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段阅读,如何引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时间:2021-07-04 01:00:00 教学资源 浏览次数:

篇一: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

指导学生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是我们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面对新的语文选修课程,这个教学任务再次凸显出来,成为教师备课、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与同仁们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文本阅读是根本

“文本阅读”这个过程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由于课时紧张,很多教师采取了“直奔主题”的方法,减少甚至完全取消阅读课文的时间。

不能认真阅读,不能享受阅读的快乐,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个致命的缺陷。当我们面对选修教材中众多的文学作品时,淡化了阅读这个过程,看似厚重的教学内容,了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把握艺术形象、体味文学形式等,这一切就都成了海市蜃楼,根基不实。很多学生根本没有读过作品,就直接进入到所谓的欣赏中。有些学生看似准备得很充分,从网上搜索了很多背景资料,但其实连原文都未细细读过,资料也谈不上真正“消化”,只是经一下手就论堆儿又转给了老师。舍本逐末、囫囵吞枣,以此方法欲寻艺术美感,不过是缘木求鱼,令学生厌烦之心渐生,对这些精美的作品敬而远之。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享受阅读的快乐,有些老师动脑筋设计了一些好方法。有的老师指导学生在课上以批注法来读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要求学生阅读时加以批注,在随后的讨论中,学生有文可依,发言也更言之有理、有序。批注阅读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内心感受的机会,有成就感,这激励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北京宣武区回民中学的一位学生,在课上批注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时,注意到贾母对黛玉的影响力。其依据是两段原文: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宝玉)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学生从黛玉对同一个问题的前后的不同回答,看出贾母对黛玉的影响,及黛玉的聪惠、敏感。因为给了学生阅读的空间和时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潜能,才会有这样真切而独特的体会。

香港某中学的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读完作品后提出问题,并将好的问题在全班内公布并征集答案,最后与提问题的学生自己准备的答案做比较。这也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的好方法。

二、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鉴赏的一般环节

从调研情况看,由于小学、初中阶段的表达交流能力训练基本是围绕单纯的叙事、描写、抒情和简单的议论进行,大部分高中学生的鉴赏评论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教师可以循序渐进,以提问的形式由浅入深指导学生的阅读和思考:

A读了没有?作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把握作品概要)

B你对作品的哪些方面有感触?(引导学生找到动情点)

C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触?(引导学生沿动情点深入阅读,找到合适的评价切入点)第一个环节强调文本阅读,并在阅读之后提出概述的要求。对作品的概括叙述能力,是对学生阅读理解、概括主旨、表达交流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二个环节是引发学生思考,向心灵深处寻找与作品共鸣的点。很多学生的阅读习惯是蜻蜓点水,不爱思考。我们则要以问题的形式促使学生去寻找动情点。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用的是“感触”这个词,而不是“感动”这个词,因为不能先入为主地就强迫学生必须被作品感动。由于年龄、阅历、知识储备、爱好兴趣等各种原因,对于某些作品,有些学生不觉得有什么好,甚至从根本上就不赞同作者的观点、不喜欢作品的风

格。如果我们生硬地把“感动”塞给他,并要他在这个圈定的范围内鉴赏、评论,教学效果是徒劳无益甚至有负面作用的。另外也提醒我们向学生推荐作品时,要注意作品的经典性和代表性。

第三个环节是要引导学生明确鉴赏评论的切入点,并能以文本内容作为有利的证据,展开鉴赏、评论,使文章血肉丰满、令人信服。

如评论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的小说《沙之书》时,可以有“沙之书的虚构和现实”“沙之书的神秘和恐怖”“博尔赫斯想带给我们什么?”等很多切入点,围绕其中一个点结合原文进行思考和评论,才能集中而有深度,也才有可能写出好的评论。

三、心有灵犀一点通——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鉴赏评论方法

据参与高考阅卷和试卷分析的专家介绍,很多学生在做鉴赏评论方面的题目时,往往表现出共同的不足——找不到切入鉴赏、评论的点,漫天开说,拉拉杂杂,笔墨分散,难以成气;有的学生找到了切入的点,可是又展不开评论,寥寥数语,便无话可说、草草收笔。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技巧和方法。

1.对比的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推荐对比的方法。对比可以有很多角度,如同一部作品中不同人物的对比,例如《红楼梦》中的黛玉和宝钗;或不同作者的对比,如杜甫与李白;或不同诗歌中同一意象的对比,如“月”的意象,在不同诗歌、不同时代、不同诗人那里的反复、创新运用;其他还有中西对比,古今对比,传统与现代的等不同角度的对比等。

用来对比的作品,应该是学生相对熟悉的,至少对其中一方比较熟悉。我们所能精读的作品总是有限的,对比的方式给深入阅读鉴赏提供了一个延展的空间,因为作品总是会有相似或差异,在对比中我们更容易找到合适的话题。

2.巧妙利用已有知识资源

我们还应指导学生巧妙利用已有的阅读积累,善于整合。具体到教材方面,可以把必修与选修结合,把小学、初中读过的和高中的结合。如《短歌行》是曹操写的诗,展现了曹操作为诗人的才华豪情,而《杨修之死》、《曹操献刀》则展现了小说作者塑造的曹操形象,是奸雄形象。如果整合范围再扩大些,还有初中的《隆中对》(陈寿)《出师表》(诸葛亮)、高中选修《影视名作欣赏》中《三国演义·隆中对》(王扶林总导演)等都涉及到“三国”时代的背景和人物,可以互为补充。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这些阅读积累,找到新颖独特的评论点。

3.充分利用教材,抓住鉴赏“要害”

人教版的十五种选修教材,其中大多数是以选文为“肉”,并以鉴赏的一些“要害”作为支撑“肉”的“骨架”。比如古代诗歌的鉴赏学习,我们的古诗及鉴赏有如汪洋大海,随便从哪个角度切入,都能编出一本看似不错的书。但人教版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则主要抓住作者背景、意象、声韵这三个诗歌鉴赏中重要的点来支起框架,对于处于诗歌鉴赏入门阶段的学生来说,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而在《外国小说欣赏》中,“骨架”则变为以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几个点,这是从小说的角度精心选择的几个点,涉及到鉴赏小说需要的一些理论,非常实用。

4.注意一般读后感和鉴赏评论文章的区别

很多学生容易把读后感和鉴赏评论文章混为一谈。有些学生津津乐道于读完作品后的兴奋或悲伤、愤怒或忧愁的感受,一不留神就完全抛开了作品本身,扯起自己的话题,以评价作文的术语来说,这种情况就是“跑题了”。

鉴赏评论文章和写读后感不是截然对立的事情,在鉴赏文章里融入自己的读后感受,更能使文章情真意切、委婉感人,更能表现自己独特的风格。如何区分、把握好这其中的分寸和尺度,是教师指导的关键。下面两个片段都是学生写的:

作者在诗歌的开头,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黄叶凋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颤抖着,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孤独悲壮的秋景。自古诗人多伤秋,此诗造出的凄清氛围也是在烘托着作者内心的悲戚。昏鸦还有老树可以归,可独自一人漂泊在外的游子,却是有家归不得。那是何等的痛苦无奈。(读《天净沙秋思》)

学生将自身的读后感受与原文紧密结合,自然圆润,不落痕迹。再来看另一个片段:再一次读朱淑真的《蝶恋花》,我不再为青春的流逝而抚膺长叹。时间固是无情物,它带走了太多,但我们可以用辛勤的双手抓住时间,让它为我所用,即使春天随风飘往远方,我们也不会叹息的。记得艾青说过:“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春天消逝了,不是还有百花争妍的暖夏,硕果累累的金秋,白雪皑皑的静冬吗?春天逝去,生活中积极的精神却长存!(读《蝶恋花惜春》)

这段文字情感真挚,优美流畅,作为读后感是很不错的。但如果要作为鉴赏评论,则会有脱离文本之嫌。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区分鉴赏评论和读后感。

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教师要积极“充电”

有位老师在教《诗经?氓》这首诗歌时,用了30分钟让学生讨论:《诗经?氓》中的婚姻悲剧是怎么造成的?有学生提出,悲剧是女主人公自己造成的,她整天忙于家务,疏于和丈夫沟通,所以会导致这样的悲剧。讨论在“现代观念”中热烈进行,学生们都像是婚姻指导专家。原因在于教师提出的这个讨论问题不甚妥当。教材选用《诗经?氓》是为了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了解《诗经》的特点。而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社会学,而不是语言文学。

教师应多读些有关文学评论的理论书籍,诗词方面如《诗品》(司空图)、《人间词话》(王国维)、《诗词例话》(周振甫)、《诗词读写丛话》(张中行)《诗论》(朱光潜)、《唐诗综论》(林庚)、《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霈)等,而文艺理论方面则如《文心雕龙》(刘勰)、《谈美》(朱光潜)、《美的历程》(李泽厚)等,西方的像接受主义美学、原型说、解构说、黑格尔的《美学》等理论及书籍,都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审美理论水平。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再去把握文学作品的欣赏指导,就会有水来土掩、兵来将挡的从容了。

如果能直接阅读一些文艺理论方面的书籍,自然会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但由于书籍资源及时间的限制,一线教师很难做到。所以利用一些优秀的语文期刊杂志,也是一个“充电”的好方法。例如像《语文建设》2008年第3、4两期上连载的孙绍振先生的《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这样的文章,里面提到了在文本分析时可以运用艺术感觉的还原、多种形式的比较、情感逻辑的还原等方法,所举例子多是中学教材里的课文,便于理解接受。其他像《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都是中学语文教育方面的优秀期刊,对于充实教师的审美理论储备,颇有裨益。

篇二: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摘要:文学作品的鉴赏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阅读文学作品包含理解和鉴赏两个层次,理解是指搞懂文学作品的词义、句义、全文大义,鉴赏是指鉴别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写作手法、篇章结构,还要鉴别和欣赏它的思想感情和主题的意义,并能对文章作恰当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仅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还需要学生的配合。

一、读懂文章,训练语感,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文学语言有感受力。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由字、词、句、段落组成的,能将文章中的字、词、句读懂是鉴赏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需要老师对一些困难的词句进行指导。特别是对于文言文,很多的字和现在的汉语有不同的意思,而且有的词还有多种词义和用法。在这方面,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就要对词句分析透彻,找出一些规律,或者是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教学,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学生只有将文章中的字、词、句的意思掌握精确,才能运用的熟练,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除了读懂文章之外,朗读训练也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是以课本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就是学生听到的、看到的和嘴里读到的最直接感知材料。而朗读则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能够激发美感,感受作品意境。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脑海中会浮现

推荐访问:文学作品 赏析 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