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论文网

时间:2021-07-01 10:04:06 教学资源 浏览次数:

篇一:生物论文格式

论文格式

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按照上边的论文格式来写,可以使你的论文更加容易被读者了解,被编辑采纳。 论文格式模版

(天头留出25毫米空白)

分类号 密级

U C D___________ 编号1 0 4 8 6

(此处间隔20毫米) (以上四项用仿宋标4号)

武 汉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与上一行间隔为25毫米) (以上二行用宋体标2号字)

论 文 题 目

(题目用楷体标1号字)

研 究 生 姓 名: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学 科、专 业 名 称:

研 究方向:

(以上四项用宋体标4号字)

(此处间隔为25毫米)

海洋生物来源药物先导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 海洋生物中活性物质丰富,本篇文章对国内外近3年来从海洋生物中分离提取到的萜类化合物以及糖苷类化合物进行了归纳,并对其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这些新发现的萜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海藻、珊瑚、海绵以及一些海洋真菌等海洋生物中,主要以单萜、倍半萜、二萜、三萜结构型式存在;而糖苷类化合物在海藻、海绵、海参、海星等海洋生物中发现大部分以糖苷脂、甾体糖苷、萜类糖苷型式存在。

【关键词】 海洋生物 萜类化合物 糖苷类 生物活性

海洋是生命之源,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具有高压、低营养、低温(特别是深海)、无光照以及局部高温、高盐等生命极限环境,海洋生物适应了海洋独特的生活环境,必然造就了海洋生物具有独特的代谢途径和遗传背景,必定也会有新的、在许多陆地生物中未曾发现过的新结构类型和特殊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萜类物质是一类天然的烃类物质,其分子中具有异戊二烯(C5H8)的基本单位。故凡由异戊二烯衍生的化合物,其分子式符合(C5H8)n通式的均称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或异戊二烯类化合物(isopenoids)。但有些情况下,在分子合成过程中由于正碳离子引起的甲基迁移或碳架重排以及烷基化、降解等原因,分子的某一片断会不完全遵照异戊二烯规律产生出一些变形碳架,它们仍属于萜类化合物。海洋生物中萜类化合物主要以单萜、倍半萜、二萜、二倍半萜为主,三萜和四萜种类和数量都较少,且大部分以糖苷形式存在。萜类化合物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海藻、珊瑚、海绵、软体动物等海洋生物中,具有细胞毒性、抗肿瘤活性、杀菌止痛等活性作用。

糖苷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按照在生物体内是原生的还是次生的可将其分为原生糖苷和次生糖苷(从原生糖苷中脱掉一个以上的苷称为次生苷或次级苷);按照糖苷中含有的单糖基的个数可将糖苷分为单糖苷、双糖苷、三糖苷等;按照糖苷的某些特殊化学性质或生理活性可将糖苷分为皂苷、强心苷等;按照苷元化学结构类型可分为黄酮糖苷、蒽醌糖苷、生物碱糖苷、三萜糖苷等,海洋类的糖苷大部分是按照此特点分类的,主要包括鞘脂类糖苷、甾体糖苷、萜类糖苷和大环内酯糖苷等,在很多海洋生物如海藻、珊瑚、海参、海绵等中均发现有糖苷类化合物存在。已有的研究表明海洋糖苷类成分大都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炎、抗菌、增强免疫力等生物活性。抗白血病和艾氏癌药物阿糖胞苷

Ara-C(D-arabinosyl cytosine) 1、抗病毒药物的Ara - A 2以及Ara-C的

N4-C16-19饱和脂肪酰基化衍生物3是海洋糖苷类药物成功开发的典范〔1〕。

本篇文章对国内外自2005年来从海洋生物中分离提取到的萜类化合物以及糖苷类化合物进行了总结。

1 萜类化合物

1.1 单萜 2005年M. G. Knott等人〔2〕对从红藻Plocamium corallorhiza中分离得到的三种多卤代单萜化合物plocoralides A-C(1~3)〔3,4〕进行了活性研究,发现化合物Plocaralides B(2), C(3)对食管癌细胞WHCOI具有中等强度的细胞毒作用,这些化合物具有卤素取代基。

1.2 倍半萜 从海泥来源的真菌Emericella variecolor GF10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两个新型的倍半萜化合物6-epi-ophiobolin G(4)和6-epi-ophiobolin N

(5),化合物在1~3μM浓度时能使神经癌细胞Neuro 2A凋亡,同时伴随细胞萎缩和染色体聚集〔5〕。这一类ophiobolins是天然的三环或四环的倍半萜化合物,对线虫、真菌、细菌以及肿瘤细胞有着普遍的抑制活性。

Willam Fenical等人从海洋沉积物分离得到一株放线菌CNH-099,在该菌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到具有细胞毒作用的新颖的 marinonc 衍生物 neomarinone

(6)、isomarinone(7)、hydroxydebromomarinone(8)和

methoxydeuromomarinonc(9),它们均是倍半萜萘醌类抗生素。Neomarinone

(6)和marinones(7~9)对HCrll6结肠癌细胞显示中等程度的体外细胞毒作用(IC50=8μg/ml),而且,neomarinone(6)对NCI-s60癌细胞也具有中等程度细胞毒作用(IC50=10μg/ml)〔6〕。

化合物花侧柏烯倍半萜(10~12)从希腊北爱情海希俄斯岛采集的红藻 L.

microcladia中分离得到〔7〕。红藻 L. microcladia 经有机溶剂CH2Cl2/MeOH (3:1)提取,以Cyclohexane/EtOAc(9:1)为洗脱液进行硅胶柱层析,最后经HPLC纯化得到化合物(10-12)。该试验并对化合物活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三种化合物均对肺癌细胞NSCLC-N6 和 A-549有抑制作用,化合物(10):IC50=196.9 μM (NSCLC-N6)和242.8 μM (A-549),化合物(11):IC50 = 73.4μM (NSCLC-N6) 和52.4 μM (A-549) ,化合物(12):IC50= 83.7 μM (NSCLC-N6)和81.0 μM (A-549)。后两个化合物对肺癌细胞毒活性作用明显高于第一个化合

物,推测可能由于后两个化合物结构中酚羟基以及五环内双键的存在提高了化合物活性,而化合物中溴原子的存在并没有对其活性构成影响。从中国南京采集的红藻L. okamurai也分离出四种衍生的花侧柏烯倍半萜化合物,分别是

Laureperoxide (13), 10-bromoisoaplysin (14), isodebromolaurinterol (15)和10-hydroxyisolaurene (16)〔8〕。5种snyderane倍半萜(17~21)化合物从红藻L. luzonensis中分离得到〔9〕。

从一个软海绵种属Halichondria sp中分离得到四种具有抗微生物活性的含氮桉烷倍半萜化合物halichonadins A-D(22~25)〔10〕。该海绵采集于日本冲绳运天港,2.5 kg样品溶于4L MeOH,所得的115g MeOH提取物分别用1200ml EtOAc和400MlH2O萃取,7.9g EtOAc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后,洗脱液为MeOH/CHCl3(95:5)和石油醚/乙醚(9:1),得到化合物halichonadins A-D(22~25)和已知化合物acanthenes B、C。活性检测实验显示:化合物halichonadins A-D均具有抗细菌活性,同时halichonadins B和C也具有抗真菌活性,化合物halichonadins C对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的半致死浓度(IC50)达到0.0625μg/ml。三个部分环化的倍半萜(26~28)化合物具有抑制磷酸酶Cdc25B活性,从海绵Thorectandra sp.中分离得到〔11〕。冷冻的海绵样品经4℃去离子水浸泡冷冻干燥后得到的干涸物, 随后用

MeOH/CH2Cl2(1:1)和MeOH/H2O(9:1)的有机溶剂提取获得粗提物。采用活性追踪的方式,对粗提物(IC50=8μg/ml)进一步分离,将其溶于

100mlMeOH/H2O(9:1)有机溶剂中,得到1.2g的粗提物加入300ml正己烷,获得水相部分溶于MeOH/H2O(7:3)的溶剂中,再用300ml CH2Cl2提取得到的部分经活性测定显示对磷酸酯酶抑制活性最强(IC50=6μg/ml),之后采用反相C-18柱HPLC分离,得到部分环化的倍半萜化合物(26)16-oxo-luffariellolide(12mg, tR=18min),化合物(27) 16-hydroxy-luffariellolide (2.5 mg, tR=19min)以及化合物(28) luffariellolide (4.20mg, tR=38min)。五种属于倍半萜类的化合物hyrtiosins A-E (29~33),从中国海南两个不同地方的海绵Hyrtios erecta种属中分离得到〔12〕。

氧化的倍半萜化合物gibberodione(34), peroxygibberol(35) 和

sinugibberodiol(36)从台湾软珊瑚Sinularia gibberosa分离得到〔13〕,化合物(35)具有较温和的细胞毒性〔14〕。从珊瑚Eunicea sp.中提取的七种倍半萜代谢产物(37~43)〔15〕,含有榄烷,桉烷和吉玛烷骨架结构,研究显示对Eunicea 种属的疟原虫具有轻度的抑制作用。

1.3 二萜 以前很少有从绿藻中分离得到萜类化合物的报道,但是与2004年相比,提取的代谢产物数量有所增加〔16〕。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采集的绿藻Caulerpa brownii中分离出许多新型二萜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44~48)在没有分支的绿藻中提取得到〔17〕,而类酯萜化合物(49)是从分支的绿藻中获得,该研究同时显示提取的类酯萜化合物对细胞、鱼类、微生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18〕。

日本Koyama K等人从褐藻Ishige okamurae来源的未知海洋真菌(MPUC 046)中分离到一种新型的二萜类化合物phomactin H(50)〔19〕。真菌(MPUC

篇二:大学生物论文格式范例

转基因之辩战----浅析转基因食品的利弊(三号,黑体) 魏巍 201109060203 九院二旅三营十连 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小四,宋体) 问题:

(1)页面设置:上下左右(2.5)

(2)正文前分页

(3)正文字号:小四,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5磅

(4)标题级别严格按照以下格式

一. 三号,黑体

(一) 小三,黑体

1. 四号,黑体

(1)小四

参考文献格式见后,文献不少于6篇。

摘要:(小四,黑体)

全球范围内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平均每年增长10%,随之而来的是转基因食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寻常百姓家。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却越来越受到质疑。最近崔永元和方舟子关于转基因的辩战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推到了风口浪尖。关于转基因的各种说法甚嚣尘上。作为系统学习过生物课程的军校学员,有必要从舆论中分辨真假,避免中了舆论水军的误导。(小四,宋体,固定值,25磅)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 辩战 食品安全(小四,黑体)

Abstract

The planting area of genetically modifiedcrops worldwide average annual growth of 10%, followed by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are increasingly into the ordinary people. But increasingly questioned the saf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Cui always dollar recently and fang debate about genetically modifiedput the saf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food into the spotlight as never before. About various is part of a genetically modified. As the system studied biology course of cadets, it is necessary to distinguish true and false, from public opinion in avoid of the undercover to mislead public opinion.(两端对齐)(新罗马,四号。两端对齐, 固定值25磅)

Key words: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debate;food safety(插入分页符)

一. 转基因食品的简介

人们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目的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常用的方法包括显微注射、基因枪、电破法、脂质体等。转基因最初用于研究基因的功能,即把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生物体基因组内(一般为模式生物,如拟南芥或斑马鱼等),观察生物体表现出的性状,达到揭示基因功能的目的。后来人们造出基因改造食品,称为转基因食品。 (小四,宋体,固定值25磅)

(空一行)

二.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状况

仅以转基因植物为例,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的数据,批准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已达25个;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25亿公顷, 90%为发展中国家的小型和资源匮乏的农户,且面积依旧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转基因作物市场的全球市值为75亿美元,从1996年至2007年累计市值达500亿美元。

三.转基因之辩战

(一) 辩战之起:你吃了么?(小三,黑体)

崔永元在美国进行数月走访调查而成的纪录片终于发布。在这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纪录片中,崔永元一行人通过人物访谈、实地调查等方式,以自己的立场为基础,记录了美国转基因食品的现状和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观点。

小崔观点:转基因食品,你吃吗?你可以选择吃,我可以选择不吃。 而方舟子观点:你没有资格质疑,应当创造条件让国人可以天天吃转基因食品。这针锋相对的观点,似乎有点针尖对麦芒。事实上小崔与方舟子发生论战,事先是没有想到的。全国人民都知道,小崔是个实话实说的人;方舟子是打假斗士,也应该是追求真相的人。两个“真实”的打起来了,不说这二人中有“假装真实”的,至少有一方是不那么真实,不然打不起来。

(二)辩战之辩:商业利益or伪科学

1.商业利益么???(四号,黑体)

在一项公投中,美国华盛顿州居民否决了要求强制标识转基因食品的“522法案”。该法案要求食品生产商从2015年7月起,对本州零售的食品标明是否经过基因工程改造或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这些食品包括水果、蔬菜、谷物等农产品以及加工食品。这一法案的支持者在今年年初之前征集到约35万个签名,得以将其提交州议会讨论。州议会没有进行表决,而将该法案付诸全民公投。对该法案的投票于5日进行,据华盛顿州州长办公室6日晚间公布的统计结果,反对票占近55%,赞成票约占45%。

为争取选票,支持者阵营和反对者阵营都斥巨资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支持者阵营包括消费者组织,有机食品种植者、生产和销售商等。他们认为该法案将使消费者对自己的食物有更多知情权,从而对是否购买有更大的控制权。

反对者阵营则有孟山都、杜邦先锋、拜耳等几大转基因作物种子生产商,以及许多大型食品生产企业。他们认为法案条款繁琐,会增加农民和食品企业的工作量和成本,引起食品价格上涨,还会误导消费者。

在资金支持方面,反对方超过了支持方。反对者阵营筹集的宣传活动经费达到约2200万美元,是支持者阵营的3倍多。其中仅孟山都和杜邦先锋就分别出资近540万美元和390万美元,食品业巨头百事可乐的捐款额也超过150万美元。这也创下了华盛顿州历史上此类公投中一方筹集资金最多的纪录。

这是赤裸裸的商业行为。用媒体的话讲:美国多数人民公投决定用转

基因食品消灭美国人民的真相。

2.伪科学么???

可真相真的是这样的么?为什么要用“消灭”这个词呢?

人们“了解”到转基因食品有毒的报道大多与《转基因大豆小白鼠饲喂对比试验》相似。

《转基因大豆小白鼠饲喂对比试验》可知喂转基因大豆的小白鼠3周内死亡达到50%、喂转基因大豆的小白鼠睾丸异常,喂正常大豆的小白鼠则睾丸正常。喂转基因大豆的小白鼠身材短小,喂正常大豆的小白鼠则正常。

令人感到瞠目的是,这些怂人听闻的报道都似乎与“小学生咬铅笔导致铅中毒”的报道一样可笑。

Lancet杂志1999年10月16日报告,苏格兰Rowett研究所的Pusztai,A.(1998)首次用转雪花莲凝结素(GNA)基因的马铃薯喂大鼠,10天后,发现饲喂组大鼠结肠、空肠和部分小肠粘膜变厚,而未饲喂转基因马铃薯组未发现病变。他认为,也许是导入的基因激活或阻止植物中的其它基因的结果。另外观察到,实验鼠肾脏、胸腺和脾脏生长异常或萎缩或生长不当,多个重要器官也遭到破坏,脑部萎缩,免疫系统变弱。

英国皇家医学会对此专门组织科学家进行调查研究,认为,该实验从、执行到分析等多方面存在缺陷,不应过早得出结论,虽然两组存在差异,但因受实验技术的限制和不正确的利用统计学,这些差异说明不了问题。

一位名叫南茜?斯万森的大学教授,展示了所谓“草甘膦使用量和疾病高相关性”的关系图。在图中,南茜?斯万森声称草甘膦使用量和一些

疾病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可达0.96以上。片中以此暗示了草甘膦是导致这些疾病的元凶。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么?这里,斯万森说过的一句话其实已经点出了问题所在:“有相关关系,不代表两者一定就是因果关系。”

事实上,混淆相关性和因果性的关系是在统计中经常犯到的谬误,它会造成诸如“冰淇淋销售量增加导致溺水人数增加”、“索马里海盗数量下降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等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

读一读斯万森发表在一个类似于博客性质的网站examiner.com上的报告原文,我们可以发现根据她的计算,草甘膦使用量和几乎所有疾病都有高达0.9以上的相关系数。

2012年轰动一时的法国转基因玉米饲喂导致大鼠肿瘤事件,由于实验设计的缺陷和统计方式的错误导致其在2013年被撤稿。而片中多次提到的“MIT教授沙姆索和塞内夫发表的证明草甘膦影响肠道菌群从而影响健康”的文章,经笔者查询,系发表于一份尚不被PubMed收录,影响因子仅为

1.3(这对于健康和生理领域属于相当低的水平)的期刊《Entropy》(熵)中,因此其同行评议(peer review)的质量相对较低。

Bt蛋白能杀死害虫,所以一定对人体有害“,其实是一种简单的联想,而没有考虑到昆虫和人体消化道内截然不同的环境和细胞表面受体。

究竟是商业利益还是伪科学。至今仍然没有定论。但接下来的事情却超出了辩论的范围。

(三)辩战之盛:舆论渐起,国民大讨论

最开始站出来的是农大校长柯炳生,这是对我的职业的侮辱。当崔永

篇三:生物技术论文

山西农业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

生物技术

学 号 姓 名 班 级 生动1202

院 系 动物科技学院

课程名称 科技论文写作指南

2015年11月

生物技术

陈铃伟

(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摘 要: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学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交差融和的产物,其核心是以DNA重组技术为中心的基因工程,还包括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细胞工程及生物制品等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技术方面也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不仅解决了粮食问题,对于人类来说,也是解决短缺的问题的医学和环境健康问题,可以看到生物技术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核移植技术

Biotechnology

Chen Ling-wei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bstract: Biotechnology i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biology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and cross integration of product, its core is based on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genetic engineering centers, including microbial engineering,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cell engineering and biological products, and other field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iotechnology also constantly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not only to solve the food problem, for humans, but also solve the problem of shortage of medicine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issues, we can see that biotechnology has great Expansion capacity.

Key words: biotechnology; genetic engineering; nuclear transfer technology

1 生物技术简介

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的原理,依靠微生物、动物、植物体作为反应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为社会服务的技术。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或生物组织、细胞及其他组成部分)的特性和功能,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能的新物质或新品系,以及与工程原理相结合,加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综合性技术。生物技术的显著应用不仅在健康行业,生物技术在其它产业中的研发投入也十分突出。依靠生物技术,农业上用更少的土地生产更多的健康食品;制造业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节省能耗;工业可以利用再生资源生产原料,以保护环境。在21世纪的第一年,科学家们完成了人类基因的测序。这一成就对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将是难以估量的。在探索人类基因的奥秘过程,发现一些新的药物,成为生物技术关注的热点。

2 基因工程

又名DNA重组技术、基因克隆或分子克隆,是应用一系列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在体外获得感兴趣的基因片段,并将其连接到可在细胞内独立复制和表达的载体上,再导入到细胞内,使其得到扩增与表达,以达到无性繁殖特定基因片段或定向改变生物体性状的目的。

2.1 在农业上的应用

2.1.1 抗除草剂的植物基因工程

资料表明,每年杂草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农作物总产值的10%-20%左右尽管除草剂的使用,对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减少劳力开支和提高量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一般除草剂的选择性较差,即除了杀草以外,还会将作物杀死。现在利用生物技术,将能抵抗除草剂的基因转移到植物中,获得抗除草剂的植物,如美国的孟山都公司将除草剂草甘磷的靶酶(EPSPS)的cDNA克隆转入油菜,目前,已获得的抗除草剂作物有大豆、棉花、玉米、水稻和甜菜等20多种。

2.1.2 抗虫的植物基因工程

生物防治害虫的工作已经开展多年,主要是利用苏云金杆菌中的毒蛋白(结晶蛋白)对害虫有毒害作用,使用这些杆菌来控制害虫。现在,人们可以通过克隆这些毒蛋白的基因(Bt基因)并把这些基因转移到植物细胞中,从而获得能抗虫的转基因植物。目前,Bt基因已被转入烟草、番茄、马铃薯、水稻、玉米及棉花等多种植物中。1996年转Bt基因棉花在美国种植66万hm2经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引进在华北试种两年,在多点表现突出,在完全不喷杀虫剂的情况下,单产仍然高于喷撒2-3次杀虫剂的中国推广棉花,显示出了控制棉铃虫的极好前景。

2.2 在医学上的应用

2.2.1 基因工程药物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新型治疗药物是当前最活跃和发展最快的领域。自1982年世界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胰岛素投放市场以来,基因工程药物就成为制药行业的一支奇兵,每年平均有3-4个新药或疫苗问世,开发成功的约50个药品,诸如人胰岛素、忍尿激酶、人生长激素、干扰素、激活剂、乙肝疫苗等广泛应用于治疗癌症、肝炎、发育不良、糖尿病和一些遗传病上,在很多领域特别是疑难病症上,起到了传统化学药物难以达到的作用。为治愈癌症正在研制的用单克隆抗体制成的“生物导弹”,就是按照人类的设计,把“生物导弹”发射出去,精确的命中癌细胞,并炸死癌细胞,而不伤害健康的细胞,比如专门用于肿瘤的“肿瘤基因导弹”等。可见,生物工程药物将成为21世纪药业的支柱。而脱氧核糖核酸或者基因疫苗的问世,变革了机体的免疫方式。如今,人们翘首关注困扰人类的艾滋病病毒疫苗的早日问世。

2.2.2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指由于某种基因缺陷引起的遗传病通过转基因技术而得到纠正。临床实践已经表明:基因治病已经变革了整个医学的预防和治疗领域。比如白痴病,用健康的基因更换或者矫正患者的有缺损的基因,就有可能根治这种疾病。现在已知的人类遗传病约有4000种,包括单基因缺陷和多基因的综合症。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或基因打靶的手段,将病毒的基因杀灭,插入矫正基因,得以治疗、校正和预防遗传疾病的目的。目前,基因治疗已扩大到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的治疗。人类也已成功实现了肾、心、肝、胰、肺等器官的移植,也有双器官和多器官的联合移植。 3 核移植技术

3.1 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

虽然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很多地方存在着不足,但是对于目前来说,它的技术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讲述。

3.1.1 保护珍稀濒危动物及创造新物种

珍稀濒危动物一般都是由于受环境或内在因素影响繁殖力,因此个体数减少,但随着克隆技术的发展,将突破这些限制,大量无性繁殖个体将有利于它们种群的壮大和延续。在我国,被有关国际组织列为世界20大濒危灭绝物种之一的大熊猫,以及现存数量也不多的金丝猴、东北虎、扬子鳄等国宝级保护动物,均有希望通过动物克隆技术得到挽救和保护。此外,新西兰的科学家们利用这种技术已经成功克隆了当地一头濒临灭绝的土种牛。

3.1.2 应用于器官移植

据报道,全世界每天每18分钟就会增加一个等待器官移植的新病人。虽然现代医学几乎能对所有人类器官和组织实施移植术,但排斥反应和供体缺乏仍是难题。排斥反应的原因是HLA的多态性导致组织相容性差,而动物克隆技术与基因工程相结合,可以通过改变动物器官组织相容性基因属性,从而降低由动物提供的供体器官与人类免疫系统的排斥反应。

3.2 动物克隆技术的问题

3.2.1 解决受体细胞质与供体细胞核周期相容性的问题

许多动物克隆未成功的原因就是受体细胞质与供体细胞核之间周期不相容,而克隆羊“多利”之所以成功,关键就在于Willmut等找到了一种使供体细胞核和受体卵细胞更相容的方法,供体细胞核在DNA复制时间上与受体卵母细胞基本同步(Gurdon等,1997)。目前一般认为,受体细胞质是MI期的卵母细胞,除了S期外,其他各时期细胞均可作为核供体。

3.2.2 克隆动物早衰问题

即使克隆动物成功地出生了,并且没有先天性疾病,可是它们仍然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

是早衰,即使是正常发育的“多莉”,也被发现有早衰的迹象。世界上第一只体细胞克隆动物—克隆羊多莉因为肺部感染而死亡。它的寿命只有7岁,而普通羊的平均寿命在12岁左右

参考文献:

童克中.基因及其表达.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1.

李尉民,乐宁,夏红民.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风险与管理.生物技术通报.2000(4)41-44.

朱宝泉. 基因工程技术在医学工业中的应用及进展.中国医药工业志.1997.28(2):56-58.

方鹏.基因工程应用简述.辽宁师专学报.2004.6(2):29-30.

周黎,柯传奎.基因工程药物研究现状与对策.生命科学仪器2004.1:22.

路正兵, 夏颖.基因工程在疾病防治及药物研制上的应用.安徽预防医学志.2000.6(5):398-400.

郎婴博,陈静雯,张丽,张瑶.动物克隆历史发展、原理、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12月第17卷第4期

侯建等.哺乳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生物技术通报,1999.5:16-18

霍丹群,张云茹,范守城.动物克隆技术及其发展新趋势.自然杂志.2004.26(3):134-137

朱正威,赵占良.《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人民出版社 2005.7 第8版次 P55

司振书,王柱英.动物科技领域中的伦理问题 Livestock and Poultry Industry No.242 2009.06 。


推荐访问:论文网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