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论文

时间:2021-07-01 10:15:20 教学资源 浏览次数:

篇一:有关教育学的论文

浅谈当前中国教育

张见

201204014233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2级经济学(2)班

摘要

当前我国的教育有许多不足之处,包括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等。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教育制度,规范教学方式和内容。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要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现代学习理念,它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自主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和情趣,树立积极、独立思考的学习态度,提高自力、自我调适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品质,促成学生的自主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完成为国家培养真正的人才的任务。

关键词

教育体制教育内容 教育方式 自主学习 教育改革

一、 中国的教育体制

(一)中国教育的问题

1、教育者素质低和教育模式不正 中国教育最根本的症结在哪里呢?就是我们的教育体系,是在制度性地用这个体系所制造出来的失败者,来承担这个体系的教育任务,来培养这个体系的未来人才。从逻辑上来看,这是注定失败的任务,是不可能的任务。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很严重,大家自己想想,作为重庆大学的学生,你们考大学的时候,有没有人的理想是将来大学毕业后,要去当中小学教师,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贡献?没有!重大学生只能算是第二流的优胜者,第一流的学生应该是清华、北大,没意见吧?咱们第一流的上清华、北大,二流的上重大,第三流的人考上那个什么重庆工商学院,三峡学院等,这样大学的学生的入学目的是将来要去做小学教师吗?别说小学教师,中学教师他都不做。然后的话,这些大学生不做,咱们把第四流的大学,优先录取,免费入学的师范大学生去不去呢?在中国,凡是政策鼓励的,国家免费的事情,好像都是吃亏的事情,最优等的学生肯定不会去的。所以“无奈”上了师范大学的同学,有志气的人还是坚决不做教师。他说俺要考研究生,考了研究生干嘛?第一,肯定不想去做教师,就算做教师也要做大学教师,第二就是考上研究生后就有机会去大公司,做大事,赚大钱,也不做中小学教师。至于那些学习能力差一点的考不上研究生的人,只要有机会也要去做公务员、做记者,做编辑,文员等,最不济也要到企业去做营销,凡有点志向,有点闯劲的学生,没有要做教师的。最后剩下研究生也考不上,证明学习能力不佳,公务员也做不了,记者当不成,证明活动能力不够,下海创业又没有胆子的学生,就只好委屈曲曲,心不甘,情不愿去做教师了。但是去做小学教师吗?不是。华师毕业,起码作高中教师吧,对不对?最后剩下来,连正规大学都考不上,本科分数线都没有上,连我国最差的本科大学都读不成的学生,只能上专科学校,如师专的毕业生,也不会去教小学,有些人去教高中,有些教初中,但肯定没有去教小学,是吗?好了,最后我们发现,读书人里面最不成气,读书读不好,做事不说做不来, 1

但肯定缺乏闯劲的人,连专科都考不上的学生,只好去读一个中师幼师,好歹混个文化人的出身,拿一份活不好也死不了的工资,做一份再不济也算铁饭碗的职业,去教小学生去也! 我们终于发现:在中国,人生最重要的教育阶段,0-12岁,居然是由这个教育制度层层选拔,层层淘汰后剩下来的失败者来实施教育的。有人批评我们的教育制度,认为我国的小学和幼儿园根本就没有资格称为教育机构,他们所做的事非关教育,反而是对儿童的残害。中国的初中和高中,也没有承担教育的职责,只是一台台筛选和淘汰的应试机器,负责选出符合标准答案规定的“合格者”,老师只是驱使学生冲向中考和高考的监工。。中学根本没有人在做教育,也没有人敢做教育,一切为了分数和升学,这个体制只能叫做应试机器。大学也不管教育,只是一个发文凭的官僚机构。老师混课时学生混学分,老师靠点名来留住学生。所以,我们所谓的教育体系,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精神,也没有人真正的关心教育。 我们的教育体制本身并不完善,有很多严重的缺陷。但是如果使用这个教育体制的优胜者来执行该教育制度,起码还有希望让这个有缺陷的教育体制自我发展和完善。可是,如果使用这个教育制度的失败者来承担教育的任务,别说改善,连起码的自我复制和循环都做不到,只会越来越退化,越来越怪异和变态。这就是我们国家教育的现状和事实,你认为这种教育能搞好吗?这种教育能有希望吗?肯定好不了。

2、教育方式老化和教育内容死板

我们的教育方式是耳提面命式的灌输教育,以教师我中心,以教师为权威。学生只有服从。否则就被视为不合格的坏学生而被这种教育体制所淘汰。我们的教育内容死板,我教育意义。就拿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吧。

譬如,我们总喜欢面命耳提地引导十几岁的学生“要写有意义的事情”,“说崇高的话”;我们总爱说,“《项链》是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雷雨》是揭示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麦琪的礼物》是表达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小人物悲惨生活同情”,甚至“《绿》是对祖国山水和大自然的热爱。”崇高、有意义这些人文价值并不错,理应倡导;但关键问题是,怎样理解、如何把握“有意义”、“崇高”?那些课文也的确可以如此解读,但是,是否只有如此唯一的解读?必须强制性地如此解读?可否允许教师与学生做

推荐访问:教育学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