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壁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分析之供应链视角

时间:2022-05-20 19:15:02 心得体会 浏览次数:

    摘要:为了消除信息不对称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困扰,实现该人力资源供求双方效用的最大化,文章以安徽省灵壁县农民工就业模式为例,借鉴当地文静服装学校的成功经验,通过知识类比的方法,引入了农民工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理清了社会、农民工培训机构、就业服务机构及用人单位之间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运转情况,并探究供应链视角下的农民工就业模式对于提高其就业率,推动劳务输出地经济发展及促进产业链良性循环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灵壁县农民工培训;供应链管理;用人单位;就业服务机构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问题产生的背景。目前,我国农民工已达2亿,伴随着我国新一轮经济的增长,近5年内,农民工的数量将以每年500-600万的速度递增。面对如此庞大的基数及迅猛的增长速度,我国经济显得有些消化不良。而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国内的就业市场带来了不小的震荡,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原本吸收大量农民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部分破产倒闭,给广大的农民工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埋下了隐患。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一方面,国家在宏观政策方面做出调整,通过投资项目建设,增加就业岗位,来相对地降低失业率;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服务机制,帮助广大农民工切实提高职业技能,以应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法则。
 
    传统的农民工就业包括农民自我输出和组织化输出两种方式。组织化输出即通过政府资格审查的农民(往往是考查家庭人均收入或年龄等境况),在政府指定的职业机构接受培训,国家为其支付一定比例的学费,财政补贴以就业补助金的形式直接拨付给培训机构,但需培训学校确保其就业,农民工与企业签订的就业协议则作为培训机构领取政府就业补助金的凭据。可见,组织化的劳务输出保证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但往往分散了培训机构的办学精力。
 
    2、问题描述。我们运用文献搜集、实地调研等方法获得了灵壁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资料。经过分析汇总,我们了解到,该县把劳务经济作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重视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近年来,甚至把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实施力度列入政绩考核的目标之一,但由于处于传统的农民工就业模式,尚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部分接受培训的劳动力“走不出去”,人力资本投资的转化受阻。灵壁县每年都会制定劳务产业任务分解表,我们掌握的近6年的数据显示,2003年的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为18%,此后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截至2008年,该县的目标是使劳动力的70%以组织化形式输出,有15880人接受相关机构培训。但事实上,真正能够走出家乡,去企业就职的人员不多,有大批的受训农民工成了“剩余劳动力”。以每个人每年补助400元计算,当地政府每年浪费的人力资本投资数额也是巨大的。有些培训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甚至联合用人单位假意雇佣劳动力套取就业补助金,严重损害了农民工的利益。
 
    第二,有些企业出现“技工荒”,企业无法找到匹配的人才。通过文献法搜集的资料显示,有技能的农民工并未饱和,在上海、苏州、浙江等地,对于专业的计算机设计人员、数控机床操作人员有着很大的缺口,这点在文静服装学校得到了印证。
 
    以上两点看似矛盾,但确实存在,原因主要是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双方效用损失。事实上,培训机构是受政府委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场所,从每个成功就业的学员身上可以领取就业补助金。因此,培训机构不仅要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出与市场接轨的学员,还得投入大量精力、物力、机会成本等去寻找有用工需求的单位,促使学员成功就业,但这往往不是他们所擅长的;用人单位处于主动地位,平日不会搜集培训机构的信息,一旦出现技工荒,也无从找寻合适的输出机构。部分企业通过人才中介机构发布用工信息,招徕人才,但由于我国人才市场建设和监管的不健全,虚高的介绍费和低质量的服务让企业失去了信心,也使得中介机构失去了应有的作用。综上所述,以上两种矛盾的现象共存就不足为奇了。
 
    二、基本理论
 
    (一)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供应链管理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用系统的观点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控制与优化,即行使通常管理的职能,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以寻求建立供、产、销以及客户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内耗与浪费,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最优化,并保证供应链的成员取得相应的绩效和利益的整个管理过程。
 
    (二)供应链管理的特征
 
    供应链管理强调一体化的精细管理,保证各环节的无缝对接,同时注重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在多合作伙伴组成的复杂网链上,信息技术的支撑,可降低伙伴间的交易成本,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三)供应链系统的设计
 
    供应链系统的设计就是要建立以一个重要的企业为核心、联盟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协调系统,其构建程序大致包括4个步骤:社会需求分析、企业内部现状分析、资源分配和流程设计及供应链的整体设计。
 
    三、研究过程
 
    调研中,我们接触了灵壁县多家培训机构,半数以上培训机构存在部分学员无法就业,人力资本囤积的问题,而文静服装学校的学生就业率却连续几年高达90%。经了解,该校主要开设服装和电脑技能培训,平日狠抓培训质量之余,与省外一些就业服务机构保持业务联系,获取及时、有效的用工信息,解决了很多学员的就业问题。例如,通过与上海中介服务中心建立的联系,已向新加坡、约旦等地输送了100余人。该校不仅就业率高,学费也超过同行业平均水平,主要是由于其转移劳动力时花费的成本多。据了解,文静服装学校除了教师职工外,还有一部分行政人员,主要负责对外的公关,包括驻扎在主要输入地的外派人员,经常跑市场联系企业的人员等等,人事成本高昂,且风险系数大,开拓的市场空间也相对狭小。
 
    四、研究结果
 
    (一)农民工供应链模型
 
    面对文静服装学校在输出学员时高成本低效益的困境,我们积极探索解决思路,希望通过建立校企战略伙伴关系,密切协作达到双方甚至多方效益最大化,最终促进农民工就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结合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我们为当地农民工产业构建了供应链模型。农民工乃人力资源要素,可视为一种产品,一般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可表示为5个基本节点组成的供应链:供应-采购-制造-销售-客户。其实,农民工的流动也可视为“人力资源链”,社会上需要就业的群体(即原材料的供应)——经政府筛选符合受资助条件或自费参加培训(原材料的采购)——培训机构开设课程(加工原材料)——就业服务机构库存人才,为人力资源铺设就业渠道(产品的销售)——企业(客户)。供应链模型如图1所示:
 
    (二)模型内各主体及框架
 
    在以上构建的农民工供应链模型中,培训机构、就业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构成了供应链的主体,三方处于同一利益体,唯有时刻保持彼此之间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转,增强供应链灵活快速响应市场能力,尽量减少信息延迟和失真现象,才能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最大化。
 
    在农民工供应链上,就业服务机构是核心企业,它联盟了上游的培训机构和下游的用人单位,它的业务范围与传统的人才中介机构相似,组织人才招聘、人员测评,对人才供求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储存、发布和咨询,但应该更合法、更规范。其接受当地政府监督和管理的同时,还应定期向政府提供人才就业登记表,协助政府机关核实培训机构的学员转移率,作为培训机构领取就业培训补贴的客观依据。就业服务机构应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建立当地人才信息数据库,有偿为企业介绍人才。通过信息流的及时传达,培训机构可以执行准时化的订单驱动模式,确保供应链及时响应用户需求,减少库存成本,消除人力资本投资的浪费,保证劳动力市场供求的相对平衡。最终形成以就业服务结构为核心,与上下游企业建立辐射网状联系,带动整个农民工产业链增值的供应链系统。在遍布着信息流、资金流、人力资源流的供应链框架内,应关注政府机构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政府应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在不违背市场经济的原则下,尽可能地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为农民工市场营造良好的制度、法律等外部环境。以上的模型框架是相对完备的,但并不是唯一的。对于农民工数量有限、市场信息相对公开透明的地方,也可以省略就业服务机构,直接实现校企合作。此种情况下,缩短了供应链的长度,用人单位为核心企业,通过整合上游培训机构的资源,满足了自身发展需求,同时拉动了培训学校的利润增长。但前者模型更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就业服务机构的介入,使得该产业链可以吸纳更多的上下游企业,网状的链接更适宜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各个地区就业服务机构的“人才信息数据库”可以轻松交流,劳动力的跨地区、规模化流动将更加便利,从而达到整个社会农民工资源的优化配置。
 
    五、结论与展望
 
    此种供应链管理下的农民工就业模式对于提高农民工就业率,推动劳动输出地经济发展,促进产业链良性循环有着重大的意义。在供应链中,农民工作为一种产品,受到整个市场发展的拉动力,以最快的效率和公正透明的价格流动着,摆脱了被动就业的困境,农民工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此举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率。同时,还能促进培训机构和就业服务机构蓬勃健康的发展。但一切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和政府的有效监督、管理。农民工的供应链管理一定会比传统的农民工就业更合理、更科学、更高效,将最终推动整个农民工产业链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琳.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的人力资源外保隐患分析[J].管理纵横,2007(4).
    2、段维龙.供应链“零库存”管理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以冠捷电子股份公司企校订单培养合作办学为例[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9).
    3、洪雁.供应链思想在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科技与管理,2008(3).
    4、王讯.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看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J].农业经济问题,2008(4).
    5、马士华,崔南方,周水银,林勇.生产运作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5.
    6、李波,洪涛.供应链管理(SCM)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推荐访问:供应链 视角 农村劳动力转移 模式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