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读后感想

时间:2021-06-11 10:36:55 读后感 浏览次数:

篇一:《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读书报告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读书报告长征谱写的这首歌,如悲如泣。 也许长征本来就是一段解不开的谜,但是我想我们仍然是有责任去还原它的,不仅仅是为了追寻历史的客观性,不仅仅是为了歌颂共产党的艰苦卓绝,更是为了给消失在长征途中的鲜活的生命一个交代。 感谢哈里森 ·索尔兹伯里,一个美国的著名作家和记者,代替我们做了这份工作。如他序言中所说,为了实现斯诺未完成的目标,“写出一部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从 1972 年开始接洽中国政府,历经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逝世、“四人帮”垮台,直到 1983 年才得到官方的批准,次年开始动身亲自走完长征全程,走访许许多多在世的长征中的幸存者,翻阅各种历史档案,探寻这一段历史的真相。 由此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长征:真实,没有歌功颂德,就好像看见了一个真正的人,他不是只有工作,也要吃饭睡觉。但这样的真实不会降低我们的敬畏,这样的真实照样带给我们感动。

篇二:《长征的故事》

《长征的故事》读后感

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长征,像一条蜿蜒二万五千里的红飘带,以它无与伦比的绚丽,飘过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舞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崭新希望。

长征的故事有很多,我虽然没有全部看完,但当我把书合上的一瞬间,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萦饶在我眼前??长征初期的湘江战役,是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中央红军人数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红军最终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还有后来的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这一重又一重令人无法相信的困难,却被这支队伍战胜了,这就是“无坚不摧”的红军。红军的顽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

看红军爬雪山的时候,吃的是皮带、树根,穿的是草鞋,薄衣,他们却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战胜了一道又道的困难。而我们面对困难时却知难而退,如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有时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放过了。有时候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没做就牢骚满腹,找借口和理由推脱逃避。在他们的面前我们变得那么渺小和苍白无力??

从红军长征中我收获了坚强、智慧、勇敢、自信、顽强、团结??今天,我们远离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过着衣食无忧、幸福安定的生活。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要将这些高贵的品德精神发扬下去,学好每一科知识,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把自己的成长、成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立爱国之志,成报国之材。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让可爱的祖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篇三:长征故事读后感

长征故事读后感

还记得毛泽东写的那首气势磅礴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

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永恒情谊:刘伯承与彝族头领歃血为盟

在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纵横十几个省,不仅斩关夺隘、抢险飞渡,与敌人进行激烈的战斗,而且还要做好少数民族的工作,取得他们对红军的支持。

作者苗晓平介绍,红军在长征中有90%的路程行进在少数民族地区,先后经过了苗、瑶、侗、壮、水、布依、纳西、彝、藏、羌、东乡等少数民族杂居或聚居地区。在红军到达这些地方之前,国民党反动派就对红军进行造谣污蔑,并和当地反动的封建地主勾结,强迫当地群众烧粮、烧房,胁迫群众上山躲藏,不准给红军带路当通司(翻译),企图置红军于绝境。在这些困难面前,红军每经过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都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宁可自己挨饿,也不动少数民族群众的一粒粮食;宁可在外受冻,也不擅自进老乡家门。通过广大红军的实际行动,一些受蒙蔽的少数民族群众渐渐认识了红军,他们不仅热情款待红军,还从方方面面帮助红军,在短暂的时间里,留下了一个个令人难忘、感人至深的故事。

1935年5月,在红一、三、五军团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后,来到四川会理,准备向北穿过彝族地区,强渡大渡河,红军先遣队司令刘伯承接受了任务。

由于彝族地区群众长期受反动统治者和地方军阀的民族压迫,造成彝汉民族间严重对立,但另一方面,那里的社会矛盾极为尖锐,如果处理得当,就可以发动彝族同胞与红军共同对敌。而要做到这一点,惟一的武器就是党的民族政策。想到这里,刘伯承觉得,做好这项工作比打一场硬仗还困难。

5月22日上午,刘伯承带着队伍前进了,他让肖华领导的工作团走在队伍最前面。突然,山林中传来“呜嗬、呜嗬”的喊叫声,只见山路上站着几百名彝族青壮年,他们手持棍棒、枪支、石块、长矛和弓箭,不停地呼喊着、奔跑着。这时,肖华和通司走上前去,向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彝族人耐心地解说红军的宗旨和借道北上的目的,并表示愿意和他们友好合作,并说红军刘司令愿意与彝族首领结盟修好。很快,红军得到回话,彝族沽基家首领小叶丹愿与红军结盟。

当天下午,刘伯承与小叶丹在肖华的安排下见面。小叶丹见眼前这位司令戴着眼镜,态度和蔼,连忙摘下头帕,按照彝族最虔诚的下跪行礼。刘伯承急忙把小叶丹扶起来,亲切地说:“红军是保护穷人利益的,我们打仗的目的就是要把压迫百姓的人消灭,我们应该结为兄弟,联合起来打土豪,不要自己打自己。”一席话,说得小叶丹心里热乎乎的,他忽然站起来说:“刘司令,你的话句句说到俺心窝里去了。按照俺们的传统习惯,我们今天歃血为盟,兄弟相称。


推荐访问:长征 前所未闻 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