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新型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实施意见

时间:2022-05-30 10:30:03 心得体会 浏览次数: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特色城镇化发展的  

实 施 意 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意见》,全力加快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飞地强县”发展战略,以县城为龙头,以项目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加快城乡建设,着力推进城乡统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全县城镇化向注重内涵提升转变,向注重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转变,向注重城乡协调发展转变。走生态优良、布局科学、环境美好、城乡共进、社会和谐、宜游宜居的特色城镇化道路。

2、基本原则

创新理念,科学发展,坚持可持续协调的发展方式;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坚持“城乡围绕旅游建”的发展思路;规划先行,集约发展,提高城镇建设的质量和效益;生态优先,低碳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美好型城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定位城镇发展途径;创新管理,分类指导,切实保证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3、主要目标  

围绕加快推进新型特色城镇化进程,立足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依托生态和旅游资源,不断完善县域城镇空间格局。以县城建设为中心,全面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服务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到2015年,全县城镇建设区面积达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5.5万人,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达4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3.5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50%,城乡产业良性发展,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综合承载力和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城镇快速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二、主要任务  

4、优化城镇布局

坚持走“生态立县、旅游兴县、飞地强县”新型特色城镇化道路,着力构建“一主一副一般”三级城镇化发展格局,把县城做特做强,把以七都镇为副中心城镇做壮做实,把一般镇横渡、大演、仙寓、丁香、小河、矶滩做特做精,逐步缩小城乡人均住宅占地规模,形成以县城为核心,以副中心和一般镇为支撑,以村庄为支点,以旅游景区为纽带,具有生态特色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5、着力发展县城  

依据总体规划的要求,按照“一河、两山、三环、四区”格局拉开县城框架,紧扣“诗河绕城,组团布局,环境优美,宜游宜居”的特色主题,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继续完善老城区的基础设施,全面完成旧城改造工作,加快新区建设步伐,促进东城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聚集和配套,建设政务新区,抓好新区道路、供水、供电、亮化、绿化、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设施建设,构建新区框架,形成承载能力。每年实施一批重点项目,2012年实施23项城市重点工程,进行市政、旧城改造、旅游服务、文化设施建设。新建一座设施齐备,功能完善,集商业配套为一体的高档影剧院,在城东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城建展览馆等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设施。到2015年,城市综合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内涵进一步丰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县城建成区面积新增2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5万人。努力将县城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宜游宜居的皖南山区特色生态旅游城市。  

 6、培育中心镇和特色镇  

坚持“规划引领、产业带动、示范引导、一体化推进”的原则,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优先支持县域中心镇,集中打造特色资源镇使其成为接纳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节点。  

遵循城镇自我发展内在规律,根据经济基础、历史延续和辐射功能,集中力量将七都建成综合实力突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健全、特色明显的工业贸易旅游重点中心镇。到2015年人口规模达到0.6万人,建成区面积达2平方公里。结合重点景区建设和区位产业优势,以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名镇和生态名镇创建为契机,建设6个特色镇,丁香、小河为建设非金属矿精深加工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型城镇;重点保护仙寓镇和大演乡原始生态资源,仙寓、大演为生态旅游城镇;承接辐射,建设横渡、矶滩为郊区型旅游城镇。集中打造3个生态特色镇,将横渡、大演、仙寓建设成为省级生态文化旅游名镇。  

积极扩大重点中心镇、特色镇建成区面积,加强道路、供水、排水、燃气、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卫生、学校、托幼、市场等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以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产业集聚的基本承载需要。强化小城镇宜居功能,以小城镇污水处理、区域性垃圾处理和园林绿化设施建设为重点,逐步建立小城镇减排责任体系,持续改善小城镇人居环境。使其建设成为发展领先、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县域城镇。  

  8、推进中心村建设  

编制和实施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充分利用农村环境整治、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清洁工程等政策,以中心村为重点,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搞好村庄建设和农村住房建设。鼓励农民新建改建农房,积极引导农房建设向镇区和中心村集中,配套建设道路、沼气、供电、供水、广电、通讯、医疗、卫生等设施,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实现集中供水、生活垃圾定期清运、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家禽家畜圈养、雨水明渠排放、污水暗沟排放;建设文体活动设施和绿化小游园,保护山体、清洁水系、美化环境,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设施齐全、居住舒适、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管理科学、群众满意”的目标。从今年起,用4年时间在全县8个乡镇有重点地选择基础条件较好、重要交通、河流沿线、旅游景区、群众积极性高、能形成示范带动效应的70个左右的村庄实施整治示范点建设。2012年全县实施20个村庄整治示范点,每个乡镇建设2个以上村庄整治示范点。2015年实现重要交通、河流沿线、旅游景区周边村庄农村新建设全覆盖,全县建成70个示范宜居村庄,节约村庄住宅建设用地6平方公里。
        三、主要措施  

 9、推动产业转型聚集  

以建设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为目标,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飞地强县三大战略,建设景区、城区、园区三大平台,处好保护与发展、脱贫与脱困、苦争与苦干、本土与飞地四大关系,构建大空间、大生态、大旅游、大交通、大民生五大格局。注重转型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增强城镇经济实力 ,把旅游产业作为引领产业转型的首位产业,围绕旅游推动现代物流、商贸服务、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加快发展,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快发展“吃、住、行、游、购、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促进文化、服务产业优化升级、多样化发展。扶持发展现有骨干企业,培育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巩固壮大茶、竹、药、畜、菜、果、烟等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充分发掘“诗河文化”、“石台唱曲”、“目连戏”、古建、名人、民俗等为内容的民俗文化,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进一步加强景区建设,着力打造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到2015年进入国家生态示范县行列,全县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基本建成全省仍至全国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促进人口聚集。
      10提升市政公用设施水平  

强化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与升级改造。提升县城防洪、排涝、消防、抗震、应急避难场所等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建设大交通、畅物流;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到2015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42%和40%。用水普及率达到85%、燃气普及率达到85%、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积极推进广播电视网数字化覆盖和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提升城镇信息化管理水平。  

11、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坚持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的方针,合理利用土地,科学有序地发展房地产业。按照“宜居宜游”要求,以“住有所居”为目标,建立健全分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实现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全覆盖。积极推进城镇房地产市场发展。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和服务,引导住房的合理消费,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禁止零星开发,鼓励成规模、大片区开发。完善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机制、物业管理与服务机制、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管理机制。加强房屋安全管理和产权管理,维护消费者和开发企业合法权益。对镇、中心村周边的农村住宅、土地整治、安置房建设,要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严格控制城镇规划区范围内个人建房。鼓励和支持房地产企业参与小城镇综合开发。积极推进住宅产业化,不断改进住宅的性能和质量,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建设,推行物业管理全覆盖。
    12、加强城镇园林绿化  

加强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科学规划生态功能区。大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科学构建城镇整体绿色生态网络,努力彰显“山水生态宜居城市”的特色与魅力。县城重点建设打造2大文化生态公园(马鞍山公园、金钱山公园),建设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星罗棋布,道路绿化、河渠绿化、环城绿化纵横交错的绿色城市网络系统。大力开展园林村镇创建活动,到2015年县城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0平方米 ,集镇达到 6平方米 以上。
      13、强化规划导控作用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编制城乡发展规划,着力增强各类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操作性。积极开展城镇系规划研究,适时调整县城总体规划,编制石台县村镇体系规划。合理安排城乡居民点和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事业发展,2015年底前,编制完成所有行政村村庄规划,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适时修编和调整小城镇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城镇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实现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专项规划的合理衔接。认真实施《城乡规划法》,对已编制的各类规划要严格执行,切实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完善政府监管、社会监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的建设工程规划、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14、创新投融资机制  

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进一步提高村庄环境整治资金的使用效益,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对经营型、准经营型项目广泛采用BOT、TOT等多种方式进行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吸引社会资本全面参与城镇基础设施领域。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运用BT模式参与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平等进入新一轮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引导镇、村适度规模发展。要通过政策引导、规划调控,把城镇做强做美,将有限的资源向城镇集中。鼓励建设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中心村,积极稳妥地推进聚集科学布局。积极探索符合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路径。
          15、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成立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领导担任组长,县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住建委,并抽调人员组成专班,明确部门职责和分工。各乡镇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加强指导协调。切实增强工作合力,加强领导干部专业培训,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专业培训,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规划建设管理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领导核心和模范带头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浓厚建设氛围。 严格考核机制,县委、县政府将组织专班,定期对城镇化工作的进展情况开展督查和考核,及时通报工作情况,充分发挥督查考核的导向作用。每年召开一次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并组织各地就城镇化工作相互观摩,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二O一二年二月十二日

推荐访问:实施意见 加快推进 城镇化 特色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