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

时间:2022-05-15 19:30:03 心得体会 浏览次数:

   

    近期内,我认真研读了《十七大四中全会公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和《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通过系统地学习,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有了初步认识。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觉得,应该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一、教学理念的“以人为本”,摆正教学过程中“主客”的位置  

    学生“反客为主”:教育家张伯苓说过,要教出“活孩子”而不是“死孩子”。以往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的讲述占据了大部分上课的时间,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能使更多的学生成为被动地等待教师的喂养,不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死孩子”。我们必须将课堂还于学生,用多样化的形式吸引学生,让学生在死的知识的铺垫下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创造,主动地完成学习,并在成果展示中增强自信心和获得满足感,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以逸待劳”:只有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才能脱离了原来的需要翻阅参看大量资料才能完成教学目标的授课模式,更化解了需要通过严防作弊的章节测试才能检验教学效果的尴尬。  

二、教学过程的“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力和精神自由  

    “以人为本”要体现在课堂上,就是要求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懂得放活课堂,摒弃传统观点,懂得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个体。如,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和分析,不应只有教师的声音,而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要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力和精神自由,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倡学生展开思想碰撞,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或看法。  

    另外,教师应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允许学生在老师讲课时有序地插话,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提供足够宽松的心理空间;当有疑问或不同见解时可随时发问,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的提问时,允许他自己请另外的同学帮他回答;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点的,教师应该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勇气,然后再予以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地坐下。  

三、教学评价的“以人为本”,让教学效果得以升华  

    教学评价其实也是对学生表现的一个评价,通过表扬和赞赏,对学生的行为予以肯定,通过鼓励性评价,将不足化为希望。  

    以往,评价的行为主要由教师给出。但在我的课堂中,我将这种权利给予学生。以往的评价模式,使学生就如待宰的羔羊一般处于被动等待状态,当教师评价完后,或兴高采烈,或郁郁不语,完全忽视了任务的真实意义——理解任务包含的知识点。让学生来成为评价的主体,才能真正体现任务教学的意义。  

总之,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将科学发展观的各种理念真正落实到日常教学的点滴中,才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好教书育人的职责任务。  

   

   

推荐访问: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