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抒情诗《我不知道风》

时间:2021-07-04 01:05:29 教学资源 浏览次数:

篇一:我不知道风阅读答案

篇一:我不知道风阅读答案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徐志摩|阅读答案 时间:2013-8-1 10:29:18 点击: 核心提示: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徐志摩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徊。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徐志摩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徊。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1)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通读全诗,你觉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3)“甜美是梦里的光辉”“黯淡是梦里的光辉”,这两句与《再别康桥》中的哪个句式比较相像?说说你的理由。

(4)关于这首诗的主旨,人们说法不同,有人说是写爱情的,有人 说是写理想的,也有人认为二者都对。你是怎样理解的?

:(1)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梦”态。(2)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既甜美又忧伤的情绪。(3)这两句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比较相像。这四个语句都采用了比喻中暗喻的修辞手法,本体都是抽象的情绪,“甜美”“黯淡”“悄悄”“沉默”等;喻体都是具体可感的事物,“梦里的光辉”“别离的笙箫”“今晚的康桥”等。(4)从徐志摩的相关文章中,我们应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徐志摩说:“要从恶浊的底里解放圣洁的泉源,要从时代的破烂里规复人生的尊严——这是我们的志愿。成见不是我们的,我们先不问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功利也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计较稻穗的饱满是在哪一天。”(《“新月”的态度》)

tags: 作者:《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阅读 来源: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篇二:我不知道风阅读答案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1、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2、“黯淡是梦里的光辉”与《再别康桥》中哪个句式相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复制别人的,谢谢。要简洁。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即甜美又忧伤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从“依洄”“迷醉”“甜美”“伤悲”“心碎”“黯淡”等词中体现出来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比较像。因为都采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抽象的事物,喻体是具体可感的事物。(这个答案一定是对的,因为我做过这几道题。)提问者评价谢谢。篇三:我不知道风阅读答案

篇四:我不知道风阅读答案

篇五:我不知道风阅读答案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1928年,初载同年3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1号,署名志摩。

1.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梦”态。

b.诗人铺衍了6个小节,告诉我们:不管风往哪个方向吹,唯有忍耐与勇敢,我们方能在黑暗中不害怕,在失败中不颓丧,在痛苦中不绝望。

c.诗人的梦是一个大梦,一种大的理想,他要摆脱物的羁绊,心游物外,去追寻人生与宇宙的真理。

d.这首诗反映的是徐志摩的爱情悲剧,它是“她的温存,我的迷醉”“她的负心,我的伤悲”之类的恋爱苦情。

篇二:徐志摩诗《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徐志摩诗《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

①写于1928年,初载同年

3月10日《新月》月刊

第一卷第1号,署名志摩。

*********************************************************************************

诗评: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这道诗,可以说是徐志摩的标签之作。诗作问世后,文坛上只要听到这一声诵号,便知是公子驾到了。

全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梦态。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剧的人,或许可以从中捕捉到一些关于这段罗曼史的影子。但它始终也是模糊的,被一股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吹的劲风冲淡了,以至于欣赏者也同吟唱者一样,最终被这一股强大的旋律感染得醺醺然,陶陶然了。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全诗的意境在一开始便已经写尽,而诗人却铺衍了六个小节,却依然闹得读者一头雾水。诗人到底想说些什么呢?有一千个评论家,便有一千个徐志摩。但也许该说的已说,不明白却仍旧不明白。不过我认为徐氏的一段话,倒颇可作为这首诗的脚注。现抄录如下:

要从恶浊的底里解放圣洁的泉源,要从时代的破烂里规复人生的尊严这是我们的志愿。成见不是我们的,我们先不问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功利也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计较稻穗的饱满是在那一天。生命从它的核心里供给我们信仰,供给我们忍耐与勇敢。为此我们方能在黑暗中不害怕,在失败中不颓丧,在痛苦中不绝望。生命是一切理想的根源,它那无限而有规律的创造性给我们在心灵的活动上一个强大的灵感。它不仅暗示我们,逼迫我们,永远望创造的、生命的方向上走,它并且启示我们的想象。我们最高的努力目标是与生命本体相绵延的,是超越死线的,是与天外的群星相感召的。(《新月的态度》)

这里说的既是新月的态度,也是徐志摩最高的诗歌理想,那就是:回到生命本体中去!其实早在回国之初,徐志摩就多次提出过这种回复天性的主张

(《落叶》、《话》、《青年运动》等)。他为压在生命本体之上的各种忧虑、怕惧、猜忌、计算、懊恨所苦闷、蓄精励志,为要保持这一份生命的真与纯!他要人们张扬生命中的善,压抑生命中的恶,以达到人格完美的境界。他要摆脱物的羁绊,心游物外,去追寻人生与宇宙的真理。这是怎样的一个梦啊!它决不是她的温存,我的迷醉、她的负心,我的伤悲之类的恋爱苦情。这是一个大梦,一种大的理想,虽然到头来总不负黯然神伤,在梦的悲哀里心碎。从这一点上,我们倒可以推衍出《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一层积极的意义。

由于这首诗,许多人把新月诗人徐志摩认作了风月诗人。然而,当我们真的沉入他思想的核心,共他一道与生命的本体同绵延,与天外的群星相感召,我们自可以领略到另一个与我们错觉截然不同的徐志摩的形象。

(王川)

篇三:徐志摩诗歌赏析

徐志摩诗歌赏析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1916年赴津京求学,曾师从梁启超。1918年赴美留学,1919年9月毕业于克拉克大学历史系,1920年9月获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然而,他放弃了进而取得博士学位的机会,怀着对罗素的崇拜之情,转投英国剑桥。当时他并不知道,由于罗素在战争时期的反战主张早已被剑桥大学除名,所以,当徐志摩好不容易进入剑桥后,突然失去了目标,将所有的才情都转移到了爱情和文学上。同时,剑桥在徐志摩的心中也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情结,一个永远的梦想。将“剑桥”(Cambirdge)称为“康桥”不仅仅是徐志摩在翻译上的独创,而成为了徐志摩诗情的标识。

徐志摩的诗歌主要收在《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翡冷翠”,意大利的文化名城,现通译“佛罗伦萨”)、《猛虎集》(1931)和他去世后编辑出版的《云游》(1932)四部诗集中。从徐志摩诗歌写作的时间顺序看,总体上表现出一个明显的趋势:随着理想的越来越渺茫,情绪也变得越来越焦急和消沉。在《志摩的诗》中,诗人的情绪是快乐的,因为他正满怀希望。即使他已经知道,这一理想几乎没有实现的希望,他也要“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向着黑夜加鞭”(《为要寻一个明星》)。正是怀着这样的理想,他在《先生!先生》、《叫化活该》、《谁知道》、《太平景象》等诗中对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表示了人道主义的同情,在《残诗》中,借清朝的末代皇帝被逐后故宫的荒凉景象,感叹了当时国家的破败。到《翡冷翠的一夜》,他的热情几乎完全消退了,剩下的一方面是焦急,一方面则是失望。

他曾说:《翡冷翠的一夜》“可以说是我生活上的又一个较大的波折的留痕”(徐志摩:《〈猛虎集〉序》)。《再不见雷峰》借杭州西湖旁雷峰塔的倒掉,发泄了自己对现实的愤慨:“这塔是镇压,这坟是掩埋,镇压还不如掩埋来得痛快!”《大帅》、《“人变兽”》等现实题材的创作,也比《太平景象》中的感情更激烈。但在诗人心中,还保留着那位“学一个海鸥没海波”的“女郎”(《海韵》)。再到《猛虎集》,诗人几乎完全绝望了。不但感叹“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而且爱情诗也堕落到了“得!我再亲你一口:热热的!”(《活该》)这样庸俗的地步。而由于他曾写下“花尽着开可结不成果,思想被主义奸污得苦!”(《秋虫》)以及“青年的血,尤其是滚沸过的心血,是可口的:——他们借着普罗列塔里亚的瓢匙在彼此请呀请的舀着喝”(《西窗》)这样的诗句,更成为了左翼作家批判的对象。

徐志摩诗歌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对理想的追求,二是对现实的不满,三是对爱情的歌唱。徐志摩曾说:“我的友人多叫我‘理想者’,因为我不开口则已,一开口总是与现实的事理即使不相冲突也难符合的”(徐志摩:《天下本无事》,《晨报副刊》,1923年6月10日)。徐志摩的理想,就是先进文明的资本主义。具体地说,就是“英国工党式”的政治模式。在他的早期诗歌中,可以看到五四时期特有的时代气息和乐观精神,可以看到诗人希望祖国早日摆脱贫穷落后,走向进步繁荣的强烈愿望。徐志摩的一生,就像他在《婴儿》一诗中所说的那样,一直在“盼望着一个伟大的事实出现”,“守候一个馨香的婴儿出世”。因此,对理想的追求,既是徐志摩早期诗歌的主要内容,也

是他的诗魂。对现实不满,是因为理想得不到实现,而对爱情的歌唱,又多半是借“情诗”表达的政治理想。因此,徐志摩素有“诗哲”之称。茅盾曾说:“志摩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开代’的诗人”(茅盾:《徐志摩论》,《现代》2卷4期,1932年12月)。《雪花的快乐》(写于1924年12月30日,最初发表于《现代评论》1925年1月17日出版的1卷6期,后收入《志摩的诗》)是徐志摩早期的一首有名的爱情诗,也是一曲飘在半空中的理想之歌:“假若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中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这朵潇洒的雪花,不去冷寂的幽谷,不去凄清的山麓,也不去荒街,而认清了她要去的花园。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来看,他的爱情诗虽然与他的爱情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但也十分明显地寄托着他的政治理想。“志摩的许多披着恋爱外衣的诗不能够把它当作单纯的情诗看的;透过那恋爱的外衣,有他的那个对于人生的单纯信仰”(茅盾:《徐志摩论》,《现代》2卷4期,1932年12月)。雪花的潇洒,正表现了诗人的从容和自信。

徐志摩诗歌在形式上变化多样,既写散文诗,也写自由体诗,当然也写富有建筑美特点的新格律诗。但徐志摩的新格律诗很少有整齐划一的形式,在诗行的排列上,更注重在错落有致的变化中保持整体的谐调,更具现代风格。《为要寻一个明星》是徐志摩诗歌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第一、四行用长句,第二、三行用短句,而三、四行实际上又是

一、二行倒装后的重复,而且节节如此。《雪花的快乐》每节的结构更为复杂,但由于它也是节节如此,同时又能做到不露痕迹,表现出诗人非凡的艺术才华。徐志摩诗歌并不刻意追求词藻的绘画美,但富于想象力,又善于驾驭现代汉语中的各种雅俗语言,因此,在文词的使用上也常常表现出“香艳”或“浓艳”的特点,甚至以丑为美,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有着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影响。“香艳”如《她是睡着了》:“看呀,美丽!三春的颜色移上了她的香肌。”《罪与罚(二)》:“肉鲜鲜的引诱”,“鲜艳的沉沦”等;“以丑为美”如更接近他的散文风格的《婴儿》:“她那眼,原来像冬夜池潭里反映着的明星,现在吐露着青黄色的凶焰,眼珠像是烧红的炭火,映射出她灵魂最后的奋斗,她的原来朱红的口唇,现在像是炉底的冷灰。”

徐志摩诗歌在音乐美方面的贡献最为突出,影响也最为深远。在理论上他将音乐看作是最为重要的诗美因素。他在《诗刊放假》中说:“正如一个人身的秘密是它的血脉的流通,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浪动。??行数的长短,字句的整齐或不整齐的决定,全得凭你体会到的音节的波动性”。他的作品几乎全部采用当时的口语,就是现在的读者读来也琅琅上口,韵味十足。在这方面,

《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一首》和《再别康桥》都堪称经典。《沙扬娜拉一首》是音乐美的代表: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一首》是组诗《沙扬娜拉》的最后一首。组诗原为18首,写于1924年5月随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期间,最初收在《志摩的诗》初版本中,诗集再版时,作者删去了前17首。这首只有五行的小诗,充分体现出徐志摩诗歌的婉约之风,虽然带有浓郁的脂粉气,但词藻却并不浓艳,没有用“雪白的肌肤”、“艳红的嘴唇”、“云霞般的和服”等的艳词俗字,而是准确地抓住日本侍女在与客人道别时的一瞬,用“温柔”、“娇羞”、“忧愁”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道出了说不尽的温情,画出了一个侍女动人的形态和神态,特别是最末一句“沙扬娜拉”的款款道出,犹如一幅余音缭绕的娇美图。徐志摩的诗歌形式自由而又都精巧典雅,深得白话新诗的精髓。《沙扬娜拉一首》单看是一首标准的自由体诗,然而,他却用大致相同的形式一口气写了18首,于是,一个新的“格律”形式就诞生了。新旧格律的本质区别在徐志摩诗中表现得最为鲜明。


推荐访问:我不 抒情诗 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