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论文题目

时间:2021-07-01 10:03:45 教学资源 浏览次数:

篇一:法律法学专业毕业参考选题(424个)

法律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424个)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

★市场经济要求强化全民的法律意识

★市场竞争中的道德与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开展执法检查加强法律监督

★提高全民族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专业dai xie 论文请加扣扣 五一 一二一零一二三

★受贿罪的主要特征及对策

★职务犯罪的法律特征

★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劳动合同是劳动法的基础和核心

★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

★行政程序中的证明责任

★加强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维护宪法的权威,保证宪法的实施

★民法对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作用

★物权法是奠定法治大厦的基石

★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犯罪研究

★贪污贿赂犯罪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处理受贿罪应划清的几个界限

★减刑制度的研究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劳动合同是劳动法的基础和核心

★法官的职业道德

★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试论民事诉讼中第三人与共同诉讼人的区别

★试论民事执行问题

★论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体系

★论民法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

★论我国实行法人制度的几个问题

★论侵权行为民事责任的原则及其发展趋向

★论辨护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任务和地位

★论刑事诉讼中的间接证据

★论玩忽职守罪

★婚姻法执行中若干问题的研究

★论述加入WTO后,我国法律体系制度及调整方法的变化和趋势 ★论行政法在依法行政中的作用

★论合同法中的鼓励交易原则

★比较合同法中的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别

★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论市场经济与法治

★试论执行在司法审判中的地位

★论罪行法定原则

★试论缔约过失责任

★论违约责任

★对青少年刑事司法制度探讨

★评析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

★论我国的立法体制及其特点

★论宪法与国际法的关系

★行政侵权责任探讨

★中国加入WTO与行政法制改革

★试论清末的民事立法

★试论中国刑法制度的发展变化

★罗马法的借鉴意义

★日本经济法的形成与发展

★论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论过失犯罪

★中外刑法自首制度的比较研究

★信用卡诈骗罪研究

★网络犯罪研究

★聚众斗殴犯罪研究

★渎职犯罪研究

★证据在侦查中的作用

★关于司法鉴定客体研究

★论诚实信用原则

★论过错责任原则

★论无权代理

★论表见代理

★论合同自由原则

★论知识产权的继承

★试论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对我国破产制度的探讨

★论TRIPs协议

★论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

★WTO与中国知识产权法

★试论经济法律关系特征

★经济法律关系的实践考察

★论现代企业法律制度

★国有独资公司的特殊法律问题研究

★有限责任公司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若干问题研究

★环境保护的法律原则问题研究

★关于国家之间国内法律管辖权的竞合问题

★国际贸易法中的立法

★破产法律制度研究

★WTO 体制与国际贸易

★反倾销与反补贴法律问题研究

★论世界贸易自由化问题

★我国加入 WTO 的利弊分析

★关于人权与法治

★论依法治国

★宪法司法化与中国宪法的实施

★安乐死问题研究

★沉默权研究

★网络文化与青少年犯罪

★论行刑人性化文明化

★试述暴力型犯罪的心理特征及其矫治对策

★外来人口犯罪成因极其对策

★对吸毒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与研究

★文化冲突与犯罪

★被害人在侦查中的地位

★影响证人证言的心理因素

★现代犯罪手段对传统侦查方法的冲击

★论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与服刑能力的关系

★论精神损害赔偿

★论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

★论不当得利之债

★论当代夫妻财产制发展的趋势及原因

★论国际法上国家保护管辖原则的意义和问题

★如何完善我过的国际私法立法,特别是如何解决区际私法冲突问题 ★公示催告程序之研究

★论我国公司法对外投资企业的适用

★宪法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关系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与当今法制建设

★论检察官的社会角色

★论动产善意取得制度

★非婚生子女保护制度评析

★对我国破产制度的探讨

★论我过著作权法中的法定许可制度

★民事公诉的法律思考

★当代中国治吏问题法律研究

★“恶法亦法”与“恶法非法”之我见

★论制宪权

★法与廉政建设

★行政诉讼第三人研究

★论公民的隐私权及其立法保护

★行政复议法研究

★行政听政若干问题研究

★行政诉讼的证据规则

★WTO与中国行政法改革问题研究

★论汉朝的春秋决狱对中国司法制度的影响

★论儒家法律思想的现代价值

★司法独立原则与中国法律近代化

★试论小农经济传统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近代中西法文化冲突及其影响

★清末法制改革对大陆法的移植

★中国古代“困商”“辱商”的法律价值及其历史影响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篇二: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一、宪法部分

1、我国宪法的保障

2、论违宪

3、宪法与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关系

4、论我国的宪法修改

5、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我国的立法体制及其特点

7、论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8、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9、宪法对地方政权的加强

10、我国选举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

11、论香港基本法的解释权

12、言论自由的宪法界限

13、结社自由与结社立法

14、论立法权的特点

15、论立法程序的原则

16、论行政权的特点

17、论司法权的特点

18、论立法权与司法权的关系

19、论宪法解释

20、论宪法的效力

21、论宪法的制裁性

22、论宪法与国际法的关系

23、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4、论授权立法

25、新闻立法与言论自由

26、计算机网络与言论自由

27、论平等权的宪法内涵

28、论宗教信仰自由

29、论公民的财产权

30、论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31、论公民的隐私权

32、公民权利与生育

33、安乐死与宪法

34、西方国家的宪法保障制度

35、论二次大战各国宪法的发展趋势

36、论美国总统的职权

37、战后日本天皇制

38、论法国总统制

39、政党与宪法

40、论堕胎与宪法权利

41、论弹劾制

42、比较司法弹劾制

43、财产申报的对象、范围和程序

44、论宪法诉讼的程序和范围

45、论法治原则的实现途径

46、论主权与人权的关系

47、论宪法与民主的关系

48、宗教信仰自由的界限

49、如何完善我国的宪法监督体制

50、论我国行政区划的新发展

二、刑法部分

1、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研究

2、论刑法的机能

3、论刑罚权的根据

4、罪刑法定原则研究

5、论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6、论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7、刑法溯及力问题研究

8、刑法立法方法研究

9、刑法解释研究

10、刑事司法解释研究

11、刑事判例研究

12、犯罪论体系研究

13、论犯罪的特征

14、中外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

15、刑事法律关系研究

16、刑事责任研究

17、论犯罪化与非犯罪化

18、犯罪课题研究

19、论刑法上的行为

20、论不作为

21、持有型犯罪研究

22、刑法因果关系研究

23、西方国家刑法因果关系理论评介

24、刑事责任能力研究

25、精神障碍与刑事责任能力

26、法人犯罪研究

27、论犯罪故意

28、论犯罪过失

29、论业务过失犯罪

30、论犯罪目的

31、论犯罪动机

32、论刑法上的认识错误

33、严格责任犯罪研究

34、论犯罪既遂

35、论犯罪预备

36、论犯罪未遂

37、论犯罪中止

38、论共同犯罪

39、论有组织犯罪

40、实行犯及其刑事责任研究

41、帮助犯及其刑事责任研究

42、教唆犯及其刑事责任研究

43、论共同犯罪人的分类

44、论主犯的处罚

45、论从犯的处罚

46、论胁从犯的处罚

47、论一罪与数罪的区分标准

48、论想象竞合犯

49、论法条竞合

50、论结果加重犯

51、牵连犯及其处罚原则研究

52、正当防卫的条件研究

53、论无限防卫权

54、紧急避险问题研究

55、安乐死问题研究

56、刑罚目的研究

57、刑罚功能研究

58、刑罚机制研究

59、重刑主义与传统法律文化

60、刑罚威慑机制研究

61、死刑威慑效果的实证研究

62、罚金刑制度研究

63、自由刑发展趋势研究

64、刑罚裁量的原则研究

65、刑罚裁量情节研究

66、论我国刑法中的自首制度

67、中外刑法自首制度比较研究

68、论立功

69、累犯制度比较研究

70、数罪并罚原则研究

71、减刑制度比较研究

72、假释制度比较研究

73、危害国家安全罪比较研究

74、玩忽职守罪研究

75、滥用职权罪研究

76、交通肇事罪研究

77、走私罪研究

78、论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

79、内幕交易罪研究

80、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研究

81、洗钱罪研究

82、集资诈骗罪研究

83、贷款诈骗罪研究

84、信用卡诈骗罪研究

85、保险诈骗罪研究

86、偷税罪研究

87、骗取出口退税罪研究

88、侵犯著作权犯罪研究

89、侵犯商业秘密犯罪研究

90、诈骗罪研究

91、故意杀人罪研究

92、强奸罪研究

93、绑架罪研究

94、抢劫罪研究

95、侵占罪比较研究

96、职务侵占罪与贪污罪比较研究

97、计算机犯罪研究

98、网络犯罪研究

99、毒品犯罪研究

100、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研究 101、妨害司法犯罪研究

102、环境犯罪研究

103、贪污罪研究

104、受贿罪研究

三、法理学部分

1、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法学的指导意义

2、邓小平法制思想研究

3、论廉政建设

4、论市场经济与法治

5、关于人权与法治

6、法律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7、论法律在国家宏观调控经济中的作用

8、论法律与道德

9、对现代资本主义法治的研究

10、法律与科学技术

11、论改革中的合理与合法的矛盾

12、法律与政策

13、法律与自由

14、论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15、论市场经济与法观念

16、论法律标准与生产力标准

17、论法律意识

18、论法律实施的监督机制

19、论法律文化

20、论法律与改革

21、论法律职业道德

22、法律解释在法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3、论权利与义务

24、论法治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5、论法律责任

26、论法律监督

27、论法律效力与法律实效

28、法律与行为

29、法律与秩序

30、法律与利益

31、法律与权利

32、法律和公平、正义

33、评析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

34、评法不责众

35、论民主与法治

36、论立法的国际化

37、论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关系

38、论法律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39、论社会主义法律和资本主义法制的区别和联系

40、论依法治国

41、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42、论司法公正

43、论司法公开

44、论立法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

45、论马克思主义立法观

46、论立法产生的标志

47、论当代中国立法改革的几个问题

48、论立法过程

49、论立法权

50、论中国立法权限划分体制

51、论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的立法权限范围

52、论行政法规立法

53、论中国地方立法的权限范围

54、论立法主体

55、论立法者的素质和其他条件

56、论立法专家

57、论立法预测

58、论立法规划论立法的准备

59、论立法的准备

60、论法案起草

61、论立法方略

四、民法学部分

(1)民法

1、论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2、论民法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意义

3、论民法对人身权的保护

4、论民法对财产权的保护

5、论我国人身权制度的完善

6、论我国物权法制定的原则

7、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意义

8、论民法与商法的关系

9、论民法与经济法的关系

10、论民事法律关系的制度意义

11、论我国的民事主体制度

12、论法人制度对于我国企业改革的理论与制度意义

13、论合伙的法律地位

14、论合伙财产的法律性质

15、论法人内部治理制度

16、论法定代表人的代表权

17、论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

18、论意思表示

19、论法律行为的分类及其意义

20、论物权行为

21、论代理制度对于市场交易的意义

22、论表见代理

23、论代理中的连带责任

24、论代理权的取得与行使

25、论无权代理

26、论民事权利体系

27、论人身权体系

28、论民法中的物权体系

29、论诉讼时效制度的意义

篇三:法理学课程论文

《法理学》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学生学号:201211621407 学生姓名:何琪林

所在学院:信息学院

所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所在班级:计科1124 指导教师:李锦辉

论文日期:2013—2014第一学年度

浅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摘要: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自身鲜明的精神品格和制度特征。“性善论”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德主刑辅”、“为国以礼”的特色;“民本”思想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因“宽仁慎刑”、“重惜民命”而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特色;“贱商”思想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私法领域呈现出明显的重义轻利的公法文化特色。

关键字:儒家思想;传统法律文化;性善论;民本思想;义利观

纵观中国古代社会,我们会发现从秦汉至明清,中国的社会性质、政治结构、法律体系并没有因朝代的更迭而变化无尽,相反,却始终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这不得不归结为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一方面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深层性格和心理内核,另一方面铸就了中国古代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法律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精神品格和制度特征。

一、“性善论”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的影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和当时儒家思想的发展相适应并受着它强烈的影响与制约。儒家人性论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础,而“性善论”则是儒家人性论的核心和精髓,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史上影响深远。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 “性相近、习相远”,意即绝大多数人先天的秉赋和性情相差无几,但经过后天的习染,有了善恶之分,慢慢相去甚远。再加之其一贯提倡的“仁”,可以看出孔子具有明显的性善倾向。

孟子本于孔子而又有所发展,明确提出了“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

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认为人性本善,犹如水性天然就下。

在“性善”的基础上,孔孟把诱发人内心固有的良知、善性看作是治国最根本的途径,认为人性本善,所以,人具有自力奋斗、自我救赎的可能性。而善性的不断推动,则使人能不断地把自我生命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这样,人之拯救的最根本的力量源泉在于自己,在于人自觉自愿为善的本性,自然在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时,法律作为外在的强制性规范是不重要的。于是,孔孟在道德与法律之间选择了道德,极力提倡“德治”,力求发挥道德感化作用来缓和社会矛盾,以实现社会秩序的和谐与安宁,把教化放在首位,并认为是比刑政更为优越的统治方法,并进一步指出德礼教化能从根本上禁绝犯罪,是预防犯罪最彻底的方法。基于性善,孔孟虽轻视法律的作用,但也并不否认法律的必要性。由于人性常变,道德教化不可能独当此任,便需要法律的辅助了。如孔子在听到郑国统治者“尽杀符之盗”的消息时说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以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这里体现了宽猛相济、道德与刑罚并重的思想。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总是把德礼教化作为主要手段,而把政刑作为辅助手段,其作用和目的是促进德化。然而,法律的辅助作用应该是正辅,不能与德礼教化的宗旨如仁爱、宽惠相违背。在刑罚的适用原则上主张轻刑、反对重刑;主张“省刑罚”、“薄赋税”。于是,孔孟在刑罚的适用原则上主张轻刑、反对重刑;主张“省刑罚”、“薄赋税”。主张轻刑、反对重刑也是儒家与法家在法律思想上对立的重要标志之一。

对法律作用的相对轻视,使儒家在礼与法的关系上强调礼治,在德与法的关系上强调德治,在人与法的关系上强调人治。“礼治”、“德治”和“人治”是儒家基本的法律观,是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模式,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正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与完善的,所以孔孟的性善论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形成的基础。

二、儒家民本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的影响

“民本”一词发端于殷周,经儒家的弘扬而最终成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官方的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一)民本思想的内涵

1.“贵民”

即以民为贵,“民”为主体。孟子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便是这种思想的直接反映。

2.“养民”

“贵民”强调要将民放置于重要之地,“养民”则是在“贵民”意识指导下的具体行动,具体措施。如 “取于民有制”,不能过分掠夺百姓的财富,老百姓富裕了,国家自然也就富裕了。

3.统治者的自律

在“贵民”与“养民”的基础上,“民本”还应包含统治者的自律,也即加强统治者自身的修养。

(二)民本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的影响

“民本”其意为以“民”为根、为本,因此国家的一切大政方针皆应以“民”为依归,不能依统治者自己的好恶而行事,否则将社稷难保。民本思想是古代政治理论的基础,法律则是用来维护这个基础的外在工具。因此在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下,认为民众安居乐业,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犯罪,国家才能长久稳定,而关心百姓、注重民生成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

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打上了“民本”的烙印,具有了人文主义的特色。

早在西周时,统治者便强调“明德慎罚”,尤其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理论后,民本理论更进一步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理想。在立法的指导思想上体现为“德主刑辅”、“礼法”并用,其后的统治者基本上都遵循着这种理论。如唐太宗时以“先存百姓”、“安人宁国”为立法指导思想,法律宽仁而又简洁。另外,古代帝王的诸多诏令与大臣的奏章在发布时,往往会援引儒家的经典文献说明自己诏令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增强号召力,民本理论已成为古代立法实践当中的普遍指导性由此可见一斑,使中国法律文化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本特色。

民心的向背与统治阶级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得民心”体现在法律文化观上即是强调统治者不能“独乐”,应该优先考虑老百姓的利益。统治者修身自律,倡导“贤人政治”的法律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统治者的私欲,缓和了社会矛盾,使中国的传统法文化因“宽仁慎刑”、“重惜民命”而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特色。

三、儒家义利观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的影响

在“性善论”与民本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法律文化奠定了“德主刑辅”、“为国以礼”的基础,而儒家的义利观思想使得中国古代法律重刑轻民,即使在私法领域也呈现出明显的重义轻利的公法文化特色。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湮没了“个人”的存在,无个人权利之地位,因此,也没有法律上抽象平等的人格,不能有个人对于财产的绝对权利以及物的自由流转的权利。再则在儒家义利观的文化背景压力下,“商人没有自己的价值观,而归属于士大夫的整套价值观”,因此“重民贱商”、“重农抑商”的情形在封建社


推荐访问:法理学 题目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