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论文

时间:2021-07-01 10:16:43 教学资源 浏览次数:

篇一:研究性学习论文-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成因及其影响

研究性学习论文

研究课题: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成因及其影响

参与人员:金玉峰﹑李晓琳等

实施时间:2013年3月1日-2013年5月10日

关键词:大萧条、华尔街股灾、社会矛盾激化

研究背景、意义说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为美国提供了绝佳的发展契机,社会财富激增。亨利〃福特创立的流水线生产模式大幅提高了生产率,而工人工资并未显著提高。十年的“柯立芝繁荣”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1929年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经历了长达四年的萧条时期。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秩序受到了极大冲击,经济变动导致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国际局势突变。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了解1929年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经济状况、社会实景,明确此次危机发生的原因和背景,并简要分析其影响。这一过程中,课题组成员通过交流合作提升思辨及剖析问题的能力,主动探究形成独到观点。 研究内容及方式:

Ⅰ危机爆发前的美国经济状况

Ⅱ危机中美国股票市场的表现

Ⅲ美国社会生活变化

Ⅳ危机对世界经济秩序的破坏

Ⅴ经济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联系

Ⅵ美国政府的应对策略

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研究经过:本课题研究过程分为以下数个阶段:

①立项开题阶段:确定研究课题后开始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资料的计划、收集等。

②讨论研究阶段:根据课题内容进行分工,各成员独立完成相关资料的查阅、整理工作。课题研究成果在小组内进行评议讨论,重点问题进行集体讨论研究并对不足之处予以修改、补充。此过程以报告会形式呈现。 ③论文形成阶段:根据研究情况形成课题论文。

④答辩阶段:以书面论文形式通过由指导老师主持的答辩。

⑤结题反思阶段:课题研究完成后,组内成员就本次课题研究的过程进行反思讨论,对过程中发现的不足进行分析总结。

成员分工;

李晓琳负责子课题Ⅰ、Ⅱ;

白雪、宋丽负责子课题Ⅲ、Ⅵ;

马超、曾艳红、魏立负责子课题Ⅳ、Ⅴ;

姜珍珍负责资料整合;

金玉峰负责形成论文并通过答辩;

研究示例:

一、对危机爆发前的美国经济状况的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1920~1921年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首次经济危机。危机过后,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之后逐渐趋于繁荣,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奇迹。1923~1929年秋天,美国每年的生产率增幅达4%。美国工业生产指数1921年时平均仅为67(1923-1925年为100),1928年7月时已上升到110,1929年6月上升至126。此时,整个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财致富成了人们最大的梦想,投机活动备受青睐,享乐之风盛行,精神生活愈发浮躁和粗鄙,政治极端腐败,人们把这时的美国称为精神上的“饥饿时代”或“疯狂的20年代”。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后来曾说,美国20年代的实利主义使人最容易产生这样的感觉:“资本主义已经走到尽头了。

尽管这一繁荣造就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但这一繁荣本身却潜伏着深刻的矛盾和危机。农业一直都没有从战后萧条中完全恢复过来,农民在这个时期始终贫困,农村购买力不足,农场主纷纷破产。此外,工业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极端不均衡,工业增长主要集中在一些新兴工业部门,而采矿、造船等老工业部门都开工不足,纺织、皮革等行业还出现了减产危机,大批工人因此而失业。在1920~1929年,工业总产值几乎增加了50%,而工人却并没有增多,交通运输业职工实际上还有所减少。这一时期兼并之风盛行,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全美1/3的国民收入被5%的最富有者占有;60%的家庭年收入为仅够温饱的 2000美元水平;还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

由于大部分财富都集中到了极少数人手中,社会购买力明显不足,导致美国经济运行中商品增加和资本输出困难,这进一步引发了生产过剩和资本过剩;虽然金融巨头在投机行为中都获得了高额利润,但大量资金并没有被投入到再生产过程,而是被投向了能获得更高回报的证券投资领域。

此外,国际收支中的潜在危机也加深了美国经济的潜在危机,美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力同供给力大大超过了国内外所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一切都预示着一场大危机的到来。

二、危机中美国股票市场的表现的研究

20世纪20年代,人们对经济前景的自信集中地体现在股票市场,耶鲁大学的教授欧文〃费希尔在1929年秋天还宣布:“股票价格所已达到的高度看起来好像是持久的。”道〃琼斯指数从1921年的75点升到1929年顶峰时的363点,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1.8%——一个让人恐怖的数字。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如果1921年是合理水平而且这些年的利率水平基本不变,如果363点在1929年也是合理水平的话,那么包括在道〃琼斯指数中的公司利润的增长速度应该约为每年21.8%,而且是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这种情况在人类历史上是极少出现的。历史上金融危机前的欣欣向荣景象出现了。 美国证券市场兴起投机狂潮,“谁想发财,就买股票”成为一句口头禅,人们像着了魔似地买股票,梦想着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股票市场的行情令人印象

深刻:

三、对美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研究

就其强度、范围和持续的时间而言,这一危机是史无前例的。它对美国的影响在下面这段于1932年2月召开的国会委员会上所做的陈述中做了描述。

在华盛顿州,整个夏季和秋季肆虐该地区的森林大火,是因失业的林场工人和破产的农民想作为消防人员挣几个靠得住的美元而故意引起的。在蒙大拿,数千蒲式耳的小麦丢在田里无人收割,因为小麦的价格很低,几乎无法支付收割小麦的费用。在俄勒冈州,几千蒲式耳的苹果拦在果园里。只有绝对无瑕疵的苹果才卖得出去;一箱苹果200个卖40-50美分。与此同时,数以百万计的孩子却因父母的贫穷今年冬天吃不到一个苹果。俄勒冈的牧羊人把羊肉喂了鹌鹑,人们却在纽约和芝加哥的罐头听里找剩肉。有个人今年秋天杀了3000只羊,把它们抛到了峡谷里。因为用船运一只羊要1.10美元,而他卖一只羊当时还得不到1美元。 研究结论:

造成这一危机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严重的国际经济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大规模地成为债权国时发展起来的。英国在大战以前已经是债权国,但它将来自海外投资和贷款的收入用来支付长期的入超。相反,美国通常都是贸易顺差,而且由于国内政治原因使关税保持在高水平,这种贸易顺差也就被加大。此外,20世纪20年代,因不少国家支付战争债务,金钱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贮藏量在1913至1924年间从19.24亿美元增加到44.99

亿美元,即世界黄金总贮藏量的一半。

美国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却猛增了55%。同时,农民的实际收入也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下跌、租税和生活费用的日益上升而正在减少。1910年,每个农场工人的收入还不到非农厂工人收入的40%,而到1930年时,这一比例已经低于30%农村的这种贫穷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当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农民因工业人口的贫困而变得贫困;工业人口也因农民的贫困而贫困。他们都没有钱去买对方的产品,因而才会在同一个国家的同一个时期同时出现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的情况。美国银行业的弱点是促成1929年股票市场崩溃的最后一个因素。当时,有许多独立的银行在经营,有些银行缺乏足够的财力来战胜金融风暴。因此当一家银行倒闭时,恐慌传播开来,储户便会纷纷赶到其他银行去提取存款,从而也就引发了一个破坏整个金融结构的连锁反应。

经济上的大变动引起了种种相应的重大的社会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大规模的失业问题,这个问题已达到了悲惨的程度。1933年3月,美国的失业人数据保守估计为1400多万,相当于全部劳动力的四分之一。在英国,失业人数将近300万,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例与美国大致相同。德国的情况最糟,工会成员中有五分之二以上的人失业,另外还有五分之一的人只有非全日性工作。

如此大规模的失业大大降低了各国的生活水平,即便是富裕的美国,也广泛地存在着苦难和贫穷,尤其是在早期阶段,当时受托负责救济的是一些资金不足的私人机构和地方机构。在德国,由于失业者所占的比例较高,失望的情绪更为严重,局势也更为紧张;所有这些因素合到一起最终使希特勒的成功成为可能,因为如此大规模的社会混乱必然会产生深刻的政治影响。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彼此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为尽快走出经济困境,它们进一步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更为强烈的反抗,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希特勒1923年发动啤酒罐暴动失败被捕,9个月后获释。出狱后通过许诺解决失业问题、砸碎《凡尔赛和约》的枷锁和迫害犹太人获得支持。1933年1月,成为内阁总理。1934年8月2日,总统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大权独揽。

希特勒通过大规模的重整军备计划,得以迅速解决了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失业问题,奠定了雄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基础,并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参考文献:

《全球通史》,(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On Our Way,(美)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The Great Crash,(美)J.K.Galbraith,Houghton Mifflin,1955年

The World in Depression,1929-1939,(美) C.P.Kindleberg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5年

Who Voted for Hitler?,(美)R.F.Hamilton,Princeton University,1982年 Hitler:A Study in Tyranny,(美)A.Bullock,Harper Row,1952年

German Big Business and the Rise of Hitler,(美)H.A.Turner,Jr.,Oxford University,1985年

篇二:金融危机论文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

The effects of financial crisis on China’s economy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作者: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积极应对。

摘要: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也很难独善其身,其中中小企业首当其冲的受到了影响。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这次金融危机使中小企业陷入了生存危机,如果不对此高度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就可能引起国民经济的较大波动。中国经济发展将何去何从?

引言: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到全球的各个领域,已经不仅仅是金融危机,而是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强的世界经济危机。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尤其是中小企业。如果不对此高度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就可能引起国民经济的较大波动,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威胁。本文将简要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未来我国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中国该采取的对策,以期有所帮助。

正文:以美国为导火索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经济受到冲击和影响,

我国该如果应对,又该如何在危机中谋求发展发展呢?

1、 金融危机的过程?

2007年-2009年环球金融危机,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自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9月9日,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

2、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对中小型企业,市场总需求下降,中小企业的销售业绩受到影响;成本上升,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挤压;融资困难。

二:出口领域,我们知道我国贸易顺差接近一多半,主要来自于美国,如果对美国出口市场出现大的萎缩,理所当然会对我国出口驱动经济的轮子产生影响。 三:金融领域,涉及一些购买美国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债券的影响比较大,披露出来中投在美国的亏损非常大。

四:对个人,金融危机也直接冲击到个人的生活。通货膨胀、企业倒闭、经济困境降低了人们的支付能力,这不仅使得还不起房贷的人增多,也大大降低了许多人的生活质量。

五: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无论是总的宏观经济面还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可能反而是一次大的机遇。为什么这么说呢?包括美国逼迫人民币快速升值以及对我国出口产品限制的措施,虽然很现实,但是我想只要外面环境允许我们以正常行为规则发展的话,我想中国是相当充裕的。短期内可能初级性的加工产品出口会受到影响,但是这个时候反而可以逼迫我国出口结构

进行升级。只要在这种外围市场情况下有这种趋势,我相信国内中小企业,包括大企业肯定能做好产品的升级换代。

3、 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中国经济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经济发展结构。 二: 金融监管体系。三:自主创新。四:宏观经济政策。

4、 金融危机对我国发展的趋势?

(1)新技术不断涌现,特别是全球所倡导的低碳经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的产生,成为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新动力。

(2)跨国公司的全球贸易投资活动有增无减。这次危机所打击的主要产业是金融业,而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实体经济并没有遭到重大损失。短时间内资金链的断裂,可以借助政府救助措施,尽快恢复活力。

(3) 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改变。我国继续执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是有基础

的,具有一个基本的外部环境,我们仍需进一步加强和加快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5、 中国该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1:一是扩大内需政策,二是产业振兴政策,三是科技支撑政策,四是社会保障政策。

2:和各国共同反对在危机时期贸易保护主义,并主动加强和深化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经贸合作。

3: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参与制定新的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为控制日益泛滥的金融投机、为世界摆脱美元霸权格局寻找可能的路径。

4:投资美国国债,也一如既往地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义务;同时允许人民币有限升值,采取一定措施,及时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摩擦。

5:用现有的资金优势和危机的有利时机加强了海外投资。我国对重点资源、新技术领域和新市场加大了投资收购力度,这些投资活动对所在国和地区的经济恢复、就业增长都有帮助。

总结:虽然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在我国政府的努力,我国企业优化企业生产结构,进行科技创新,提高质量保证。同时人们敢于应对危机,化危机为挑战,为机遇,一定会成为亚洲强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强国。

篇三:论文:市场经济能避免经济危机吗

论文:市场经济能避免经济危机吗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劳动、按劳分配、资本、剩余价值、经济危机的全新分析和重新认识,得出结论:市场经济是买方经济,购买力是经济运行的根本动力,巨大的贫富差距会导致购买力严重不足,经济危机是由于社会财富过多过快地向少数人集中,致使社会购买力严重不足造成的。引发经济危机的因素有很多,但归根到底都是因为这些因素促使社会财富大量快速地向少数人集中,导致社会购买力出现严重不足。

避免经济危机就要通过新的市场体制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社会财富大量快速向少数人集中的问题。同时,对新市场体制机制作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按劳分配 资本 剩余价值 市场经济 经济危机

can market economy avoid the economic crisis

abstract:based on the work, distribution on the basis of labou, capital, surplus value, economic crisis a new analysis and re-understanding, draw the conclusion: market economy is the buyers economy, the purchasing power is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for the economy, a hug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purchasing power will lead to serious less than the economic crisis of social wealth as a result of too much too concentrated to a small number of people, causing a serious shortage of social purchasing power caused. economic crisis triggered by many factors, but in the final analysis because these factors are to a large number of social wealth to quickly focus on a small number of people, leading to the acute shortage of social purchasing power. to avoid the economic crisis will be the new market through the design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a fundamental solution to a large number of rapid social wealth are concentrated to a small number of people issues. at the same time, the market for new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are briefly introduced.

key words: distribution on the basis of labour ,capital, surplus

,并且是劳动的相对定义遇到矛盾和困惑时的最终的判断标准。

无论相对意义的劳动还是绝对意义的劳动,都是广义的劳动,这里把它叫作社会意义的劳动。广义的劳动又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以获取财富为目的的,如工农业生产、经商、科研、管理、演出等,另一种并不以获取财富为目的,如见义勇为等无偿为他人提供帮助的行为、慈善活动、做家务、照料子女或父母等。这里把以获取财富为目的的劳动称为狭义劳动,也叫经济意义的劳动。社会经济活动或社会经济研究中所指的劳动就是这个概念的劳动,这也是实现社会中人们通常所说的劳动。后一种劳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逐步地、部分地转化为第一种劳动。比如,做家务、照料子女或父母等方面出现的家政、幼儿园、养老院等职业化现象,就是非经济意义的劳动转化为经济意义的劳动。消防人员、巡警的职业行为其实就是转化为劳动的见义勇为行为。所以,经济意义的劳动内涵是在不断的发展丰富的。

总之,劳动是以获取收入为目的的有利于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环境文明的活动。理论上,判断一项以获取收入为目的的活动是不是劳动的根本标准,必须以是否有利于社会物质、精神、政治、社会和环境文明来衡量。但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便于操作,判断一项以获取收入为目的的活动是不是劳动,通常是用是否合法来衡量。后者是为了方便在实践中操作,前者才是根本依据和最终判断标准。前者与后者总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种差距总是在被国家、社会和政府通过调整完善法规、政策等的方式尽力的缩小。

二、对分配的再认识

社会的基本分配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按劳分配,一类是非按劳分配。按需分配虽然也叫分配,但它与按劳分配是两个完全不同类型的社会概念,按劳分配是生产经济领域的概念,而按需分配是社会保障领域的概念。

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得到相应的分配是人类社会的自觉选择,是人类最主要、最根本、最合理的分配方式,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切社会的分配都主要采用按劳分配,按资分配也是按劳分配,它是一种更高形式的按分配。

按劳分配分为按具体劳动分配和按抽象劳动(资本)分配两种;非按劳分配包括以按劳分配方式进行分配,获得的超出标准按劳分配比例部分的分配和通过各种权力、偷抢、监守自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非法分配。按需要分配是一个国家为了补救竞争(竞争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中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或应付天灾人祸等突发灾难、保证整个国家社会人群的持续健康发展,以部族、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组织的社会辅助分配活动。

虽然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都含有分配的意思,但两者却是不同范畴的两个概念,前者是社会人群对共同劳动成果或共同创造财富所采用的基本分配方式,后者是国家或政府为了帮助社会需要帮助的个人或群体、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持续、协调发展而实施的基本保障方式。前者是社会最基本的分配方式,而后者是社会最基本的保障方式,所以二者是不同社会范畴的两个概念。其实,按需分配在封建社会就有了,如发放赈灾粮等,只是那时提供的需要的水平很低,提供需要的项目很少、总量很小罢了;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着按客观需要分配,如欧洲和美国等的失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

欧洲的福利制度设计得并不完善,以致使一些人依赖于社会福利而不愿意工作,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也造成很大的财政负担,美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整体落后于欧洲。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建立更完善、更系统、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即建立相对完善的按需分配制度。

过去我们把按需分配理解为按个人的主观需要进行分配,进而认为按需分配只有在社会物质生产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并认为按需分配是社会的基本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的替代形式、高级形式,即按劳分配之后才是按需分配,现在看来这是过去的一种模糊认识。事实上,按需分配应该是按个人的基本的、客观的需要进行分配,而且这种基本的客观的需要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基本的客观需要分配水平越高;并且按需分配和按劳分配是同时存在的,按劳分配不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分配方式,也是一切社会的基本分配方式;按需分配不但在社会义高级阶段存在,也存在于社会主义的一切阶段和一切社会之中,它们在一切社会中只有发展水平的高低问题,而没有有无的问题。 不公平的分配有两种:一种是未纳入按劳分配轨道的分配,一种是纳入了按劳分配轨道但较多地远离标准按劳分配的分配。

按劳分配只能无限接近而不能完全达到。

按劳分配的劳动是个抽象的概念,是普遍意义的劳动,是一个综合值,而不是单个人的具体劳动,它受劳动人数、时间和劳动质量等多种因素影响。它不是一人一天的劳动,也不是多人多天的劳动,而是一个由人数、时间和劳动质量等因素综合决定的抽象常量,是一个受地域范围(地区、国家、世界)和时期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的常量,就像股市指数一样,是一个没有单位的变动常数。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我们说按劳分配是一个只能粗略评估而不能准确计算的概念,是一个可以无限接近而不能完全达到的理想境界。它更像是文章,文章的好坏我们能感受出来,但却没法定一个唯一确定的标准;按劳分配也一样,是不是按劳分配我们能感受出来,但却不能定一个唯一确定的标准。文章没有最完美的文章,只有更完美的文章;按劳分配也一样,没有绝对的按劳分配,只能无限接近按劳分配。这里把无限近按劳分配的这个极限值称作标准按劳分配。现实生活中,标准的按劳分配虽然几乎没法实现,但是

这并不影响人们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分配,事实上人们所进行的分配绝大多数都是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在进行着分配,尽管这些分配并不是标准的按劳分配。就像写文章,虽然社会生活中发表和应用的很多文章并未达到完美,但是这并不影响它们的发表、应用和交流。我们永远在不懈的追求完美,但我们不能等到完美了以后再去实施,否则我们什么都不能做。 现在知识产权所有者、演员、运动员虽然主要是以按劳分配的方式进行分配,但是他们经常获得远离标准按劳分配比例的分配收入,如一些名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现有的社会生产组织体制和分配机制还不够完善、不尽合理。

三、对资本的再认识

资本也是劳动,是已转化为货币的劳动,是上一生产过程的劳动。按资分配首先也是按劳分配,是特殊形式的按劳分配,是更高层次的按劳分配。

资本(用作生产的所有钱物),是已转化为货币(或固定资产,下同)的劳动,是上一生产过程的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具体劳动,资本是抽象劳动。资本作为一种抽象劳动,也是劳动,所以资本参与生产过程后也应该获得像具体劳动一样的分配权。资本参与分配的过程首先是按劳分配过程。

并不是所有的货币都是资本,只有以劳动的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货币才是资本。货币用于消费不是资本,用于生产才是资本。

没有资本就没有社会化大生产,只有具体劳动而没有资本劳动是建立不起社会化大生产的。资本以抽象劳动的形式和具体劳动结合,组织一个生产过程生产出产品,使产品蕴含的价值发生了变化,或者增加了新的使用价值,或者服务价值附着在了产品中,这些新增的和附着于产品中的服务价值应该由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共同分配。举例说明:一件商品的价格是90元,如果其中资本劳动的价值是30元,具体劳动的价值是20元,那么资本劳动和具体劳动结合使商品产生的新增加价值就是40元,这40元就应该由30元的资本劳动和20元的具体劳动来共同分配。

原料、生产设备和工具(资本劳动的各种表现形式)是有一定价值的,具体劳动与之结合可以生产出价格很高的商品,也可以使原料成为一堆废品。这说明具体劳动有有效劳动,也有无效劳动。无效的具体劳动,如技术不熟练或投资失误(投资行为本身是一种具体劳动),都会使资本作为已实现价值的劳动化为乌有,这是具体劳动的不稳定特性。资本作为已转化为一定价值的抽象劳动,它在上一生产销售过程中就实现并具有了价值,而具体劳动则是一种尚未实现价值的劳动,它必须在劳动产品买出时价值才得到实现。蕴含于劳动产品中的资本是实现并具有了价值的劳动,无论产品是否卖出去了,它都是有价值的;具体劳动有效,则使其价值保留到了产品中,具体劳动无效则破坏掉了其价值。只有无效或失败的具体劳动,没有无效或失败的资本。

由于资本作为劳动,具有稳定性和价值的已实现性,所以资本相对于具体劳动是一种特殊劳动,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劳动;资本参与的分配是一种特殊的,更高层次的按劳分配。

由于资本的风险性和其在组织社会生产中所起的主导作用,等量单位资本作为劳动的分配量应适当大于具体劳动的分配量。资本参与按劳分配必须考虑其风险成本,因此,等量单位资本劳动的分配量应总是适当大于具体劳动的分配量,否则就背离了按劳分配原则。

四、对剩余价值的再认识

由于资本在组织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分配上的决定权,资本经常获得超过标准按劳分配比例较多,甚至远超过标准按劳分配比例的分配收入。

在市场经济中,一项社会化生产总是先有投资(生产工具、原料等)进入后,才有脑力和体力劳动的进入,没有投资就没有社会化生产。因此,是资本把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混合劳动等具体劳动组织起来进行社会化生产的。由于资本在组织社会生产过程中总是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这就决定了其在分配中的主导和支配地位,即对分配的相对决定权。因此,资本

在分配过程中获得的收入通常是超过甚至远超过标准按劳分配比例的。

为什么说是相对决定权呢?因为它还受当时当地的劳动力价格水平限制,不是可以任意决定的。如建筑业,二十年前付给一个建筑工人的劳务费和二十年后是不同的。又如沃尔玛,它用在中国雇用一个售货员所支付的工资在美国是雇不到售货员的。

现实中,资本劳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亏本、赢利很少和无赢利除外)的分配量都是数倍、数十倍甚至数百倍于资本包含的劳动量所应得的劳动所得。之所以是资本劳动,而不是一般劳动的分配量大比例的超出标准按劳分配的分配量,正是由于资本对该生产过程建立的决定性作用使然。也就是说,是资本凭借其对生产过程建立的决定性作用获得了在分配过程中的特权地位,然后运用这种分配上的特权使其在企业盈利较丰时的分配比例常常超出了资本所蕴含劳动应占的比例。

关于资本如何按劳分配和超标准按劳分配比例分配的举例说明。

假如一个企业的固定资产是500万元(厂房、设备等),用100万生产了一批产品,卖了200万,除去税收支出和卖出后退货、赔偿等成本和劳动消耗,最后实际得到180万元。在这180万元中,资本劳动是110万元(即,100万元的原料成本加上10万元固定资产,即生产设备等的损耗),假如按当时当地的各种综合因素计算,这110万元等于1000个单位的抽象劳力,那么当时当地每1万元的资本就等于一个单位的抽象劳力。另外,在这批产品生产过程中,还有由具体劳动形成的1000个单位的抽象劳动。由110万元资本所形成的1000个单位的抽象劳动和由具体劳动所形成的1000个单位的抽象就在这一生产过程中共同创造了70万元的利润(即生产的产品功用所代表的一般劳动的价值,这种价值现在通常是以货币量来本现的)。现在这两种劳动共同对这70万元进行分配,考虑到资本的风险因素和对生产形成的决定作用贡献因素,如果把相同劳动的资本劳动和具体劳动分配比例按6:4的比例分配是标准的按劳分配的话,那么110万元资本劳动(即,资本劳动所形成的1000个单位的抽象劳动)标准按劳分配情况下应分配42万元,具体劳动(即,具体劳动所形成的1000个单位的抽象劳动)标准按劳分配情况下应分配38万元。如果这个生产过程投资者分配给具体劳动者的全部报酬只有18万元,那么在这个生产过程中资本劳动利用其分配特权就多分配了20万元,这20万元就是资本超标准按劳分配比例所得。

剩余价值,是资本控制人利用资本的分配特权得到的超出标准按劳分配比例部分的收入,而不是通过资本获得的全部收入,这种收入有时为零,有时为负,但大多数情况下为正。 资本的实际收入=相同一般劳动收入+资本风险收入和资本对生产形成的决定作用收入+资本利用分配的特权和分配主导权获得的收入。如果说资本的确获得了剩余价值的话,那么应该是指资本的第三项收入,而不是资本的所有收入。


推荐访问:经济危机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