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务局十一五期间水利建设工作总结

时间:2022-05-22 18:10:03 工作总结 浏览次数:

**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水能蕴藏量30万千瓦,水资源储量17.5亿立方米,“十一五”期间,在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小型水利遍地开花,截止2010年6月,全县累计投资4.6亿余元,累计建成各类蓄水工程44285余件,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52座,小塘坝111座,引水工程535件,提水工程136件,小水窖43367余口,堤防长度54.8km。蓄水6147万立方米,年供水1048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3.45万亩,农村饮水安全达标人口23.46万人。有效灌溉率达到50%以上,初步形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防洪除涝抗旱减灾体系和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有力地推进了**水利事业的发展进程。

一、水利建设简要回顾

1、资金投入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县面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投入资金30863.145万元(不含农村水电和大江大河投入),其中:政府投资21948.63万元,其他投资4614.115万元,群众投入4331.78万元。各地在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补助资金的推动作用下,积极从多渠道、多部门筹集水利建设资金,使各项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极大地提高和改善了项目区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条件。

2、水利工程建设情况

“十一五”期间,完成工程件数22474件,完成综合工程量1323.18m3,累计投劳1810.97万工日,修复水毁122件,疏浚河道17.95公里,新建水窖7656个,其他各类水利工程5388件。

3、效益情况

   “十一五”期间,完成工程件数22474件,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1.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0.19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2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6.36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8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6.9平方公里,新增农村饮水安全达标人口6.1万人。

二、“十一五”期间水利建设的主要成绩

一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加快。2006年以来,我县病险水库争列国家建设规划和计划项目最多的时期。2006~2009年,完成东风(中型)水库和大堵、额则、过山洞、大冲等6座小(一)型病险水库建设,投资5000余万元;目前已开工建设的病险小(一)水库有小石山水库。

二是重点项目储备有较大突破。只有大项目才能促大发展,只有优质的项目储备才能争取国家的投资机遇。我县采取“先注入后退出,再注入再退出”的创新工作方式,现已完成6项重点项目的储备:小跑午引水工程现已完成可研报告及初步设计工作;小务龙小(一)型水库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市级审查;小黑河水库扩建(中型)工程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工作;子午河河道治理工程建设一期工程已完工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已接近尾声;金马河、二允河、五洛河已完成规划报告编制;**灌区、彩云灌区、大同灌区已完成可研报告编制及初步设计。

三是农村人饮解困工程成效显著。十多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加大力度解决和改善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累计解决了10.86万人和6.94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特别是2007年以来,农村安全饮水相继投入建设,累计投资3150万元,使缺水地区农村人口饮水困难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四是农村小水窖工程发挥重要效益。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大力发展山区小水窖为重点的山区水利建设,全县自1986始建小水窖以来,共建成小水窖48000余件(仅龙庆乡建小水窖就达19132件),2006年-2010年,建成小水窖7656个,切实改善了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缺水地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

五是水利设施综合效益凸现成效。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利已不在是传统的“部门型”、“工程型”的农田水利,已发展成为“资源型”、“社会型”的现代水利。一九九七年以来,累计投资5000余万元实施了通玄公园、凤凰谷景区女儿湖、凤凰谷瀑布、菌子山景区人工湖、大同工业园区供水、矣腊工业园区供水工程等非农水利设施建设,为促进我县人与自然和谐及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六是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日益规范化、程序化。随着政府投资力度的加大,对工程建设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一五”以来,我县严格《招投标法》有关规范,坚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实行“四制”,即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并且,由**县财政局、审计局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审计。因此对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不论是前期规划、设计及其方案的审批和招投标,还是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甚至项目竣工后的竣工验收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项目管理日益程序化、规范化。

三、采取措施

1.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十一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县坚持把各项水利工作置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去谋划,通过与全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建设、工业规划发展等结合起来,深入分析,科学规划,正确处理了山区与坝区、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把水资源开发利用、病险水库除险、水土流失治理、农业节水灌溉、农村人饮解困、城市景观建设等有机结合,统筹兼顾,有力地促进了水利建设的全面快速发展。

2.创新机制,增加投入。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的关键是要增加投入,而增加投入决不是简单的等、靠、要。“十一五”期间,我县紧紧抓住中央加大人畜饮水解困、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力度,在思路上领先一步,行动上加快一拍,方法上创新一点,多方面争取支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水价改革力度和水资源费征收力度,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转换观念,努力拓宽水利筹资渠道,继续采取或融资、或贷款、或进行小型水利工程的租赁、拍卖、转让以及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加大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各级财政在增加对水利建设投入的同时,把农田水利建设纳入了“一事一议”范畴,严格按“一事一议”的规定和程序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使农田水利建设获得新的发展生机。“十一五”期间,我县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注重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减负与发展的关系。通过宣传教育和典型示范使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到,农田水利建设既是农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实现增收的过程,也是逐步减轻负担的过程。二是处理好民主决策与加强领导的关系,一方面引导基层干部广泛发扬民主,学会用民主的方法组织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不搞强迫命令;另一方面又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控制规模,突出重点,避免了无序建设。农村税费改革后,逐步取消劳动积累工制度,严禁以资代劳,使农田水利投入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资金筹措上按照“以国家投资为主体,社会集资为补充,农民群众自办为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水利投入机制的要求,在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投入的同时,充分结合自己的实际,想方设法增加投入,进一步加大了本级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扶贫贷款或其它贷款,千方百计落实配套资金,抓好项目和投资落实,管好用好资金,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小型水利建设,大胆探索调动农民投入新机制,整合各部门的水利投资,形成专项资金打捆使用,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各记其功的办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资金使用综合效益。

3.落实责任,狠抓工程质量。水利工程质量是水利建设的生命,没有优良的工程质量,就无法保证工程效益的长久发挥,就会损害老百姓的利益。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切实抓好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的关键。重点项目的设计成果和图纸,严格按规程操作,确保设计质量,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解决前期工作深度不够、质量不高、轻重不分等问题。同时加强工程建设中的质量管理,加大工程建设的监管力度,对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项目严格按“四制”要求,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质量终身负责制,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层层把关、责任到人,水务局长为全县水利工程建设技术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副局长为直接责任人,乡(镇)长为行政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水务所长为主要技术责任人。工程建设完工后,经检查验收,若质量不合格,坚决从严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确保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成效。

4.积极做好宣传报导工作。在工程建设中,我县不断总结经验,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事例及时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报导,综合评比表彰,极大地鼓舞和提高了我县群众大干水利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人民的兴水意识和环保意识,增强了紧迫感,确保了所制定的措施落到实处。在加强舆论宣传的同时,严格按《统计法》规定做好统计工作,定期准确地对工程项目开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反馈情况,让领导随时了解工程建设进展情况,使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5.健全制度,严格资金管理。农田水利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村苦、农民穷、农业落后,水利建设资金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经费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我县努力健全制度,强化资金管理,县级对水利资金设专帐、专户、专储统一管理,严格实行报帐制,对每件工程的设计预算和竣工结算经费公布于众,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在资金审计上,要求工程验收必须有工程审计报告,从严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国家投资的安全高效。

四、经验与体会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兴水为民是发展水利事业的根本宗旨。根据这一宗旨,我县在水利建设中提出了“便民兴水”“兴水利民”、“发展兴水”的要求。在兴水过程中又提出了建设“人水和谐”“人水相亲”水环境建设理念。在发展水利事为中,强调了水利建设、水利经济、水利文化的协调发展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些都是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第二,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念。解决我县水的各种问题,要靠水利事业的发展。纵观全县水利建设各个发展阶段所取得的成就,生产力水平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观念的更新都促进了水利的健康发展。水利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进步和自身地位的提升。进入“十一五”以来,全县的水利建设更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即加强水利建设的规划、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水环境治理和保护,从传统水利向环境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阶段,水利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第三,转变观念,多渠道筹措资金,才能加快发展。“十一五”水利建设中,摒弃了水利单一靠政府投资的观念。城市水利要求将截污、蓄水、观赏及周边开发建设融为一体,标准高,投资大,仅靠政府投入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解决的,必须转变观念,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的筹措、运作方式,加快发展,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解决水利建设投资不足,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状况,我们结合河道周边开发建设多方筹集资金,逐步形成了以政府、集体、贷款及民营资本等多渠道融资的多元化投资建设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多方位筹措资金,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加快了水环境整治工作的步伐。

第四,学习与借鉴并重,才能加快城乡水利的建设步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城乡水利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其自身的特点。近几年,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引进了先进的治水理念。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借鉴其它地区的做法,结合本地区城市环境特点,突出了景观和生态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县的农田水利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田灌排设施薄弱,普遍存在工程不配套、建设标准低等问题,导致农村水利工程总体上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降;二是自然灾害频繁,截至目前,全县蓄水3080万m3,较多年平均偏少39.9%,全县受旱面积19.56万亩,干枯9.975万亩,重旱13.395万亩,轻旱2.19万亩,造成4.2万人,2.1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三是水土流失、水污染等问题突出,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四是投资体制不健全,投入严重不足,加之工程产权不清,造成了小型水利工程经营管理不善、工程效益衰减等问题;五是河道、城市防洪标准低,抗灾能力弱;六是前期工作经费十分短缺,中小型水利项目争取难,使我们在争项目抢抓投资机遇方面显得非常被动;七是饮水不安全人口多,解困工作任务繁重。目前全县仍有9.6万余人饮水不安全,且这部分人口大多分布在经济落后,水源条件差的地方,解决这部分群众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任重而道远。

六、“十二五”工作计划

“十二五”期间,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力争项目、狠抓建设、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思想,力求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狠抓落实,务求实效,以高质量、高标准积极完成各项工程建设,计划解决人饮困难11万人,新建小(一)型水库5座,水库改扩建2座,建引水工程1件,小(一)型除险加固3件,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33件,灌区建设11件,河道治理41.3km,小流域治理146km2,计划总投资112350万元。完成各项重点工程如下。

1、抓住机遇,争取上级支持,力争新建2万件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做好小黑河水库扩建工程,新建小跑午引水工程,小务龙水库3件骨干水源点立项建设工作。

2、新建天生桥小(一)型水库。总库容280万m3,计划投资3800万元。

3、新建山白小(一)型水库。设计库容180万m3,总投资220万元。

4、新建阿宜格小(一)型水库。设计库容180万m3,计划投资1600万元。

5、普朝水库扩建工程。库容从35万m3增至105万m3,总投资840万元。

6、新建马背冲水库。小(二)型,总库容150万m3,可供水量120万m3,计划投资3500万元,计划2014年开工,2015年完工。

7、**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1万人饮水安全,总投资6000万元。

8、全县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33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总投资8250万元。

9、灌区建设。包括丹凤、斗坞、永安、官庄、足法、槟榔、大同、设里、龙甸、段家河、石洞灌区建设,灌溉面积27万亩,总投资27000万元。

10、河道治理。包括金马河、设里河、通源河、二允河、西关河、五洛河、北门小河、石洞河河道治理41.3km。总投资24000万元。

11、小流域治理。包括石洞河、色从、空山河、南岩、乐泥河、扯乐小流域治理,治理面积146km2,总投资1460万元。

推荐访问:水务局 水利建设 十一五 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