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主要知识点教案

时间:2021-06-30 09:42:59 教学资源 浏览次数:

篇一: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黄珊珊

同学们,金秋时节,我们曾经看到过秋天缤纷的色彩,听到过秋天美妙的声音,分享过秋天带给我的欢乐。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秋天,感受秋天的魅力,感受秋天的美好。

一、复习课文。

1、(出示第九课图1)先请同学们看,仔细观察,好好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是描写这幅图的?

(1)谁来试试?对了吗?真能干!你能背诵这首古诗吗?(学困生优先提问) (2)(出示古诗)指导带表情齐读、齐背。

2、同学们真不错,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幅图描写的又是哪篇课文的内容?(出示第九课图片)

(1)谁知道?(出示古诗)你们能背诵吗?会背的请站起来一起背给大家听。

(2)刚才一下没回忆起来的同学,现在怎样?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背诵这首古诗。看谁最能干?

3、同学们,第三单元里除了描写关于秋天的古诗外,还有哪篇文章也是描写秋的吗?请同学们继续看图。 (1)(出示第十课图)这篇文章的题目是?

(2)请同学们打开书本38页,找一找,课文中那个自然段是描写这幅图上的内容的?(第三自然段)

(3)全班齐读。 (4)(出示填空)谁能干?不看书能完成填空吗?(完成练习第一题、汇报) (5)你还记得括号里填的这些词语是描写什么的词语吗?(齐读句子)

(6)课文中除了第三自然段,还有哪个自然段也有描写心情的词句吗?(出示第二自然段出示相关句子、标出描写心情的词语、齐读。)

(7)同学们平时还积累了那些描写心情的词语?(指名说、课件汇总、齐读)

4、同学们,在金秋时节里,放风筝是一种有益的游戏,游戏对我们大家来说,有欢乐、有悲伤,这就是幸福,这就是秋天带给我们的快乐。让我们继续走进秋天,感受秋天的美好。(出示第十一课课件)

5、过渡小结:同学们,秋天美吗?下面我们读读有关秋天的词语。

二、复习字词。

1.开火车读第三单元词语,读得好的请同学们跟读。(课件出示词语)(学困生优先提问)

2.老师这还有很多表示颜色的词语,请大家也读一读,跟他们交朋友。(课件出示词语)

3.拓展:除了这些词语,谁还能说说还有那些表示颜色的词语?

(1)(出示:紫、黑、白)老师这儿还有另外三种颜色,谁能组词:什么紫、什么黑、什么白?

(2)完成练习第二题,汇报。

jīnɡ xīnxī wànɡ yī rán fēi wǔ

()( ) () ( )

pīn mìnɡ bēn pǎo dǒu d?nɡ xún zhǎo

()()() ( )

dà jīnɡ shī sa qiān hū wàn huàn

() ()

chuí t?u sànɡ qìm? fánɡ jìxù

()( ) ()

(3)(课件出示)齐读巩固。

4、看来同学们都交了不少词语朋友,可是有些词语还是孤零零的,等着同学们帮他们连线交朋友呢?(出示词语搭配)(完成练习第三题、汇报、齐读。)

5、同学们看看下面的题目又该怎样填?(完成练习第四题、汇报、齐读。)

6、同学们能写写这种形式的词组吗?(学困生优先提问) (完成练习第五题、学习小组讨论完成、汇报。)

三、复习比喻句。

在第三单元里,为了体现秋天的美丽,课文中用了很多优美的句子,比如说比喻句就是其中的一种,请同学们翻开书,在第三单元里找找,把比喻句找出来读一读。看谁找得又快又多。

A、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把秋天的雨比作一把钥匙)

B、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把叶子比作扇子)

C、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

(把枫叶比作邮票)

D、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把田野比作海洋)

1.同桌交流,总结方法。

2.要有比喻词,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作比较打比方

3.用“像”造比喻句。(完成练习第六题、汇报。)

4.拓展完成比喻句。

完成练习第七题:照样子,写句子。

例:1.黄黄的叶子像(),扇哪扇哪,扇走了( )。

2.红红的枫叶像(),飘哇飘哇,邮来了( )。

3.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 )的歌。

4.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和( ),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的复习课,看来大家都收获不少,下节复习课会更精彩,这节课就先上到这里,下课。

篇二:说明文的知识点归纳及八上第三单元及教学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大连市第六十六中学 刘春霞

一、基础知识

1、积累一些雅词

磬雄跨雄姿横跨古朴洨河雄姿匀称和谐桥墩 推崇美感 魅力媒介销魂驻足险峻孕育鉴赏败笔蔓延雕镂斟酌 庸俗蔷薇矗立湛蓝蟠龙矫健挥霍销魂屏风纳凉帷幕 缓冲造型伧俗休憩鳌头琉璃藻井混凝土金銮殿中轴线 巧妙绝伦古朴美观千态万状 惟妙惟肖晓风残月前瞻后顾 因地制宜 自出心裁亭台轩榭假山池沼重峦叠嶂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俯仰生姿 盘曲嶙峋珠光宝气称心满意别具匠心安静闲适明艳照眼玲珑奇巧 横贯东西鸣钟击磬庄严肃穆幽雅宁静迥然不同错综相连井然有序 齐声称道雅俗之别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2、积累一些雅句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2)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3)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

(4)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5)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6)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7)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8)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9)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

(10)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二、思维训练

1、整体感知能力

抓住事物特点

例如:(1)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试以赵州桥为例,用自己的话说说它是如何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2、比较鉴赏能力

例如:(1)《辞海》里对卢沟桥的介绍,与课文里相比,多了哪些内容?

(2)《夜宿卢沟》与课文里对卢沟桥的介绍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桥之美》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比较说明。

3、欣赏品味能力

(1)词语的品味

例1: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说明文用语很讲究分寸,想一想,如果把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去掉,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

例2: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

(2)注意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例如: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4、口语表达能力

更详细地了解故宫的建筑及布局,然后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

三、阅读知识点

(一)说明文的定义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

(二)说明文的类型

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三)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所谓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是该事物或现象区别于其他事物或现象的独到之处

(四)说明文的基本结构

1、总分式:总——分——总;总——分

2、递进式

(五)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按照发展过程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一一说明。

①从概括到具体:先总体概括再分项说明,大多数文章属于此类。

②从整体到部分:如《中国石拱桥》中先写赵州桥的整体结构,再写它的两个小拱及石栏、石墩等。

③从主要到次要: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其次是培植草皮。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

粒的来源。

④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⑤从现象到本质:先列举现象,再深入分析根本原因、属性、特征,以揭示形成这种现象的本质。如《死海不死》

⑥由性状到用途:桃子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蛋白质。能使人体胆汁分泌旺盛,促进肠胃的蠕动。桃仁可供药用。

(六)说明方法及作用

A 说明方法的基本理解及举例

1、作比较:列举两种或两种以上有着外部或内部联系的不同事物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如:

月球的引力是地球引力的1/6。

2、下定义:用简洁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阐述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其语言特征是“??是??”或“??是??”。如:

食物就是一种能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

花粉自花药里散出来,落在雌蕊的枝头上,叫传粉。 .

3、打比方: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比喻人们不太熟悉的事物,使被说明事物更生动形象。 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洁白的羽毛,有时像白色的绫纱。

1、列数字: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它包括列举确数、概数、序数。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2、分类别:将被说明对象按一定标准划分成不同类型,逐型加以说明。

生物获取食物的方法和用途有两种:一种叫自养,一种叫异养。

3、举例子:运用常见事例帮助说明,或证明某种情况或说法。

4、作诠释:用通俗的语言介绍或解说事理的性质、特点。

5、摹状貌:运用描写的手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逼真地描摹事物的特征。如: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6、列图表

(八)说明文的语言有的平实,有的生动。

四、读写结合

1、试着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我们的,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如果必要,教师可以提供部分准确数据)

2、运用总分的结构,写一处你游览过的景点,要求用两种以上的说明方法。

3、以“我的居室”为题写一段说明性文字,注意恰当地运用说明顺序。

4、修改以前的小作文,使其语言更生动。

5、学习吴冠中表现桥之美的方法,观察老师出示的图片,写一段文字,充分展示桥之美。注意:语言要生动,交代要有序。

单元教学设想:

这个单元是学生在初中第一次比较多地接触相对规范的说明文。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根据本单元的知识点整理,将本单元三篇比较规范的教读文章《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作为说明文知识点训练的重点文章,充分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点等重要知识点,能运用所学方法阅读同类文章,并迁移学写。

因为《桥之美》、《说“屏”》不是典型说明文,尤其是《桥之美》,所以将两篇自读课文作为略读,每篇抓住一个重点进行训练即可。

教学设计:

11、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能够找出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意,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2、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让学生自读思考,教师点拨指导。

3、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能够找出说明对象及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3、掌握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难点

比较记叙文与说明文的区别。能独立阅读比较浅显规范的说明文。

●教具准备: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文字,辨析文体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文字(一)

盛夏,当你漫步在荷花池畔的时候,很自然地会想到宋朝人杨万里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你看,那碧波荡漾的水面上,亭亭玉立的荷花,散发出阵阵幽香,沁人肺腑;那托浮在水面上的荷叶,青翠欲滴,那滚动在荷叶上的水珠,犹如翠玉盘中的珍珠,明净柔润。一阵微风拂过,会使你有一种暑气全消之感。再吟诵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佳句,就更觉心旷神怡了。

文字(二)

荷花全身是宝,用途很广,既是食品,又是药物,至于供人观赏,那只不过是一种?副产物?罢了。它的地下茎——鲜藕,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各种维生素及矿物盐等,营养价值很高,是一种很好的水生蔬菜;它既可生食,又可熟食,还可加工成藕粉、蜜饯和糖藕片等,既有营养,又易消化,是妇幼老弱的良好补品。莲子,鲜可生食,也可做汤菜、甜食或蜜饯;干莲子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高达62%,蛋白质的含量高达16.5%,钙、磷、铁质及维生素B1、B2和胡萝卜素的含量也相当丰富。荷梗、荷花、莲蕊、莲须中还含有各种生物

碱,荷叶还是很好的包装材料。

2.要求学生初读两段,填空

(1)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的共同点是 ;在表达方式上的区别是。

明确:内容同是写荷花,但是文(一)主要是描写;文(二)主要是说明。

3.教师简介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4、指导方法:怎样判断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1)判断说明对象,要看题目或首尾段。

如:文(二)一目了然就看出说明对象是荷花。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所谓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是该事物或现象区别于其他事物或现象的独到之处,分清说明对象具有的特征,其实就是掌握文章的中心。

答题技法:

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

2、阅读,运用上一环节的知识回答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明确:文章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然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不同形式的石拱桥作为典型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取得的光辉成就,又解释了我国石拱桥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最后综述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新发展。

三、再读课文,局部探究

(一)研读赵州桥部分

? 主问题:本文为了交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选择了两座具有代表性的桥。它们能代表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吗?

设问:本文为了交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选择了两座具有代表性的桥。下面我们就来研读关于赵州桥的部分,看看它是怎样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其突出成就表现在哪里?

1、学生齐读4、5段。

“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唐朝张嘉贞称赞其“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张鷟赞其“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二)自主阅读卢沟桥部分

篇三: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9古诗两首

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江树中心小学 颜宏流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3、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

品重点字词,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初步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不仅仅是佳节,其实平日一景一物都能勾起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宋朝诗人叶绍翁所写的《夜书所见》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二、初读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边读边思考诗的大意,划出不懂的字词。

3、释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悟情

诗人叶绍翁久居在外、归家不得,再读古诗,对照插图,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寂寞、难过这许许多多的思乡念亲的情感吗?

(一)一、二句

1、萧萧是什么意思?(风声)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2、萧萧梧叶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 这萧萧梧叶送来寒气逼人,让人感到——孤独、凄凉(读:萧萧梧叶 送寒声)

3、这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 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4、情感朗读一、二句。

(二)、三、四句:

1、理解: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2、学生想象孩童捉促织玩耍时那种天真无暇,快乐的情景。读——知有儿童挑促织

3、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什么呢?(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 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

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

4、一灯明:他看见的只有一盏灯,触景生情,多么孤单啊!(读:夜深篱落一灯明)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父母、亲人)

5、情感朗读三四句

(三)有感情吟诵

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诗人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读——《夜书所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诗引入新课

背李白的《静夜思》,说说诗人李白在这一首诗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思念家乡、亲人)思乡念亲

唐朝另一位诗人叫王维,他跟李白同年出生,不仅擅长写诗,还精通书画音乐,他在17岁那年,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求学,也写过一首思念家乡、亲人 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

二、初读全诗了解重阳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

2、正音:“为”这里应读“wéi”,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

3、释题:

重阳节:指名读,齐读书上注释,并指出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是学习古诗的一个 好方法。

九月九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节日里人们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又叫老人节。

“茱萸”:(读书上注解)一种有香味的植物

“忆”即“思”,思念、想念;“山东”,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 蒲州,是诗人王维的老家;“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 是王维的亲人,朋友。

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王维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三、反复吟诵体会孤独

(一)与诗题相对应的是哪一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重阳节,说说我国其他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元宵节、元旦、春节

忆——思,兄弟——亲,每:每当;逢:遇着、碰到的意思;倍:更加,加倍 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人们无不兴高采烈、欢度节日,可诗人王维却发出了“倍 思亲”的感叹,是什么原因使诗人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如此深深地思念亲人呢?请同学 们自 由朗读全诗,看诗中哪些字眼点明了诗人“倍思亲”的原因。

(二)一、二句:

1.“异乡”:他乡,李白离乡来到长安,长安对他来说就是“异乡”

2.“异客”:“陌生的客人”。李白小小年纪漂泊在外,独居他乡,身份是“异客”。

3.“独”:独自一人,还隐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板书:孤独、寂寞)

4、年年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心中的思乡之情就再也掩饰不住了,于是一发而不可抑制,作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佳句。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古诗的一、二两句。

(三)三、四两句:

1、王维的思乡情感犹如潮水般奔涌而出,此时此刻,他思绪万千,想到了什 么?

2、想像两年前的与亲人共度重阳节的美好情景:

两年前的重阳节,给王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温馨的一幕幕至今仍时时浮 现,往昔的重阳节啊,我们兄弟曾经一起曾经一起曾经一起

思绪万千的王维,想起的又何止仅仅是兄弟呢!那年迈的父母啊,已双鬓斑白,他又何尝不是时时惦记,九九重阳又被称为老人节,可王维却无法伺奉左右,承欢膝下,此时此刻,他真想对双亲说:父母啊

3、家乡的亲人也在思念他,想像说话——

4、但如今却没人与他共度佳节,他只好孤身一人站在这高高的山上,远远地望 着家乡,他心里该与多少伤心难过啊,读——

四、 诵读诗句,升华情感

1、 读全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诗人王维仅仅是在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思念亲人吗?学生想象在不同的节日里诗 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五、背诵全诗,书写生字

1、背诵

2、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3、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4、书写生字。

六、拓展视野

1、无论在乡间还是身处繁华的都市,不同的人,不一样的处境,一样的是思乡情, 齐读两首诗

2、明月千里寄相思,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出示《秋 思》、《游子吟》、《长相思》、《秋风引》等,这些是老师从书籍、网络中查找到的。课后, 同学们还可以再找一找,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我们来开个“九月九日诵诗会”。

七、作业

1、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

八、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叶绍翁思乡 念亲 王维

孤独 寂寞 难过思念

教学反思

本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完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以外,重点呈现了两个方面的突破。

一、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依据书中介绍的关键

词语的意思,和自己查阅的内容,在疏通句意的过程中,感受到要注意诗句间的内在联系。 诗句的理解不能单独地一句一句地分析,要上下融合,注意内部之间的联系,组织语言也要符合古诗的意境。

二、古诗教学的难点,在于对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中年级要求学生开始关注诗人的情感,因此,教学中,学生从认知入手,通过品味语言,引发情感,在情感的陶冶中,启动思维,从中感受、理解、体会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

10 风筝

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江树中心小学 颜宏流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 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 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

推荐访问:知识点 上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