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四中全会宣讲

时间:2022-05-15 16:45:02 心得体会 浏览次数:

     关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我谈三个问题:第一,执政党建设的成就、经验和意义。第二,四中全会文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第三,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
成就、经验和意义

  要理解四中全会精神,就要全面回顾执政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积累的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以及召开四中全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意义。我从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执政60年、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取得伟大成就。

  四中全会全面回顾了党执政60年来自身建设所取得的成绩。这些成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新境界。建国以后,关于执政党建设问题,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并对如何加强执政党建设做了不懈努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更加高度重视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取得了党建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党的建设做出了新的部署,提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学说,特别是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系统总结和科学概括党自身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党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战略举措,党的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上全面展开并走向成熟。

  二是走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新路子。特别是我们党总结了苏东剧变、苏东执政党垮台的历史经验,总结了我们党60年执政党建设的经验,走出了一条新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准确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丰富执政党建设的内容和形式。第三,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在执政实践中发展和壮大。第四,以宽广的视野观察世界,从各国执政党的成败得失中汲取经验教训。

    三是取得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新成就。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五个方面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第二,四中全会科学总结了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有六条基本经验。这是四中全会文件的一个亮点。

  第一条经验,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四中全会文件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强调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建设。这条经验深刻反映了思想理论建设、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对于我们这个拥有7500多万党员的政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正是靠着这个政治优势,我们才取得了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

  第二条经验,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三条经验,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主线是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最近20多年来世界局势风云突变,一些执政多年的大党、老党失去执政地位,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深刻认识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所以,一个执政党要想保持自己的执政地位,要长期执政、执好政,最重要的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就是先进性问题,要始终做好“三个代表”,走在时代的前面。第二就是要有非常强的执政能力,才能解决长期执政和执好政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主要是体现在工人阶级的阶级性上,思想基础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创新上,根本宗旨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近期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大理想仍然是共产主义,根本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是民主集中制。这些是我们党战胜任何艰难险阻保持先进性的基础。

  第四条经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60年的实践证明,党的根本在人、党的血脉在人,党的力量在人,党的成败也在人。我们战胜任何险阻,能达到长期执政、执好政的政治优势与之密切联系在一起。我们最大的危险来自脱离群众。

  第五条经验,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

  第六条经验,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这六条基本经验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在新起点上进一步加强执政党建设六个重要和必须坚持的原则。

第三,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理解四中全会精神,理解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就要理解四中全会召开的时代背景。

  首先,四中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60年、执政60年之际召开的。这60年我们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克服了许多政治风险,而且还走了弯路,最后走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回顾60年,同时要为进一步长期执政做好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

    其次,四中全会是在应对金融风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到2008年已经酿成了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国际性金融危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怎么看资本主义制度?怎么看资本主义的风险?社会主义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怎么才能度过风险、防范风险?这对执政党建设来讲是一个关键时期。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虽然还存在很多问题,但形势已经全面好转了,这个时刻来总结党的建设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最后,四中全会是在我国处于新的发展阶段的转折关键点召开的。我国发展进入新时期新阶段,表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分析了八个阶段性特征,归结于两句话,就是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

  新中国成立60年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这个时期实际上是29年,大体可以称之为前30年。这30年既有成绩又有弯路,为今天改革开放发展奠定了制度前提和物质基础,毛泽东在思想理论上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实践前提和理论准备,同时也提供了深刻教训。第二个时期就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实际上已经31年了,大体上可以称之为后30年。

  这两个时期,有两笔大帐,可以说清60年、30年两大成就。

  一是从新中国成立60年来看,成就巨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内生产总值不断跃上新的台阶。2008年超过3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三位,如果不考虑价格因素,比1952年增长了76倍多。国家财力空前提升,1950年全国财政收入只有62亿元,2008年已经超过6万亿元。对外贸易飞速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三,占世界贸易比重达7.9%。我国外汇储备迅猛增长,目前位居世界第一。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都实现了大的飞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是世界上发展变化最快的国家,发展速度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英国几乎用尽了整个19世纪,使其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了2.5倍;美国从1870年至1930年,花去了60年时间,使其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了3.5倍;日本在1950年到1975年这25年间,使其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了6倍。而中国用了60年,人均国民收入增加了76倍。同旧中国相比,新中国60年的辉煌成就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二是从改革开放30年来看,成就巨大。在不到17年时间里,我国已从GDP在全球排序第十一位冲到第三位。

  所以,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一方面是取得了伟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正如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所说,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经济高速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财力支持,也使我们有能力回过头来解决过去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说三农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卫生保障问题等。但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又遇到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改革开放转折的关节点,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我从个人理解角度认为有四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向在坚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折。我用了增长和发展两个词。在发展观术语中,增长和发展是两个不同的词:增长是指数量累计和规模扩张;发展不仅指经济总量、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张,而且还包括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社会保障、卫生保障等全面提升,不仅包括财富的增长,还包括民主、和谐、文明、公正、公平等社会目标的实现。

    第二个转变是由效率优先发展向在追求效率的前提下全面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转折。在十七大之前,在经济学界、思想理论界关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重大讨论正是这一转折的反映。改革开放之初有个重要的口号叫“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就是追求财富的最大化,就是把蛋糕做得越大越好,做大蛋糕就是效率。公平就是追求分配的公平化,就是要把蛋糕分好。十七大之前,经济学界有人提出应改成“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有的经济学家提出应该逐渐淡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口号,更多地向公平倾斜。我的理解是,在继续推行效率的前提下,要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平。

  第三个转变是由GDP的快速增长向在坚持GDP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实现“四位一体”建设任务转折。改革开放30年,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GDP,用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来衡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GDP在我国30年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鞭策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当然这个GDP是世界范围的统计指标,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米尔森说,GDP是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但发展到现阶段,GDP的矛盾就显现出来了。第一个矛盾是容易单打一,GDP指标系统集中在经济数量和经济规模的扩张上,而忽视了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环保等其他指标。我们这几年在追求GDP的同时,环境破坏非常严重。第二个矛盾是GDP容易重复计算。这就是GDP的典型缺陷,经济学家称之为换子效益。换子效益就是两个妇女各带一个孩子,闹着玩,你把你的孩子卖给我,我把我孩子卖给你,双方谁都不亏,但社会上就增加了一笔交易费。虚假的GDP会对一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正确的干部带来所谓的政绩工程、虚假工程,也就是“数字出官员,官员出数字”。最典型的就是当过阜阳书记、后来成为安徽省副省长的王怀忠,他在阜阳当地大搞政绩工程,临走时留下34亿元的财政亏损。

第四个转变是由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折。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看起来只是两个用词不同,其实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增长方式分两种类型,一是粗放型,即主要靠投入、靠数量扩张;一是集约型,靠技术进步、管理、劳动者素质,形成规模性经营。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化发展道路。经济增长主要靠工业和建筑业来带动。14年过去了,在转变增长方式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由于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由14年前的50%左右迅速上升,2006年达到70%左右。这种增长使对外贸易发展很快,GDP增长很快,工业增加值提高很快,但带来的问题是能源、原材料消耗巨大。现在,我们要消耗全世界40%的钢材,消耗全世界25%的铝材,消耗全世界16%的水泥,消耗全世界15%的淡水,碳排放居世界第一,而我们的GDP只占世界的5.4%,我国能源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20%,同时资源、环境压力巨大,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落后。这就进一步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的战略要求。而经济发展模式内涵更全面丰富,主要是通过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提升生产力综合因素,来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遇到了去年爆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使阶段性特征表现得更为突出。也就是说,要从由如何做大蛋糕向如何分好蛋糕转折,由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转折。这是改革开放发展转折的关键阶段。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93年9月16日同邓垦同志谈话时所说的,“12亿人口怎样实现共同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办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小平同志说目标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有两层意思:一是富裕,二是共同。富裕就是做大蛋糕。现在蛋糕已经做到一定程度了,共同富裕的问题就提出来了。当前分配问题的矛盾相当严重,不光是货币和消费的分配,还包括教育、文化、卫生、政治利益等各方面的分配。如果分配问题不解决,那我们就走不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所以小平同志讲,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什么时候解决这个问题?小平同志讲,达到小康社会的时候要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现在正是小平所讲的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时期了。对此,小平同志讲了两个著名的辩证法的观点:一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发展时少;二是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这就是国际上通行的追求财富的最大化和追求分配的公平化结合起来,执政才能够稳定。目前看来,我们做大蛋糕的能力还可以,但在如何处理分配问题、解决当前经济政治生活中的众多矛盾和问题上我们遇到了问题。可是,不把执政党自身建设好,怎么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呢?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关键在于党的自身建设。追溯一下20世纪最后10年,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展影响最大的有两个重大事件。一个重大政治事件是在我国发生的“6·4”政治风波;一个重大政治事件是苏东剧变。苏东剧变是世界形势发生了自二战以来最为重大的变化转折点。这个变化对中国21世纪的最后10年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都发生着深远的影响。“6·4”政治风波结束后,邓小平同志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这篇重要讲话中说:“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把执政党的建设问题作为最紧迫最重大的课题,提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么样建设党”,是邓小平同志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苏东剧变和“6·4”政治风波之后的深刻思考的科学结论。“6·4”政治风波也好,苏东剧变也好,问题集中到一点上,其根本原因就是执政党自身出了问题!江泽民同志围绕邓小平同志的警语讲了两句十分精辟的话:“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的党”。1989年动乱和苏东剧变,加上法轮功事件和台湾国民党下台,特别是联系当时党内的腐败问题,如陈希同案件、成克杰案件、胡长青案件,直至一系列省部级高官出问题,使人们感到触目惊心。把所有这些问题集中在一起,归结起来就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问题不解决,政权就危险。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解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的问题过程中,必须要进一步解决党的建设问题,把党的建设问题又一次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第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关键在党的自身建设。毛主席有一句话,“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的十七大明确了“一面旗帜,一个理论体系,一条道路”,能不能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下去,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下去,关键在党的建设,在党的干部队伍的建设。在当前,能不能推进科学发展,关键取决于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第二,应对新的挑战与机遇,关键在党的自身建设。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面临许多新的有利因素,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回顾一下十六大以来国际国内发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金融事件,例如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一二月的南方冰冻雪灾,“3·14”拉萨事件,“5·12”汶川大地震,随后的世界性金融危机,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7·5”乌鲁木齐事件,“7·24”通化钢铁公司事件,以及一系列群体性事件,等等。我们党面临着应对政治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军事风险和金融风险的考验。特别是西方国家加快了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仍然不放弃和平演变的政策。如何应对风险挑战,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党自身建设。

  第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的自身建设。

  第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关键在党的自身建设。

  总之,能否经受住世情、国情、党情大变化的严峻考验,关键在党的自身建设。我们党面临着四个方面的考验:一是执政考验;二是改革开放考验;三是市场经济考验;四是外部环境考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要着重解决“两个水平、两个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两个水平”,一是执政水平,一是领导水平;“两个能力”,一是抵御风险的能力,一是拒腐防变的能力。

  因此,四中全会的意义有以下三点。第一,四中全会深入分析了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科学总结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进行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非常及时,十分必要。第二,四中全会文件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是新形势下努力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和方法创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指导性文献。第三,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非常及时,十分必要,极其重要。

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四中全会文件全文结构分为一个前言、两个板块、八个部分和一个结束语。第一板块是总论;第二板块是分论,从六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任务、要求和理论,构成了文件的主要内容。

  导言,阐述进一步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板块,总论。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部分,总结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自然段,回顾党的发展历史,突出党的领导的重要性,论证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文件的落脚点是坚持和加强、改进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的目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

  第二自然段,全面分析新形势和面临的新任务。分析国际形势。认为当今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分析了影响世界形势变化的八个因素: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格局、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锋、发达国家仍占优势,这些因素使国际竞争和较量十分激烈,造成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分析国内形势。认为我国“五大建设”,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五化”,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使我国正处于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阶段;分析国情,做出总的判断。提出“两个没有变”和“一系列新变化”的论断,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认为在这“两个没有变”的前提下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总的判断是一句话:我国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强调党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和肩负的任务是“三个世所罕见”,即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

      第三个自然段,对党情作出全面分析。

  第一,认为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状况总体上是与党肩负的历史使命适应的;但另一方面,还存在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第二,指出了党目前存在的六个方面的严重问题。一是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二是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有的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三是一些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发挥不够,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本领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四是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有的软弱涣散,有的领域党组织覆盖面不广,部分党员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五是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衍生。六是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 第三,指出这六个方面问题的严重性,即严重削弱党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

     第四自然段,告诫全党,对全党提出总要求。第一,要求全党树立忧患意识,始终要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第二,要求全党经受住“四个考验”;第三,要求一定要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繁重而紧迫的任务。第四,告诫全党,“全党必须牢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

第二部分:一是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课题,总结我们党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二是强调党的建设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强调了四个方面内容。

     第三个部分,即第一个任务。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的思想政治水平。这是针对总论中提出的当前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第一个严重问题而提出来的主要任务和解决措施。

     我们党内目前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腐败问题、官僚主义问题、形式主义问题、脱离群众的问题等,特别是一连串的党的高级干部腐败,纷纷落马,案情耸人听闻,说到底是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高中级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出了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对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纲领不信任,发生了信念危机,问题是出在思想信念上,出在世界观人生观上,出在总开关上,而这些问题的根本点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真信了,理论上的动摇引起了理想信念上的动摇。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是思想理论优势。建党初期,我们党的大部分领导人都是知识分子,甚至家庭出身并不好,他们之所以能够接受党的性质、宗旨,从根上来说,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建立了牢固的理想和信念。很多后来参加革命的具有朴实感情的工人、农民,特别是农民到了革命队伍里接受了革命理论,树立了理想信念,一些工人出身的领导干部由于缺乏理论上的学习,反而背叛革命。这说明理论学习的极端重要性。我们要建设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就是要学习理论。

  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具体措施有:第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所谓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时代化就是要体现新的时代特征,大众化就是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普及到群众中去。第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武装全党。第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第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首要的重大任务就是建设学习型政党,其中提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到“三个准确把握”,围绕“四个问题”,即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展开。

    第四个部分,即第二个任务。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这是针对第二个存在的严重问题而提出的改进和加强的主要任务和解决措施。 具体措施有:第一,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第二,保证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第三,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第四,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第五,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第五部分,即第三个任务。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这是针对第三个严重问题而提出的主要任务和解决措施。具体措施是:第一,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第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第三,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强调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履行好维护稳定这个第一责任。第四,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第五,健全干部管理机制。

     第六部分,即第四个任务。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这是针对第四个严重问题而提出的主要任务和解决措施。具体措施有:第一,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第二,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第三,增强党员干部队伍生机活力。第四,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第五,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第七部分,即第五个任务。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针对第五个严重问题而提出的主要任务和解决措施。核心是解决党与群众的联系性问题。这个部分提出了要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

     第八部分,即第六个任务。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斗争。这是针对第六个严重问题而提出的主要任务和解决措施。

  最后是结束语,就如何加强党的建设为各级党组织提出了新要求。

    四中全会文件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和新的提法,我从个人理解角度概括了17个重要观点。四中全会文件提出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新举措、新要求我数了一下,有30个。这30项新要求新举措都是可以操作的,我们下一步要在党的建设中全面落实好。

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好

  首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毛泽东同志说:“领导我们的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行动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就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在中央党校讲课时,有一个学员提了个问题,他说美国人没有马克思主义,也发展成超级大国,我们为什么非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我说,我们这个相对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要实现现代化,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走不出来的。这可以从中国近代史,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来认识,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胡绳同志有两本书《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70年》,从中可以领会到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翻看中国近代史,可以看到一个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受人欺负的东亚病夫的弱国形象,一幅幅中国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悲惨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真是国之不国、民不聊生。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就是鸦片战争,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也曾辉煌过。据历史学家统计,康乾盛世,我国的GDP属世界第一。到了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一切有志之士都有中华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比如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但都不成功。后来,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想接受西方的船坚炮利,也行不通。到了光绪年间,日本明治维新给我们带来一线希望,日本通过资产阶级改良式革命,走出了一条强国之路,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率先发起了戊戌变法,不过百日就失败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走革命道路,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但他发动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面貌。这说明在中国共产党产生之前,没有一个人提出来的药方和引进的主义能够解决中国问题。这个时候,毛泽东同志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五四运动最突出的思想贡献就是引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经验,使中国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探索中国民主民族解放之路的思想方向发生了根本转折,他们研究的结论是,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二,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是原封不动的把马克思主义拿来,生搬硬套到中国革命,还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告诉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中国建设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变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必须始终坚持马克主义理论武装。

  四中全会文件的重要观点之一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核心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武装全党,最根本的就是提高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学个别词义,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于干部学习,毛泽东同志讲,以研究思想方法论为主。邓小平同志说:“现在,有些人发议论,往往只看现象,原因是理论和实践都没有根底”,“现在我们的干部中很多人不懂哲学,很需要从思想方法上、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陈云同志说:“要把我们党和国家领导好,最要紧的,是要把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搞对头。因此,首先要学哲学,学习正确的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就总是要犯错误”。“现在我们在新形势下,全党仍然面临着学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这项最迫切的任务”,“学好哲学,终生受益”。虽然是老话,但有新的要求内容。

  第三,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全党。

  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围绕着四个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回答的四个问题,也是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创新所要回答的问题。那么学习理论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理论指导、理论武装、理论创新。一定要解决学风的问题,学风问题最重要的是两点:一是有的放矢,学习一定要有针对性;二是学以致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用。要解决这两个问题,要联系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最后,我重申一下四中全会文件通篇贯穿的一个意识,就是忧患意识。我引用苏东坡在《晁错论》中的一句话:“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我觉得这就是最典型的忧患意识:天下最难的事,莫过于在天下看起来太平和谐,而实际上危机四伏的时候。如其任其发展不能有所作为,那么恐怕事态会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我们学习四中全会精神,全党一定要树立忧患意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宣讲 全会 四中 十七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