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文

时间:2021-07-01 10:14:02 教学资源 浏览次数:

篇一:心理学论文综述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宿舍关系的相关研究论文的综述

1.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调查的相关研究。

1.1目前国内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姚利民(2000),陈红梅(2008)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持乐观态度,认为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尚属良好。而唐为民(2001),冯宗

侠(2004),朱孔香、吕锋、路宝凤(2003)等人的研究则认为大学生存在着较为严 重的交往障碍。刘欣(2006),陈青萍(2002),毛小玲等(2005)研究表明:大

学生对宿舍的满意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随年级增高宿舍人际关系趋于稳 定。马莉萍(200的研究结果表明:四年级学生的人际关系满意度比二年级高。 许传新(2005)、卢宁的(2005)、牟晓洁等(2009)研究表明,来自城市的大

学生人际关系要好于来自农村的学生。高亚席(2006)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的大 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要好于非独生子女。其中许传新(2005)的研究还表明,自评经 济状况处于中等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最高,其次是自评经济状况处于中 上等的大学生,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最低的学生其自评经济状况处于下 等。但是,肖建伟(2005)、许莉娅(2007)、秦红霞段素梅(2009)的研

究则表明: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来源地、是否独生女、家庭年收入在宿舍 人际关系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除了存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不一致的研究之外,唐红艳的结果表明,

相对于男生而言,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更容易表现出具有人际冲突难以调和 性、反复性和突发性等特点的问题。岳庆利等(2004)的研究也显示,男生对宿 舍交往的满意度最高;而女生对宿舍交往与学习的满意度最高。杨荣(加05)

的研究表明:在男生宿舍中,不良行为或卫生习惯会影响宿舍人际关系;在女生 宿舍中,“相互间沟通障碍和情绪态度”、“认识差异”等因素会影响宿舍人际关 系。许传新(2005)的研究中表明,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频率在一年级时最高, 逐年递减,在三年级时降到最低点,而四年级时又有所回升。四个年级的大学生 对室友、与室友关系的评价也呈现相应的变化。而毛小玲等(2005)的研究虽然 也表明三年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最差,但其结果却显示二年级大学生的宿舍人 际关系最好。李 林英(2005)的个案研究中发现,将自我表露与认知行为疗法相结合,能有效地

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对宿舍人际关系的认知是不合理的,并能够进行自我调节、

了解自我表露在宿舍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并应用于实际生活,最终使来访者 消除心理障碍,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陈菊珍刘华山(2005)、陈汉红

等(2007)也有类似的研究结果。

与人格相关研究。李蓉蓉、韩向明(2002)研究显示,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

关系取向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且人际敏感学生的自我概念得分相对较低。付梅

(2005)研究表明: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1.2国外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相关研究

(l)国外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

由于国外的大学中,大学生的种族、信仰、理念不尽相同,所以在大学生宿

舍管理制度、宿舍员构成以及宿舍设施配备等方面与我国有很大的差异。对所收 集的外文资料进行梳理后得出,国外在有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调查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同伴效应、宿舍人际关系压力、种族几方面。丁五。 masE.Joine;Jr.(2003)的 调查表明,与被分配住在一起的室友们相比选择住在一起的室友们在某项自杀指 数上填写的内容更相似。这说明来自宿舍人际关系的压力提高了学生的自杀相似 率。 165]Ralphstinebrickner等(2006)通过大学生及室友的关系进而研究同伴效应对 大学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时间及学习质量均受同伴影响。

1.3研究意义

有助于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宿舍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改善人际和宿舍关系,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大学宿舍文化建设提供参考,了解影响大学生宿舍关系的因素

2.1研究的主要内容

主要研究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宿舍关系的关系,通过分析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及宿舍关系来找出影响二者关系的因素。另一方面要研究大学生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的人际及宿舍关系有何异同,分析其特点

2.2基本思路和方法

以问卷的方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分析问卷的结果来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宿舍关系之间的联系,随机选取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大学生(男女相同)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影响法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并分析影响大学生宿舍关系的因素,并且找出影响二者的共同因素。此外,还要找出大学生人际关系对宿舍关系的影响及宿舍关系对其人际关系的影响

2.3重点

影响大学生宿舍及人际关系的共同因素、大学生宿舍关系及人际关系是如何互相影响的

2.4难点

如何对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采取何种方式,如何找出宿舍关系和人际关系是如何互相影响的

2.5主要观点

年级因素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各维度以及总分上会有一些差异,认为二年级学生对于宿舍的群体认知程度最高,一年级比四年级的集体感、归属感更好一些,而三年级的群体认知程度最低。大学生在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尤其是面对即将与自己朝夕相处四年的室友时,希望与大家成为朋友的心情会使大一学生更愿意与室友融入到一起。但由于刚刚接触新同 学,来到新的环境,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需要重新的适应,因此,渴望融入到一起的心情并不能使学生立即产生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和对集体的认知随着室友间的不断接触与了解,到了二年级的时候达到最高程度。在适应了学习和生活环境后,人际交往成了二年级的学生主要面对的问题之一,二年级时大学生以宿舍为集体的活动越来越多,使得学生的群体认知和归属感最高,而到了三年级,学生的重心已经不再放在室友相处间,他们更多的会去关注自己的毕业、就业或考研问题,这时学生的归属感更多的来自家人或寄托于未来的工作,所以这时的群体意识是最低的。到了四年级时,学生的就业或升学问题基本上已有了明确的结 果,这时即将离别的心情会使他们对宿舍以及室友间的留恋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有所回升。

2.6创新之处

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宿舍关系是如何互相影响的进行研究被认为是一大创新之处 3参考文献

3.1蒋丹 大学生自我认同与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硕士 2011.5

3.2 吴连海 古全美 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基本因子特征调查分析【J】 2008 21-6

3.3 张妍萃 大学生宿舍气氛调查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D】 2007.4

篇二:心理学论文题目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1. 论自我意识与自我发展

2. 我国不同人群性别角色意识的比较 3. 成就动机与学业(或职业)成就的调查

分析

4. 不同群体的认知偏差的比较 5. 大学生人格相互评价的词汇分析 6. 社会评价的核心品质的词汇分析

7. 印象形成的实验研究(第一印象、个人

好恶的评价、晕轮效应、社会刻板印象) 8. 20世纪归因研究的综述(或归因理论的

比较)

9. 归因研究的新进展

10. 控制源与人格倾向的关系的实验研究 11. 构成态度的三成分的关系分析(或实验

分析)

12. 论偏见的社会心理根源 13. 20世纪态度研究的综述(或态度理论的

比较)

14. 态度研究的新进展 15. 态度转变的实验研究

16.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在人际

关系中的比较

17. 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或幸福感)的关

系的调查分析

18. 社会交换理论的初步实证研究(社会交

换理论在择偶中分析)

19. 人际吸引(接近性、相似性、互补性、

仪表、人格特征)的实验研究(人际关系的测量)

20. 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分析(或调查或实验) 21. 从众的实验研究(或从众研究的综述) 22. 服从的实验研究(或服从研究的综述) 23. 攻击(侵犯)行为(或亲和行为)理论

分析

24. 攻击(侵犯)行为(或亲和行为)研究

的综述

25. 攻击(侵犯)行为(或亲和行为)的因

素分析(或或实验分析) 26. 导致冷漠行为的实验研究 27. 试论群体内聚力

28. 竞争与合作的实验研究(或辨证分析)

29. 去个性化的社会心理分析

30. 择偶的社会心理研究(或综述或实验) 31. 宗教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32. 经济心理学的研究(选一个问题进行分

析)

33. 社会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关系的研究 34. 心理分析理论与文化研究 35. 无意识与创造性相关研究 36. 心理咨询的发展趋势研究 37. 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38. 共情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

39. 森田理论与中国古代文化相关研究 40. 五种有影响的心理咨询理论及操作过程

比较研究

41. 当代农村(乡镇)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相

关研究

42. 当代我国中学心理咨询现状、发展、对

策相关研究

43.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对策

相关研究

44. 不同年龄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 45. 关于突发事件危机干预研究 46. 西方心理咨询理论的中国化问题 47. 当代女大学生消费心理发展与变化 48. 大学生宿舍规范探讨

49.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价值中心”思考 5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心理障碍与心理干

预模式

51. 论心理干预在社会突发事件中的作用意

52. 论心理咨询在社会突发事件中的作用意

5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心理障碍与心理干

预对策

54.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55. 心理咨询来访者的阻抗及解除方法 56. 选择性注意研究

57. 内隐记忆的现象学研究 58. 知晓感研究

59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化运动 60学龄前儿童记忆发展特点

61健康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62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与家庭教育 63社会化过程中亲子关系的互动效应 64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思考

65关于皮亚杰学派历史局限性的再评述 66情绪调节的实质探悉

67对认知不成熟的适应性本质及对早期教育的对策

68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德育

69从发展心理学观点看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70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家庭因素

71现代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心理学观点理解

72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的心理学思想反思 73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 73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研究

74主动倾听与增强亲子关系沟通的成效 75人格发展中遗传与教养关系研究进展与思考

76社会关系对青少年自我发展的影响 77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家庭干预 78低体重儿童智能发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7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述评 80论斯金纳对行为主义的贡献及意义 81论意识及其不同层次

82试论非意识层次的信息加工与意识层次的信息加工的不同

83试从认知过程看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 84从感觉剥夺和信息爆炸看感觉的重要性 85从知觉加工的特点看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

86论记忆在心理生活中的意义 87试析记忆三级加工的不同特点 88试析遗忘的规律及其原因 89论增进记忆的方法及其依据 90试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方面 91论如何在掌握知识中形成抽象思维 92试评斯腾伯格的智力理论 93论创造力特征和创造力培养 94论情商 95情绪理论综评

96论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97论高级情感及其社会应用 98论情绪,情感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99论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00论需要的动态变化

101试评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关于动机形成的观点

102论气质类型及其适应特点 103试评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学说 104试评凯利的人格构建学说

篇三:生活中的心理学论文

生活中的心理学

论文

生活中的心理学

心理学是个宽广的话题,覆盖的范围深入各个角落。衣食住行均离不开它,只是在我们平时没有仔细去讨论和在意这个问题。小时候基本就不懂这个,大学的话能明白有这么回事,但真要谁能说出个所以然,估计也是半斤八两的样子。当然老师就除外了,所以怀着强烈学习的心情选了这个课程。

有朋友说:“学心理学的人能看透别人的心理,知道他人心里想什么,好厉害!”这些说法把心理学神化了,其实,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心理学者只是在尽可能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是怎样的,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这样给我们就有一种感觉,也就是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感觉。在逻辑层面上,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情感和意志等,到底是那一种心理现象的出现标志着心理的诞生?即心理产生的标志是什么?是何种心理现象的产生宣告了心理的产生?

有现象必有其本质,心理现象产生了,就会有心理产生。在所有心理现象中那一种是最先产生而又最基本心理现象,又能合理推出发展其他心理现象?显然是感觉。只有感觉才产生的最早又能发展出其

他心理现象,应该是心理诞生的标志。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推理:(1)感觉是其他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其他一切心理现象。感觉诞生了,其他心理现象就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感觉是其他一切心理现象的源头和“胚芽”,其他心理现象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和成熟起来的。感觉是其他心理现象大厦的“地基”,其他心理现象都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2)个体心理学表明:刚出生的婴儿就只有无条件反射,只有简单的感觉,而知觉和表象等等还没有发展起来,但我们不能否认婴儿就没有心理。这样我们在潜意识中实际上承认了只具有感觉的婴儿也具有心理!心理随着感觉的诞生而诞生,一旦有了感觉也就有了心理。单单有了感觉,就标志着心理的诞生,其他一切心理现象都是以感觉为“胚芽”发展起来,是胚芽成长的不同阶段。随着婴儿的发育,其心理也逐渐发展起来,心理现象愈来愈复杂。(3)动物进化史也表明了感觉是心理产生的标志和“胚芽”。感觉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呢?也就是说感觉在动物进化史中是在那种动物身上开始出现的呢?动物进化史中。最开始出现心理现象的动物是腔肠动物。具有网状神经系统的腔肠动物以简单的感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映,腔肠动物具有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也即有了心理,心理在腔肠动物身上诞生,以后随着动物的进化和发展,心理也在逐渐发展,丰富,渐次出现了知觉、表象、想象和思维等等。心理进化史是动物进化史的附着物,并随着动物的进化而进化的。心理也是从只具有感觉的动物随着生物的进化而发展起来的,心理在感觉的基础上随着生物的进化而纷繁复杂起来,出现了知觉、表象和想象等等,

直至出现了意识和思维等高级心理现象。

而要将它们深入到生活中来看待还是具有普遍的意义的,尤其是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用一句俗套的话来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生长在社会的环境中,所以有些问题就必须是我们要考虑的。例如学习问题,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是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再有就是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还有情感问题也是现在大学生所面临的。现代的校园已不再是五六十年代的校园。大学生恋爱已经是普遍的现象,出入的双双对对,亲亲我我也不会被认为不正常的行为,虽然爱情可以让人陶醉,让人更好的工作、生活,但在另一方面,不成熟的恋爱心理也会给恋爱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心理充满矛盾各大校园因此每年都会有因失恋或别人的感情的原因而跳楼或割脉的现象。所以我觉得应该注意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现代大学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不求天长地久,只求

曾经拥有”。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感情体验及时行乐,借次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一些大学生为了充实课余生活,排除寂寞,填补空虚,把恋爱当作一种消遣文化。有的同学一旦缀入情网就不能自拔,强烈的感情冲击一切,学习同样受到严重影响。还有的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随着时代发展,当今大学生恋爱观念日益开放,传统道德逐渐淡化。面对失恋的态度宽容,承受能力较弱。一部分学生摆脱不了“感情危机”,有的失去信心,放弃对爱情的追求,立下誓言,“横眉冷对秋波,俯首甘为光棍”。

所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已是刻不容缓的事了。要遵守恋爱道德。大学生谈恋爱时,遵守恋爱道德的主要内容是相互尊重恋爱自由、彼此忠诚,行为端正文明。举止文明,有分寸,不可随心所欲,无视社会公德。正确处理爱情与事业关系。大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恋爱和学生的关系,正确处理恋爱与集体活动、社会工作的关系,正确处理连爱与其他同学团结的关系等方面。肩负重任的大学生应处理好爱情与学业关系,珍惜青春,把握青春,使青春更美好,更富有积极意义。正确处理恋爱挫折。莎士比亚说过:“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不是走一条平坦的道路。”爱情是生活中美好的事情,但在恋爱中遭遇挫折是常有的事。在处理失恋的问题上,正确的态度是做到失恋不失德,失恋不失态,失恋不失志。爱情是美妙的,它教会我们许多的人生道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良好的爱情观,正确处理好恋爱问题,同时当遭遇恋爱困难时也应比较强的,能体现大学生素质


推荐访问:心理学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