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诗歌鉴赏涉江

时间:2021-07-04 01:00:44 教学资源 浏览次数:

篇一:屈原《涉江》赏析

涉 江

一、重点难点

1. 重点:作品中流露出的悲愤苦闷情怀与强烈的爱国之情;比喻和象征手法。

2. 难点:屈原的爱国与忠君。

二、背景材料

1.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

曾任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他博闻强记,少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明于治乱,敏于应对。在兼并战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使楚立于不败之地。尔后通过改良政治,逐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初时甚得怀王信任,由于同阶上官大夫的谗毁,竟被疏远流放。怀王昏庸,屡受张仪欺骗,外交失利,兵败地削,最后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屈原又受令尹子兰为首的亲秦派排挤,再度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拔郢都。屈原目睹国土沦丧,民众流徙,遂于次年五月五日以身殉国,自投汨罗江而死。

鲁迅充分肯定了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他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屈原“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2.楚辞。

“楚辞”又名“骚体诗”,按其名称本义来说,是指楚地歌辞的意思,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在语言风格以及声调节拍上都有着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是屈原在吸收民间语言和南方歌谣的形式与韵律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在汉代一般又被称作“赋”,在文学史上有“屈赋”、“骚赋”以至“楚赋”等名称。实际上,汉人把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体作品称为“赋”,把楚辞和汉赋混淆起来是不恰当的。“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国地区的一种新诗体,而“汉赋”却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带韵散文之类的作品。

3.“楚辞”也受到《诗经》的影响,但与《诗经》相比,“楚辞”所表现出来的进步也是很明显的。

第一、《诗经》是我国历史早期的作品,主要属群众性集体创作,有浓厚民歌色彩。楚辞由屈原创造,是诗人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第二、《诗经》多以四字句为定格,篇章比较短,风格比较朴素。楚辞的篇幅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更富于变化。

第三、《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文学,是我国当时南方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4.《涉江》大约是屈原于逝世前一年(公元前277年)所作。在此前一年,楚国郢都为秦兵攻陷,顷襄王只好迁都避难。就在楚王室去陈途中,令尹子兰向顷襄王进谗言中伤了屈原,以致他又被贬到湘西山区。屈原到湘西以后,就写了这首纪行兼抒愤的《涉江》。

三、作品串讲

涉江

篇二:《涉江》赏析

《涉江》赏析

【作者介绍】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伟大的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人。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在同反动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的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著作有长诗《离骚》和《天问》,组诗《九歌》《九章》等。《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

推荐访问:屈原 鉴赏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