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发区平台建设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05-30 19:20:03 心得体会 浏览次数:

关于开发区平台建设的调研报告

  按照区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区重点课题调研工作的通知,结合全区深入开展“找差距、促发展、谋振兴、加快‘宜居宜游宜兴业’现代化山水型新城区建设”大讨论活动的总体要求,开发区平台建设调研组对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我们研究分析了经济开发区建设进程和区乡一体运行机制,认真查找开发区在功能定位、项目承载、基础建设、招商引资、管理服务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得出了促进开发区增强活力、更好发挥平台作用的措施和办法。下面,就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经济开发区基本情况
长春XX经济开发区是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2003年6月成立的省级开发区。开发区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是长春市确定的“双心、两翼、多组团”,构筑新长春、建设繁荣新长春总体规划的重点发展区域,也是XX区“四大组团”发展的重要组团之一。地处长春半小时经济圈内,是长春发展空间最大,人口密度最小、资源最丰富、生态环境最好、开发潜力最大的新工业城区。
 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3年~2005年,起步阶段。经济发展良好,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初步搭建起了0.8平方公里的发展框架。2005年,区内入驻企业达1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3.5亿元,财政收入600万元。第二阶段是2006年~2008年,发展阶段。2006与2007两年,经济发展迅速,区内入驻企业达45家,工业总产值11.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12.1亿元,财政收入4585万元,开发建设面积达2.9平方公里。2007年以后,开发区进驻企业明显减少,开发区陷入了区内无企业、建设无空间、发展无资金的停滞状态。第三阶段是2009年至今,攻坚阶段。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为开发区新一轮大发展提供了机遇。开发区乘势而上,明确提出了“四园一平台”的奋斗目标,集中力量、扎实推进,到2009年末,建设面积已达3平方公里,北部的高薪技术园区、鹿特色产业园区和中部的洁净工业园区已经初步形成,驻区工业企业已达66户,总投资已达70亿,其中:超亿元项目11个,超5000万元项目21个,工业项目30个,基础设施项目6个,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3亿。开发区发展步入快车道。
目前,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财政税收、基础设施建设、机制体制改革等各项工作高效协调运转,初步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局面。
1、开发区的集聚效应明显上升。
经过几年的发展和积累,XX经济开发区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和坚实的基础。目前,开发区共引进合同项目35个,总投资75亿元人民币,实际进资已经达33亿元人民币。竣工投产项目13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户,基本形成了以生物医药、电控设备、鹿产品及食品加工以及家具服装为主要行业的工业结构。
2、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形成雏形,平台作用逐步呈现。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的方针,以建设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标准一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区为目标,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区以来,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亿多元,已使3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水、电、气、热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达到“七通一平”条件,可基本满足各类项目建设的需要。
3、开发区形成了比较有利的外部环境,支持力度明显提高。
通过几年的努力,开发区的对外影响力和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力明显提升,社会关注度明显增强。
4、开发区经济增长明显加快,后劲逐步加强。
2009年,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75亿元,同2003年4768万元比翻了5番,年平均增长73 %;一般预算全口财政收入完成1亿元,同2003年218万元比翻了6番,年平均增长6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亿元,6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年平均增长76%。
5、机制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委组织部和区人事劳动局的支持下,经济开发区的机制体制试验田工作全面启动。开发区(双营乡)结合自身实际,本着精简、高效、相对分离的原则,实行区乡合一的管理模式;按照职责分明、制度健全、办事快捷的原则,设立了“六局一办”内设机构;打破了人员身份界限,实行了全员聘用,建立了干部能出,能上能下、能奖能罚的高效灵活的用人机制;实施了目标化、绩效化、制度化考核机制的改革,制定下发了23个管理制度。通过改革,机关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区乡合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开发区存在的差距与不足
 (一)定位不够准确。
目前,在全区经济、城市发展战略特别是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经济开发区功能定位和各种发展要素的聚集等问题一直未能妥善解决好。影响了开发区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领军者及把开发区看作XX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和财源增长的主要动力区的功能定位。
 (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滞后,土地储备不足,影响长远布局和项目落地。
由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由开发区自身承担,虽然多年来开发区投入大量财力进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五路一桥”的路网框架,基本满足了项目入驻的需求,但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供水、供电、供暖等基础配套设施滞后,影响了开发区的形象和招商项目进驻速度。此外,土地问题也是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瓶颈问题,虽然区国土资源管理分局给予了开发区很大的支持,但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现有的土地除了建成区、村屯、道路、绿地,剩下的都是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按照开发区未来10年发展规划,亟须通过用地规划调整和土地修编来解决。
(三)开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宽,制约开发区长期发展。
开发区的建设资金大部分是由银行贷款和外部资金(入驻企业先行垫付一部分)支持,2008年以后,开发区步入了付息高峰,用于可支配建设的的资金不断减少,开发区面临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2009年,开发区成立了投资发展公司,但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能力有限,很难在短期内筹措更多的资金满足建设需求。加上土地征用储备、重大项目和农副产品项目补贴等支出,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投入。
(四)原有的招商引资方式方法不灵活,宣传不到位,项目引进困难。
面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外迁的有利时机,北部、西部的一些开发区都在摩拳擦掌,都想取得承接南资、南企、南智北移的主动权,为能使我们抢得先机,把握主动,确保在激烈地招商引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我们在主题招商、专项招商、网上招商和叩门招商等传统招商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我区的新的招商方式。
(五)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不到位,对外推介缺少吸引力。
开发区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与兄弟县市相比,缺乏竞争力。就拿与九台市相比为例,在土地价格上:我区土地挂牌价为204元/㎡,成本136元/㎡,九台市土地挂牌价为144元/㎡,成本96元/㎡;在税收政策上:九台市入驻企业缴纳的税金地方留成部分三年内全部返还给入驻企业,具体构成是增值税为25%,营业税为100%,所得税为40%,而我区则是增值税为5%,营业税为20%,所得税为12%。
(六)落地项目质量差,投资不到位,影响长期发展和效益。
开发区一些入驻企业由于资金短缺或市场竞争力弱等诸多因素影响,出现了占地多、贡献少、停产、闲置厂房等情况,大大降低了开发区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严重影响了开发区的发展。
(七)开发区对项目服务不到位,缺少体系建设。
开发区在项目洽谈、审批、建设和运营上缺少一套完善运营机制,在项目建设后续服务上缺乏科学管理,有些工作人员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
三、今后工作的意见及主要措施
目前,正值经济开发区一轮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工作机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充分发挥省级开发区的品牌优势,突出抓好“功能定位、招商引资、项目推进、财源建设、新区拓展、提升形象”等几个方面的工作,努力将开发区建设成为产业突出、功能完备、管理高效、服务优质、资源节约、社会和谐的新型工业化园区。
(一)准确定位开发区的功能和作用
从一些发展迅猛的外地开发区的成功经验来看,当地政府都是把园区发展作为提升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任务来抓。XX经济开发区要想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区委、区政府要高度重视经济开发区建设,除了加强对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指导和协调,还要给予相应的扶持和优惠待遇。确保开发区发展建设成为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区、招商引资的主体区、巨商名企的聚集区、全区财源增长的主要动力区和城市建设的亮点区,使开发区真正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领军者。
(二)加快园区资源整合,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力
    一是要实施开发区规划拓展。经过五年的发展,开发区起步区3.5平方公里已基本建成,当前项目入驻势必向西发展,因此必须要对起步区西侧区域做好详细规划,同时做好园区外的规划设计,现在已经委托天津大学在做规划设计,并已把第一笔设计费用支付给天大,保证项目入区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特别是要加强与规划设计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进一步完善开发区提升发展规划、双营乡总体规划、双营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村屯规划编制,加大控规编制力度,达到控规全覆盖。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编制鲁家、大营、新胜三个村的中心村规划和“净月南湖”周边项目建设规划。同时,利用长清公路整治拆迁的良好契机,加强域内违建的处置力度,实现良性发展。
二是要加快园区资源整合步伐。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将工业园区的优势资源进行统一整合,实现政策资源、规划建设资源、招商资源、基础资源等多方面的有效利用,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增强开发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全面提升开发区在全省省级经济开发区的位次。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首先,根据开发区发展需要,精心组织,全力配合,确保完成总投资2800万元的供水厂建设工程;总投资4800万元的延寿路连接工程;投资1100万元的延寿桥建设工程;投资2600万元的北环路连接工程;投资1080万元的小营子河治理工程;投资420万元的通讯网络管道工程和投资320万元的回族清真寺工程。其次,对区内新修主要道路进行路面整修以及绿化、美化、亮化改造,进一步提升园区的环境水平。另外,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为开发区配套的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在开发区经济中的比重,促进开发区协调发展。年内争取建设开发区医院、一乡一体学校和部分综合配套住宅开发,解决入区企业员工住宅困难,进一步提高园区的承载力。
(三)积极扩展资金来源,确保开发区实现健康发展   
一是要强化税收征管意识,挖掘财政增收潜力。首先继续推行包保征税的办法。随时了解税收进度,协调解决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做好税源变化的定性定量分析;同时对在建项目和建成企业工程实行税收审查制,避免企业、村居、建筑施工单位等各个领域的税源外流。其次广开财源。重点是做好对税源企业的跟踪服务,防止税源流失;积极的拓展和引导外部税源入住开发区,增加税源;全力以赴不断培植开发区的后续财源,引导规模企业上市。再次强化法制监督、建设监督和审计监督。聘请了专业法律顾问为开发区经济活动开展法律监督;聘请建筑审计部门对政府投资的工程和项目进行全程跟踪审查;对开发区的整体经济行为聘请审计部门进行责任监督。同时,严格党委会审批程序,有效控制财政支出,杜绝隐性浪费,实现良性发展。
二是要加大对开发区实行一定的财税优惠政策。凡新划入开发区的企业按属地管理原则,归开发区管理,在开发区内申报纳税;开发区内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除按规定上缴区属部分外,全部返还开发区财政;开发区内所有企事业单位及在区内承揽各项工程的企业税收和各种专项收入全部归开发区;设立开发区土地经营收入专户,凡在开发区域内经批准通过长春市土地收购储备交易中心招、拍、挂出让土地取得的收入,进入长春市土地收购储备交易中心资金管理渠道后,全部进入开发区专户。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求大项目招引实现新突破
    一是从源头上把好项目质量关。下大力气招引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高、项目产出高和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三高一强”项目,提高开发区的软实力。在这方面,除了致力于开发区建成投产的一心药业、卫尔赛药业、修正药业和长双鹿业的扩能续建,保证投产达产的基础上扩大投资,增加产能。此外,招商引资重点要侧重于对国内外研发机构和具有独立自主产权能力等项目,以及投资亿元以上较大项目的引进与建设上,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挖掘大项目信息源,进一步扩大项目储备库。年内要全力推进吉林铸诚工业园、香港新华休闲产业园、轻轨交通建设项目、香港工业园、深圳华烨集团LED照明灯、长春禾甜糖业、金冠超高压电气、长春汽车物流园区、华港药业、鹿城花园、大力集团纳米材料深加工、百合家具等投资超3000万元的大项目引进和建设步伐,力争年内建成一批、落地一批、储备一批重点项目。
    二是进一步拓宽域外招商领域。要紧紧抓住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重点开展产业转移招商,同时,利用驻外机构和各地商会进行港、澳、台主阵地招商,不断加强对跨国公司的产业优势、转移趋势及全球战略布局的研究,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重点包装5--10个符合发展方向的大项目进行推介招商;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外商投资企业的注册率、出资率、开工率和增资率。
三是进一步加大省内招商力度。进一步加强与省市经济技术合作局、贸促会、工商联、药监局,省市行业协会等中介部门的联系沟通,重点瞄准省内100强和长春市100强等知名企业,采取登门拜访等多种方式加大“退二进三”企业的招商力度。积极做好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上下游配套项目的引进,以开发区的土地、劳动力、基础设施优势作为吸引力,确保年内引进更多的投资过亿元的国字号企业,实现内外资双轮驱动,并驾齐驱。
    四是紧紧依托产业链条招商。首先,围绕已形成规模的医药、电器、食品和服装等开发区主导产业,吸引一批上下游产品和企业跟进配套,做好前延后伸的文章,着力引进一批配套企业和产品,努力放大主导产业的集群效应。其次,积极促进区内企业增资扩股、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
五要做好形象宣传。对内要成立专门组织,选派得力人员,办好开发区网站、《开发区简报》,及时快捷准确反映开发区工作动态,做到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对外要利用省市区举办的各项招商活动的有力契机,利用开发区赴外地组建招商网络的有效载体,利用省市各大新闻媒体,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把我们的优势条件和好的项目完全展示出来,力求收到实效。
(五)积极开展优质服务,强势推进项目建设
    一是要加速签约项目开工建设。积极做好已签约的吉林铸成工业园、香港新华休闲产业园、华港药业、百合家具、香港工业园等项目选址规划、图纸审核、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运用各种有效方法,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新开工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对超过协议约定期限迟迟不开工的项目,采取办法迅速收回土地使用权。
    二是要加快在建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管委会、施工单位、引资单位及帮包领导“四位一体”的项目推进服务体系,以优质的服务确保项目快速推进。重点抓好屹峰集团项目整合、30万套木门续建、鹤年堂投产、邦友士续建、电瓶车重组、修正药业达产等项目的建设进度,确保按计划建成投产。
    三是要加快建成项目投产步伐。超前做好企业投产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重点开展招工、培训活动,坚持劳动保障事务所引进一批、企业吸引一批、职业学校推荐一批等招工方式,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坚持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主动了解、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问题,热心帮助企业发展,促使已经落地的投产项目尽快步入正规。
    四是加强项目清理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对占地多、贡献少、停产企业、闲置厂房进行嫁接、改造,对达不到投资强度的企业,限期达到投资额或限期收回土地。积极引导企业在原有的厂区内增加投资进行新厂房建设,扩大生产规模,大力提高土地利用率。要科学配套基础设施,实现水、电、汽、污水治理等设施资源的充分和节约利用。
五是要努力构建精干高效团队。按照“学习型、服务型、廉洁型、和谐型”机关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机关干部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大局意识,主动打造融资、中介、法律、技术、人才服务平台,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和谐的环境。同时,进一步完善各项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全面培养务实干事的干部队伍。
   (六)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开发区的支持力度
开发区要发展,不仅需要自身的戮力拼搏,更需要区委区政府及区直各大分局的大力支持。在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方面,希望区直、驻区有关部门要按照开发区总体规划的要求,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支持开发区搞好道路、供水、供电、供暖、排水、电讯、燃气等市政设施建设、改造和维护。在建设资金方面,希望区委、区政府要加大对开发区的支持力度,在不违反法规和政策的情况下,协调区财政局对开发区投资发展公司的融资给予担保,重点支持开发区的建设,对于所担保的款项开发区财政每年将从税收中按比例逐年偿还。在建设用地方面,希望区委区政府要将省市下达的工业用地计划指标要向开发区倾斜,凡开发区大项目用地指标要优先安排、优先申报。尽快将开发区内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土地调整为建设用地,及时协调土地部门将区内一般农田调整为建设用地,以满足园区建设和项目入住的需要。在发展环境方面,希望环保部门在坚持大原则情况下取消不必要的检查、评比和收费。

 

 

 

推荐访问:调研报告 开发区 建设 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