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家庭教育观念

时间:2022-05-27 17:30:03 心得体会 浏览次数: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家庭教育观念  

   

有科学的教育观念才有科学的家庭教育。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是一个成熟家长的标志,家长要把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有先进的教育观念。观念是灵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正确的观念,才会有有力的行动和积极的效果。先进的教育观念比先进的技术更重要,教育技术的落后,影响的是局部,而教育观念的落后影响的是整体。那么,什么是观念呢?观念一般是指客观现实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和形象。教育观念是指存在于每一个教育者和其他人头脑中的个体或群体对教育的看法或认识。教育观念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可以是系统的、完整的,也可以是零散的、局部的,只要是反映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看法,都可以称之为家庭教育观念。为了孩子成材,父母一定要提高教育孩子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

   

一、家教优势观  

   

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家庭也负有重要责任。家庭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有着其它组织所不能代替的教育作用。著名家庭教育专 家赵忠心 教授认为家庭教育具有如下独特优势:

第一、先入性优势。孩子们接受教育和影响首先是从家庭中开始的。家庭的影响和教育是对孩子具有打基础和“定向”的作用。家庭教育有正反两方面的先入影响。如果先入的家庭教育影响和后入的学校教育影响不一致,就会受到先入思想的抵制。如果家庭教育不当,孩子入学后所受的教育就是再教育了,再教育要比开始进行正确的教育困难得多,花费的力气也要大得多。

第二、权威性优势。家长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家长的教诲,子女能够听从;家长的批评,子女能够接受;家长的意图,子女能够心领神会;家长所希望的,子女能够努力做到、做好;家长所反对的,子女能自觉地不去做,或是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总之,家长的意志对于子女的言行有较大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要比其他人对孩子的制约性更大。家长的权威作用在子女教育中具有特殊意义,它有助于家长顺利教育子女。但是,绝不能把家长的权威视为管教孩子的“上方宝剑”,随意地滥用,从而把家庭教育简单化;更不能借自己的权威,去任意谩骂、殴打、体罚孩子。  

第三、感染性优势。感染性指的是人的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感化作用。  

所谓情感,是指人们在同周围人和事物的接触交往过程中,所引起的喜、怒、哀、乐等内心态度。情感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它具有感染性,就是能“以情动情”。为什么家庭教育具有感染性优势?  

一是父母子女之间有着天然的感情。所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情感的感染性发挥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二是父母子女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信任感。父母对子女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父母和子女心连着心,情连着情,常以子女之忧为忧,以子女之乐为乐;同样,子女对父母也怀有深切的依恋、爱戴之情,父母的喜怒哀乐,也时刻感染着子女,牵动着子女的心。子女对父母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父母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喜欢什么,厌弃什么,期望什么,否定什么,子女最能心领神会,即或是不说,凭自己的直觉也会体察到,并且深信不疑。对父母的要求、教诲,以至于批评,从感情上愿意接受,也能接受的了。

三是子女的情绪常常是父母情感的“晴雨表”。比如,孩子犯了错误,教师或别人的耐心说服、严肃批评,不一定使其动心;而当父母为他们的错误而痛心地掉下眼泪时,子女往往很动心,能主动承认并且检讨自己的错误,甚至会含着眼泪痛表改正的决心。  

   

二、家长人才观  

   

人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专家、科学家是人才;工人、农民等普通劳动者也是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对社会有用,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都是人才。我们的社会不仅需要专家、学者这样的高、精、尖人才,更需要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奉献的不同个性特长的劳动者。因为,惟有各种个性特长的劳动者,社会才会丰富多彩。这正象,惟有一年四季分明,才会有美丽动人的大自然一样。假如,一年到头都是秋天,或冬天,或夏天,或春天,大自然会像现在那样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吗?假如,社会都是由某一种个性同一种特长的人构成,那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的社会呢?

盼子成才是家长们的共同心愿。有些家长认为,专家、学者、科学家和发明家才算人才,而对于工人、农民、服务行业的服务人员,虽然他们都具有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专长,但却不被看作是人才。在这种人才观的支配下,就把升大学看作是唯一的出路。有的家长从孩子入幼儿园时起,就为孩子考虑怎样才能考上重点小学、中学以至升上大学;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整天把孩子困在为升学考试作准备的练习题中。孩子每天完成学校作业后,还要再做家长留的作业。这样,不仅培养不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还会扼杀孩子的聪明才智。

美国的家长对孩子也有要求,他们要求孩子成为“成功”的人,而成功的标志是:尽自己的力做得最好,实现自我价值。他们的择业标准是:自己喜欢、适合自己。这说明,对孩子的发展,要顺其自然,只能引导,不能强求,重要的是让其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三、家长教育观  

   

父母不仅养育子女,还应教育子女。可惜的是,我们似乎都不大注重孩子的精神成长。有些父母对子女只养不教,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自然会好;或者强调工作忙,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把责任推给学校,对孩子所作所为不闻不问。一旦孩子有了问题,甚至犯了罪,父母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些父母把子女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视孩子为掌上明珠,过分宠爱娇惯,特别独生子女,总是百依百顺,任其所为,只从生活上满足他们的要求,不注意进行教育,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不仅不及时进行教育,还替他辩护、隐瞒,欺骗学校,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一些坏思想、坏习惯。有的父母养儿为了防老,望子成龙,光宗耀祖。为了给儿女安排所谓“理想”的学校和工作岗位,不惜违反党纪国法,利用职权,使儿女享有“无功之尊,无劳之奉”。

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竞争激烈的时代,人人都有生存的危机,人人都有无形的压力,家教的责任是教人自明自强,教育是要赢学生一辈子,而不是赢学生一个阶段。如果孩子真的热爱科学并且真有本领的话,他会开辟自己的道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是家教最根本的任务,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开端。如果无视基本的做人原则,教育结出的果一定是病态之徒,一个残缺的心灵怎能领略世界的美妙呢?

倘若我们真爱孩子,就必须在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淡化德育,就意味着放弃。为了完成历史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我们必须把孩子培养成为精神世界丰富人!

   

四、孩子所属观  

   

子女的所属问题,即孩子是属于他们自己还是属于父母。在我国,毋庸置疑子女是属于父母的,就像家中的其他东西一样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一切得听父母的。“当儿童成为现代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时,儿童才开始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存在” (孙传宏《现代教育原理》,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出版P153页)。 1951年5月5日 通过的日本《儿童宪章》写到“儿童应作为一个人受到尊重。儿童应作为社会的一员受到重视。儿童应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教育。”但众多的家长习惯性的把儿童看作被保护者,忽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尊严。家长自以为有责任按照心目中的理想模型对儿童加以塑造,把自己视为陶工,将儿童看作陶土。在自觉不自觉的过程中,借着为儿童将来利益着想的名义去干涉儿童实际的选择自由与行动自由。

江苏省新沂市某高一学生雷大发自幼聪明过人,上小学四年级时在全国数学邀请赛中获二等奖,上五年级时在高手云集的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满分夺冠……被老师及同学誉为“天才少年”。父母对他期望值甚高,希望他将来成为科学家。然而1999年,即雷大发以优异成绩考上高中的那一年秋天,一向好动的雷大发突然变得斯文起来,对武侠小说情有独钟,其父不问青红皂白,动辄拳脚相加…… 2000年7月1日 期终考试结束,自认成绩太差的他离家出走……  

如果我们的学校和家庭都重视启发,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张扬其个性,培养他们迎接挑战、面对失败、经受挫折和克服困难的信心,而不是一味地施压责骂殴打,就断然不会产生像雷家这样的悲剧。在儿童权益上,从最初的毫无权利到父母优先选择权无疑是一种进步,达到对儿童观点与意见的完全尊重,显然尚有一段距离。我们呼吁让儿童作为权利的主体立足于现代人类社会。我们要坚持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属于自己,他们有自己的喜好、选择、隐私、交际圈。孩子不是私有财产,孩子是民族的未来、人类的希望。

   

五、育子态度观   

   

在儿童教养上,既需要区别个性,又需要与时俱进,首先取决于我们的正确态度。

第一、“沉下去”的态度。家庭教育是为了培养优秀、有能力的人的基础教育,决不是进名牌学校的升学教育。但是,很多家长把眼光超前地放到了将来的考试竞争上,即使是进幼儿园的入学考试,在家长眼里也绝不会等闲视之。幼儿园希望进来的孩子更聪明,于是入学登记往往就演变成了一种选

拔,此时似乎就有了优劣之分;家长则希望自己的孩子“冒”出来,要盖过其他孩子。这两种态度的指导思想,都把孩子往上“拎”,而不是往下“沉”。比较而言,“沉”下去的教育把握了教育的实质,眼光长远地培养孩子的素养,而不是从小就把他们往“考试机器”的道路上赶。对儿童的培养,往往沉得越深,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越大。

第二、坚持的态度。所谓的坚持是指态度的一贯性。许多家长不是没有理念,而是看到孩子出现的倾向较难改变时,他们就放弃了矫正的努力。带孩子是一项很重要,也很艰难的工作,坚持是必需的。有些家长兴致来了就和孩子亲热一番,没有时间就远离孩子。这样的方式,不但于情感培养不利,而且会影响孩子诸多好习惯的养成。孩子的习惯决定他的一生,好习惯是孩子终身的财富,我们岂可不要?而这笔财富就在家长的坚持中得到——坚持科学的理念,坚持正确的方法。

第三、开放的态度。儿童的成长带有开放的内在要求。但许多家长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行为方式,都显得比较保守。比如,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倾向为按部就班,甚至对孩子的限制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代人。这些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只有一个,放手不起。其实相反,科学的开放最有益于儿童的发展。家长的思想观念积极开放,孩子就心胸开阔,有助于今后的眼光远大、思维活跃;家长在学习上的开放,有助于各学科知识的交融,进一步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这有益于孩子的学习效能;家长在人际交往上的开放,有益预测孩子的落落大方,具有社会人的品质……

第四、乐的态度。快乐是儿童最需要的财富。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当尽可能地使自己快乐起来。从深层次来说,快乐是一种品质。有些家长遇到自己情绪好时,就对孩子开朗一些;而一旦自己遇到工作或者其他不顺心的事,就对孩子不耐烦。请记住,让每一个有儿童的家庭充满欢声笑语,是家长的重要责任也是幸福的象征。

   

六、孩子成长观  

   

目前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浮躁、急于求成等问题,其实是成人自己内心焦虑的表现。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作为父母特别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在孩子成长的问题上,可以不超常,日后也可以不出人头地或成龙成凤,但孩子必须身心健康,因为积极的人格因素和良好的品质是孩子从容应对成长过程中风风雨雨的保证。儿童孤僻、胆怯或霸道、不与人合作等不良性格的形成,往往与孩子成长过程中忽略对孩子素质的培养有关。早期教育专家认为,积极的人格因素和良好的品质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快乐、活泼;二是安静、专注;三是勇敢、自信;四是爱劳动、关心他人。这些性格、品质都是情感智力的重要内容。  

   

七、育子环境观  

   

所谓育子环境观,主要是指家庭的精神环境。环境熏陶是天长日久的渗透,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是无形的但却有深刻的内涵、巨大的能量。家长要明白下面的道理:在挑剔中成长的孩子苛于责人;在敌对中成长的孩子常怀敌意;在嘲笑中成长的孩子畏首畏尾;在羞辱中成长的孩子过分自责;在容忍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耐;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满怀自信;在赞赏中成长的孩子懂得欣赏;在公平中成长的孩子有正义感;在安全感中成长的孩子会有信心;在赞许声中成长的孩子懂得自爱;在接纳和友好中成长的孩子会有爱心。

布鲁姆说过:“如果一个家庭喜爱音乐,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一定会成为音乐家。但是,如家中根本没有音乐,他就很可能不能成为一名音乐家。”

环境虽然不起决定作用,但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家长要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一个“丰富的知识信息环境”。儿童时代智慧大开,求知欲旺盛,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吸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养料。因此,必须为孩子提供优化的知识环境,以促进孩子大脑智力资源的开发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信息贫乏”的“知识饥饿”状态,大脑将会发展不良,智力将会得不到相应的开发,思维将会发生障碍,创造力必然会低下以至萎缩。

   

八、孩子需要观  

   

不少家长认为,我们这一代失去的,决不让孩子失去。物质、安全、吃好、穿好(家长唯一的天职),还有:自尊、求知、社交、发展高级精神需要(有求必应)。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年轻人爱上了一位姑娘,姑娘说:“如果你要娶我,就带着你母亲的心来见我。”年轻人连忙向他的母亲要那颗心。母亲什么也没说挖出自己的心交给了儿子。儿子急忙捧着母亲的心去见心上人,可是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那颗还滴着鲜血的、母亲的心连忙问:“孩子,你摔疼了吗?”  

不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已经成为孩子的通病。看到喜欢的玩具就抓住不放,想要吃麦当劳就非去不可,否则就哭闹不休。孩子一哭一闹,妈妈就心里发出:唉,赶快满足孩子的要求吧,谁让自己就这么一个宝贝疙瘩呢。可是你知道吗?你对孩子的这份“爱心”对于孩子成长其实是一剂“毒药”,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习惯,只要认为对自己有利,就会盲目行动,根本不管是非对错。他们不懂谦让,没有耐心。他们学习起来根本坐不住,容易沉迷于刺激性的电脑游戏而不能自拔,而且大都脾气暴躁,稍一批评就张口顶撞,甚至离家出走。

   

九、家教任务观  

   

在人的一生中,家庭教育是人成长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作为家长首先应把教育孩子如“学会做人”摆在首位,并作为主线一以贯之。教子做人,是家庭教育主要的和根本的任务。

有教育工作者指出,现在的孩子“吃鱼吃肉吃五谷,谁教他们来吃苦?学棋学琴学书画,谁教他们学做人?”道出了当前家长在教育子女中的偏颇。在为孩子培养各种特长的同时,我们不能忘了做人方面的引导。我曾在一个资料上看到这样一件事:

一家日本大公司招聘大学生提出四句话的用人理念和标准:一是大学毕业;二是比知识重要的是能力;三是比能力重要的是道德;四是比道德重要的是信仰。

遗憾的是,现在对品德重视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了,对父母们谈品德教育等于不合时宜。至于说到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更是我们父母们不愿听的海外奇谈,因为与当下的考试分数无关!

   

十、家教竞争观  

   

有的家长鲜明地向孩子提出“争第一”。现实中,孩子的知识、智能差异很大,都能成为第一吗?我看未必。首先,让孩子“时时、事事”都要得第一,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因为一个人只能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表现出优势,要在所有的方面都比别人强,“事事争第一”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使有某方面的优势,也是相对而言的,毕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少孩子就因为背上了“第一”的包袱,虽然人还在学校,但他们已经弄不清楚再学下去是为了什么。

其次,是“时时、事事”争第一的要求,落实到现实中就只剩下一个,那就是“考试得第一”。一个心理正常的人,都有积极上进、受人尊重的渴望,一个学生想考试得第一,这也是好事。但是,当“惟有第一”的观念深入人心时,一个孩子的成功与否,就不再简单地取决于考试分数的高低或努力程度,而是他在学生中的名次排列。于是,一个孩子得了“第一”,便成了其他人痛苦的根源,他人的进步就是自己的失败;别人的“好”,是因为自己“不好”。只有在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强,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此时的“第一”所掩饰的往往是自卑,而不可能是自信。

在这种成功标准的引导下,即使历经千难万苦得到了第一,也会备感“高处不胜寒”的凄凉和孤单。孩子为了争第一而“吃得苦中苦”,却使孩子充满了你死我活的争斗。学生之间的关系只能是紧张,而不是和谐,这已经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

上进心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它鼓舞人们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而不必凡事一定要是“第一”。教育者有责任让学生懂得,学习和人生的主要价值在于,尽自己所能从事有利于社会的事,在于学会辩别善恶,关心他人,不断超越自己,对自己生命的价值不懈探索。

   

十一、早期教育观  

   

一个人降生到人间,如果离开了早期教育,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正常的人。在形成儿童个性特长的诸因素中,起引领作用的是早期教育。早期教育贵在早,但早到什么时候呢?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妇女抱着孩子去向达尔文请教教子的学问:“达尔 文 先生,您是世界上著名的大科学家,您说说看,我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教育最好呢?”  

达尔文问她:“你的孩子几岁了?”  

妇女说:“他还小着呢,才两岁半。”  

达尔文叹了口气,说:“唉,夫人,你对孩子的教育已经晚了两年半了。”  

达尔文的意思是早期教育应从婴儿刚出生时开始。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也有句名言:“从婴儿出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现代更有人提出要把教育的时间提早到孩子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即实行胎教。  

早期教育是人的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对孩子的发展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种地怕误农时,育人也怕误时。自然界的动物几乎都有“临界期限”。例如鸟类,许多种鸟在羽毛始丰之际最容易学会飞翔,如果它们在出世后被束缚在笼子里,以后放出来,也学不会飞了。“兽孩”就是由于失去早期教育的产物。

家长们也许会大吃一惊,糟了!我的孩子已经10岁了,已错过早期教育了。其实,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孩子在幼儿期时,我们已对他们进行过程度不一的早期教育,只不过是无意识罢了。何况十几岁仍是漫漫人生旅途的开端。不过,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何不采取些积极主动的措施,使孩子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养呢?

   

十二、育子样板观  

   

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大多的家长都会倾注大量精力和财力希望把孩子培养成矫龙彩凤。这一点都没错,这也完全应该。可这只是丰收的愿望和勤奋的田间管理。你的孩子将来能成什么,很重要的一环是播种,要看你当初播下了什么种子。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可能凭空生出个什么果子来。

还是 刘增山 先生在《秋魂》里说的有道理:“如果你种下的是莠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片杂草;如果你种下的是稗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把稗子;如果你什么也不种,秋天收获的则是一片空白。如果你种下的是葵花,秋天收获的是一片金黄;如果你种下的是甘蔗,秋天收获的定是蜜糖。人们啊,在你播种时,最好先想想秋天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吧!”  

不要过分相信遗传的因素,这固然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它不是最重要的。现代科学早已证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才是至关要紧的。  

不要以为你的孩子在不会说话不会走路时就可以当着他的面信口雌黄任意胡来。他可是在学着你呢。他能第一声叫你,第一次迈步,都是在向你和周围其他人学习的结果。跟狼一起长大的孩子永远都只会爬着走。因此,你的孩子步子正否首先就得看家长自己。  

   

十三、家庭亲子观  

   

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主要的一种基本社会群体,它是儿童早期生活最基本的环境,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儿童时期是个体成长、发育、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容易接受环境影响和教育的时期。而家庭中父母亲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则又是影响孩子成长的核心。  

 2004年11月17日 《中国教育师报》发表了朱国荣同志的《上海七成学生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的文章,文章说: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最近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现在的孩子同自己的父母越来越疏远,甚至从不与父母交流。该调查数据显示,约有69%的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对于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的困惑、烦恼和问题,42%的学生认为与父母交流,27%的学生表示从与不与父母交流。  

 2000年1月17日 中午,浙江金华市17岁中学生徐某将其正在看电视的母亲锤杀。 2月20日 凌晨,北京市24岁青年陈旭将熟睡中的父母双双杀害。尽管这两起残忍的“杀亲事件”的导火索不尽相同,但两位青少年在作案后的表现却惊人地相似:前者将母亲尸体藏匿、清理了溅到墙上的血迹后,若无其事地回到学校,参加了学校的期末考试,并向其父谎称母亲离家出走;后者脱掉沾满父母鲜血的保暖内衣,洗了个澡,伪造了歹徒盗窃作案假象,然后开车去了同学家,打牌、喝酒、参加同学的婚礼,还在第二天打了110报了警。  

震惊之余,专家们更意识到类似问题的严重性。认为,目前在我国青少年中普遍存在、长期困扰着教育工作者的许多问题,诸如厌学、逃学、吸烟以及团伙违法、犯罪等不良行为,乃至屡屡发生的骇人听闻的青少年自杀、杀人等事件,均与家庭中的不良亲子关系有关,特别是青少年,国外有学者称之为“亲子关系危机期”,对孩子的影响极大,不仅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并且对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所以研究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对于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提高家教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由上可见,亲子沟通和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沟通可以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异常的沟通则造成反社会性或非社会性心理行为。我们认为,通过适当的策略对异常亲子沟通进行修正,可以使之转化为良性的亲子沟通,并最终促进亲社会性的发展。那么改善亲子沟通有哪些策略呢?  

一要定时沟通。定时沟通对了解孩子是非常有益的。可以采取以下具体程序:每周保证有一定的时间量进行沟通,沟通内容可以是事先设计的,也可以是随机的,前者主要是了解子女的情况,后者用于情感的交流。一般是先做设计好的沟通,这样会使孩子形成对父母的信任,很乐意说出个人的想法和困惑,表达个人的主张。  

二要尊重子女人格。父母在子女早期的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是处于帮助、管理、指导等等支配性的地位,再加上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子女为自己的私有财产,遇事时不能以子女为独立人格的个体,这样就容易产生双方心理上的疏离、不信任或畏惧等,不利于建立有益的沟通气氛。而只有父母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才可以改变这种异常。  

三要鼓励表达。父母在心理状态上对子女的独立人格予以尊重之外,在行为上就需要鼓励子女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态度、情感等。这样才能使异常的单向沟通发生改变,子女除了能够了解父母的想法、态度、情感之外,也能把自己的想法、态度、情感传达给父母,从而使亲子沟通真正成为双向沟通。  

四要宽容异见。在家长倾听子女的表达时,有时会发现孩子有一些“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错误的”想法、看法、打算,尤其是有些东西与父母所信奉的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对此父母要有足够的胸襟宽容地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之后再以谈论的方式与孩子交换意见,否则可能堵塞沟通。  

五要解释规则。父母对子女实施的管教中,必然包括许多行为规范的要求,特别有些要求是在沟通和观察中发现孩子有某种问题之后而提出来的,这就需要父母向孩子解释这些规则,可能的话,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协商制定规则,这也是以上沟通要点的充分体现。  

亲子关系是家庭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家庭关系的特点、性质在亲子关系上都得到充分反映。亲子关系和其他家庭关系一样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同的社会形态、民族文化传统,不同的价值观和人格特征的父母、子女构成的亲子关系是不同的。  

   

十四、物欲金钱观  

   

一位学者说,金钱是把双刃剑,关键就在于用它去做有益的还是有害的事情。对成长于物质相对丰富环境中的孩子来说,比给金钱更重要的是给孩子正确的金钱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应包括:金钱和物质不是天上掉下来,是靠辛勤劳动换来的,让孩子体验劳动获得金钱的不易;金钱能让人拥有物质条件,但不能代替所有的美好精神品格,幸福不是金钱可以买到的;用金钱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学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获得精神快乐;学会合理支配金钱,让金钱在孩子的生活中处于合适的位置。  

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记住,指望用金钱堆砌出一个好孩子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实际上,给孩子金钱容易,但培养一个好孩子却很难。用金钱毁掉一个孩子容易,在金钱充斥的世界里塑造孩子不为金钱所动的性格则要难上加难。而这,更需要家长有正确的金钱观和科学教育孩子的技巧与方法。  

有的父母动辄就给孩子物质奖励,出手几十元是常事。孩子得100分给10元,得50分也要5元,成了做买卖了。这回得满分给10元,下次得满分他要20元,分值涨价了。这种做法使金钱第一的阴影笼罩着孩子的心灵。  

南方某省有个“大款”,一时高兴,把5万元人民币划入了还在读小学的儿子帐上。从此,孩子“牛”气十足,在家里,生活起居由保姆侍候;在学校,值日、作业雇人完成。结果这位原来成绩还不错的孩子很快在学校里存款成了第一,学习成绩也成了第一——不过是倒数的。  

   

十五、家教民主观  

   

民主型的家教模式指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本着平等、尊重的态度,以宽容的气氛教育孩子,做到严中有慈,严中有爱,严而有度,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为最高目的,为孩子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养成合作、独立、善于社交、温文尔雅的性格特征。  

推荐访问:素质教育 教育观念 家庭 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