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局十二五民族文化事业规划思路

时间:2022-05-18 14:05:03 心得体会 浏览次数:

**州文化局“十二五”时期**民族文化事业规划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全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关键时期。今年的7月22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继纺织,轻工等规划之后的第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做出的重要扶持计划。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强调“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领域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和产品创新”。在此大背景下,我州文化事业正面临着前所为有的大好发展机遇。按照《**州人民政府关于云南省**傈僳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相关工作的通知》(怒政发〔2009〕148号)的要求,我局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州文化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下发展思路。
    一、规划基本性情况
    按照州委建设“三基地、一品牌”的目标要求,近年来,我州文化工作坚持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繁荣为主题,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创新创业,真抓实干,各项文化事业发展出现了良好发展势头,文化工作在全州,全省乃至全国都已经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艺术创作和演出持续繁荣。我们积极利用并创造一切条件和机会,加大民族民间文化的宣传和展示力度。这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省级的“三个一”展演、新剧节目展出演的机会,州县文化部门和文艺团体创作编排了诸如《峡谷神韵》、《母亲河》、《傈僳人》等一批优秀剧节目参加省里的展学演和赛事,取得了不斐的成绩,还有如《哦得得》、《**大小调》、《傈僳欢歌》等一批优秀作品被传唱到国内国外和港台地区,傈僳、普米、那玛民歌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歌盛典”展示后被录入“中国民歌博物馆”。普米族的《跳龙》在国际旅游节中跳到了北京的大街小巷,傈僳的多声部合唱多次登上了国家级的电影节和国际合唱的艺术殿堂,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惊叹和高度评价。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各种场合的展示,**各民族的文化在国际国内得到了很好的宣传,提高了声誉。还有一些民间艺术先后到日本、泰国进行交流和演出,也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此外,从1990年开始,我们每年在一个乡镇举办一届旨在展示和发掘当地民族文化的乡级农民业余文艺汇演,至今已在18个乡镇举办了18届。乡级农民业余文化汇演的举办,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一个展示当地民族民间艺术的平台,为专业文艺团队提供了一批进一步提升并搬上舞台的艺术创作素材,也培养了一批当地的民间艺人和文化骨干。
   (二)群众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近年来我们为繁荣群众文化事业做了积极努力,一是大力组建和扶持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目前,全州260个行政村和社区,共建立了168支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他们立足当地自编自创自演,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为当地村民演出,活跃了当地的群众文化生活,也为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培养了一批接班人。二是积极扶持民间艺术团。州县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都很重视民间艺术团的发展,特别是传承民间技艺、民间绝技并进行市场化动作的艺术团,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比如泸峰艺术团(传承上刀山下火海绝技)、大南茂民间艺术团(传承傈僳族多声部合唱和傈僳民间三大调),为他们创造对外展示和演出的机会。三是充分利用社会名人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努力探索民间文化的自我传承的途径。著名词作家陈哲先生出于对普米族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在兰坪他办了普米文化传承点,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普米族民间艺人,并在兰坪县城开办了一个以宣传、展示普米文化为主的土风茶楼,积极探索民族文化的传承、展示、弘扬并与市场相结合的路子。对此州县文化部门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予以积极地支持。四是活跃群众文化活动。仅2009年就开展广场文艺活动117场次,服务群众2万多人次,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州文艺辅导人员还精心编创了我州主体民族的广场舞蹈6套及健身操3套,准备下一步向全州各乡镇推广。
   (三)文化惠民活动大范围开展。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就是要通过一批具体文化福利项目,将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近年来我局进一步整合资源,开展送文艺下乡、农家书屋建设、“2131”农村免费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仅在2009年,全州文化部门就完成“2131”工程农村电影放映1351场,观众275782人次。开展“送文艺下乡”和礼仪性接待等各类文艺演出活动237场次、服务群众58200多人次,并为其他各类文艺活动和会议提供音响服务90场次。完成了43个价值86万的新增农家书屋建设工作。全州各级图书馆接待图书阅览、借阅和查阅人员41087人次,提供各类图书60119册次(电子阅览室全年累计投入使用1722小时,接待读者2010人次)。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从无到有,开创了良好工作局面。2007—2008年由州文化馆牵头,采访了全州四县傈僳族聚居区的傈僳族老艺人60余人次,其中高龄艺人20余人次,收集各类傈僳族民歌170余首,录音1170分钟,录相1068分钟,拍摄图片1600多张,形成了傈僳族民歌手稿87份,傈僳族民歌成品87份,傈僳族民歌成品音视歌曲130单曲(带唱词字幕),艺人小传42份,搜集傈僳族民间乐器14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650页的《傈僳族民歌集》,为我州科学化、规范化、永久化的开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奠定了基础。2009年,根据省文化厅《关于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要求,我们于三月中旬起作准备,上报了民族传统习俗、节庆等共计十一个项目。经专家审定,我州兰坪县白族传统音乐《民歌开益》,泸水县傈僳族传统礼仪与节庆“阔时节”、“澡塘歌会”三个项目入选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州非遗省级申报名录工作又取得了进一步的成果。
   (五)文化产业体系初具规模。截至2009年11月30日为止,全州文化市场共有经营单位 602户/家。其中:歌舞厅、卡拉OK厅 51户;音乐茶室 186户;音像制品(出租、零售、放映) 120户;台球 74户;电脑网吧 62户 1842台;电子游戏 10户 197台;打字复印 43户;电影放映 15户;图书报刊亭 18户;演出单位 5家;其他文化经营活动 18家;固定资产3539.43万元;从业人员 2800多人;2009年上缴税利210多万元。
   (六)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迈出新步伐,文化发展活力进一步焕发。2008年成功开展了州民族歌舞团新演员招录和领导班子的选聘工作,进一步理顺了体制,创新了能者上,庸者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达到了出人,出戏,出效益的目的。
    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情况看,近几年是我州文化建设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但是对照全州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对照时代潮流发展的需要,对照人民群众的需求,必须十分清醒地看到我州文化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不够协调。目前,对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还仅仅是低水平的保障,多渠道投入政策还不完善,投入结构不合理。尽管全州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但由于历史积存的问题多,缺口较大。突出表现在文化基础设施不足。目前我州标志性文化设施稀缺,还没有一个达到标准的博物馆、文化中心、艺术剧院等硬件设施,影响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不利于群众文化的开展。
   (二)城乡之间文化事业与时代要求不够同步。全州乡镇文化设施匮乏的现象仍然较多,建设任务艰巨,农村群众看戏难、看电影难、看书难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些地方基层文化事业机构,编制等问题尚未得到落实,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不健全、不稳定;国办文化与民办文化,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等方面均存在不够平衡问题,机关文化、街区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学校文化、农村文化等方面还急需引导,扶持和帮助。
   (三)文化事业发展与当前形势需要不够适应。一是现行文化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艺术院团闯市场的能力不足,文化软实力总体不强,机制不够健全,需要切实增强活力和竞争力;二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不相适应,在艺术创作、遗产保护、文化管理、文化经营、文化科技等一些门类缺少一批领军人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任务艰巨;三是文化服务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艺术创作生产方面不论数量还是质量,不论品种还是结构,都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需要进一步增加百姓喜闻乐见、广为流传的精品力作;四是对外文化交流的渠道还需要进一步拓宽,提升**形象,服务全州型跨越式发展大局还需要付出大量努力。
   (四)文化产业发展还不够成熟。一是缺乏一个统一组织、规划、协调、指导文化产业的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在目前文化资源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下,由于缺乏组织、协调、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处于半自发发展状况,文化产业难以做强做大;二是我州文化产业起步晚,市场化、规模化、科技化程度低,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落后,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尚未形成;三是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善,特别是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措施很少,即使是已有的一些优惠政策也得不到有效的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不理想,很难使大量的社会资源向文化产业流动;四是缺乏真正有竞争力、上规模、上水平的龙头文化企业,产业优势不明显,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文化遗产保护亟待加强。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在不断流失和消亡,由于缺少专项经费,众多文化资料和文物点难以得到及时抢救维修,散落在民间的文物不能实施征集保护,部分民族民间艺术、传统工艺制作和民风习俗无法传承和保护。
    三、“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思路和任务
  **“十一五”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努力做到:一是强化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实现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二是把握文化的传承、借鉴和改革创新的关系,保持文化的先进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三是正确把握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关系,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四是注重政府规划引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现**文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五是把握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与文化产业重点突破的关系,全面提升**文化发展水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继承与发扬**先进文化,为“十二五”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努力强化先进文化观念在**的培育、传播,使先进文化成为全州人民共同遵崇的规范,让**人创新、务实的文化特质,成为全州人民前进的源泉,成为奋发向上不竭的动力。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体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1.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建立新的文化管理体制。深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调控适度、运行有序、促进发展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政府要着重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市场监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职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规划在先,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理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在新形势下,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已成为驱动文化建设的两个轮子,相互促进,不可偏废。文化事业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3.完善政策、优化环境,鼓励民营力量发展文化产业。革除文化市场内部壁垒,优化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环境,激发民营企业公平参与文化市场竞争的热情。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培育一批民营龙头文化企业、民营高新文化企业,增强文化市场活力,提高文化企业竞争力。
  4.建立法制化的文化市场,创造良好的文化创作环境。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要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为繁荣**民族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全面繁荣文化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主干、以小城镇文化设施建设为中心点,覆盖全州的文化设施网络。一要整合州县资源,集中在六库及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城镇建设一批集艺术性、标志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大型文化基础设施,发挥中心城市的文化辐射功能。二要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布局上以小城镇文化设施建设为中心点,以点辐射面。加强中心点的图书馆、文化馆、活动中心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以中心点文化设施为载体,为周边区域提供文化服务,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农村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三要继续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及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力度,在现有基础继续拓展,力争实现全覆盖,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我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要继续加大州文化馆、州民族博物馆的项目申报力度,争取在十二五期间立项建设,彻底告别我州没有博物馆和州级达标文化馆的历史。
2.加强民族文化保护。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民族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艺术。加强文化遗址、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四)突出优势文化产业,打出**品牌
  1.做强重点优势文化产业,打出**品牌。歌舞演艺业、民族出版发行业、印刷业、艺术品经营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文化产业,是提高**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实力的核心力量。要充分依托我州现有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扶持、优先发展,做大做强重点优势文化产业,打出**品牌,是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2.发挥城镇文化产业领跑示范作用,带动提升全州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需要形成若干个具有文化带头作用的龙头城镇,通过增强这些城镇的文化功能,提高品位,增强吸引力,发挥文化的集聚与扩散作用,从而增强对周边地区文化发展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3.与传统产业融合,提高制造产品的附加值。传统制造业要与文化产业相融合,提升传统制造业产品的文化内涵,进而提高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我州制造业产品附加值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品的文化内涵不足,设计水平不高。所以**发展文化产业,要以文化内涵提升企业与产品品牌。
  4.实施文化产业“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发展战略,主动参与州外竞争。**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开放策略。要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 “走出去”的能力和实力。
  5.着力培育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区块。适应区域块状经济发展格局,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专业分工、辐射力强和具有规模优势、能够主导文化市场的文化产业区块。
    6.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以歌舞演艺、民族出版发行业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产业已有一定的基础,要借助产业和教学两大基地优势,整合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趁势而上,打造具有自主开发能力和自创品牌的制作主体,以绝佳的创意和一流的制作水平,树立民族文化品牌,力争在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市场上打响**品牌。

 

推荐访问:文化局 文化事业 二五 思路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