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05-21 12:00:04 心得体会 浏览次数:

    摘要:文章首先从职业教育经济学角度和管理学角度来分析高职教育吸引力和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然后阐述二者之间辩证关系。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盘考虑、系统规划和分步实施,绝不是细枝末节的修剪所能解决的,而是从职业教育环境、办学体制、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双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进行变革和创新,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吸引力;高职教育质量;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快速发展,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到2008年,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到1184所,招生310多万人,在校生900多万人,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所导致的劳动就业格局改变,必然带来就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变化,对高职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需求。此外,高职教育在规模快速扩张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对之进行改革。因此,如何实现高职教育从粗放型、规模扩张到精细化、内涵优化的发展方式转变,培养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增强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的能力,事关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本文首先分析高职教育吸引力和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其次阐述二者之间辩证关系,强调高职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二者不可偏废,必须同时并举;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如何提升高职教育的吸引力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根据职业教育的经济学分析,高职教育可以视为一个人力资源的投入产出实体,通过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本支持来创造价值。就像企业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一样,高职教育结果好坏由市场进行检验,也遵循“优胜劣汰”的一般市场规律。从管理学视角来比较分析高职教育,职业教育吸引力类似于企业品牌和声誉,企业品牌和声誉是企业在社会的外在形象体现。职业教育吸引力是高职教育的品牌和声誉,是高职教育在社会的外在形象体现,它反映了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和信任程度。高职教育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就如企业的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一样。高职教育的产品是高职毕业生,高职教育质量体现为培养的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和受社会欢迎程度。竞争战略理论认为:良好的企业品牌和声誉、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的核心制胜法则。因此高职教育要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必须解决好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和高职教育质量不高两个关键问题,提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和信任程度以及高职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和受社会欢迎程度。最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其中列出了有关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两大瓶颈——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足和高职教育质量不高,并指出“发展职业教育要把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和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二、职业教育吸引力和高职教育质量的辩证关系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和高职教育质量不高两个问题,是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它们不是相互独立的事物,二者相互联系,互为因果。
 
    首先,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必然导致高职教育质量不高。职业教育吸引力是指职业教育对社会的吸引力,表现为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对教师人才的吸引力和对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吸引力。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国内学者比较认同的原因: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对职业教育的鄙薄、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不足、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素质相对较低等等。从社会主导价值观念来看,“重学轻术”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观念一直以来影响家长和学生在就学和就业的选择,影响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任用和薪酬给付,直接结果是高职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普遍不高,这必然导致了“重普轻职”的思想产生,因此职业教育理所当然被视为二等教育,是进入普通高校无望的一种无奈选择。从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来看,2006年职业教育投入占全国教育投入的比例仅为11.6%,而高职教育已占我国教育半壁江山,因此不难推断我国职业教育地位低下,大部分地区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由于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对职业教育的鄙薄和职业教育投入不足,也影响到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吸引力,相比较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职教育自然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如很难吸引到在国内或某一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技术能手。
 
    其次,高职教育质量不高会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与普高教育既互为补充,又相互竞争。高职教育定位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普高教育定位为社会培养研究型和技术型人才,在教育功能上高职教育与普高教育互为补充,满足了社会对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然而,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迅猛,高校数量增加很快,而我国高考生源开始呈现递减的趋势,预计高校争夺学生资源的竞争会日益激烈。因此,与普高教育争夺生源以及高职院校之间生源的争夺将不可避免。尽管高职院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定岗实习”的培养方式,然而目前还较难真正落到实处,且实际成效不明显,造成高职教育质量普遍不高,培养的高职毕业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高职毕业生处于一种专业知识不过硬、实践技能不突出的一种尴尬状况;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认可度不高,高职毕业生的工作安排和薪酬待遇与一线员工没有很大区别。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和家长对高职院校就读的热情、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招聘兴趣以及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从长远来看,高职教育必须通过提高质量的途径来提升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从而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关于促进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基于上文分析,职业教育吸引力和高职教育质量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并且职业教育吸引力和高职教育质量紧密联系、互为因果。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提升高职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盘考虑、系统规划和分步实施,绝不是细枝末节的修剪所能解决的,而是从职业教育环境、办学体制、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双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进行变革和创新,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第一,在职业教育环境方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教育经费投入、劳动准入和法制建设三大保障措施,为高职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构建终身学习与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贯通、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相互衔接。健全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制度,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改进社会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第二,在办学体制方面,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多元化办学体制,解决现有高职院校资金投入不足、机制运行不畅通的障碍。一是鼓励社会各种力量参与高职教育办学,提供税收、财政、土地等优惠政策加快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步伐,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二是大力推进公办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在招生、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经费使用等方面扩大学校自主权,形成有利于高职院校办学的良性运行机制。
 
    第三,在教育模式方面,高职院校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学校自身特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合作共建企业实训基地和校内企业实训基地,积极开展产教合作,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设置专业,开展“订单式”对口培养。
 
    第四,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重新定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遵循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结合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结构的需求,来改革创新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除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各种能力,主要包括人际关系能力、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特别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系统思考能力的相对不足,要进行不断强化。
 
    第五,在教学体系上,创新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构建与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相适应的高职教育教学新体系。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等方面实行开放式教学。推进讨论式、探究式、协作式和自主学习,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第六,实施人才战略,扎实推进双师队伍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基础,经济和社会双转型迫切要求职业教育转型,特别是教师转型。目前高职教师多数从学校到学校,接受的是传统的学科型教育——重知识和书本、轻能力和实践。面对职业教育推行的“行动导向、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新教学模式和新方法,不少教师难以适应。探索优化高职教育内涵的措施,其中最重要一条是高度重视师资队伍质量建设。采取“外引内育”相结合人才策略,积极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推行外部引进、搭建发展平台、教师自我成长各种人才机制,加快培养“双师”结构队伍。具体措施包括:改善教师来源结构,扩大具有行业背景教师的来源,例如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规定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不低于学校全体教师数量的40%;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锻炼、派送教师到国内外高校、教师培训机构进修培训;大力推行科研奖励政策,通过重奖鼓励教师进行教改科研攻关、产学研合作等。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EB/OL].http://www.npc.cn/npc/xinwen/jdgz/200904/22/content_1499478.htm,2009-04-22.
    2、授权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2/28/content_13069032.htm,2010-02-28.
    3、石伟平,唐智彬.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9(13/14).
    4、廖礼辉,陈敬良,沈有禄.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8).
    5、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EB/OL].http://www.shedunews.com/web/template/ZCQGH201002/note.html,2010.
    *本文属基金项目:东莞市软科学项目((此处可能涉及隐私号码/数字)):东莞市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战略;东莞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10Y14):东莞经济社会转型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科学系)
   

推荐访问:可持续发展 我国 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