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论文

时间:2021-07-01 10:11:36 教学资源 浏览次数:

篇一:翻译论文

提纲

1.翻译理论基础?????????????1

1.1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基础?????1

1.2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基础????1

2.翻译的定义??????????????2

3.翻译核心理论?????????????2-5

3.1奈达翻译的核心理论?????????2-3

3.2纽马克翻译的核心理论????????3-5

4.两种翻译的理论对比????????????6

4.1不同点????????????????6

4.2共同点????????????????6

5.结语???????????????????6

参考文献

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思想的比较

彭术林

摘要: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作为西方翻译理论界十分重要的人物,他们各自都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翻译理论。尤金·奈达的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与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及“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是他们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通过对两者翻译思想的比较,从而更深刻地了解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

关键词:尤金·奈达;彼得·纽马克;功能对等;语义翻译;交际翻译;比较

1.翻译理论基础

1.1尤金·奈达的理论基础

尤金·奈达是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在其学术生涯中,从事过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通讯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精通多国文字,调查过100多种语言,尤其是非洲及拉美地区的一些小语种。1939年奈达在南加利福利亚大学获希腊语《圣经·新约》研究的硕士学位。1941年奈达进入密制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修描写语言学、人类文化学、古英语等课程,在弗赖斯和布隆菲尔德等著名教授指导下,1943年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同年,奈达开始在美国《圣经》公会供职,经过短短的一段试用期,被正式聘为该公会的专职专家,自1946年起担任《圣经》翻译部的执行秘书。从此,奈达便有了广泛开展活动、充分施展才能的基地。也正因为奈达长期服务于这个基地,他的翻译思想才深深地打上了他特有的烙印,在西方翻译理论上树立起自己的旗帜。

1.2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基础

彼得·纽马克是当代英国乃至西方翻译理论界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曾任教于中伦理工大学(现

名西敏寺大学)和萨里大学,主要从事德英互译理论和实践的教学。虽然纽马克并没有提出过重大的原创性翻译思想,但他长期从事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在许多翻译理论问题上有独到的认识与见解,写过大量的翻译理论作品。他对于翻译理论问题的见解大多反映在70至80年代期间发表的论文中,其中有些文文章汇编成集。也正是因为他长期从事翻译教学、翻译研究及发表大量的翻译理论作品,是他在翻译理论领域具有知名度。

2.翻译的定义

奈达认为:“所谓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是形式上的对等。意义上的对等就是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功能对等强调译文“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基本上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而形式对等是一种以原文为重点的翻译,强调译文跟原文在形式上的对等或对应。由于奈达长期从事《圣经》翻译,他本人提倡在翻译中使用功能对等,有利于以传教为目的的圣经翻译,注重准确和通顺的原则。他认为“自然”是翻译的重要部分,动态翻译的目的是寻求“与原语信息最自然的对等”, 并且应该尽量避免“异质”(foreigness)。奈达强调把意义放在首要位置,形式则是次要的。例如,奈达认为把Greet one another with a holy kiss (请你们以圣吻互相致意)译为Give one another with a hearty handshake all round (请你们亲切地互相握手致意)是一种自然段、符合动态对等的译法。

纽马克认为:”翻译就是把文本的意义按原作者所意想的方式译入另一种语言。纽马克对“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定义是:“交际翻译是争取使译文对读者产生的效果尽可能跟原文对读者产生的效果一样。语义翻译则是尽可能在第二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条件下,精确传达原文的意思。他认为,奈达理论建立在《圣经》翻译基础之上,所以他提出动态对等原则乃至功能对待原则都过于注重内容而忽略形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交际翻译并非处处使用,在有些文体和场合中,语义翻译仍然是很重要的。

3.翻译核心理论

3.1奈达翻译的核心理论

纵观奈达的翻译思想,可以把它分为是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早期带有明显美国结构主义色彩的语言学阶段、中期的翻译科学说与翻译交际说阶段以及后来的社会符号学阶段(谭载喜,2002:XV-XXI)。

语言学阶段是奈达翻译思想发展及其整个学术活动的第一个主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奈达发表了一列研究英语句法现象的著作和文章,试图通过对句法、词法和语言翻译问题的描写,阐明语言的结构性质。奈达早期受美国结构主义派布龙弗尔德和人了人语言学家萨丕尔的影响较大,在语言研究中

重视素材搜集和分析。他通过到世界各地考察和接触各种不同语言的机会,收集到不少有关言语差异的实例。但他不把语言差异当作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当作相同本质的不同现象来加以描写。奈达关于语言的这种见解,与乔姆斯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概念相比,至少早提出五年。

奈达翻译思想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即翻译科学说与翻译交际学说,从1959《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一文的发表,到1969年《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出版,前后共十年。这个阶段的成果研究,对于确立奈达在整个翻译理论界(而不仅仅是在《圣经》翻译理论界)的权威地位,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于奈达翻译思想的这个主要发展时期加以综述,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翻译科学说。奈达认为,翻译不仅是一门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种科学。这里所谓的科学,是指可以“采用可以处理语言结构的科学途径、语义分析的途径和信息论来处理翻译问题”,即采取一种语言的、描写的方法来解释翻译过程。如果说的原则和程序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最有用的。然而,“对不同语言里相应的信息间的关系进行任何描写与分析,都必须是语言的描写和分析”,因此也就是“科学”的描写和分析。奈达这种“翻译即科学”的观点,在西方语言界和翻译理论界曾有过较大反响。

(二)翻译交际说。奈达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交际(Translating means communicating)。奈达“翻译即交际”一说的理论基础是语言共同性。奈达和雅各布森一样,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具有共同的表达能力,能使说该语言的本族人表达思想,描述世界,进行社会交际。论点立足于一个“同”字。奈达认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使读者看了译文就能一目了然。这就是说,翻译的行文要流畅自然,读者无需源语文化背景知识就能看懂。这就要求在翻译中尽可能少搬用生硬的外来词,尽可能的多使用属于接受语的表达法。例如,在古代西方,人们见面打招呼的习惯是彼此“神圣地亲吻”,而到现在则变成“非常热情的握手”。翻译交际说奈达翻译思想第二阶段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他整个思想体系最大的特点之一。

(三)动态对等说。奈达的这个翻译理论在上面翻译定义中已稍有提及。所谓动态对等的翻译,实际上就是翻译交际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具体来说就是“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切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在这个定义中,有三点是关键:一是“自然”,指译文不能有翻译腔;二是“贴近”,指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接近的文本;三是“对等”,这是核心。自然也好,贴近也好,都是为寻找对等语服务的。翻译中没有绝对的对等,但译者应寻求“贴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上下功夫。在这一方面,翻译必须达到四个标准:(1)达意;(2)传神;(3)措辞通顺自然;(4)读者反映相识。很明显,要达到这四个标准,内容语形式之间无疑会出现某些难以调和的矛盾,有时不是形式让位于内容,就是内容让位于形式,在一般情况下,为了保存内容,必须改变形式。内容是首要

的,但同时又不能绝对化。应该看到的是,在任何语言信息中,内容和形式往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翻译功能说。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认为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对象。要判断一部译文是否译的正确,必须以读者的反应为衡量标准。译文读者作出的反应如果基本上等同于原文读者对原作的反应,那就可以认为这部译文是成功的。

(四)四步模式说。这是翻译过程而言的。奈达提出,翻译过程是:分析、转语、重组、检验。在这四步当中,“分析”一步最为复杂,也最为关键,是奈达翻译研究的重点所在。

以上是奈达翻译思想第二发展阶段的几个主要特点。从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奈达对他的翻译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和补充。他并没有完全放弃的交际学派的理论,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挥,把原来理论中的有用成分纳入新的模式。这个新模式,就是奈达翻译思想第三发展阶段的社会符号学模式。奈达认为,必须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符号现象,对她进行解释时不可脱离它的社会环境。集中反映他思想的是1986年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中,由奈达主笔的理论部分较完整地反映出了奈达80年代的研究成果,可视为奈达翻译思想第三发展阶段的代表作。

3.2纽马克翻译的核心理论

纽马克论文和论著所涉及的问题广泛,内容庞杂。他的主要特点是,潜心研究西方翻译的过去与现在,坦陈各家各派之言,黄帆论述翻译语其他学科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

推荐访问:翻译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