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浅阅读”,阅读答案

时间:2021-06-29 10:46:40 教学资源 浏览次数:

篇一:浅阅读 作文欣赏

浅阅读 作文欣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中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 一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量。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实际上,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 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图书日看来“名正言顺”。

睡眠有深浅,阅读亦如是?

浅睡眠,或伴之以梦魇,或失之以深潜,一觉醒来如未睡一般,慵懒疲乏,浅阅读其实与浅睡眠相仿佛。 然而,如今流行“浅阅读”。

君不见,“图解”“文摘”“画说”版的图书正大行其道,似乎读者的水平甚至智力都已回到了稚龄时期。 君不闻,中国的阅读率连续六年走低,已经低于50%,而且降到了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不读诗,无以言”已成传说,我们究竟在忙些什么?挣钱抑或搓麻?

君未睹,即使是中央电视台的《读书时间》栏目,也因收视率低而不见踪影了吗?

当读书失去时间,阅读之浅尝辄止,阅读之走马观花,阅读之不求甚解便成了一种风尚。书已而不是进步的阶梯,而沦为一种文化快餐,既然是快餐,何必讲究什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呢?裹腹而已。

请不要把“浅阅读”之风行简单归结为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越是纷繁芜杂,越需要精耕细作,而这不仅需要有阅读的广度为条件,更需要阅读的深度为支撑。静水流深,阅读之浅,或会让我们成为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阅读之浅,与我们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心太相因果。心态浮躁,哪里有什么功夫去“板凳坐得十年冷”?而不愿静心读书,又怎会思接千载,心游万仞?

书当快意,古人读书,讲究净手焚香,讲究正襟危坐,这样的形式是对书,对知识与智性的敬畏,我们不敢如此这般要求,我们只想,在某一个静夜里,手捧书卷,或者静对某一个思想家的博客,读之阅之,如听天籁,如闻仙乐。

据说,婴儿浅睡眠或是因为佝偻病,那么,我们乐于“浅阅读”呢?

2010年高考,全国卷二的语文作文题目是关注“浅阅读”。即给一段关于全民阅读日,网友关于浅阅读好与坏、利与弊的讨论,然后让考生就此作文。但下了考场之后,不少考生叫苦,觉得这一题目太难。乌鲁木齐市考生马成林说,“话题却比较抽象,有些无从下手。”(6月8日《乌鲁木齐晚报》)而贵州遵义市一名高考生也表示:“作文材料虽然浅显易懂,但写起来又觉得不好把握。”(6月8日遵义在线)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又云:“但患不读书,而不患读书无所用也。”可见读书和阅读是一项提高文化素养,提升公民素质的必须。

“浅阅读”相对于“深读”,是一种浅尝辄止的读书行为,近乎于吃快餐。当然,在书海浩瀚、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的当下社会,“书贵以善读”、精读是阅读的必然趋势,但“浅阅读”明显不是善读和精读。

一方面,是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而另一方面,做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却对阅读现象无话可说,对“浅阅读”高考作文“无从下手”。这明显暴露了考生对“浅阅读”概念的无知,暴露了考生不重视阅读、不关注社会的严重弊病,也暴露了现行教育体制与现实社会之间的严重脱节。

阅读是一个大众话题,也是一个人一生所必然与必须有的精神活动。古人“卖却屋边三

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的读书豪情与“三天不读,口生荆棘”的阅读感受,也许已经无法在今天的高考生身上找到。但做为高考生,谈谈阅读、说说浅阅读,议议该如何读书,却也实在不该为难到“无从下手”。而“无从下手”的背后,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教育与现实的断裂!

从潜阅读到浅阅读

现在,谁还有那么好的胃口能消化一套《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呢?迄今已有237年历史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32册百科全书,收录了8万个条目,而“维基百科”在短短4年间就收录了近50万个条目。这个完全开放式的、免费的网上百科全书是电子阅读时代“最大胆的网络实验”。它把人们的注意力从传统阅读吸引到了新的“取阅”方式之中来了。“教科书式的阅读分为三个环节:掌握、熟悉、了解,这可能对学校和专业领域的人员有用,但对大众阅读尤其是消费形态的阅读来讲,阅读各种信息更多是出于了解、扫描的目的。”42岁的媒体从业者老愚这样描述他眼中的阅读景观。他说,读书、做索引、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在他身上也快消失了,他开了博客,那种不完整的断章成篇的风格和短时间写完短时间取阅和反馈的方式吸引了他。他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浅阅读”。“语录”的风行也是浅阅读的征兆之一,在阅读媒体时,人们经常能看到类似于“声音”和“语录”的栏目,它使阅读的跳跃性更大。即便是史书,一本“语录体”的《非常道》也大受欢迎,你可以从任何一页看起,都不影响阅读。浅阅读有时候更意味着“精准化”,更具有细节的力量。假如说深阅读曾经是一场饕餮的盛宴,它在如饥似渴的时代里填补了人们空虚的胃,而面对浅阅读,人们唯一能做的是像一个美食家一样不断浅尝辄止,迅速消化与吸收、抛弃与更新、理解与遗忘。

深阅读的包围圈在渐渐萎缩。

那个起始于1980年代的全民文化大补课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知识、技术与观念的更新使人们不再有坐拥书城的快感,世界正在由厚变薄,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被信息时代阅读的速率打败。个人的知识体系、认知度和价值观正在遭到前所未有的瓦解,各个年龄代际间有不同的知识语境和话语系统,要想抹平这道鸿沟,浅阅读成为唯一可行的实用主义办法——我知道故我在。工业化生产的媒体阅读比书本阅读更行之有效;批评正在替代传统批评影响人们的意志;新闻背后的真相并没有人关心,反而是人物的冲突和娱乐化的戏剧效果为人们津津乐道;假如你不知道对方嘴中的一个新词,实际上已经在一场交谈中出局了。

消费的特征

快速、快感、快扔

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浅阅读的。既不存在认知障碍、也对记忆力要求不高。从中世纪的美文作家弥尔顿到现代主义晦涩难解的庞德,从国学传统到红楼梦新解,从中华老字号的到新奢侈主义的流行,从信使之函到博客日志的更新,从家乡小镇到全球机场,浅阅读是信息轰鸣世界里横跨东西的一场全球阅览式。我们在认真地浅阅读。搜索引擎所改变的生活方式使“定制”浅阅读成为可能,它要求你用“关键词”进行思考和检索,在定制关键词后,你的阅读视界才能被打开。于是,“定制”成为阅读的新法则,在定制的同时,“碎

片化”的信息迷宫形成,事物的整体风貌被打破,而细节先于整体出现了,通过阅读提取信息之海变成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这更接近于国际的通信方式惯例,先有精确定制的人名和街道,然后有区和城市,省份和国家,而在此之前,人们的习惯思维是相反的。浅阅读使人们回到常识。一方面人们对深入的解构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反智性的“傻瓜精神”在发挥良好的作用,把头疼的事情留给那些更为专业的人士吧,大众领域内只相信阅读的光滑感和跳跃度。浅阅读不是林中路,而是交叉阅读的小径,在一眼忘不到尽头的阅读迷宫中,深入浅出是必由之路。“消费浅阅读”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阅读变革,无论是读图时代的叫嚣,还是阅览当代人物事,大到一件国际时事,小到一份办公文件,浅阅读能够消费最大的信息量。小说家东西在自己的作品集修订出版时说,希望他的创作如果不能带来新的思想的活力,那么,“就尽量提供更大的信息量”。而电子媒介及铜版纸杂志这样天生为浅阅读的出现提供平台的媒体,更是在“深度、趣味、信息量”的三大原则中,越来越偏向信息量作为基础之物的重要性,一位杂志主编曾向他的记者们说,如果不能向读者提供深度,就要保证趣味性,如果连趣味性也难以保证,至少应该有足够的信息量。浅阅读的消费指征是:快速、快感、快扔。它符合大众流行文化的一切基本品质,迅速享用、迅速愉悦然后迅速抛弃,工业化的大生产所带动的浅阅读虽然为人所诟病,但它的出现和流行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安全感

麦克卢汉说:“媒介的?内容?好比是滋味鲜美的一块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来对付保护思想的看门狗,分散它的注意力。”从这种角度来说,浅阅读能带给人一定程度的“安全感”。尤其是在2000年之后,世界越来越呈现出“不确定年代”的面貌,经济所拉动的社会发展与全球化的“蝴蝶效应”使得人们处于物理意义上的“布朗运动”之中,杂交阅读和工具阅读伴随着电子媒介的飞速发展,成为人们阅读周遭世界的主要方式,阅读具有心理学上的从众效应:阅读短信、阅读博客、阅读电邮、阅读关键词等等,阅读早已不是纸质阅读的代名词,阅读是与社会发生联系的触点,我们几乎不能一天不读报纸、不看电视、不上网浏览或不打电话,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了解外部世界,但人类的安全感却并没有增加,反而越来越感到自己置身于一种从未有过的不确定性之中。只有浅阅读,也许是唯一缓解这一症状的方式。而麦克卢汉的预见正在应验:“在机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在空间范围内的延伸。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发展之后,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另一位批评家苏珊·桑塔格则是“反对阐释”的,她对浅阅读的贡献是提供了智力上的支持,她给“作为反动的、僵化的阐释”戴上了一顶帽子:它是智力对艺术的报复,也是智力对世界的报复——“去阐释,就是去使世界贫瘠,使世界枯竭——为的是另建一个?意义?的影子世界”。纸上得来终觉浅,阅读虽早已遍及各种介质并最终使全球成为一个阅览室,但阅读终究还是回到了浅的本体。

阅读的作用

在“世界是平的”同时,阅读视野内的“变形术”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浅阅读”就是拥抱全球化的必然产物,换句话说,只有浅阅读,才能在这个“一马平川”的地球上“认路”。作为应验率几乎达到100%的预言家,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1960年代就对整个地球透视关系即将发生的巨变,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远处奔跑的马就是小马,近处的马比远处的马大。尤其是,他在草原上度过了童年,而草原就像一幅永远开阔一览无余的宽银幕,透视法在这里发生不了作用。麦克卢汉暗示世界将面临一场新的“透视学”变化,而提出“变形的世界观”这一著名论断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则更为明确地告诉我们:

世界被拉平了。电脑和网络是人阅读世界的USB接线口,而电脑屏幕则充当了这个“扁平化地球”的隐喻。弗里德曼说:“因为世界是平的,他们也能插上插头,连通、合作。我记得在我小时候,父母经常对我说,把饭吃完,中国和印度的人面临着饥饿。而我现在跟我的女儿说,把你的工作做好,中国和印度的人正对你的工作如饥似渴。”全球化的“变形术”最为严重的后果,就是在世界被拉平的同时,阅读视野内的“变形术”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浅阅读”就是拥抱全球化的必然产物,换句话说:只有浅阅读,才能在这个“一马平川”的地球上“认路”。

篇二:无锡市江南中学2015届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4—2015学年度江南中学中考模拟(二)

语 文 试 卷 (2015.5)

审题人:朱武英 命题人:朱武英

本试卷分试题和答卷两部分,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卷上。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30分。

注意事项:

1.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卷上对应题目的正确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

2.答主观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作答,答案写在答卷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和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婆挲 suō 粗犷(kuàng)B. 安详(xiáng) 言简意骇(ɡāi) ....

C. 濒危(bīn) 跌宕(dàng)起伏D. 跻(jī)身 分道扬标(biāo) ...

2.根据语境,下列句中加点词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心中的芥蒂是人与人相处中的顽疾,必须加以消除。..

B.同学们快速徜徉在题海中,希望迅速找到解题的最佳思路。..

C.许多作家在遣词造句时非常讲究,有时甚至到了锱铢必较的地步。 ....

D.故宫像一部卷帙浩繁的史书,凝结着历史的烟云,记载着岁月的沧桑。 ....

3.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

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

A. 类:像B. 属:类C. 诎:同“屈”,弯曲 D. 历历:清清楚楚的 4.下列关于名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鲁迅先生在《阿长与〈山海经〉》中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

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B. 鲁达打死郑屠后,“拔步走”以及回头指着已经死掉的郑屠故意大声说“你诈死”,然后“一头骂,

一头大踏步去了”等言语动作表现鲁达粗中有细、有勇有谋的性格。

C.《筑路》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一个精彩片段。面临着恶劣的劳动环境和生活条件及尖锐的阶

级斗争,筑路者,特别是积极分子,以惊人的毅力和无比顽强的意志同困难进行斗争,表现了不畏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保尔便是其中的一个。他总是随时准备承受对自己最沉重的打击。即使面对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他也从未有过轻生的念头,表现出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

D. 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

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段话生动地写出了石猴跳入水帘洞的三个瞬间,体现了他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也表现了石猴向往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并能与大家分享的优良品质。

5.提取下面句子的主干,正确的一项是(3分)

英国一名专家援引最新证据提出中国明朝率领船队远航的郑和是历史上比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更早

发现新大陆的第一个环绕地球航行的探险者的惊人学说。

A. 郑和比西方航海家更早发现新大陆。 B. 英国专家援引证据提出学说。

C. 郑和是探险者。 D. 英国专家提出哥伦布是探险者。

二、阅读与赏析(共49分)

(一)(12分)

樊 哙 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

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

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

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

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哙既饮酒,拔

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

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

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

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

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

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

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注:①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②殆:危险。

6.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待大王”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以屠狗为事 B. 以塞忠谏之路 C. 以彰其咎 D. 以中有足乐者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②①

A. 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典出《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鸿门宴上项羽、项伯、项庄联手意图乘机杀死刘邦的故事。后用来比喻言行表现与真实企图不一致,别立名目暗藏或暗示对某种人事的攻击和

胁迫;殷勤的表面后面隐藏着杀机。

B. 樊哙心急如焚闯军门,奋不顾身救主人,充分显示了他与刘邦生死与共的手足之情及主从之谊。

C. 生性率直坦荡而又胸无城府的西楚霸王乍见樊哙刚烈威猛之势,内心不由赞叹,不仅称其为“壮士”,

而且赏给他酒和肉。

D. 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谢无有闭关事: ②令项庄拔剑舞坐中: ..

③暴师霸上:④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 ..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译:②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译:

(二) (4分)

10.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①东 坡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②③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② 荦(luò)确:山多大石的样子。

③“铿然”:手杖碰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

①试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一句中“清”字的妙用。(2分)

答: ②整首诗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答:

(三)(4分)

凶手WiFi

①近日,一群来自丹麦的女学生用水芹种子进行实验,得出了惊人的发现:WiFi信号可能会损害健康。

②由于没有监测大脑活动的设备,女孩们选择了水芹种子作为研究对象。她们将12个装有水芹

种子的盘子平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放在没有任何WiFi信号的房间里;另一组则放在两台运行中的无线路

由器旁边。十二天的时间里,覆盖有WiFi的房间内,大多数种子变成了褐色,然后死亡。而另一间房里

的种子则正常生长。

③虽然有人认为,种子之所以在覆盖有WiFi的房间中死掉,可能是路由器散热所致。但此项实验结

果还是加剧了人们对WiFi辐射的恐惧感,有些家长和教师们要求校园内禁止安臵无线路由器。

④与此同时,实验也得到了荷兰研究者的力挺。三年前,荷兰的科学家选用白蜡树作为研究对象,他

们将这些树木分别放在距六个辐射源0.5米处的位臵,辐射源的频段介于2412赫兹到2472赫兹,功率为100毫瓦——和无线路由器相似。靠近辐射源种植的树木,树叶上出现了“具有类似铅光泽”的物质,导

致叶片的上下表皮死亡,最终掉落。

⑤但是,美国的一些研究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由于WiFi采用的是低强度的无线

电波传输信号,其威力只是微波的十万分之一。在一间覆盖WiFi的屋子里待上一年,受到的辐射量仅相

当于用手机进行20分钟通话。

⑥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如果WiFi使用不正确,也极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那么,作 .

为普通用户,在使用无线路由器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⑦首先,人体接受的辐射量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伤害越大。因此,家中没有必要

使用功率过大的无线路由器。

⑧其次,辐射危害大小还跟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危害越小。如果家中有孕妇、小孩、老人或免疫力

低下者,最好让无线路由器与他们的活动范围保持较远的距离。

⑨第三,最好不要将WiFi设备放臵在卧室内,尤其是放在床边。如果不使用WiFi,最好将无线路由

器关闭,以降低不必要的风险。

⑩还有,别在腿上使用笔记本电脑,最好将电脑放在桌子或托架上。

11. 第⑤段划线句最主要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2. 请说说第⑥段中加点的“极”字的表达效果。(2分)

答:

(四)(4分)

重要的是阅读力而非阅读率

①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今年读书日期间,有人对“你读了几本书”进行了一番调查,结

果发现阅读率明显下降。我认为,这样的调查也有失偏颇,因为时代在发展,很多阅读已不再依靠纸质,

而是在网上进行的。纸质阅读率的下降并不能说明整体阅读率的下降,也不能代表人们就远离了读书,我

们不能仅凭纸质图书的销售下降就认定现在的中国人不爱看书了,只能说明人们的阅读生活正变得更加的

丰富多彩。

②但是中国人的阅读的确出了问题,而且是大问题。不管是纸质的阅读还是泡在网上的所谓“阅读”,

所花的时间不少,但收获并不大,大多是一种“娱乐化、低智化”的阅读。对很多人来说,阅读率可能并

不低,但阅读力却在萎缩。所以, 阅读力比阅读率更值得关注。

③所谓阅读力,是指对文字为主的精神产品识读、理解和消化的能力。很长时间以来,鲁迅著作一直

是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指明灯,但如今鲁迅的著作在中学教材里被削减,甚至成了很多青年学子的

阅读障碍,这就反映了如今阅读力的下降,因为鲁迅著作恰恰是需要用心去读的,需要费点脑力才能读懂

它。

④造成阅读力下降的一个原因,是人们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阅读仅仅是为了实用而已。能掌握一门实

用的手艺,能考上名校,能找个工作,就是阅读的全部目的。因此,对如何从阅读中获取真知灼见、培养

独立思考能力嗤之以鼻。其实,培养一个会思考的脑袋,才是阅读的最重要目的。

⑤造成阅读力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是以微博为代表的“低智化”阅读方式的流行。传统的阅读习惯正

在慢慢消失:读图代替了读文,读屏代替了读书,读博客代替了读经典,读故事代替了读思想于是,

“轻阅读”“浅阅读”“软阅读”成了流行风景。热衷于微博阅读的人群,除了获得短暂的感官快感外,又

能得到多少的思想升华?

⑥我以为,阅读力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当今社会,文化作为软

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衡量标志之一,而国民阅读力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基石,直接关系到综合国力

的强弱。所以,最重要的不是阅读率而是阅读力,是怎么读和读什么! (摘自光明网,有删改)

13. 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4. 结合文中观点,你觉得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阅读力? (2分)

答:

(五)(15分)

秋天的黄昏(有改动)

丁立梅

①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

②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它在旷野上坐着;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在鸟的翅膀上

坐着;它在人的肩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叩门。

③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富。

④选一处河堤,坐下吧。河堤上,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它们是有眼睛的,它们的眼睛,是麦秸色的,

散发出可亲的光。它们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这是草的暮年,慈祥得如老人一样。

你把手伸过去,它们摩挲着你的掌心,一下,一下,轻轻地。像多年前,亲爱的老祖母。你疲惫奔波的心,

突然止息。

⑤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这个时候,庄稼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

沉寂中。你很想知道田野在想什么,得到与失去,热闹与寥落,这巨大的落差,该如何均衡?田野不说话,

它安静在它的安静里。岁月枯荣,此消彼长,焉有得?焉有失?不远处,种子们正整装待发,新的一轮蓬

勃,将在土地上重新衍生。

⑥还有晚开的棉花呢。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捡拾棉花的手,

不用那么急了。女人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花,这会儿,她终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稻谷都进了仓,农活

不那么紧了。她细细捡拾棉花,一朵一朵的白,落入她手里。黄昏下,她的剪影,就像一幅画。

⑦你的眼睛,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你想起童年,想起棉袄、棉鞋和棉被。大朵大朵的白,摊在屋门

前的篾席上晒。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玩着玩着,会睡着了,睡出一身汗来——棉花太暖和了啊。

⑧最开心的事是,冬夜的灯下,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儿。你也跟在后面捻,

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可穿,心先温暖起来。那时,你的世界就那么大,那时,一个世界的幸福,都可以被

棉花填得满满的。

⑨人生因简单因单纯,更容易得到快乐。你有些惆怅,因为,现在的你,离简单离单纯,越来越远了。

⑩竟然还见到老黄牛。不多见了啊。人和牛,都老了。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

人的嘴里哼着“呦喝”“呦喝”——歌声单调,却闪闪发光。牛低着头,不知是在倾听,还是在沉思。你

想,到底牛是人的伙伴,还是人是牛的伙伴?——相依为命,应该是尘世间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吧。

(11)鸟叫声在村庄那边,密密稠稠,是归巢前互道晚安呢。村庄在田野尽头,一排排,被黄昏镀上

一层绚丽的橙色,像披了锦。炊烟升起来了,你家的,我家的,在空中热烈相拥,久久缠绵。还是村庄好,

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设防。

(12)突然听得有母亲的声音在叫:“小雨,快回家吃晚饭啦——”你忍不住笑,原来不管哪个年代,

都有贪玩的孩子。

(13)周遭的色彩,渐渐变浓变深。身下的土地,渐渐凉了,你也该走了。再贪恋地望一眼这秋天的

夕阳,它一圈一圈小下去,小下去,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可以摘下来,炒了吃。

15. 请说说第②自然段中“坐”字的含义及表达效果。(4分)

答:

16. 文章第7、8段插叙了童年时关于棉花的回忆,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7.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入手,赏析第⑩段中“人和牛,都老了。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人的嘴里哼着“呦喝”“呦喝”——歌声单调,却闪闪发光。”这句话。(3分)

答:

18.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如何理解文章第3段作者认为“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

昏,最为安详与丰富”?(4分)

答:

(六)(10分)

19.根据课文默写。(10分)

①居高声自远, 。(虞世南《蝉》)

②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④ ,卷舒开合任天真。 (李商隐《赠荷花》)

⑤无情有恨何人觉? 。(陆龟蒙《白莲》)

⑥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⑦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⑧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⑩,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八则)

三、表达与交流(共66分)

(一)(6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

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你更欣赏哪一句?为什么?请就此展开论证说理。要求:①要有明确的观点;

②要作简要的论证;③字数在150字左右。

(二)(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诗人汪国真在一首题为《我微笑着走向生活》里写道: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报我以平坦吗?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报我以

崎岖吗?我是一座大山庄严地思索! /报我以幸福吗?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报我以不幸吗?我是一

根劲竹经得起千击万磨!/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

的热爱,我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

请以《我微笑着走向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题材不限,要有真情实感。不得出现

真实的人名、班级及学校。

篇三:2015年中考重庆市语文试题(B卷,word版,含答案)

重庆市2015年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

语 文 试 题 (B卷)

(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啜泣(chuò)角色(jiǎo) 踱来踱去(duó)

B.祈祷(dǎo) 眼翳(yì)前仆后继(pú)

C.贮蓄(chú) 羁绊(jī)人声鼎沸(dǐng)

D.虐杀(nǜe) 翩然(piān) 不省人事(xǐ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惦记 栖息 转瞬既逝

B.闲游 镶嵌 一代天娇

C.执拗 黄晕 大彻大悟

D.甜密 洗濯 斩钉截铁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月明风清的夜晚,静悄悄的,一只小船从芦苇丛中撑出来,在湖里,像一片苇叶,向着东南方向驶去。

B.每遇烦恼,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躺在草地上,任清风拂面,希望自己也能化作一阵风,在天空中自由地俯仰生姿。

C.平凡生活中,常有一些情感不能自已,令我们微笑着俯下身去,细细清点飞珠溅玉般的回忆,诉说对生命的感激。

D.如果我们失去了至尊至贵的诚信,人与人之间就会保持距离,保持谨慎的交往,小心翼翼地躲避伤害。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1)当他们再次相见的时候,曾经的心有灵犀已成过往,多年不通消息使他们彼此 起来。

(2)不法商人总是 以次充好,牟取暴利,我们的责任是擦亮眼睛,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3)苏州园林亭台轩榭布局美,假山池沼配合美,花草树木映衬美,当然 这些,你可以亲自去游览一番。

A. 隔膜 企图 不止B. 隔膜 企望不只

C. 隔绝 企图 不只D. 隔绝 企望不止

5.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大自然的语言会在我们心中唤起不同的感受。请从声音、形态、气味三个角度中选择一个,参照示例写句子,要求具体形象,句式不限。(4分)

示例: 大自然的色彩语言:金黄色的阳光下,一片美妙的新绿从草地向四面八方蔓延,让人感受到春天的蓬勃与活力。

大自然的 语

言: 。

6.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5字以内)(4分)

重庆日报讯 5月18日,记者从重庆出版集团获悉,今年,该集团计划推出《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抗战记忆——台湾征集图片集》《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东线》等100多种抗战读物,以此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其中,《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以档案文献为主,由档案文献、学术著作和普及读物组成,用100卷的篇幅第一次全面反映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面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近年来,全国国地寻找“最美家庭”的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全国妇联评选出全国“最美家庭”,重庆也评选出“最美十大家庭”。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广西南宁的王芳20多年精心照顾脑瘫的女儿,用至诚的母爱给予女儿最贴心的陪护,使女儿得以康复。多年来她和丈夫李绿江一起坚持各种社会公益慈善活动,他们创办的民间慈善机构——“安琪之家”,至今已为5000多位脑瘫儿童提供了康复服务。由此王芳家庭获得2015年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材料二:“传家忠和孝,兴家文和德,持家勤和俭,安家让和忍,守家遵法度,败家酒和赌??”这是2014年“重庆最美十大家庭”称号获得者杨兴明家传承了百年的家训。这一家训,让五世同堂的大家庭拥有了长久的和谐与幸福。杨兴明家住武隆羊角镇石床村,他当年已90岁高龄,共有120余名子孙后人,他家凡是年满12周岁的后生必须熟背家训,其“齐家立德”的家规在当地成为美谈。

材料三:涪陵区的陈朝晖出生于书香文化世家,他甘于清贫,追求精神文化,读书、藏书、品书,建立起了一个丰富的精神家园。十多年,藏书6万余册,藏书的种类、数量和价值,在私人藏书界都享有盛誉。他还修复整理古籍3万余本,在古籍文化的收藏方面,已经超过了中国西南各省市的大多数官方图书馆。陈朝晖用自己对读书和传统文化的爱好,影响着家庭,影响着周边的人。他的家庭因此获得2014年“重庆最美十大家庭”称号。

(1)【发现“最美”】

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探究以下两个最美家庭的特色。(4分)

王 芳家庭,美在 。 杨兴明家庭,美在 。

(2)【分享“最美”】

你所在学校准备在本周五下午三点举行“大手牵小手,共建书香家庭”主题活动,你作为学校代表将电话邀请陈朝晖来校作一次报告,请你用得体的语言邀请他。(3分)

(3)【弘扬“最美”】

重庆市妇联将杨兴明家的老宅确立为“家风教育基地”,请你为这一基地写一条宣(一)古文积累

8.古诗文默写填空。(10分,每空1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论语》)

(2) ,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3)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闲来垂钓碧溪上,。

(李白《行路难》)

(5),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6)人生自古谁无死, 。

(文天祥《过零丁洋》)

(7)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9)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诗人因朋友远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抒写到极致的两句诗是: ,。

(二)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完成文后9-12题。(15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解释下列中加点的词。(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 )

(2)朝服衣冠 ( )

(3)私我也 ( )

(4)王之蔽甚矣( )

10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并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关键在于他有自知之明。

B.听了邹忌的谏言,齐威王仅仅说了一个“善”字,凝练传神,其纳谏的态度和决心跃然纸上。

C.妻、妾、客的回答,虽然同为赞扬,但态度语气明显不同。妻是热情的,妾是逢迎的,客是畏怯的。

D.这篇文章在写法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12.文中齐威王的故事,蕴含着什么道理?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4分)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20分)

炸 豆

阿 慧

①天上是金黄的太阳,地上是金黄的豆田。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没有遮拦的那种黄,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

②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豆叶就在豆棵下打了卷、褪了色。那叶面的金色被太阳光收了,凝固在豆荚里,黄豆就黄得耀眼了。

③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爆裂。镰刀反射太阳的光芒,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

④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⑤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叮当响了一声,叮当又响一声,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小姐妹爱惜地把它们捡起,粒粒裹带女娃的牵挂。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奶奶说:“有碗豆芽汤喝,该多好啊!”可是,豆还没有脱粒归仓。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眼见各自茶缸里的豆粒,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⑥突然,小妹锐利地一声尖叫,茶缸咚地掉在地上,豆粒惊恐地蹦跳,纷纷逃入草叶。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小妹懵懂地扒醒它幽暗的梦。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曲曲弯弯去追红衣小妹。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的危险,她大叫着追蛇。蛇昂起尖脑袋,麻花着软身子,追逐妹妹,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沟。

⑦小姐妹背靠苦楝树,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留下钉子似的斜尖儿。斜尖穿透小姐妹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麻麻扎扎的细小伤口渗着丝丝鲜红的血。小姐姐把树下的尘土,拢起一个温软的小丘,姐妹俩的伤脚埋进面粉似的细土。带着太阳温度的细土暖洋洋地抚慰了伤痛,小妹的泪水,在柔嫩的小脸上,渐渐干成两道白印。

⑧小姐姐蹒跚地找到搪瓷茶缸,沿着蛇追赶的布满豆茬的路,她把散落的黄豆重新拾进茶缸。姐妹俩回家的脚步歪歪扭扭。

⑨拾来的豆粒,被小姐俩放进黑瓦盆,倒上清水,蒙上毛巾,她们像大人一样端坐,等待豆的长大。夜晚,姐俩坐在眼疾奶奶的床边,更像两个大人了,她们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推荐访问:阅读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