年,成立了北德意志同盟,普鲁士统一了德意志北方诸邦。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不久,南方诸邦并入北德意志同盟。1871年初,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位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统一完成。

  4.德意志的统一结束了德意志长期的分裂状态,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法国和奥地利受到扼制,德国成为新兴的强国,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特别是军国主义传统,德国成为欧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国家。

  十一、19世纪后半叶英、美、法、德、日等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

  19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世界在政治上出现许多新的发展趋势,诸如行政权力不断膨胀,国家机器日益强化,政府机构更加完善,政治民主进一步扩大,两党政治正式形成,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开始从欧美向亚洲扩散等。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采取社会立法的形式,在社会领域内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这意味着国家从原来自由放任政策过渡到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

  (一)英国议会改革

  1832年议会改革。1832年辉格党发起改革,增加了选举人的数量,使选举人从50万增加到81.3万;选举人按地区和阶层再分配。1832年改革是民主和自由主义在英国的重大突破。

  1867年议会改革。1832年议会改革后,民众要求继续推进改革。1867年保守派狄斯雷利内阁最终通过改革。降低选民财产资格,很多工人获得选举权,选民人数增加。

  1884年议会改革。格拉斯顿第二届内阁发起改革,扩大了农村地区的选民范围。直到1918年,21岁以上的男子都获得了选举权,30岁以上的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英国通过渐进改革的方式扩大了民主,避免了激进的革命,体现了民主的重大政治意义。同时,自由党和保守党也推动了一系列社会和劳工立法,如1875年的《公共卫生法》,1909年的《住房与城市规划法》,1911年的《国家保险法》等,改善了英国民众特别是工人阶层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二)美国的两党制与政治民主

  内战后的19世纪下半叶,美国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形成稳定的两党制,共和党主要代表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党则代表种植园主、南方的工业界等。两党互相制衡,能够使各种政治意见得到表达,并能够以适当的方式解决分歧以达成妥协,从而使美国的民主以比较稳定的方式发展,也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发展。譬如在币制问题上,共和党主张采用金本位制,民主党则坚持自由铸币和增发纸币。但后来民主党认识到金本位是大势所趋,就采用了共和党一向坚持的金本位制。在关税问题上,共和党坚持高关税政策,民主党则反对,但两党最终就保护关税政策达成一致。在垄断问题上,两党同样就反托拉斯法达成了协议。

  (三)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第二帝国崩溃后,法国建立了第三共和国。最初共和国并不稳定,在国民议会中君主派占优势。后来共和派对巴黎公社的镇压使法国人看到共和派是反对激进派的,共和派得到了更多的支持。梯也尔的一系列政策使法国人看到共和国是有效率并带来和平的。君主派复辟的企图未能成功,共和国最终于1875年确立。但是,共和政府遇到了不少的挑战和危机。经过一系列的挑战后,共和制趋于稳定。

  (四)德国的政治斗争和社会政策

  19世纪70年代,俾斯麦采取一系列经济和法律措施巩固帝国。1871年,俾斯麦发动针对天主教会的文化斗争,自由派拥护。德国自由主义者也拒绝教会对公共和私人生活的干预。帝国颁布法令限制天主教的活动和他们对教育的干预,耶稣会被驱逐,很多天主教主教被逮捕或流亡。

  从1878年到1890年,俾斯麦禁止社会主义者集会,取缔社会主义报纸。他同时拉拢工人,试图诱使其放弃社会主义。

  19世纪80年代,德国颁布了一系列社会立法,如1883年的《疾病保险法》、1884年的《意外工伤保险法》和1889年的《老年及残疾人保险法》等。国家在医疗、工作事故、老年生活等方面给工人保障。德国在社会立法方面要比英国、法国和美国更发达。

  (五)日本现代政治的萌芽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自由民权运动继续发展,明治政府做出了让步。1881年,天皇颁布诏书,允诺1890年前召开国会颁布宪法。自由民权人士于1881年成立了自由党,该党比较激进。较为温和的民权派组成立宪改进党,此外还有持政府立场的比较保守的立宪帝政党。三党的形成是日本政党政治的开端。但自由民权运动最终失败。

  1889年,天皇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宪法赋予天皇以立法、行政、司法、军事大权,但规定天皇应当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建立帝国议会作为立法机构,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宪法赋予很少一部分成年男子以选举权。规定了在法律保护范围内保护臣民的迁徙、信仰、言论、著作、出版、结社、集会等自由权利。宪法标志着日本初步建立起立宪君主制,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方向,但仍然保留了强烈的专制特征。

  十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

  1.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于19世纪40年代,其标志是电气的广泛应用,从此世界进入电器时代,电力工业迅速发展。这次工业革命的另一大技术突破是内燃机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交通的革命性变革。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对石油的开采。化学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出现实验室,制造出从调味品到肥料和炸药等各种新产品。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发展最为迅速,从1859年到1909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增加了6倍。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化基本完成,由农业国转变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德国工业发展也相当迅速,增长速度仅次于美国,工业生产总指数从1870年到1913年增加近5倍。德国重工业的发展尤其显著。英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从1870年到1913年工业产值只增加了近一倍。法国的发展也相对缓慢,从1870年到1913年工业产值增长了将近两倍,重工业发展相对较快。

  3.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工业生产领域内部引起了一系列的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的过渡准备了条件。

  十三、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进入高速发展时期。18501870年的20年,世界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多,而18701900年的30年间,增加了近两倍,20世纪初13年又增加了60%。但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后期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增长率上明显高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必然要引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急剧变化,187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中居第一位;19世纪80年代,美国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19001910年间,德国超过英国居第二位。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正式进入垄断阶段,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条件不同,垄断组织发展的程度和形式也有很大差异。美国的垄断组织主要采取托拉斯的形式,德国垄断组织最普遍的形式是卡特尔,在俄国辛迪加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而日本的垄断资本大多采用康采恩的形式。

  3.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垄断组织成了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输出现象在19世纪末有了大规模的发展,资本输出同商品输出一样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一时期,英国和法国是两个主要的资本输出国。

  十四、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

  1.19世纪5060年代,随着欧美各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一些相应的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资本主义的力量大大加强。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进行的还有其殖民扩张活动。资本主义国家在征服过程中,既给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又使若干国家从封建制度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这样通过若干国家从封建制度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各地大片土地的征服这两条基本途径,全世界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的浪潮。也就是说,到19世纪70年代,欧洲文明已经扩展到整个世界。全世界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浪潮,一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2.西方国家在向垄断过渡并进入帝国主义的过程中,加紧了向亚非拉各国的殖民扩张。他们在征服过程中既给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又将资本主义的因素带到了被征服的地区。19世纪70年代起,资本主义列强掀起了掠夺殖民地、瓜分世界领土的新浪潮。仅二三十年,亚非拉各国就被瓜分殆尽。

  . 列强瓜分亚洲、争夺拉丁美洲的活动也大大加强。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已基本上被瓜分完毕,1900年时,非洲90.4%的领土,亚洲56.6%的领土,美洲27.2%的领土以及大洋洲的全部,都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和地区,如拉丁美洲各国和亚洲的中国、伊朗与土耳其等,都被纳入帝国主义势力范围,不同程度地沦为半殖民地和附属国。至此,世界殖民主义体系最终形成。

  真题与练习

  一、选择题

  1.(2007年全国统考)近代英国思想家洛克的代表作是()

  A.《利维坦》 B.《大洋国》 C.《政府论》 D.《自由法典》

  2.(2007年全国统考)法国大革命中,颁布全面限价法案的政治派别是()

  A.吉伦特派 B.雅各宾派 C.斐扬派 D.平等派

  3.(2007年全国统考)日本明治政府于1869年推出的改革措施是

  A.奉还版籍 B.颁布《学制》 C.朝廷改元 D.土地改革

  4.(2008年全国统考)在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中,导致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兴起的发明是()

  A.蒸汽机 B.电动机 C.汽轮机 D.内燃机

  5.美国内战中,林肯政府的首要出发点是()

  A.推翻奴隶制度 B.维护国家统一 C.保证政府地位 D.发展国家经济

  二、名词解释

  1.(2008年全国统考)德雷福斯事件

  2.(2000年南京大学、2009年全国统考)拿破仑法典

  3.(1999年南京大学)光荣革命

  4.(2001年南京大学)掘地派

  5.(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法兰克福议会

  6.(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克里木战争

  7.(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莱克星顿枪声

  8.(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俾斯麦

  9. 圈地运动10. 清教运动11. 权利请愿书12. 短期议会

  13. 长期议会14. 大抗议书15. 骑士党16. 圆颅党

  17. 棒民运动18. 普特尼辩论19. 普莱德清洗20. 平等派

  21. 权利法案22. 海上马车夫23. 荷兰东印度公司24. 《航海条例》

  25. 英国东印度公司26. 三角奴隶贸易27. 大觉醒运动

  28. 《列举商品法》

  29. 《主要商品法》30. 波士顿倾茶事件31. 第一届大陆会议32. 《独立宣言》

  33. 制宪议会34. 《八月法令》35. 《1791年宪法》36. 《马赛曲》

  37. 无套裤汉38. 《1793年宪法》39. 热月政变40. 《1795年宪法》

  41. 雾月政变42. 大陆封锁令43. 百日王朝44. 西进运动

  45.《密苏里妥协案》46. 《二一九法令》47. 自由民权运动48. 宪法纠纷

  49.德意志统一的两条道路50. 《彭德尔顿法》51. 黑幕揭发运动52. 进步运动53.欧洲人内阁54. 祖国党

  三、史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

  材料二 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地主领地上现存的秩序应维持到应有的准备工作完成,新办法开始实行时为止。

  (摘自《解放农奴宣言》)

  材料三 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摘自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1)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分析改革后俄国农民的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4)据上述材料分析这场改革的意义和实质。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坂本龙马是日本德川幕府末期的志士,倒幕维新运动领导人之一,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是确立日本走向近代国家的重要人物。他在1867年提出的《船中八策》是较全面的改造日本的施政纲领。具体内容有:

  第一策,将天下之政权奉还朝廷,政令自朝廷出。

  第二策,设立上下议政局,万机应决于公论。

  第三策,以有才之公卿、诸侯及天下之人才为顾问。

  第四策,与外国之交际应广泛召集会议,新订至当之规约,修改不合理之条约。

  第五策,参照古来之律令,重新编定长久实行之大典。

  (摘自汤重南等主编《日本帝国的兴亡》)

  材料二 康有为1898年1月提出变法的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日本之始也,其守旧攘夷与我同,其慕府封建与我异。然而成功甚速者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封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其誓文在决万机于公论于是国是定而议论一矣。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然跪对顷刻,未能谋议,但为喉舌之司,未当论思之寄。若部寺督抚,仅为行政之官,譬于手足,但供奔持,岂预谋议。故制度局之设,尤为变法之原也。

  (摘自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两个施政纲领在历史背景、基本思想方面的异同。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两人提出的救国方案对两国近代化的影响。

  (3)依据材料所示,分析中日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4)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改革怎样才能取得成功?

  四、简答题

  1. 简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2. 简述西欧向海外殖民扩张的后果。

  3. 简述北美独立战争发生的原因、战争的性质和意义。

  4. 简述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意义。

  5. 简述法国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6. 简述《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7. 简述拿破仑对内统治措施及拿破仑帝国衰落的原因。

  8.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

  9. 简述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10. 简述美国南北战争的进程、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11. 简述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主要内容、其积极影响和消极意义。

  12. 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哪些新的特点?

  13. 简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与提示

  一、选择题

  1.C2.B3.A4.D5.B

  二、名词解释

  1.德雷福斯事件:19世纪末年法国政治丑闻。1894年,法国陆军参谋部犹太籍的上尉军官德雷福斯被诬陷犯有叛国罪,在法军总参谋部任职期间被控把有关新式武器的秘密文件出卖给德国驻法武官,被革职并处终身流放,法国右翼势力乘机掀起反犹浪潮。此后不久即真相大白,但法国政府却坚持不愿承认错误,直至1906年德雷福斯才被判无罪。

  2.拿破仑法典:资产阶级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产物,于1804年公布施行。经过多次修订,现仍在法国施行。它最初定名为《法国民法典》,1807年改称为《拿破仑法典》,1816年又改称为《民法典》,1852年再度改称为《拿破仑法典》,但从1870年以后,习惯上一直沿用《法国民法典》的名称。法典除总则外,分为3编,第一编是人法,第二编是物法,第三编称为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恩格斯称这部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

  3.光荣革命:1688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政变。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传统地将这次事件称之为不流血的光荣革命。1685年,詹姆斯二世不顾国内的普遍反对,进一步恢复天主教,实行专政统治,危害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决定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由辉格党和托利党的7位名人出面邀请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奥兰治亲王威廉来英国,保护英国的宗教、自由和财产。1689年1月,议会宣布詹姆斯二世逊位,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统治英国,称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这次政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间所达成的政治妥协。政变之后,英国逐渐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4.掘地派: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代表无地和少地农民的空想共产主义派别。领导人是温斯坦莱和埃弗拉德,自称真平等派,认为基督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真诚的平等派。掘地派运动和他们的思想,反映了城乡最贫穷人民的愿望,但它是不成熟的、空想的,而且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外衣。掘地派关于取消私有财产的主张,在当时刚刚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英国,不但引起贵族资产阶级的敌视,即使社会中下层人民包括一些城乡贫苦人民对此也感到陌生和不现实。

  5.法兰克福议会:德国三月革命使国王被迫召开会议,制定宪法,改组政府。革命后,德意志各联邦几乎都成立了资产阶级自由派政府,并决定召开全德国民议会,制定统一的宪法,推举全德意志的皇帝,实现国家统一。为此,1848年5月18日在法兰克福召开了全德国国民议会,是为法兰克福议会。法兰克福议会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从1848年5月18日开始,直到1849年3月28日才通过了德意志帝国宪法,因此曾被恩格斯讥为老太婆议会。

  6.克里木战争:1853年俄国对土耳其发动侵略战争,这次战争发展为克里木战争。土耳其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战略意义,因此英、法两国也想控制土耳其,由此也导致俄国与英法两国的军事冲突。最终俄国战败。这次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封建农奴制度的落后性和腐朽性,加剧了农奴制的危机,成为促使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原因。

  7.莱克星顿枪声:1775年4月18日夜,700名英军到波士顿附近的康科德搜查殖民地通讯委员会的军火库,并企图逮捕通讯委员会的领导人。19日,英军遭到名为一分钟人的人民武装部队的袭击,此为莱克星顿枪声。这一事件揭开了北美人民反英斗争的序幕,标志着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的爆发。

  8.俾斯麦:俾斯麦(18151898年)出身于普鲁士的一个容克家庭,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容克。在政治上集专制主义者、民族主义者和强权主义者于一身,担任过邦联议会议员、驻俄国与法国大使。1862年9月,政府和议会在军费问题上矛盾重重,俾斯麦被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委以首相及外交大臣的重任,以图挽救危机。上台后倡言以铁和血来解决重大问题,因此以铁血宰相著称于世。俾斯麦控制德国内政外交达28年之久,在德国的统一过程中扮演了主角。

  9.圈地运动:15世纪末叶至19世纪中叶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封建贵族使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这种情况在英、德、法、荷、丹等国都曾先后出现过,而以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所谓圈地,即用篱笆、栅栏、濠沟把强占的农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大批丧失土地和家园的农民成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10.清教运动:16世纪中期英国圣公会内部的改革运动。因主张清除英国国教会内残留的天主教旧制和繁文缛节,提倡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故名。清教运动的发动者为卡特赖特。运动后分为温和派与激进派。前者提倡从国教会内部改革,以实现净化教会为目的,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后者主张采用长老制,甚至脱离国教会,简化仪式,放弃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在政治上提倡共和制。运动对英国革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1.权利请愿书:17世纪英王查理一世在位时,国王企图借助议会补助金来解决财政困难,遭到议会的拒绝,查理一世就实行强迫借贷,严惩拒绝缴税者。议会为了表示抗议,于1628年通过《权利请愿书》,规定国王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征收捐税,不出示具体罪证不得任意捕人,和平时期不得随意实行军事法,不得任意在居民家驻军等。这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封建王权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查理一世开始批准了这一请愿书,但随后就对其任意加以曲解,并继续不经议会同意就自行征税。

  12.短期议会:1640年4月13日,英王查理一世为了筹措军费去镇压苏格兰人的起义而下令召集已经停开了11年的议会。但这届议会不但拒绝通过国王所需要的经费,反而提出了议会应该享有的权利问题,于是查理一世在5月初又将其解散。这届议会仅历时3周,史称短期议会。

  13.长期议会:为了解决战费问题,查理一世于1640年11月3日重新召开议会。这届议会一直延续到1653年4月20日,史称长期议会。长期议会成了反对以查理一世为首的封建王党的领导中心。一般将它作为英国革命的开始。

  14.大抗议书:1641年,英国议会通过的一个重要文献,全文共204条,列举了查理一世在无国会期间滥用职权的行为,要求政府保证工商业自由,实行政府对议会负责的统治制度,成立长老派教会组织等。这份文献最早提出了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基本原则,成为革命初期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政治纲领,其目标在于建立君主立宪制政府,以保证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15.骑士党:1642年,英国内战开始后,封建贵族、国教上层僧侣、宫廷官吏和部分同国王有经济联系的大资产阶级站到国王一边,组成王党,因他们大多是佩长剑、戴披肩假发的骑士打扮,所以又称骑士党。

  16.圆颅党:1642年,英国内战开始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城市平民、农民、手工业者站在了议会一边,他们多是清教徒,剪短发、不戴假发,因此又被称为圆颅党。

  17.棒民运动:出现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第一次内战中的群众运动。主要发生在西南部各郡,主要成分是农民,他们手执棍棒,所以称为棒民。他们为了保卫自己的自由与财产实行联防互保,宣称既不支持国王也不支持议会,而是走中间道路。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它客观上打击并遏制了这一地区王党的气焰,而且也迫使议会不得不赶快采取措施,以争取群众,打败王党。

  18.普特尼辩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代表中等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独立派和代表社会中下层人民利益的平等派在关于未来国家制度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产生重大矛盾,为了解决双方的分歧,1647年10月28日起到11月8日在伦敦城外的普特尼教堂召开全军会议。会议上,独立派高级军官和平等派展开激烈辩论,史称普特尼辩论。最后,会议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平等派被克伦威尔镇压。

  19.普莱德清洗:英国第二次内战期间,议会里的长老派仍然企图使国王在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复位,引起军队士兵和社会中、下层人士的不满,他们要求审判国王。军队还通过了一项军队抗议书,要求解散议会,审判国王,废除君主制。但议会反而通过决议,准备接受查理一世的要求,准许他回到伦敦。于是军队决定在12月2日进军伦敦。12月初,艾尔顿等高级军官和平等派的领导人在白厅进行了一次辩论,双方在宪法基本原则、宗教宽容等问题上分歧很大。军队进入伦敦后,下院的许多议员仍坚持同国王谈判的立场,并通过了相关决议。12月6日,普莱德上校率军占领了议会,把110名议员清洗了出去,另有约200个议员自愿退出议会,这就是所谓普莱德清洗。此后议会里剩下的议员大约有200人左右,称残余议会,独立派占据统治地位。

  20.平等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激进民主派,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成员有中小店主、手艺匠、帮工、学徒以及公簿持有农等,领袖为李尔本。平等派的理论基础是人民主权说和自然权利说。第一次内战期间,平等派的思想已在伦敦和其他一些地区传播。1646年,从一个思想流派形成为一个政治派别。平等派主张:未来的国家应该是共和国;废除王权和上议院;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下议院享有最高权力;扩大选举权;消灭专卖权和垄断,实行自由贸易;减轻赋税,取消什一税、消费税和关税;将圈占的土地归还农民等。

  21.权利法案: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宪法性文件。规定国王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废除法律,不得征税,不得招募和供养常备军;臣民有权向国王请愿;议会经自由选举产生,应经常集会;议员有议事自由,不受任何传讯或干预等。

  1791年美国生效的联邦宪法第1至第10条修正案也称权利法案。主要内容是:国会不得制定剥夺公民的言论、出版、和平集会和请愿等自由的法律;公民有保护其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权利不受非法拘捕、搜查或扣押;非依法律的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等。

  22.海上马车夫:海上马车夫是对17世纪的荷兰人的称呼。17世纪初,荷兰获得独立后在政治上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经济上大力发展商业,特别是造船业和航海业,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殖民霸主。强大的海上力量、遍布世界的对外贸易和疯狂的海外殖民扩张使荷兰人获得了海上马车夫的称号。

  23.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名为商业公司,但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享有特权。它把荷兰在亚洲的众多殖民地连成一片,建立了广泛的经济联系,不但垄断了东方的香料贸易,而且在东南亚建立了不少规模巨大的种植园,还以讹诈手段廉价购买当地珍贵特产运往欧洲销售,从中牟取暴利。此外,它还进行贩卖奴隶活动。它是荷兰对外商业掠夺和殖民的工具。

  24.《航海条例》:是17世纪英国为了削弱荷兰在殖民活动中的垄断地位而颁布的政策。16501663年间,英国连续颁布了三个《航海条例》,规定任何商品都不得输往和输出英国殖民地,除非由英国船载运。为了迫使荷兰人接受《航海条例》的规定,英国在16521674年间发动数次对荷战争,给荷兰以致命打击,结果使荷兰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

  25.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于1600年,是英国侵略印度、中国等亚洲国家的主要殖民工具。它垄断了英国在印度乃至亚洲的贸易,把印度的香料、棉织品和丝织品等运往欧洲获取暴利;为了控制那里的贸易活动,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建立了许多商馆、货栈和负责保护任务的据点。

  26.三角奴隶贸易:是在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过程中的一种罪恶的奴隶贸易活动。欧洲奴隶贩子乘船装载各种物品从伦敦、利物浦、马赛、南特等一些港口出发,来到非洲,此为出程;接着把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装船运往美洲西印度群岛、南美洲沿海等地区出售,此为中程;最后他们把从美洲购买或交换来的棉花、蔗糖、矿产品等运回欧洲,此为归程。北美的奴隶贩子则从新英格兰出发,载运大豆、本材、乳制品、面粉等物品,运到西印度群岛换取酒类产品,再前往非洲换取奴隶。从17世纪中期开始,这种贩奴活动逐渐达到高潮,荷兰、英国、法国成为这一罪恶活动的主凶。长时期的奴隶贸易给非洲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使非洲损失了大量人口,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

  27.大觉醒运动:18世纪中期北美殖民地的新教复兴运动。发起人为到北美传道的荷兰归正教会牧师富瑞林怀森。该运动以奋兴传道方式来激发信徒的宗教情感。运动的主要领导人爱德华兹和怀特菲尔德均强调宗教感情和个人对上帝的爱,大大促进了宗教生活的自由化、个人化和民主化。由于该运动着重强调个人的悔改重生,倡导严格的道德和敬虔的生活,所以被认为是1718世纪初德国虔敬派和英国福音奋兴派在北美的回音。

  28.《列举商品法》:英国统治阶级为了把北美殖民地变为英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及廉价的原料供应地而颁布的法令。《列举商品法》于1660年颁布,规定:殖民地上的某些商品如烟草、砂糖、棉花、靛青等只能输往英国,如要输往外国,必须先在英国卸货,由英国商人经手再运往外国。颁布这项法律的目的,显然是想把北美殖民地变为英国工业的原料供应地,使英国工业资本家买到廉价原料。

  29.《主要商品法》:英国政府在1663年为了保持英国商品在北美市场的竞争力而颁布的法令。它规定:一切从欧洲输入北美的商品(只有少数例外),首先必须在英国靠岸卸下,由英国政府征税,然后装船运走,其用意是保持英国商品在北美的市场,以便与欧洲外国商品竞争。这项法律是把殖民地变为英国独占的商品市场的第一步。

  30.波士顿倾茶事件:1773年发生的北美殖民地波士顿人民反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茶叶贸易的事件。1773年,英国政府为倾销东印度公司的积存茶叶,通过《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东印度公司因此垄断了北美殖民地的茶叶运销。该条例引起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极大愤怒,1773年12月,波士顿反英群众将东印度公司三只条船上的茶叶全部倒入大海,此事件史称波士顿倾茶事件。波士顿倾茶事件是一场由马萨诸塞波士顿居民对抗英国国会的政治示威。它是北美人民反对殖民统治暴力行动的开始,是美国革命的关键点之一,也是美国建国的主要国家神话之一。

  31.第一届大陆会议:英属北美殖民地13州的代表会议,1774年9月在费城举行。除佐治亚外,12个殖民地的56名代表出席会议。华盛顿作为弗吉尼亚议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激进派代表同温和派代表展开了斗争。最后妥协派占据优势。大会向英王递送请愿书,要求英国取消对殖民地的高压政策。与此同时,会议支持马萨诸塞商人发动的抵制英货运动,通过了与英国断绝贸易关系的决议案,制定《权利宣言》。这次会议虽然未提出独立要求,但是,是各殖民地进行有组织抗英斗争的第一次重大联合行动,为独立战争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32.《独立宣言》:北美独立战争时期于1776年7月4日由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的一个重要历史文件,

推荐访问:近现代史 第四部分 考研专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