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论文

时间:2021-07-01 10:06:54 教学资源 浏览次数:

篇一:语言文字论文

课内外语言文字规范化之我见

在当代,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语言文字工作,所以对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规范语言文字,能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一、介入课堂,规范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尤其是语文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

1. 细化落实,规范读音

(1)规范学习多音字

中国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多音字,一字多音。平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抓准每篇课文中的多音字,还要将整册语文书中的多音字梳理归整。采取的方法可以是在课上将这个字的多种读音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进行组词,老师和同学再共同进行纠错。在后面的教学中,再遇到这个字,可以再进行一次补充,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这个字的掌握。

(2)正确对待家乡方言

我们长兴地区的孩子说话吴侬软语,方言非常柔和。但是仔细听来,你会发现方言中竟然没有翘舌音。孩子们在校外基本都使用方言,而方言中平舌音的使用使学生在学习翘舌音时有些困难,发音不是非常到位。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反复耐心地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发音,使每个音节都到位为止。尤其是初学的时候,更要规范每个字的读音,绝不草率敷衍。必要的时候甚至要面对面的一一过关。尤其是下课,需要提醒学生在学校一律说普通话,而家乡方言作为地方语言特色,可以私下与父母伙伴交流时使用。

(3)课堂检验生字新词

讲授新课时,读通顺课文是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还要学生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大都会看清声母韵母和声调进行自主认读生字。尤其形近字、音近字、同音字都要一一引导学生进行分辨区别,决不能闹出就半个部首认读字的笑话。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是没有把握的字要问老师问字典。学生接触语言文字有很多渠道,而课堂是检验他们掌握情况的最关键的一站。所以,我们每个老师都应重视课堂,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有效规范语言文字。

2.严谨务实,规范语言

规范的语言文字不仅是每个字的正确发音,更应该是每个词语的合理搭配,每个句子的正确表达。

(1)纠正方言式普通话

我们可能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后甚至课上的交流中常常出现方言式普通话。就是普通话中夹杂明显的地方方言。比如,我们的孩子经常会说的就是“他给我打了一记”。再有就是所谓的长普话,自创语言。比如“吐痰”,他们会说“吐Cán”;把一样东西捡起来,会说“粘”起来。或者是语序的颠倒,词汇的混用??这样的句子和词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制止这样的表达现象,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合理表达,科学规范地进行沟通交流。

(2)把握词语搭配训练点

小学中年级开始常常有修改病句的练习,这是非常好的一个训练机会。可以通过小练习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感。比如知道,“改变”、“改善”、“改正”等的不同用法,知道“强烈要求”、“热烈鼓掌”、“激烈战斗”??这一系列的近义词的区别所在要通过反复训练让学生感悟。我们可以进行病句修改,可以口答比赛,也可以几个句子让学生选词填空,还可以用连线的方式让学生区别和掌握。总之,采用不同的形式,多渠道多方位的进行训练,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学会如何正确规范使用每个词语。

(3)规范使用新式词汇

现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时尚的新式词汇特别多,很多网络词汇也应运而生。各类词语的使用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在接受这些新词语的时候,我们更要引导学生正确规范地使用。尤其是现代诗歌中的词语,像“思念着你的思念”,我们在引导学生领略其中的韵律美,意境美的同时,也要告诉他们这样的用词不能说完全错误,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规范的,它只属于诗歌的范畴。平时的写作中,最好不要出现这样的搭配。又比如说:何弃疗?这样网络新兴吐槽语言也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小学生刚开始学习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个时候的引导不可小看。文采可以平平,但是,起码要让学生表达出完整和规范的内容。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在书写规范、标点运用、行款格式准确等各方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教育和强调,以强化规范语言文字。

二、开辟课外天地,规范语言文字

1.营造氛围,增强意识

校园是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好天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浓郁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环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行着无声的教育,使普通话成为回荡校园最美的旋律。

为使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正确使用普通话深入人心,与校大队部联合,要求各中队出一期以推广普通话为专题的黑板报,并进行检查评比。同时也动员各中队成员在教室里“大家来找茬”,找找教室布置中语言文字不规范的地方,并及时纠正。这项工作也得了大家的认可,学生们都积极参加。学校里一时之间掀起了一阵找茬风暴。很多学生们表示,原来只知道要说普通话,通过查找资料,和同学进行资源共享才知道原来正确使用语言文字也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许多家长纷纷表示,自己的孩子现在意识到正确书写的重要,遇到不会的字都会主动查字典了。更可喜的是,很多家长都表示,自己离开校园太久,普通话日渐退化,工作中需要的文字材料等也无从下手,电脑的普及使自己的错别字居然也多了起来。通过学校组织孩子开展的这些活动,他们也都意识到了使用普通话,规范语言文字的重要性,都表示将和孩子一起重新学习。

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单位,继而带动更多的家庭??如此循环,那么整个社会的意识都会增强,语言文字的规范就一定能开展的更有实效。

2.开展活动,规范文字

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能力、水平需要在平时不断加以训练和积累。每学期,学校开展的各年级、各学科竞赛中,我们都比较注重把学生的文字规范化列入其中。在学生中开展“普通话演讲比赛”和“讲故事大赛”中 ,要求朗读时普通话标准,语言规范;开展“铅笔字、钢笔字比赛”,呼吁大家写规范字,字迹端正,纸面整洁。

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对各商店广告牌指示牌等所有有文字的地方进行“地毯式”检查并将错误处一一拍摄下来,及时提醒有关人员做好纠错工作。这样既让这些单位改正了错别字,提升了文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用字的规范化水平。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知道了竖排汉字应该按照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顺序排列,知道要规范使用繁体字,不能自创的简体汉字,拼音也应有一定的规范,英语书写也有一定的顺序???学生们在活动中不断成长,发现了语言文字不规范带来的种种弊端,给人们生活带

来的不方便,深刻地意识到了规范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总之,语言文字工作,既是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开展行之有效的各项活动,增强师生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提高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表达水平,推进学生全面均衡有效的发展。

篇二:语言学论文

浅析会话含义理论的实际运用及不足

姜丽

(外国语学院2011级英语本科(1)班33号)

摘要:无论是社会生活中学习中,谈话都不是毫无章法无逻辑可循的简单交谈模式。谈话总有一个目的,一个能传达信息得到对方反应的方式,受一定的条件制约的。在谈话的各个阶段,也可以有各个阶段的谈话目的而人们的交谈之所以不至于成为一连串互不连贯的话语,是因为交际双方都必须遵守一些基本原则,从而使交际活动能顺利进行,也就是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事实上这个原则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自身的不足.

关键词:会话含义理论;合作原则

一、引言:语言的意义寓于社会互动交际中,其表达及使用遵循一定原则及规则。会话研究主要从剖析话语结构和解释话语连贾I生两个方面进行H J。多数会话在形式上都有一定结构特征(如问候、致谢、课堂提问一回答等),并在语义上表现出明显的连贯性。但是,人们在日常会话中为了礼貌或修辞等需要并不总是使用直接言语而是使用间接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这使话语呈现字面意义不连贯、但言外之意连贯的特点。

二、会话含义理论

美国哲学家格赖斯( G f ice )于1 9 6 7年, 在哈佛大学的William James讲座上提出了语用学面的一种新理论,即会话含义理论。这一理论指出,谈话是受一定的条件制约的。人们的交谈之所以不至于 成为一连串互不连贯的话语,是因为交际双方都必须遵守一些基本原则,而使交际活动能顺利进行。他把这种共同遵守的原则称为“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 。如果在交际中,说话人的话语在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那么,他可能是故意这样做的,这时听话人就要根据当时的语境推断出说话人违反合作原则的目的,即了解他违反合作原则的隐含意义。格赖斯把这种在言语交际中使用的隐含意义称作“会话含义”(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三、合作原则 格莱斯在“Logic and Conversation” (1975)一文中认为人们在谈话中遵守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每个范畴又包括一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格 赖斯的合作原则包含四大准则( maxims ) 即:

(一)量的准则( quantity maxim ):1、所说的话应包含当前交谈的目的所需要的信息。2、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二)质的准则( quality maxim ): 1、 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2、 不要说缺乏证据的话。

(三)关系准则 ( relation maxim ) :说话要上下文关联。

方式准则 ( manner maxim ) :1、 避免晦涩难懂的表达方式。2 、避免歧义。 3 、简练。4 、井井有条。

四、合作原则的实际运用

㈠语用学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是刁:够的,我们还必须懂得这种语言与理解和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之间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如词语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话语的前提、说话人的意图、听话人的推断等等。因此,语用学要求区分出以下两种意义:说话人使用的词语本身的意义和说话人要通过这些词语意图表达的意义。例如,A说:

(1)A:Y0u are a如l!

B听到这句话之后可能会问A:B:矾at does口知Z mean?但C听到之后却问A:

C:珊lat do you m锄by n加f?显然,B仅仅问A关于‰1这个单词的意义,即说话人使用的词语本身的意义;而C问的却是A说这句话的意图,亦即问他意图通过说人家是‰l来表达一个什么样的真正意义。又如,说英语的人在给同伴拍照时喜欢说的一句话是:

(2)Say C既E s E!显然,说话人并非要求大家只按他所说的字面意义去理解这句话,即用英语说出C me ESE这个英语单词来;他这样说的意图是要大家在照相时咧开嘴巴发的音,好露出微笑来。再如,为配合做学术报告,报告人可能要利用电影或幻灯进行

语用学是研究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的学问,像上面这些有趣的例子,正是语

用学的研究对象。我们用英语来同操英语的本族人交往时,知道一点语用学是很有好处的。跨文化交际中有一个语言的文化差异的问题。对我们说来,英语是外语,我们说英语时往往或多或少地带有汉文化的痕迹。这时,我们就要懂得一点语用学,在交往时要处处方便对方理解,避免造成交际上的障碍。例如,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国很多地区流行这样的一个标语:“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这句话最初是对我们天天出车的汽车司机说的,里面隐含着对他们良好的祝愿。

㈡在 L t 常生活中,经常会有父母在跟孩子说话时问:“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有的回答“喜欢爸爸”,有的则“喜欢妈妈”。但当 孩子越来越大,他们的回答渐趋一致“爸爸和妈妈我都喜欢”。那么,父母的这种提问是否正确?孩子不同年龄的不同回答是否是说谎呢? 首先,在该语境中,父母的提问不合适,违反了“量的准则”中“所说的话不应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其实,父母只要问“你喜欢爸爸和 妈妈吗? ”就够了,但这里父母因为自己的“目的”的提问,使孩子进入两难境地,但孩子们不知道如何回答,还是按照“合作原则”,凭平时父母跟自己的亲近程度作答。其次,在该语境中孩子年龄大些时回答“爸爸妈妈我都喜欢”,虽然违反了“质的准则”,但并非实际意 义的“说谎”,而是他们在面对这个提问时,发现里面有问题,明白提问中父母的“目的”,所以不想因为自己的回 答影响与父亲或母亲的关系,于是故意违反“质的准则”。 ㈢上海曾经颁布过一项“城市道路交通条例”,该“条例”规定,一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如果是行人违章汽车是正常行驶,即使行人伤亡 ,驾驶员也毫无责任,一切损失都由行人自己承担。假设:甲乙两人在探讨一个问题如果某人正在驾驶一辆汽车急 速而 行 , 突然发现 右前方有人违章闯到快车道上,而左前方又出现了一条并未违章的名贵小狗。撞狗,肯定要赔很多钱;撞人 ,无责任但毕竟是人命关天。甲问:“这时他是撞人还是撞小狗?” 乙该如何回答? 答案无论是 “撞狗”或“撞人”,都不对,答案是“什么都不撞,立刻刹车”。问题出在哪呢? 就出在甲的提问是不合适的。那么,为什么说这一提问不合适?什么样的提问才是合适的, 说话者如何避免不合适的提问, 听话者如何应对不合适的提问? 首先,这个提问违反了“质的准则”中“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实际上,提问者甲就“交通条例”字面意思给回答者乙设置了一个“陷阱”。其

次,如果回答者乙因为未用“合作原则”分析问题或他根本不知道“合作原则”,所以客观上履行“合作原则”按“陷阱”的要求进行回答,那么答案肯定是错的。如果提问者甲只问“这时候, 驾驶员应该怎么办?那么回答者乙 一定会从实际 情况和经验回答 “立刻刹车” 。

五、会话含义理论中存在的不足

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旨在说明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如何能够传递比 其话语真 值条件内容更加丰富的意思。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于哲学和语用学研究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试图将人类活动能力纳入形式逻辑的框架,从哲学上讨论推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 ,并理清在语境中意义的产生、语用和理解。 这一理论的提出打破了哲学中关于语义真值研究的长久桎梏,为语言学划出了一块新的天地。 作为一新生事物,格赖斯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具有无比的生命力,但他同时也有自身的不足和不完善。

㈠按蔗性质的不同,这些问题分为微观和宏观两类。1 .微观问题是在介绍合作原则及其准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忽视合作原则的哲学背景;省略合作原则总则的内 容;混淆“原则”和“准则”这两个概念。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关介绍的质量,而且容易误导读者。2 .宏观问题主要就研究特点而言,和西方学术界的同类研究相比,我国有关合作原则的研究存在着理论建构能力弱、缺乏创新意识、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这类问题的存在则制约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㈡造成上述问题的因素主要有:1 .没有充分阅读原著。一些作者在介绍合作原则时主要依靠二手资料,或是没有吃透原文便把自己的意思强加进去,这样势必会出现介绍不到位的问题。2 .缺乏批判性思维。前面提到的理论建构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归根结底是缺乏批判性思维的问题。长期以来形成的不会质疑、不敢挑战权威,只是被动接受的治学态度难以使“创新”落到实处。

为此,如何重视原文阅 读,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如何有中国特色地接受与发展西方语言学理论是将我国语言学研究推向深入所需解决的问题。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在语用学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们给会话研究带来的深远影响会让后来的研究者们更努力地去探寻语言的真谛。

六、结语

格耐斯的会话含义理论的实际运用表现在生活的很多方面,他的合作原则 无疑研究语言的本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语言能更好地服务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学习、交际。我们在学习某一种语言学理论时, 首先需要强调其语用目的, 即: 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表达能力;提高理解能力;提高对交际效果的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语言学与英语学【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8.

【2】 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5.

【3】 顾日国.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批判与借鉴.国外

语言学,1994(3).

【4】 艾为珍 .近十年国内话语分析研究评述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1).

篇三:语言学

语言学论文

----浅谈语言和方言

姓名 刘洛君

学号 08

班级 114110101

专业 对外汉语

浅谈语言和方言 摘要

语言是人们用以说(写)和存在于说(写)中音译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社会性和个体性。它在作为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时,必然会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科技乃至文化本身产生影响。而语言这种文化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其现今的空间分布也是过去发展的结果。根据其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特征的共同之处与起源关系,把世界上的语言分成语系,像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等等。每个语系包括有数量不等的语种,这些语系与语种在地域上都有一定的分布区,而语言只要在社会中使用就会不断地缓慢地变化,同一社会中总有程度不同的分化,形成不同的群体,每个社会和群体中的人与人的交际密度总是不均匀的,于是语言的创新总是在交际密度高的人群中或区域内优先传播,这样就很容易造成语言分化,而方言就是这种语言分化中的一种,有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两种类别。

关键词

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 地域方言 社会方言

关于语言

语言作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一种抽象的实体或泛指人类语言。其功能主要分为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两方面,其中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它作为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载体和物质外壳以及表现形式。它还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具有一定的稳固性和民族性。

可以说语言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许多动物也能够发出声音来表示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体中传递信息,但这都只是一些固定的程式, 不能随机变化。只有人类才会把无意义的语音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语素,再把为数众多的语素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话语,用无穷变化的形式来表示变化无穷的意义。

就广义而言,它是一套共同采用的沟通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符号会以视觉、声音或者触觉方式来传递。严格来说,语言是指人类沟通所使用的语言-自然语言。一般人都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语言能力,语言的目的是交流观念、意见、思想等。它实际存在的是各种自然语言,也就是各种民族语言,如汉语,藏语,维吾尔语,英语,日语,法语等等,这些都算作是日常所说的‘语言’。其中因为使用人口数量,和地域占有面积不同,使用人

口较多,幅员较广的语言内部往往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地区方言,也是大多数人所理解的方言。它作为民族语言的地区变体,也是从属于民族语言的。

一般来说,自然语言是和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汉族使用汉语,藏族使用藏语,印欧语系罗曼语族使用法语,大和民族使用日语等等,因此语言就很自然地成为一种民族标志。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彼此的交往也离不开语言。尽管通过文字、图片、动作、表情等可以传递人们的思想,但是语言是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方便的媒介。它是在自己特定的环境中,为了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如因为互联网被人们广泛应用而产生了大量的网络用语,每个家庭中会产生不同的家庭用语,每个专业也会产生相应的专业术语,所以各种语言所在的环境必然会在语言上打上烙印。它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没有语言也就不可能有文化,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把文化一代代传下去。它还是保持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几乎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而语言有“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分。人出生后,首先掌握和使用的语言,叫第一语言。一个人从小通过和同一语言集团其它成员(如父母、亲属、周围的人们)的接触,自然学到并熟练运用于交际和思维过程中的语言。本族语言或母语一般说都是个人的第一语言,也是主要语言。第二语言专指本国内非本族语。在全世界里,第二语言往往是和第一语言同时被使用的。当然,在一种语言环境中掌握某种语言后,也可以学会另一种或几种其他语言或方言,可是原语言或方言的口音很难完全改变,总会留下一定程度的原来所操语言的口音。熟悉语言的人往往就能从这些细微的差别中区分出说话人的家乡所在地及其身分和职业特征。

关于方言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它虽然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行,但本身却也有一种完整的系统。具有语音结构系统、词汇结构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同一个民族的各种方言和这个民族的共同语,一般总是表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语言特点。一般情况下,民族共同语总是在一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性质,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团。在每个社团内部,人们之间相互的联系比较密切,交际频繁,而不同社团之间的交际则相对稀疏。交际密度的不同,影响到语言创新的传播。

社团内部的交际密度高,语言创新就能及时的在社团内部推开;社团之间交际密度低,语言创新就不能及时的传播到另一个社团,从而各个社团就会形成自己的语言特点。根据社团因素而分开的社团与语言特点相关,因此这些社会社团又被称为不同的‘言语社团’。各个言语社团的语言是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方言’。

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有了特别的进步,通常会伴随着人口的突然增长和疆域的日益扩大。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一个社会的一部分居民也可能大规模的集体迁移到很远的另一个地方。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条件下,以上两种情况都会造成一个社会出现不同地域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相对独立和交际上的不均匀。

于是,一个地区内发生的语言变化不大容易传播到其他地区去,使得各地区使用的本来相同的语言的共同点不断减少,不同点不断增加,形成同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在社会不完全分化的条件下,语言的地域分支就会一方面保持或增加各自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在某些方面服从自己所从属语言的演变趋势,各地的说话人就会保持归属同一语言的语言认同。

这种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地域分支,如果处于不完全分化的社会条件和同一语言的心理认同下,就叫做‘地域方言’,也简称为‘方言’。

他们都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体现。都要使用全民语言的材料构成和都没有全民性特点,社会方言通行于某个阶层,地域方言通行于某个地域,但是,就地域而言,地域方言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有一定的全民性的。

在对语言的讨论中,我曾提到过原语言或方言的口音很难完全改变,总会留下一定程度的原来所操语言的口音。可见,即使是同一种语言,还有不同的方言,其差别程度也不相同。有的方言可以基本上相互理解,有的差别极大,好像是另一种语言,就像北京人听不懂广东话,广东人听不懂上海话。并且不仅仅是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语言和方言,就是在同一地区,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年龄的人之间都会有特殊的词汇来表达其独特的感情,使另一阶层或不同年龄的人难以理解。这就如同上文中提到的家庭用语和网络用语,他们的应用领域和应用者都不相同,也很难让不了解人明白。

而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不断传承下来,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某种程度上来说,更能代表该社团和地域的文化特色。

语言方言

语言和方言就其作为某一社会群体的交际工具而言并无二致,就其结构系统而言也都是自足的,因此作为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说没有任何差别。但它却又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这种差别事实上只在于社会政治身份的不同。语言是和民族联系在一起的,方言是从属于民族语言的,和方言联系在一起的只是有关民族的某个地区或者说是某个领域。在实际操作中,个别语言之所以为“方言”,通常是由于以下的原因:缺少适当的书面语,语言未达到准确描述的程度;语言使用者没有属于自己的国家; 同一民族(或国家)拥有多个语言系统。

所以,承认一个独立的民族就必然同时要承认这个民族使用的有明显差异的口头交际工具是一种独立的语言,而这个民族内部不同地区使用的有明显差异的口头交际工具只是从属于这种语言的方言。反之,则是不承认这个群体是个独立的民族而是某个民族的一部分,这样便把语言和方言的区分上升到了一个与整个民族息息相关的政治高度。

而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汉语方言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只是几千年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统一的政治局面,共同的民族意愿,方言之间的语言对应关系,大部分相同的基本语汇和基本一致语法,还有共同的书面语,这一切都保证以普通话和现代汉语书面语为代表的汉语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民族语言。

在民族语言规范化过程中,除了各地方言不断向民族标准语靠拢这种趋势以外,同时在大方言区还会出现小方言向大城市的权威方言靠拢的趋势,例如各吴语小方言会向上海话靠拢,各粤语小方言向广州话靠拢等。这是一种自然趋势,是民族语言规范化的必经之路,这样才有利于所有方言向标准语靠拢。

总的来说,语言毕竟是一种社会现象,完全脱离了社会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语言和方言的区别在现实生活中只是社会政治身份的区别,因此想从语言结构的差异程度方面去区别语言和方言不仅是行不通的,而且在理论上也是站不住脚的。

参考文献

《语言学纲要》

《胡明扬语言学论文集》


推荐访问:语言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