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田园诗

时间:2021-07-04 01:01:37 教学资源 浏览次数:

篇一: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

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 导言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这与官场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长期的田居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陶渊明

1

已经与农民有了共通的语言,这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农事歌咏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作为一个农业劳动的参与者,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把农村生活如实地大量写入诗中,这是陶渊明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除了反映农作的诗篇外,他还以喜悦的心情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农村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如前所引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完美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征。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田园生活经历,更广阔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既是诗,又是史。

2、 田园诗反映的思想矛盾

作品不仅是作家真实的外在生活的反映,更是作家精神生活的镜子。陶渊明早年寄身仕途,亲尝了宦海浮沉之苦,中年以后躬耕垄亩,饱经风霜雨露,渐进晚年,更目睹了王朝换代的巨变。不容否认,他的田园诗有“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的反映封建士大夫闲适自得的个人情趣的“超然静穆”的一面,但是由于他早年政治上极度苦闷,晚年生活上极度贫困,感发出来的诗篇就不仅是超然世外、飘飘欲仙式的。从他的田园诗,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的心灵深处的痛苦与矛盾。

首先是儒家的“用世”思想与道家的“避世”思想的矛盾。陶渊明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自然懂得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更明白儒家标榜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显然,陶渊明年轻时也有过远大报负,梦想建功立业,展翅高飞。但是,他的理想并未成为现实。曾经也有过功业未竞的焦虑。尽管他后来极力遮掩这一点,声称出仕只是为了糊口养家,但我们可以明白他的初志并非如此。只是经历了仕途挫折后,他才归隐田园,并不是真的忘怀了现实,生来就要作隐士。

归隐田园,是对黑暗现实的另一种抗议。

儒家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主张“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隐士出现的本身,就已证明了当时的现实是“天下无道”。

陶渊明的田园诗,既体现了道家崇尚自然的意识,又表现了心理上闲适自得的一面,特别是庄子顺应自然的宇宙观,对他有深刻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忘却世事,精神深处常常进行着“独善”与“兼济”、“出仕”与“归隐”的激烈斗争。表明“仕”与“隐”的思想互相在斗争,他怕某一天改变心意出去作官,而辜负了现在的志向。

其次是苦难的社会现实与乌托邦理想的矛盾。这深刻反映在《桃花源记并诗》之中。桃花源的理想显然有孔子“大同”思想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痕迹。但它的产生,不仅仅是对孔子、老子思想的简单复制,而具有时代特征。天堂的影子在人间,“桃花源”的正表明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苦难,建立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理想社会的愿望。东晋末年,士族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人民背井离乡,逃避山林。陶渊明长期生活在农村,与农村各层人民长期相处,休戚与共,有着密切的交往和真挚的感情,对他们的痛苦生活、美好愿望十分熟悉和了解。诗人在这基础上,设计出了“桃花源”这样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但是,桃源理想在当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乌托邦,这一点陶渊明也有自知之明,通往桃花源的路径再也找不到了。即使如此,桃花源的理想在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里点燃了一支火炬,通过桃花源,人们可以对照自己生活的这个不公平的世界,从而激励人们奋起反抗。正因为《桃花源诗》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所以代表了诗人思想发展和艺术实践的最高成就。

田园诗反映陶渊明的思想是多方面的,而他思想中的矛盾也不仅仅表现在上述两个方面。文学本身就是苦闷的象征,陶渊明的田园诗也一样。我们从他的飘逸洒脱中,依稀可以发觉他心灵上的创痛。“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

2

晨”,“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表明他对世

事并没有冷淡和忘却。消极归隐,借酒浇愁,都无法消除他思想中的矛盾。今天我们读陶诗,不仅要欣赏他清丽自然的诗句,还要理解这些诗句后面的深刻意蕴。

3、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在描写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上,别开生面,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给读者以美的享受。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由此可见陶诗的艺术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A、清新的笔法。这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陶渊明刻划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之五)。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会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在这首诗中,“见”字体现了全诗的神韵。“见”字之妙在于表示是南山自然地反映入眼中,是诗人采菊时偶然的视线触及,也是心境悠然才能得到的。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应了。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清新自然的笔法。这类笔法在陶诗中不胜枚举。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之一),随意拈来,即成佳句,耐人寻味。

B、细腻的描写。陶渊明的田园诗植根于田园生活,他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化在

诗歌之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绿树繁花,远村近烟,鸡鸣狗吠,在他的细腻描写下,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

C、质朴的语言。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与它语言的质朴关系很大。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景色,要求尽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从而形成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艺术效果。陶源明的田园诗,农家生活气息浓厚,又体现了“贫士”诗人自己的性格。我们以他的《移居》第二首诗为例: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诗酒相和,欢聚言笑,经纪衣食,不忘力耕,平淡、枯燥的乡间生活,在他的笔下,却如此富有诗意。他并没有雕词琢句、裁云绣月,用的只是朴素的口语化句子,如实写来,他的诗篇看来古朴无华,读起来却琅琅上口。又如“平畴交远风,良苦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用朴素精练的语言,逼真地描绘了自然景物。吟读此诗,仿佛眼前展现了一片广阔的田野,清风徐来,绿油油的庄稼碧波荡漾,生意盎然。象这样朴素明朗、生动自然的语言,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历史上更多读者的喜欢。

D、情、景、理交融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关重要的,而情又是最为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如《归鸟》诗,全

3

篇寓意明显,这只倦飞的归鸟,正是作者人格的象征。归鸟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诗人的思想和性格,诗中的每一项景物,无不带上陶渊明的感情色彩。又如《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一章,无法说是田园诗还是咏怀诗、哲理诗,因为诗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无尽的美。这种深厚醇美的艺术境界,决定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替代的地位。

4、 结束语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特别是他的田园诗,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他的田园诗,有其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反映了他的出仕与归隐,希望与失望,痛苦与欢乐的思想矛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封建知识分子复杂的思想感情,即使退隐以后,也并未忘情政治,心情并未真正平静下来。他的诗文,平易朴实,清峻自然,淳厚有味,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精练,深入浅出,在当时崇尚雕琢,追求形式,骈俪盛行的时代,他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创作出的那些质朴优美,生动活泼并富有情韵的作品,具有非常进步的意义。他开创的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篇二: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

1、《归园田居五首》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2、《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移居二首》

(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篇三: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慕荣利”的高尚人格,在他生活的时代就为人所知,因此受到时人的推重与赞许。他在诗文上的贡献和成就,则自唐宋以降,逐渐为人重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乃至于今日有《中国文学史》编纂者声称“东晋同时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陶渊明”。尤其是他的田园诗,风格冲淡,语言质朴凝练,情感真切,意境优美,最为后人所尊崇。陶渊明的田园诗,一洗当时所盛行的玄言诗的枯燥乏味,更与同时代谢灵运山水诗的雕章琢句及其后齐梁永明体诗歌的讲求语言华丽截然不同,凸显出其清新真切的风格,更为打动人心。

学生不揆梼昧,草此小文,对陶渊明的田园诗试作简单的分析,浅尝辄止,恳请方家指正。

一、陶渊明人生经历对田园诗创作的影响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在他的诗文中留下了鲜明的烙印。他崇尚自然、躬 耕田园的思想萌芽于他深受儒道濡染的青少年时期,形成于他时仕时隐的壮年时期,最终在归隐田园的晚年得以践行。

陶渊明整个青少年时代,是在乡村田园度过的。因此,萦绕陶渊明一生的田园情结,大概和他早期的生活环境不无关系。那时的陶家,尽管不是豪门大族,但毕竟与普通百姓不同,尚有一定家产可资生活,所以青年时代的陶渊明虽然生活在乡村,却并未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这一点,在他的歌中有所透露。他三十九岁时所作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里说:“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可见年轻时确实未曾躬耕南亩。由于没有切身体会农耕之勤苦,整日徜徉在诗书中的陶渊明,对乡村田园自然有着美好的感观。不为衣食所羁、从事纯粹精神活动的人,对自然景观总是特别敏感。江南秀丽的山水、优美的田园,给了年轻的陶渊明深刻的印象。这种建立在人生早期的印象,根深蒂固,伴其一生。当他不堪污浊的官场时,乡村田园就成了他的精神依托,成了他精神上的最终家园。

青年时代的陶渊明,一直是在诵读诗书中度过的。他在《辛丑岁七月③②①

赴假还江陵夜行途中诗》中说:“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俗情。”《饮酒》诗之十六也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所以,青少年时期所读的诗书、所受的教育,对陶渊明思想的形成也至关重要。他平素所读,如其诗中所指出的,是“六经”,媒即儒家的经典著作。因此,陶渊明思想中很大一部分仍然是儒家的正统思想。

除此以外,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陶渊明也接受了老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出世的道家思想其实更符合陶渊明的性格。由于长久的闲居读书,不与世事相接,陶渊明个性上已然形成了这么一种状况:多了几分孤介,多了几分理想主义,少了几分圆滑世故,性格趋向自由洒脱,不耐礼数,不喜俗务。习惯了闲居生活、充满自由精神和理想主义的陶渊明,显然很不适应官场中的应酬往来和繁文缛节,以及琐碎无聊的事务。他对自己的性格有清醒的认识,在《与子俨疏》中说:“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祸。”《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云:“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饮酒》诗之十九又云:“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性刚才拙”,“刚”即“孤介”、“介然”,指洁身自好,对不良事物难以容忍。在接近而立之年,踏入仕途后,所见所闻,每觉不能接受,而囿于职事,又不得不曲意为之,所以才会发出“志意多所耻”的沉痛话语。“才拙”是指在待人接物、处理俗务方面不够精明圆滑,是因为多年来“与尘事冥”、“罕人事”而形成的与世俗的隔阂。老庄思想影响了陶渊明性格的形成,同时陶渊明自身性格也促使他更易接受老庄“委心任运”“清静自由”之精神。陶渊明田园诗中的自然精神以及他对自然的追求,即来自于道家思想,这是儒家所没有的。

老庄思想对自然及自由的追求,对外力役使、物欲异化的厌恶与排斥,深深地影响了陶渊明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因此化入到他的田园诗中。可以说,恬淡的性格与老庄思想的相结合,是陶渊明田园诗独特精神和艺术风格的本源。

年轻时的陶渊明受到儒家“济世”思想的影响,加上少年人的一腔热血,颇有建功立业、传名后世的雄心壮志。《杂诗》(其五)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然而这种壮志,与其说是明确的人生目标、自觉的人生追求,毋宁儒家思想支配下的习惯性思维。④

真正的陶渊明,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是“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富贵并非他所求,他追寻的是“抱朴含真”的人生。“真”,是他的人生最高理想。所谓“真”,是指完全回归自我,不为外物所役,率真本我,绝伪去诈。他在诗文中反复提到自己对“真”的追求,对当世缺少“真”而感到惋惜、不满。如《饮酒》之二十:“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连雨独饮诗》:“任真无所先。”

儒家的入世精神和道家的出世思想,看似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却同时出现在陶渊明身上。有人作过统计,在陶渊明诗文中,用典来自《论语》的有37处,而化用《老庄》的更是多达77处。其实,儒与道的共现合流,乃是这个时代士人的普遍精神特征,不独陶渊明为然。在陶渊明思想中,儒道得以和谐统一:以儒家精神对待世务,秉直不阿;以道家精神对待人生,委心任运,乘化待尽。而其中又以道家之精神更契合其本性。陶渊明顺应自己的本性,向往田园生活,对世俗抱持离弃的态度,他在诗文里多次表达此种观念。如在《归去来兮辞》中感叹“世与我面相违”,在《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於规林二首》中说:“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等等。因此,走向田园,抛弃世俗与官场,乃是他必然的选择。也正因为如此,他能创作出独具风格的田园诗,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流派。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界定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常为人所称道的,是他的田园诗。“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田园诗是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通过吟咏田园生活、田园风光来抒发情感,表达一定哲理和思想。它为当时由玄言诗占统治地位的诗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为后来的山水田园诗派开了先河。

田园诗的出现固然与陶渊明本人喜爱田园生活、喜爱自然风光的性格有关,但也并非凭空出现,它与玄言诗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说,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都源于玄言诗而对玄言诗进行了革命。对田园和山水的描写,在玄言诗中就已经出现。这是因为,玄言诗专谈老庄哲理,往往持有超世的态度,强调个人精神的自由和主体性,从而讲究个人对自然的体悟,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并由此引发出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⑤

描写。玄言诗作者常常喜欢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写来传达一定的玄理。东晋著名的玄言诗人孙绰曾讽刺人说:“此子神情都不山水、而能?”(《世说新语·赏誉》)可见当时玄言诗人对山水的态度。不过,玄言诗立意在于讲述玄理,缺乏文学性,即使有对山水和自然风光的描写,也只是偶然的点缀和临时的手段,这与陶渊明田园诗的质朴自然、情融于景截然不同。

陶渊明所作诗歌,留传至今者约有120多首,其中哪些可以归入到“田园诗”一类?依据什么标准作出此种划分?还值得讨论。所谓“田园诗”,是个传统的说法,并无严格的界定标准。诗人作诗之初,心中并无“田园诗”之畛域,并未按照“田园诗”的范式和标准来创作,“田园诗”只是后人的人为归纳。因此,类属不明,界域不清,诚所难免。

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根据题材将陶渊明的诗作分为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五类,并对“田园诗”和“山水诗”有个简要的分析:

“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

学生同意这样的描述。学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看法是:

⑴田园诗的主要内容是描写田园生活和田园风光的。有的是单纯摹写田园,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田园的喜爱和恬适心境。有的则借助田园生活或田园风光的描写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和哲理,不过主旨往往隐含在诗句中,或者通过点睛之笔表达出来。

⑵有时其他题材的诗歌也含有对田园生活、田园风光的描写,但并非诗歌的主体内容,一般是只言片语,偶尔涉及。这样的诗,我们不把它看作是田园诗。

根据以上的描述,我们从陶渊明现存的120余首诗中挑选出26首作为我们分析的对象。它们是:

“《归园田居》(五首)、《饮酒》(其五、其七、其八、其九、其十四)、《时运》、《和刘柴桑》、《和郭主簿》(二首)、《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移居二首》、《庚戌岁九月中於西田获早稻》、《劝农》、《戊申岁六月中遇火》、《桃花源诗》、《九日闲居诗》、《己酉岁九月九日诗》、《丙辰岁八⑥

月中於下潠田舍获》、《读山海经》(其一)”

这26首田园诗虽然从数量上来看,在陶渊明全部诗作中并不占多数,但特色鲜明,艺术水准高,是陶渊明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是以单首诗的内容来作考量的,凡是符合我们以上标准的,我们就划归田园诗,所以会出现组诗中不同的单首诗分属于不同类型的情况。例如《饮酒》组诗共二十首,大多数应该归入到“咏怀诗”这一类里,但也有几首,我们认为可以看作是田园诗,因此做了区分。例如,其中的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著名的五言诗,一直被看作是陶渊明田园诗中的经典,把它列入“田园诗”当无异议。其他几首,亦作如此处理。

又比如,陶渊明的《读山海经》组诗,仅从标题来看,似宜归入“咏怀诗”或“咏史诗”之类。但其中第一首,主要写田居读书的环境和氛围,基本上是在描写田园生活,抛开组诗标题不论,其风格和内容与其他田园诗并无二致。因此,我们认为,把它看作田园诗是恰当的。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世人但凡论及陶渊明诗歌,多标以“清淡”二字。如蔡绦《西清诗话》云:“渊明意趣真古,清淡之宗。”(P53)这种予人清淡的感觉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陶渊明田园诗在语言上非常朴素自然,绝不讲求华美,不堆砌词藻。这种朴素自然,就像是面对面的谈话,浑无矫饰雕琢。例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之类的诗句,从语言形式上来看,直如大白话。具体来说,陶诗在用词方面追求“真”和“实”,摒弃了那些绮丽秾华的词语,尽量使用生活化的词汇,营造出真切自然的效果。


推荐访问:田园诗 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