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警务论文-论社区警务

时间:2021-07-01 10:08:09 教学资源 浏览次数:

篇一:警务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

题 目

学 院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九月二十 日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专注于原创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所有定制的文档均享受免费论文修改服务,具体价格信息联系,同时也提供对应的论文答辩辅导。

二、论文参考题目

警务硕士毕业论文

农村警务模式研究

警务经济理论初探

中国社区警务实践研究

城市社区警务建设的实践思考

刑事政策视角下的社区警务预防工作研究

刍议新时期和谐社会背景下的警务创新

中国警务机制改革研究

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危机警务研究

中山社区警务建设研究

社区警务改革中的警察组织变革初探

警务人员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

基于工作满意度分析的基层警务人员激励机制研究

地方政府治理进程中的警务机制改革研究

和谐发展视角下的潍坊市农村社区警务建设研究

从东莞市社区警务建设现状看中国社区警务建设模式的创新

交警系统服务型警务模式构建研究

医疗警务室规范机制初探

我国警务改革动因研究

我国地方公安机关警务改革问题研究

清末民初黑龙江省警务研究

智慧警务:物联网时代下自组织化情报导向警务研究

警务战略规划比较研究

警务化管理与公安高校学生的个性发展

福建公安机关警务改革的模式选择研究

论犯罪防控视野中的警务情报

泰安市农村社区警务建设与问题研究

高校社区警务建设研究

昆明市社区警务工作居民满意度研究

我国警务信息公开的问题研究

广州现代社区警务机制建设研究

基于工作流的警务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层警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娄底市社区警务建设研究

论我国社区警务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昆明市社区警务建设模式研究

上海公安社区警务机制的探索与发展研究

阿富汗警务改革研究

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苏州市回应型警务建设研究 重庆警务改革的反思

警务改革视角下的基层派出所出路探寻研究

当前社会形势下服务型警务制度构建研究

警务战略研究

社区警务机制建设研究

我国社区警务建设研究

辽宁警察警务实战技能培训现状及改进对策

社会转型期公安机关警务改革创新研究

信息化条件下现代警务机制创新研究

论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警务改革

基于SARA问题解决模式开展社区警务探析

校园暴力视野下的校园警务

群众路线视角下的社区警务改革

试论呼和浩特市社区警务建设现状与完善

共同体精神视角下的社区警务建设研究

现阶段我国社区警务建设初探

深圳市警务人员工作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关系研究 转型时期我国公众参与警务模式的法律制度研究 农村社区警务室建设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渝北区警务工作项目化管理的研究

论社区犯罪治理

论转型背景下的中国警务公开

社区警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警务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论我国危机警务战略的制度构建

连云港市现代社区警务建设研究

中国地方警务机构参与国际警务合作的实践与探索 扬州市建成小区社区警务管理研究

上海市社区警务中的警民沟通研究

临沂联通移动警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移动警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城市社区警务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公共安全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中外社区警务发展评价 刑警学院警务化管理评价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 广州市社区警务建设研究

构建警务公开制度的思考

城市社区警务防控体系研究

我国警察教育应对世界警务革命的对策研究

警务公开制度研究

警务危机情境下公安机关沟通模式研究

论警务督察制度的完善

公安警务调度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和谐社会视野下社区警务构建研究

基层公安民警警务信息系统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长沙市社区警务民力资源拓展研究

社区警务建设研究

警务信息化系统中云存储平台的设计和实现 转型期城市社区警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YZ市警务公开研究

警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公安院校学生警务化管理研究

论公安警务管理

论警务文员的职业责任

警务人员工作特征、社会支持与工作倦怠关系研究 天津市社区警务

基于WAP技术的公安移动警务系统

应急警务研究

问题任务化警务工作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论社区警务与犯罪防控

清代社会治安管理对新时期社区警务工作的启示 社区警务建设的现实困境研究

社区警务管理体制研究

惠城区公安分局派出所警务改革研究

面向新型城镇化的服务型警务构建

无缝隙服务视角下的社区警务研究

“整体政府”理论视角下我国警务改革研究 长沙市社区警务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公用3G网的移动警务系统研究与开发

浅析警务督察在预防公安民警渎职侵权犯罪中的作用 社区化对湖南警务改革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公安派出所警务改革研究

篇二:社区警务与传统法律文化

引 论

社区警务这一现代西方第四次警务革命的产物,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以来,风靡全球警界,对各国警务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八十年代,其理念和方式才“舶入”我国。近年来,它与我国公安工作的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其实施的效果势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无论是警界还是研究治安工作的学者,对社区警务“趋之若骛”也就在情理之中,笔者也自然不敢免俗。在众多研究社区警务问题的著述中,也有少量着眼于社区警务起源问题的研究。有的从西方国家警务历史中探求社区警务的起源和发展,有的则认为社区警务应该起源于我国古代:认为从我国古代法律思想家的著述和古代封建国家维持社会治安的某些制度和做法也可以探询到今天社区警务的某些痕迹,从而认为我国早就存在着社区警务的制度及其实施。寻根求源自然有助于加深对一个问题的理解,但寻根求源应首先立足于问题的内涵和实质,而不能在茫茫史海中简单地牵强附会。有关社区警务的起源应该不是难解的问题,“自西方舶入”应该是大家的共识。但让其很好地植根于我国,为维护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服务,自然不能脱离与中国社会、文化的融合,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区警务。笔者也正式基于这样的理念,希冀探求社区警务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某种联系,从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精华,为建立新型的社区警务制度提供借鉴。

一、社区警务

(一)社区警务

1.社区警务的内涵

“社区警务”是西方警学界使用的一个专门术语,其英文为。自出现至今不过二十余年时间,80年代初传入我国。近年来,这一提法在我国使用频率颇高,有关社区警务的理论探讨呈百花竞放之势,并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依笔者看来,目前的诸多著述中。有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尚显得较为含混,即何谓“社区警务”的问题。显而易见,研究社区警务如果不能对其内涵与外延进行准确界定,则这一研究就可能因缺乏确定统一的逻辑起点而陷入模糊、混乱的境地①。

综合各种理论观点可以发现,目前关于社区警务内涵的界定,基本可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把社区警务定位为一种“警察哲学”,或一种警务“理念”。该观点出于英国警务改革家安德逊(Anderson),其意涵较为抽象,包容面较为宽泛。第二层次,把社区警务描述为一种“警务战略”②。所谓战略,指涉及全局性问题的重大谋划,是贯穿于一个系统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所有决策中的指导思想。战略意义上的社区警务,实质上就是倡导一种以社①

②李忠信:《中国社区警务研究》群众出版社1999年出版 新华社2006年10月8日电文《公安部决定在全国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

区为导向、以服务为导向、以治本为导向的警务楼态。其特征是警察形象柔性化、警民关系伙伴化、警务工作社会化、治安对象前置化。

(二)社区警务的定义

社区警务是20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世界第四次警务革命的成果。在几十年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各国历史背景、基本国情与警察实践的强烈反差,再加上不同的国民文化心理因素,对社区警务的认识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以下是繁多定义中有代表性的几条:

1.美国休斯敦警察局的定义

社区警务是存在于警方和社区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旨在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问题。实际上,其本质就是警方对社区认识的改变。传统的与社区隔离的警务战略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不能有效地控制犯罪。而社区警务在警方和社区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盟,目的是通过双方的努力,创造更美好的邻里生活。

2.英国社区警务的旗手安德逊的定义

安德逊以“社区警务树”来阐明社区警务的本意。其画面是一棵大树。树干是警察机关,树枝、树叶、果实是警察机关中的各个部门与警种。树下的土壤是社区。大树根扎在教堂、、工厂、企业之中。社区警务树体现了下列基本关系:(1)警务的成效依赖社会(社区)。(2)社会(社区)是打击与抑制犯罪的主体,也是警察建设的主要源泉。

(3)所有警察工作,包括巡逻、刑事侦查、交通管理,都离不开社区。

3.英国莱斯特大学麦克金的定义

麦克金认为,社区警务的形式是以社区为警察工作的重点。社区警务的本质是理性化即在警务现代化之后按照时间、地点的具体情况,灵活地、理性地决定警务工作。

4.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的定义

社区警务是欧美各国警察自20世纪30年代所兴起的一种警务改革方式。它的核心是理性化,即在警务装备现代化之后,面对日益增长的犯罪而进行的返朴归真,追求传统的改革。它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古罗马的太兴保甲制,古不列颠的自我警务制。它的基本理论是产生犯罪的根源在社会,抑制犯罪的根本力量也在社会。它的基本方法是警察与社会建立密切联系,通过双方的努力,再造社会和谐。它的工作范围是以地区自治为主导,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它的工作目的不单纯地指向犯罪,而是整个社会与广义的安定与安宁。

因此,社区警务不能理解为一定区域内的警察工作,不能理解为在某一特定人群所进行的警察工作,更不能理解为某一种由公众参与的预防犯罪的方法。社区警务不是一种方法,不是一种警务方式,而是一种理念,一种警察哲学。因第四次世界警务革命即社区警务革命只提出了警务革命的思想与理念,而没有赋予相应而具体的警务内容、任务目标,所以目前国内外警学专家与学者就社区警务的概念有三个层面上的解释:一是“Community Policing”即以社区的警务,二是“Community –oriented Policing”即

以社区为对象的警务,三是“Community -based Policing”即以社区为基础的警务。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大兴社区警务革命之风是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它是伴随着社会管理科学化、决策民主化、权利平等化、犯罪责任社会化等新的社会公共管理与社会控制概念而产生的。

(三)社区警务的内容

1.贯彻公安法规,进行法制宣传

即专门机关要向群众进行遵守宪法、法律、治安管理法规、公共秩序及社会公德的宣传教育;协助有关部门帮助教育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人。

2.执行司法机关决定的考查、监督

即依法对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宣告缓刑、假释和保外就医的罪犯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改造,对被监视居住的人,执行监视居住。

3.户口管理

通过人口管理、居民身份证管理等业务活动,对常住人口、暂住人口进行了解,重点管理暂住人口、重点人口,掌握其中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的动向,从而预防犯罪。

4.开展以治安保卫委员会为主体的多层次群防群治工作

创建安全社区,开展整体防控网络建设,动员和组织群众并结合人防、技防、物防,建立社区面、居民区和内保单位相结合的防范机制,提高安全社区的覆盖率。

5.查破本社区内的治安案件

查破和协助侦破社区内发生或涉及社区内的刑事案件,保护重大案件现场,预防、制止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四)社区警务对社会治安的意义

社区警务的思想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我国80年代初提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战略有相通之处①),是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波动时期社会矛盾大量涌现、犯罪现象大幅增长情况下的产物,其实质是从以打击惩治犯罪为主要职责的反应型警务方式向预防减少犯罪为最终目标的主动型警务方式的转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社会治安状况日趋复杂、刑事犯罪一直居高不下。而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仅仅依靠警察控制犯罪是不可能的,控制犯罪是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社区警务的基本理论认为:产生犯罪的根源在社会,抑制犯罪的根本力量也在社会。人民警察既代表政府依法行政,也是社会的重要成员。这要求公安机关主要是派出所等基层一线单位必须立足社区,发挥好主导作用,广泛依靠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织和挖掘社区资源,维护社区公共安全,从而实现全社会的长治久安。 ①海英.《社区警务教程》.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1.

二、 儒家的“德治”思想与社区警务

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其法律思想也是中国古代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核心内容。儒家以孔子为代表,其法律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德治”,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以德服人”。这里的“德”是一个融道德、政治、信仰、策略为一体的综合概念,当然符合统治阶级意志的道德、品行仍然占大多数内容。儒家认为,德和刑都是主要的统治方法,但应该以德为主,刑罚只是德政的辅助手段。汉代大儒董仲舒更是提出了“大德而小刑”的思想。历代儒家无一例外地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认为教化的力量大于刑杀,其理由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①”意即统治者仅用政令和刑罚手段来治理人民,虽然可以使人不敢犯罪,但并不懂得犯罪的可耻;如果用道德感化并加强礼教,百姓就会感到犯罪可耻而愿顺从,从而得以在根本上预防犯罪的发生。儒家从人性论的角度,提倡用道德来引导民众的言行,让民众懂得所谓的“孝悌之道”、“忠恕之道”、“爱人之道”,并提出“有教无类”,主张不分贵贱等级对民众进行教育。希望通过长期的道德教化使社会充满“礼让”精神和“仁爱”精神,不仅可以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而且达到其所谓理想的“无讼”的境界。当然儒家所谓的道德教化,不过是向人们灌输宗法伦理思想和等级观念,其本身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防止和消灭犯罪现象,“以德去刑”,以达到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的目的。诚然,儒家提倡的“德治”思想,不过是为统治阶级提供一种统治哲学,其思想内涵和实质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以德治国”大相径庭。但其中的一些思想精髓也不能说没有借鉴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德治国”不仅是治国方略,也是我们开展社区警务工作的指导思想。现代社区警务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通过宣传教育,集合警界和社会的力量来共同预防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不仅单纯依靠对违法犯罪的惩罚,还必须通过道德和法制宣传和教育,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从而遏制违法犯罪的源头,这也是今天开展社区警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 法家的“法治”思想与社区警务

与儒家思想不同,法家在预防犯罪、维护统治的理念上,提出了与儒家的“德治”针锋相对的“法治”。当然法家的先驱者们也曾经十分重视道德规范在治国理民中的重要作用,管仲就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②”的犯罪预防理论。他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认为人人都有廉耻之心,遵守礼义法度,才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但他反对空谈礼义廉耻,认为只空谈礼义法度无补于时艰,要注重礼义法度得以贯彻实施的基础。指出只有满足人民的生存欲望,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使人民免受冻馁,才能谈得上礼义廉耻,礼义法度的贯彻和社会秩序的实现才有基本的保①

② 孔子《论语》 《管子——牧民》

障。否则,人民的生存问题尚无着落,要求他们遵守礼义法度,无异于南辕北辙、缘木求鱼。这种立足于经济的预防犯罪理论,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在当时提出是难能可贵的。由此联想到我们今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展社区警务工作,也必须关注社区的经济环境,积极参与社区的经济建设,关心社区群众的生活,才能调动最大多数的力量,从而达到群防群治的目标。

与法家的先驱人物不同,后来的法家在预防犯罪理论方面却走上了“重刑主义”的道路。以商鞅为代表,他公开主张“禁奸止过,莫若重刑”,认为只有加重刑罚才能使“民莫敢为非”而“一国皆善”。嘲弄儒家的以德服人是以德致刑,认为“德生于刑”,刑罚运用的本身就是君主爱民治国的“大德”的表现,从而与儒家的重德轻刑论划清了界限。为了实现其以重刑预防犯罪的“以刑去刑”的理论,商鞅提出了“重刑轻罪”说,即加重轻罪的刑罚。他认为:“行罚,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罪重刑轻,刑至事生,

①此谓以刑致刑,其国必削。”为了达成其重刑主义,首创了“族刑连坐”的处罚办法。所谓“连

坐”,就是指一人有罪,全家、邻里、或者其他有关人同受刑罚。《史记-商君列传》中说:商鞅“令民为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收司谓相纠发也。一家有罪而九家连举发,若不纠举,则十家连坐”。此外,为了进一步预防犯罪,他还提出“刑用于将过”、“细过不失”,主张在人们将要犯罪而尚未犯罪时,就处以刑罚。认为“刑加于罪所终,则奸不去,赏施于民所义,则过不止。刑不能去奸而赏不能止过者,必乱。故王者刑用将过,则大邪不生;赏施于告奸,则细过不失。②”在商鞅看来,人们犯了罪时才用刑罚,犯罪的行为就不能禁止;只有把刑罚用在人们将要犯罪的时候,罪恶才不会发生。显然,处罚“将过”,实际上是按照人们的思想定罪,而不是按照人们的行为来定罪。至于“细过”,那仅仅是一般违法行为,可以采取教育的方法加以解决,而不必诉诸刑罚。对“细过”也给以刑罚,这就混淆了罪与非罪的界限,无疑是重刑主义的表现。由此可见,在犯罪预防理论上,法家的“重刑主义”和儒家的“以德去刑”、强调道德教化显然是针锋相对的。其重刑主义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作用,但终究未能实现秦王朝的长治久安。以此为鉴,我们在预防犯罪的过程中,单纯依靠我们的警力,仅通过打击和惩戒违法犯罪行为,实践证明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深入群众,通过广泛的道德、法制宣传教育,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才能达到“综合治理”的目标。这也是我们推广社区警务的原动力。

四、统治者的“法治”思想与社区警务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除了注重维护京畿善之区的社会治安外,都十分重视全国各地区社会基层的治安管理。在奉为正统的某种法律思想的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的、丰富多彩的措施和制度。这些制度和措施无疑带有①

② 《商君书—勒令》 《商君书》

篇三:社区

毕业论文

社区警务改革与社区民警素质的关系

毕业生 姓名

专 业

学 号

指 导 教 师

二〇一三年三月

社区警务改革与社区民警素质的关系 摘要:目前,社区警务改革已在河南许多的地方得到了尝试,本人从社区警务改革的历史开始,阐述社区警务改革的本质,提高社区民警的基本素质解决当前基层公安工作中群众找民警难、见民警难的问题,可以有效地增强群众的安全感。通过对社区民警的培训,提高社区民警的政治素质、执法水平、业务能力、警务技能和实战能力。民警的综合素质提升了,也就能够使执法的文明程度和态度等方面得到改善,改善民警的公众形象。

关键词:社区警务改革 历史 民警素质 警民关系

一、社区警务改革的历史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警务改革

从世界范围来看,已经经历了四次警务革命:第一次是1829年,

英国人建立了都市警察;第二次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警察专业化运动;第三次是70年代欧美警察现代化运动;第四次是80年代以后至今,社区警务运动。其中的第三次革命,着重警察内部建设,使警察组织发展到鼎盛时期。各国警察不仅大幅增编,而且警察的薪金大幅提高,现代化装备也武装到牙齿。尽管如此,犯罪并未得到有效抑止。随之而来的有三个问题:警力和犯罪同步增长;警察成为“机器人”后造成警民关系恶化;警察装备的现代化并没有同步提高对犯罪的认知率。人们逐渐意识到,警察好比一棵大树,想要蓬勃成长,根必须扎进社区。因为产生犯罪的根源在社会,抑制犯罪的主力也只能是社会公众。由此,“社区警务”的理念逐渐清晰,并很快被世界各国所广泛认同采纳,如今已经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

(二)我国的社区警务改革

我国公安部门的改革与整个行政体制改革一样,面临着法治化与

市场化的双重考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公安部门一直在沿着这

两个方向探索改革之路。实现法治化,是为了规范公共权力运作,防

止权力误用和滥用,保障公民基本权益;实现市场化,则是为了 降低

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

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由社区建设应运而生

的社区警务,是适应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快速发展产生的社会治安从

单一、静态向多元化、动态化方向转变而采取的警务模式,同时也是

公安部门沿市场化、社会化方向进行改革的新的尝试。

二、警察角色的转变,增强民警为民责任感

我国的传统警务体系一直是把警察角色功能定位在刑事案件侦

查绩效的基础上,造成了重刑事案件轻服务的价值观。然而警察无法

独立控制犯罪、解决犯罪问题的困境已十分明显。我国目前正面临着

新的犯罪高发期,治安形势日益严峻。我国的警察数量虽然已比1986

年时的65万人增加了近100万,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

动加剧,犯罪率增高,社会控制难度加大,警力不足的矛盾却日益加

剧,特别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江浙一带以及人口大省如

河南、四川等省,警力不足已经影响到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因此,借鉴西方各国警务改革的经验,施行“社区警务”,将公安机

关的战略部署从“以打为主”调整为“打防结合,以防为主”,就成

为解决社会治安问题,促进治安工作良性循环的治本之策,实施社区

警务战略又是新时期公安工作坚持群众路线的新的体现实施社区警

务战略又是新时期公安工作坚持群众路线的新的体现实施社区警务

战略又是新时期公安工作坚持群众路线的新的体现实施社区警务战

略又是新时期公安工作坚持群众路线的新的体现。走群众路线一直是

我国公安工作的优良传统。早在1950年我们就成立了街道的自卫团

和治安小组,培养了大批治安积极分子,主要职责就是巡逻、消防。

后来群众性治安(也称作辅助警力)一直呈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目前

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这样一座辅助警力金字塔:保安公司、治安

信息员、全日制治安联防队、联户联防巡逻队、反扒打击组、治保会、

暂住人口管理站和车棚看管员等。通过社区民警沉入社区,深入群众

开展工作,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社区内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社会治安工

作,依靠群众及时发现社区内的治安隐患和问题,及时排除和解决;

另一方面通过民警为社区群众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可以有效解决当前

基层公安工作中群众找民警难、见民警难的问题,可以有效地增强群

众的安全感,改善民警的公众形象。 社区警务是社会居民在警察带领,指导,支持下采取各种合法

化自卫互助;以全面系统,长效维持社区公共安全的思想,活动和方

式方法体系的统称。其实质就是要求警察立足于社区,积极开展各项

宣传工作,动员和组织社区群众,实行警民合作,不断增强社区民众

参与社区各项治安管理、预防违法犯罪的意识。它的立足点在于社会

是产生违法犯罪的根源,因而预防和减少乃至根治违法犯罪也必须依

靠社会。它的工作范围是以社区为主导,以社区为基本单位。

三.转变思想观念,强化社区服务

社区警务是一种以服务为导向的现代警务,社区警务在本质上是以社区成员的需求为导向,社区警务的本质要求也需要我们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理念,为社区居民、社区组织提供更便利、更有效的服务。对于在思想上不重视社区警务的一些领导和民警来说,转变思想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社区警务执行,离不开警察组织中的各级领导的支持。所以在社区警务的实施过程中领导是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旦领导对社区警务的重视,社区警务的发展也是必然的,对于原先警务工作中存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方面的问题也游刃而解了。并且在实施警务工作过程中,领导对社区警务工作进行督促和指导,从而使社区警务在社区中更好的进行深入下去,更好的为社区和民众提供相应的服务。并且在实施社区警务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社区警务的内涵,更好的为民众服务

四.推行绩效管理,提升民警积极性

能否调动社区民警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全力配合社区警务政策,是影响警务社区改革成效的关键因素。要想民警积极的、主动的推动社区警务,就必须制定一套有效的绩效管理和奖励办法,以激励民警士气。由于以前的管理激励制度存在一定片面性,所以推行绩效管理对于社区警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推行绩效管理可以更好的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更好的发挥民警在社区的作用,更好的为社区和民众服务。


推荐访问:警务 社区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