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贫困村调研报告

时间:2022-05-22 17:50:03 心得体会 浏览次数:
 

根据上级职业部门的工作安排,今年2月份以来,我们对全乡10个村民委的70余个贫困村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就贫困人口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了一些剖析,面对他们的生存状况,了解他们的贫困原因,就如何帮助他们摆脱贫困有一些思考。
    一、基本情况  

官寨乡民族特困村分布在10个村民委70个自然村,涉及3159户14748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居住环境多是山区,耕地面积少,大部分属于石漠化地,人均有粮320余公斤,人均纯收入680余元。安居工程:至2010年3月,有危房户1067户,杈叉房102户,篱笆房52户,茅草房10户。人畜饮水:无小水窖1244户,缺水3个月786户,吃水 3公里 以上1257户。基础设施建设:有67个自然村不通公路。素质教育:大学生23人,中专生92人,高中生168人,初中生1421人,小学生2920人,文盲10158人。产业发展:八角26亩,油桐1043亩,核桃988亩,经济林624亩,牛4288头,马945匹,羊4003只,猪7525头。  

二、贫困成因分析  

(一)生产条件差,生产方式落后。土地贫瘠,耕作层浅薄,种植业以种植玉米为主,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加之当地群众贫穷,农用物资不足,导致农作物产量较低,广种薄收。  

(二)由于受教育年限短,文化水平低,整体素质差。大坡脚村受过小学及初中教育人数4341人,占总人口的29.4%,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群众普遍存在复盲现象。文盲众多造成科技推广应用能力较弱。  

(三)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由于环境恶劣、建设条件差,特别是道路交通状况严重制约了民族聚居区的人流、物流,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居住环境、生存环境都比较差,缺医少药、缺教、缺水、缺粮的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出行难、读书难、看病难、学科技难,商品交易难,与外界交流难普遍存在。  

(四)产业单一,缺乏后续支撑,持续脱贫及发展后劲不足。由于经济基础起点低,少数民族群众无力发展其他产业,产业单一,基本上是粗放型的种养业,贫困状况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少数民族群众人均纯收入仍停留在600—695元每年的水平上。  

(五)科技意识淡薄,因灾因病致穷现象突出。一是由于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环境条件不具备,在种、养业方面抵制自然灾害能力非常脆弱,特别是在牲畜饲养方面,疫病防治能力差,因灾致贫现象突出;二是由于居住区缺医少药,群众看病就医难,因病返贫现象突出。  

三、着力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几点建议  

如何解决民族特困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问题,是扶贫开发部门、民族宗教部门的首要任务,搞好此项工作,是不断研究探讨的主要课题。新世纪、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有针对性的研究对策,创新工作机制,用切合实际的措施去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使之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1、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完全依靠贫困地区的自身力量是十分困难的,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才能在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前提下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一是资金投入要向贫困地区进行倾斜。长期以来,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靠的仅仅是国家和省、州扶贫开发部门。由于扶贫开发资金数额有限,仅能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困难。交通道路、水利设施、文教卫生等大型建设项目根本无法完成。因此,交通、水利、文教、卫生及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都要尽可能地将资金投入向贫困地区倾斜。二是要继续推行后盾单位对口扶持的成功经验,动员社会力量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三是要激发群众的投资热情,改变农民怕担风险、怕挫折的思想,转变他们的投入观念,特别是在水利设施上、发展种养业上要以政府引导、农民为投入主体。四是金融部门要大力支持,形成一种多渠道的、多元化的投入格局,确保政府的扶贫投入真正用在与贫困人口温饱脱贫息息相关的项目上。同时,还必须建立健全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管制度、措施,使扶贫资金实现最佳的产出效益。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改变交通的“盲肠”状态。要尽快使那些不通公路的地方将公路修通到村组,对已经将公路修通的地方也要继续加大对公路建设的投入,逐步提高公路的整体水平,以此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二是要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有条件修建水利工程设施的地方,要尽最大努力修建一定的水利工程设施,确保贫困地区大部分农田基本达到旱涝保收。同时要下大力对那些工程老化严重,设计标准偏低,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水利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强化农业命脉;要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民的基本生产条件。三是要着力加强通信事业建设。使农民能多渠道、及时快速的了解外界市场、商品信息,转变农民观念,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3、选准增收致富项目。要立足贫困地区山多、田少的资源特点大做文章,狠抓以山地开发为主的增收致富项目。目前,适合山地开发的有楠竹、经济林、药材林、食用菌等种植项目,有牲畜、家禽、肉牛、肉羊等养殖项目,对部分田土可以抓品种改良和高效经济作物种植。要充分利用政策、信息、市场等手段引导和调节贫困农民的市场选择,使农民的经济行为更加科学有效。每个贫困村、组可以根据各自的地域特点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立足市场,突出抓好1—2个主导产品,但不要面面俱到,否则难成规模特色,没有规模也就没有效益。在具体项目实施之前,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与周边地区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产销连结关系,降低农民生产开发的风险。
    4、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贫困地区而言,通过加大农村劳务输出力度,增加农民收入,快速摆脱贫困,比采用其它工程措施更为直接,也更为有效。在劳务输出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政府职能部门、培训机构、职介机构相结合的劳务输出体系,通过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逐步取代自发、松散的无序输出形式。组织人员进行劳务市场考察,建立劳务输出基地;组织监管培训教程,确保培训人员学有所成;对输出人员定期回访,搞信息反馈,协助搞好劳动保障和权益保护等法律法规宣传和提供法律服务。
    5、提高自身素质。近年来桃源县在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的基础上,也动员各方面力量有针对性地实施了救济式扶贫。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生活贫困状况的缓解作用,特别是灾年,保证灾民顺利地渡过了难关,对农村的一些贫困户来说,这种方式扶贫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但是从根本上看,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要使贫困群众通过扶贫,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贫困,必须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要摸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贫困户予以扶持,对症下药,培养贫困户的自身“造血”功能,使其通过扶贫掌握种养业基本技能和科技致富本领,培育和蓄积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一是要切实转变农业的思想观念,引导农民从传统的小农思想束缚中摆脱出来,投入到大市场中去,使他们自觉地想致富、去致富。二是要加强技术培训。县、乡、村各级都要制定培训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力争1—2年内使每个农民都掌握1—2门以上的致富实用技术。三是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宣传。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印发技术资料等,向农民广泛宣传新品种、新技术和致富信息,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种养水平。四是积极帮助农民搞好服务。县、乡两级和有关部门,不仅要搞好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物资服务,还要搞好销售服务、加工服务,提高生产效益,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推荐访问:少数民族 调研报告 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