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时间:2021-06-29 10:44:45 教学资源 浏览次数:

篇一: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同步练习

《新闻两则》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训练

1.填空。

新闻,又叫_________,主要包括标题、_________、导语和主体等几部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是从_________至 。主体是从_________至_________。

2.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 歼灭( )督战( ) 芜湖() ....

签订() 取缔( )对峙( ) 要塞() ....

3. 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 )

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 C约数,指百万左右。D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

4.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

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语段一)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2.“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二)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军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而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匪崇僖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阁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己全部为我解放。

1.这则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 )

A.河南全境已大部为我解放 B.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我军攻势迅猛,蒋匪全局败坏

2.本段表达方式的主要持点是( )

A.采用倒叙B.在记叙中穿插说明

C.以说明为主,记叙为辅D.顺叙、倒叙、插叙全都用上

3.用横线画出说明的文字。这段说明文字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我军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辉煌战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哪些主要战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军在江淮河汉区域内执行了什么政策?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回答后面的问题。

日全食奇观世界瞩目

海尔—波普彗星千载难逢

“世纪幽会”漠河上空

新华社哈尔滨3月9日电(记者陈凯星、邢路续) 素以黑夜中的白昼闻名的祖国“北极”漠河县,今天又以白昼中的瞬间“黑夜”再次引起世界瞩目。

3月9日9时零7分40秒至9分30秒,黑龙江省漠河县境内发生日全食的罕见天象。在瞬间出现的黑色天幕上,海尔—波普彗星若隐若现。八万多漠河居民和三千多位中外专家及天文爱好者,现场感受了这一宇宙奇景。

日全食是月球运行到日、地中间,挡住阳光而出现的罕见现象。本次日全食发生在俄罗斯斯比克以北和我国新疆阿尔泰地区,扫过蒙古、我国漠河,最后结束于北冰洋。日食带上惟一城市漠河,由于基础条件好,太阳高度角适中,成为世界最佳观测点。同时,每日晨昏才匆匆一现的海尔—波普彗星也已升至天顶,仰视可见。

我国本世纪最后一次的日全食,与2400年回归一次的海尔—波普彗星相遇——这次“世纪幽会”引起了中外科学家和天文爱好者的极大兴趣。美、德、意、日和我国香港、台湾地

区的科学家赶来观测。北京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大学等十余家专业单位,分别在漠河县城、北极村设立观测点。在从今天8点02分34秒日食初亏,到10点19分45秒复原的过程中,科学工作者们用光学、无线电等手段收集到大量数据。日食结束后,北京天文台的刘玉英兴奋地告诉记者,射电望远镜和计算机已顺利测出平滑完整的曲线,对太阳日食过程中能量变化的观测记录圆满成功。

叶淑华、王大珩、王绶琯等7位中科院士也亲临现场。叶淑华告诉记者,日月转换星辰昼出,这既是千载难逢的宇宙奇景,又是研究太阳对地球磁场、电离层影响的良机,能亲历真是无比激动。

1.这则消息的正标题是_____________。

2.这则消息的导语是第( )段。主体是第( )段到第( )段。背景是第( )段。结语是第( )段。

3.结合句意指出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及其引号的作用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素以黑夜中的白昼闻名的祖国“北极”漠河县。 ..

(“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因此称为北极。北极是特定名称,所以要加引号)

B.今天又以白昼中的瞬间“黑夜”再次引起世界瞩目。 ..

(“黑夜”是指日全食造成的瞬间黑暗,如黑夜一般,并不是真的在夜间,所以要加引号)

C.这次“世纪幽会”引起了中外科学家和天文爱好者的极大兴趣。 ..

(“幽会”的本义指秘密相会。由于日全食与彗星同时出现,似乎是相约聚会,又是在日全食造成的瞬间“黑夜”中,而“幽”又有昏暗之意,加之海尔—波普彗星2400年才回归一次,所以用“世纪幽会”并加引号来特指这一奇观)

4.体会这则消息在报道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准确的项是( )

A.新奇、爱好 B.新奇、兴奋 C.兴奋、激动 D.新奇、喜悦

参考:

一、基础知识训练

1.消息、电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kuìjiāndūwúqiāndìzhì sài 3.B 4.D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语段一)

1.占领 控制 封锁 切断

2.“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防线” “同日同时”指的是“21日下午五时”

3.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4.“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5.我东路军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

6.明确具体地交代时间,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特点

7.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语段二)

1.C

2.B

3. 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介绍背景,说明南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突出解放南阳的重要意义。

4.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又可说明蒋军弃城南逃的原因。

5.战绩主要有三项:①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②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6.执行了减租减息的社会政策和各阶层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其目的是将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阶层,均联合或中立起来,集中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及乡村中少数恶霸分子。

(二)

1.“世纪幽会”漠河上空。

2.导语是第1段;主体是第2段到第5段;背景是第3段;结语是第5段。

3.A(“北极”是借指我国的最北端,不是指真正的北极,表示否定,所以要加上引号)

4.C(这既是千载难逢的宇宙奇景,又是研究太阳对地球磁场、电离层影响的良机,人们

篇二:《新闻两则》同步练习2

新闻两则 同步练习

一、基础部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横渡(hénɡ)歼灭(qiān)B.锐不可当(dānɡ) ...

C.阻遏(jié) . 要塞(sài) .鄂(è) D.绥靖(suǐ jīnɡ) ...

2.下列中错别字最多的一句是( )

A.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依然负隅顽抗。

B.渡江战役打得非常急烈。

C.国民党拒决签定国内和平胁定。

D.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残败,又逃到了葫芦岛。

3.一则消息通常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

A.标题 主体 结尾 B.标题 导语 主体

C.标题 时间 正文 D.标题 时间 人物

4.填空。

(1)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闻的六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5~8题。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5.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文中“此种情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分析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时,前一个略写,后一个详写,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作用?

7.选文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

A.记叙 说明 B.记叙 议论 C.议论 抒情 D.说明 议论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8~16题。

本报华盛顿1月28日专电 记者张允文报道:今天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发射台上的爆炸,造成三名宇航员丧生。

??

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他们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然而据来自宇航局的消息,宇航局的专家们把注意力集中于

航天飞机的两个固体燃料助推器和庞大的主燃料箱上面。据研究了录像带的专家说,问题可能出现在外挂燃料箱上。燃料箱中存放着200万升液态氢和液态氧,用以推动航天飞机进入轨道。爆炸时,外部燃料箱的尾部首先断裂,把两个固体燃料助推火箭猛推到相反方向。有的专家认为,助推器有燃料外泄的迹象。

8.选文第一段电头部分都交代了什么?

9.选文第一段电头之后的文字是这则新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这句话中,“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11.选文第一段明确说明“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爆炸”,为什么又说“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是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呢?

12.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意思。

13.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后,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了什么态度?

14.对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原因,宇航局的专家们作了几种推测,各是什么?

15.选文第二段中哪些语句表明事故原因未有定论,只是推测?

16.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意思。

三、试一试

17.简析下面对话的言外之意。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

克钢笔放在桌上。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

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可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

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很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这支笔。

(1)美国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总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B(A.歼jiān;C.遏è;D.suí jìnɡ)

2.C3.B4.略

5.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藐视敌军,赞扬我军。

6.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详略得当,略写点明我军渡江英勇善战是不言而喻的,详写则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完全正确。

7.B

二、8.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及记者姓名。

9.导语

10.“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11.因为阿波罗飞船的爆炸是在发射台上,并没有升空;而“挑战者”号是升空后在空间爆炸的,所以说是“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

12.概述“挑战者”号爆炸情况及事故严重的程度。

13.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美国宇航局官员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

14.两种:燃料箱尾部断裂;助推器燃料外泄。

15.“据??专家说”“可能”“有的专家认为??的迹象”等词语表明事故原因未有定论,只是推测。

16.报道事故原因的调查情况。

三、17.(1)中国连派克钢笔都生产不出来。(只要答出讥讽之意即可)

(2)钢笔是战利品,这支钢笔是美国的耻辱,是美国败于中朝人民之手的明证。(只要答出针锋相对之意即可)

篇三: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同步练习题3

新闻两则

班级:姓名:

作 业 导 航

1.注意新闻的要素和结构

2.学习本文简洁、准确的语言

3.体会新闻的感情色彩

一、基础部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横渡(hénɡ)歼灭(qiān)B.锐不可当(dānɡ) ...

C.阻遏(jié) . 要塞(sài) .鄂(è) D.绥靖(suǐ jīnɡ) ...

2.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一句是( )

A.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依然负隅顽抗。

B.渡江战役打得非常急烈。

C.国民党拒决签定国内和平胁定。

D.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残败,又逃到了葫芦岛。

3.一则消息通常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

A.标题 主体 结尾 B.标题 导语 主体

C.标题 时间 正文 D.标题 时间 人物

4.填空。

(1)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闻的六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5~8题。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5.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文中“此种情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分析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时,前一个略写,后一个详写,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作用?

7.选文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

A.记叙 说明 B.记叙 议论 C.议论 抒情 D.说明 议论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8~16题。

本报华盛顿1月28日专电 记者张允文报道:今天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发射台上的爆炸,造成三名宇航员丧生。

??

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他们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

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然而据来自宇航局的消息,宇航局的专家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航天飞机的两个固体燃料助推器和庞大的主燃料箱上面。据研究了录像带的专家说,问题可能出现在外挂燃料箱上。燃料箱中存放着200万升液态氢和液态氧,用以推动航天飞机进入轨道。爆炸时,外部燃料箱的尾部首先断裂,把两个固体燃料助推火箭猛推到相反方向。有的专家认为,助推器有燃料外泄的迹象。

8.选文第一段电头部分都交代了什么?

9.选文第一段电头之后的文字是这则新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这句话中,“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11.选文第一段明确说明“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爆炸”,为什么又说“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是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呢?

12.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意思。

13.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后,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了什么态度?

14.对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原因,宇航局的专家们作了几种推测,各是什么?

15.选文第二段中哪些语句表明事故原因未有定论,只是推测?

16.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意思。

三、试一试

17.简析下面对话的言外之意。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

克钢笔放在桌上。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

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可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

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很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这支笔。

(1)美国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总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B(A.歼jiān;C.遏è;D.suí jìnɡ)

2.C3.B4.略

5.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藐视敌军,赞扬我军。

6.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详略得当,略写点明我军渡江英勇善战是不言而喻的,详写则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完全正确。

7.B

二、8.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及记者姓名。

9.导语

10.“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11.因为阿波罗飞船的爆炸是在发射台上,并没有升空;而“挑战者”号是升空后在空间爆炸的,所以说是“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

12.概述“挑战者”号爆炸情况及事故严重的程度。

13.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美国宇航局官员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

14.两种:燃料箱尾部断裂;助推器燃料外泄。

15.“据??专家说”“可能”“有的专家认为??的迹象”等词语表明事故原因未有定论,只是推测。

16.报道事故原因的调查情况。

三、17.(1)中国连派克钢笔都生产不出来。(只要答出讥讽之意即可)

(2)钢笔是战利品,这支钢笔是美国的耻辱,是美国败于中朝人民之手的明证。(只要答出针锋相对之意即可)


推荐访问:练习题 两则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