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5-18 12:10:02 心得体会 浏览次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以物质的结构、物质之间的相互反用和其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特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根据这些特点,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转变观念,夯实创新基础、树立创新的指导思想  

创新能力,不是与生具有的,是在后天学习中形成的一种基本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知识与素养基础之上的特殊能力。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是验证化学反应实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是完成“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教育任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要让学生树立“我有创新能力”的自信心,还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实验教学方法。应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求状态,并持之以恒地发现和肯定学生每一个有创新意义的成就。  

二、利用化学趣味实验,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充分结合教学内容,从课时教学目的出发,设置和安排一些生动、形象、有趣的实验来引入课题,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定向探究,随着教师不断引导,学生的疑问也随之消失。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掌握知识。如:在化学第一课上做不怕烧的手帕,在氧气单元做“玻璃棒点灯”的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求知与探究的欲望,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开展教学。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应利用教材内容,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积极思考、讨论、推理,激发其探究兴趣。  

例如:在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中,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钠块的位置和钠块的变化情况,学生观察实验后得出如下实验现象:(1)钠浮在水面;(2)熔成小球,发出嘶嘶声,并在液面上迅速游动;(3)钠球在反应中逐渐变小,最后消失;(4)滴加酚酞的溶液变成红色。接着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Na会浮在水面上?为什么Na会熔成小球?闪亮的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迅速游动并发出轻微的嘶嘶声,直到球消失?反应后滴入酚酞指示剂,水溶液为什么会是红色?通过不断引导、观察、思考,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总结Na与水的反应。  

此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鼓励、肯定学生对实验内容和过程提出自己的疑问,注意保护勇于质疑的学生的自尊心,肯定学生的“异想天开”、“标新点异”。这样才不会遏制学生思维中最活跃的成分,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学生才会敞开心扉,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创设疑问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验证性实验属于注入式,学生做实验只是被动地验证、机械地重复,缺乏主动性、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方法。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如“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时,让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并进行取证,自己得到可信的结论。  

例如在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教学中,可要求学生设计一方案确定未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有的同学设计如下:
   方案一:未知液中加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消失。
   学生经讨论得出方案一中可能溶液中含有Ag+,加入BaCl2,可生成白色沉淀,不能确定一定有SO42-,可能存在Ag+。于是讨论后又提出下列方案:
   方案二:未知液中加入Ba(NO3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消失。
   教师先给出信息:NO3在H+作用下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再由学生分析讨论后发现,溶液中如果存在SO32-,可被氧化为SO42-。因此不能确定有SO42-。于是有些同学提出先用酸酸化该未知液,以排除CO32-、SO32-的干扰。最后确定用盐酸。
  方案三:未知液中加入稀盐酸酸化,无沉淀,再加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大部分学生认为此方案为正确答案。有个别学生提出可否用Ba(NO32代替BaCl2,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最终发现该方案也是NO3在H+作用下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氧化SO32-变为SO42-
  通过以上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讨论,集思广益,学生既掌握了SO42-的检验,又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发展了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作为基础教育的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化学学科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尽力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尽力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充分开发化学实验功能,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及良好的思想品质和科学态度,推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向前发展。愿我们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培育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为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推荐访问:中学生 培养 能力 化学 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