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论文

时间:2021-07-01 10:13:42 教学资源 浏览次数:

篇一:大气环境保护论文

关于大气污染和保护的论文

(赵颖慧,制药101,2010013036)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的发展道路。

在人类创造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环境问题也一直呈现着地域上扩张和程度上恶化的

趋势。环境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而对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回首二十世

纪,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但是,传统模式下的生产力的提高

在驱动经济增长和伟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却使我们的地球家园变得千疮百孔,不堪重负。

关键词:大气污染 污染源 治理途径

所谓大气污染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或自然界向大气排出各种污染物,其含量超过环

境承载能力,使大气质量发生恶化,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健康、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

受恶劣影响和破坏。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向大气

排放污染物的地点或地区,如排放灰尘、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污染物的活火山、自然逸出的

瓦斯气,以及发生森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地方。人为污染源则又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

按污染源空间分布方式可分为点污染源、面污染源、区域性污染源;按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

可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等;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和

移动污染源。

一、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人类需要呼吸新鲜空气来维持生命,每天空气都会成千上万次地有规则地通过我们的鼻

腔进出我们的肺。而洁净的空气对于生命来说比任何物质都重要,人在5周内不吃饭,5天

内不饮水尚能生存,而空气仅断绝5分钟就会死亡。可见空气是人类和其他一切生命有机体

一刻也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然而现在的我们却对空气多了一份恐惧,那污染严重的“毒气”

时不时的让我们担忧:是否会有可怕的化学物质通过呼吸进入我们的体内,日积月累,给我

们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也许你会说这是杞人忧天,但数据明确地向我们指明了现实。《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

报》指出:中国城市空气状况与前几年相比有所好转,但整体的污染水平仍较严重。在受到

监测的338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3%,空气污染指数高于

三级的城市占到了63.5%,其中有112个城市的平均污染指数达到了四级,属重度污染。目

前严重影响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污染物为悬浮颗粒物(TSP)或称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

即直径在10微米以内的悬浮颗粒物)。由于可吸入颗粒物上常常附着有害的重金属、酸性氧

化物、有机污染物、细菌和病毒等,它们被人尤其是儿童吸入后,对健康的危害很大。而在

全球的大气监测中,参与的北京、上海、西安、沈阳、广州五个城市,在全球污染最严重的

城市中,名列前10位,而这五个城市还不是全国最差的。

从上述的数据我们可得知中国大气污染现状有多恶劣。而何为大气污染呢?大气污染是

指污染物进入大气层之后,空气除了正常成分外,又增加了新的成分,致使大气在成分、气

味、颜色和性质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危害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生活环境,影响人体健康,

给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带来不良后果的大气状况。1930年比利时发生的马斯河谷事件,20世

纪40年代初期美国洛杉矶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都属于因大气污染而造成的公害事件。大

气中的污染物不计其数,只算已对人类产生危害,或已引起人们注意的大致就有百余种。其

中影响范围广,已对人类形成威胁的有粉尘、飘尘、SO2、CO、NO2、碳氢化合物(HC)、H2S、NH3

等,所以这些污染物都是危害人体健康的潜在因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排入大

气中的污染物质量总计达10.7亿多吨,其中粉尘、SO2、CO所占比重较大。试想一下,每人

每日将多少污染物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吸入了肺中。

二、大气污染物及来源

排入大气中的污染物,从产生来源来看,可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物。而大气污染

物主要后者,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造成的。人为的污染源主要有五种:

1、工业污染源,由火力发电、金属冶炼、玻璃与食品加工等生

过程和燃料燃烧过程中所排放的煤烟、粉尘及废气等造成的大气污染。1948年,在美国发

生了“多诺拉事件”就属于此等案例。多诺拉位于孟农加希拉河流经的马蹄形河谷中,两岸

耸立着百米高的山丘。在盆地中,建有大型冶炼厂、硫酸石和炼锌厂。10月27-31日,多

诺拉市被强逆温层控制,多种污染物混合累积在逆温层下,几天内有6000人住院,20人死

亡。

2、交通及运输污染源,由汽车、火车、飞机、运载火箭等交通

工具在行驶过程中排放尾气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如1952年的“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3、生活污染源,人们由于生活上烧饭、取暖等的需要,燃烧燃料向大气中排放煤烟及

垃圾焚烧等所造的大气污染。这种现象现在更多的存在于山区。

4、农业污染源,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及农田产生的甲烷气体,通过挥发而进入大

气中,可污染大气、降水成分。

5、军事或科学实验污染源,核试验、原子弹爆炸、航天器的废弃物及毁坏后的碎片垃

圾等,可造成大气层的严重污染危害。此等污染一旦形成,危害极难清除,对人体健康侵害

极其严重。 三、产生大气污染的原因

1、环境意识薄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不足。长期以来一些部门和一些地区他们只考

虑近期的、局部的经济发展需要,在制订一些综合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城市建设发展

规划中缺乏对保护大气环境的考虑,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盲

目扩大生产规模、乱铺摊子、重复建设、技术装备水平低、能源资源浪费大、乡镇企业无序

发展、劣质煤炭流通失控等状况。这造成的环境危害和损失是难以挽回的。

2、大气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全国污染治理和用于污染防治有关的城市基

础设施建设投资,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这与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历史欠账太多和经

济快速发展对环保投资的需求相比,严重不足。

3、执法不严,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尽管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标准建设取得很大进展,

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4、缺乏实用的治理技术。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推广和使用

方面,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与大气污染控制的需求差距还较大,资金、人力的投入以及实

用技术商品化的程度远不如发达国家。比较薄弱的领域是洁净煤技术;冶金、化工、建材等

行业的工业窑炉和生产设施排放污染的治理技术;机动车机内净化技术等。实用技术的缺乏

直接影响了大气污染治理的进程和效果。

5、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交通运输等。各种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排放量

虽仅占大气污染总排放量的1/5左右。但由于排放点比较集中。浓度较高,所以对工矿区或

局部的大气污染较为严重。在一些城市,天然气在居民的生活中还没有普及,煤仍然是人们的

首选燃料。而在燃煤市场上,高硫煤仍占主导地位。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可能放弃廉

价的高硫煤而去购买环保型的低硫煤;这就造成SO2的大量排放。

6、交通运输。近些年来,交通运输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年来,私人轿车的数量急剧增多。

但是,交通运输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汽车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CO,对人体的危害

极大,特别是一些柴油大货车和冒烟车辆。排放的尾气中夹杂着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是导致

疾病的重要因素。

7、市政建设。城市马路普遍存在道路斜坡问题,即马路两侧的人行板道明显高于路面而

且与路面垂直,呈“凹”字型。致使马路上的灰尘不能吹走,而且越积越多,这也是引发扬尘

天气的直接原因。

8、工业布局。工矿企业的分散性使城区的大气污染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9、绿化。一些新兴的工业城市,绿化还没有跟上工业发展的步伐。只有政府、一些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内部绿化已基本达标,而整个城区的绿化却远远达不到要求。

四、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

1、防治大气污染的途径

大气污染不仅对人体健康有害,更严重的是大气成分、比重的改变已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化,造成了全球性的危害。在这样的形势下,采取措施改善大气状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必然。为了保护和改善大气,为人民创造一个清新、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我们必须对大气污染采取有效措施: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搞好规划布局,特别是工业布局,对一个城市的大气状况十分重要。在布局工业时,应将工业生产均衡分布,不要集中在局部或少数大城市。如此单位面积上排放的污染物少,易于自然净化。另外,厂址的选择也应与该厂的性质相符,如生产有害气体的工厂应布局在居住区的下风向。

(2)改进燃烧方式,改进燃料结构

我国的能源结构不合理,从目前状况看,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构成中占70%以上,成为我国主要的能源。我国工业燃料动力的80%依靠煤炭,而全国总体每年用于直接燃烧的煤炭占总煤耗的84%。其不高的利用率使得我国的大气污染更加严重。因此,我们应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加大天然气、石油的比重,发展新能源。与此同时,也可以实施一些具体措施,如区域供热,实现煤气化??

(3)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绿色植物可以使大气中的氧气不断得到更新,以此调节空气成分,净化大气。大批植树造林,充分利用森林及绿色植被对温室效应的调节作用。扩大生物链中的碳量,使大量碳不能转化为CO2进人大气中;适应气候变化,培育出适宜气候变化的农作物新品种等等,种种措施都能减缓温室气体对环境的影响。

(4)调整能源战略,采用清洁能源。

大力开发水利资源,有步骤地发展核能,努力利用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我国水能资源仅开发5%,还有95%待开发,大力开发利用水利资源是调整我国能源战略、改变能源结构的首要任务。

2、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监测

大气中的有害物质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地区污染类型和排放污染物种类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大气质量评价时。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需要检测的大气环境指标。大气中常见的污染物有总悬浮颗粒物、降尘、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烃、铅、氟化物、臭氧和苯并芘。颗粒物质的测定:颗粒物质是大气污染物中数量最大、成分复杂、性质多样、危害较大的一种,它本身可以是有毒物质,还可以是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运载体、催化剂或反应床。在某些情况下,颗粒物质与所吸附的气态或蒸汽态物质结合,会产生比单个组分更大的协同毒性作用。所以,对颗粒物质的研究是控制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内容。大气中颗粒物质的检测项目有: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及粒度分布的测定、降尘量的测定、颗粒中化学组分的测定。其中。颗粒物浓度的测定最常用的是重量法。二氧化硫的测定:大气中的含硫污染物主要有H2S、SO2、SO3、CS2、H2SO4和各种硫酸盐。它们主要煤和石油燃料的燃烧、含硫矿石的冶炼、硫酸等化工产品生产排放的废气。作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指标之一,二氧化硫在各种大气污染物中分布最广、影响最大,因此,在硫氧化物的检测中常常以二氧化硫为代表。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可分为化学法和仪器法两类。化学法中最常用的是Saltzman法(GB/T15435-95)、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法、三氧化铬-石英砂

氧化法。其中Saltzman法仅适于测二氧化氮的含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法和三氧化 铬-石英砂氧化法可以检测大气中氮氧化物总量。

3、综合整治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采用落后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引起,由此而来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因此规划的远景目标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燃煤方式,提高燃烧效率,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消灭千家万户的小烟囱,提高道路硬化率,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便理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技术和行政的手段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大力发展植物净化。

4、利用气象条件防治大气污染

在污染源变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大气污染状况主要取决于气象条件。污染物在大气中的稀释和扩散受气象条件的支配非常明显,因此,利用气象条件来制约污染源是防治大气污染现实而又有效的途径,而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则是其中的关键。气象部门在防治城市大气污染方面。不仅仅只限于提供大气污染预报,还可以为政府规划部门搞好城市建设的合理布局和城市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雾是加重大气污染的重要气象条件之一,而降水可以冲刷大气中的污染物。所以气象部门可以通过人工增雨、增雪、消雾等技术来净化大气、消除污染。 结语:

结语:我国目前人均耗能水平还很低,仅为世界人均的l/4,能源消耗量也将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在近期内,我国的能源结构仍将以煤为主,煤炭消耗量的增加将加重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程度,而大幅度提高治理城市大气污染的投资困难较大。因此,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发展趋势不容乐观。根据我国多年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在工业污染源或固定源的污染未得到根本控制之前,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治理还必须以命令控制型和法律、法规手段为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环境经济手段无疑是我国环境政策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国泰:《环境保护概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4月

【2】广文,孙燕:《气候与环保》,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年7月

【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高等出版社

【4】童志权,陈焕钦.工业废气污染控制与利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9.

【5】覃世金.黄磷生产中“三废”综合利用的思路.湖北化工, 1997, (2): 51-53.

【6】席胜伟.大气污染危害性分析及治理途径.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6(12): 153-154.

关于大气污染和保护的

化工学院

制药101

赵颖慧

2010013036

篇二:环境保护论文

杭州大气污染的防治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11届(3)班

郑乾坤 学号2011331150332

摘要: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私家车增加,人均资源消耗增加,我们的环境质量正在不断下降,大量的废气排放,使我们的地球家园变得千疮百孔,不堪重负。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够成危害的发展”。如何减轻大气污染这种情况也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杭州市大气污染原因分析防治对策

一、杭州市大气环境污染现状(数据的年份比较靠前)

1.1 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综观十年来的监测结果,杭州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总体表现为:十年来杭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恶化趋势得到明显遏制,主要污染物浓度尤其是粗颗粒和二氧化硫有较大幅度的下降;99年全市各污染物均值达到国家环境空气二级空气质标准要求,2000年各功能区首次实现功能达标。但2001年起,受国家对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调整和我市社会发展和经济活动的影响,杭州市区大气环境质量污染程度有所反弹,大气污染程度呈加重趋势,并多次出现中度和重度污染天气。2001年优良的天数占全年比例为76.2%;2002年优良的天数占全年比例下降到72%, 2001、2002年环境空气功能不达标,主要超标指标为PM10和SO2。

1.2 大气污染特征

1.2.1 从时空的变化来看,1996年到2000年杭州大气污染呈明显下降趋势,2000年至2002年呈缓慢上升趋势,并且一年中春季和冬季污染最重,夏季秋季较轻。

1.2.2 从颗粒物污染特性看,气溶胶即细粒子污染和光化学污染在加重,大气环境中粗粒子的污染已得到有效的控制,细粒子的比重在加大,综合表现为大气能见度降低。

1.2.3 从气溶胶(PM2.5)的特性看,可吸入颗粒物(PM10)占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比例为76%,而PM2.5占PM10的比例则高达68%。

1.2.4 从环境气象条件变化来看,杭州市区年逆温天数和静风频率都在220天和23%以上,特别是不利于扩散的天数的比例高达60%以上,城市大气环境承载能力明显比沿海以及其他相关城市偏小,并且杭州市区已形成武林门、汽车东站两个热岛中心。

二、 主要原因分析

近十年来,杭州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市政建设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气的污染源来源贡献也有明显改变,随着杭州市大气污染格局的变化,因此完全有必要进行新的系统研究。

据统计,2002年在建工地数突破1000个,光是房地产施工面积就达到1876.7万平方米左右,比2001年增加29.5%,造成扬尘污染源量多、面广,控制难度大。2002年我市主要道路施工长度66公里,比2001年增长18公里,施工路线长,并且大多道路施工采用“边开挖、边通车”的敞开式施工作业方式,再加上电信、电力、煤气管、热力管、生活小区截污纳管等临时性破路多、市区平均车流量高(达1906辆/小时,比2001年增加 16.4%)和不文明施工等因素影响,通过携带和抛洒,形成大面积二次扬尘污染。我市80%以上的拆房均采用人工拆除的落后方式,采用人工敲打破碎的作业方式,大量建筑粉粒直接从五、六层楼高的施工作业落向地面,加上拆房工地断水断电,无法采取必要的防尘措施,在局地形成高污染带。我市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要求渣土运输密闭化,但部分运输车超载情况严重,密闭化工作形同虚设,“跑、冒、滴、漏”现象较为突出,城郊结合部情况尤为突出。近几年,杭州市机动车每年以10~20%的速度快速递增。截止2002年底,杭州市区保有量也已达到45余万辆,与2001年相比增长20%。由于我市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加上车辆达标率低(如达到欧II标准公交车数量仅占总数32.9%),流动源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市空气质量一个比较突出的因素。2002年杭州市区废气污染源达标率88.4%,今年比去年仅提高2个百分点,但工业燃煤总量增加7.5%,达到404.5万吨;固定源不仅排放一次颗粒物,而且排放二次颗粒物的前驱物如SO2、NOx和VOCs。市区耗煤总量增加而煤质有所下降。2002年对539家单位进行监测,煤质平均含硫量为0.80%,比2001年上升9.6%,有57.6%的用煤单位使用超标煤即市政府规定禁止的高污染燃料。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蓬勃兴起,饮食业家数已达成千上万家。由于治理技术缺乏和自律行为差,造成达标率低(低于85%)并且挥发性有机物(VOCs)还没有好的去除办法,同时由油雾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造成的气味,使得居民投诉连年上升。

三、防治对策

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经济发展靠市场,环境保护靠政府”的说法已被广为接受。环境资源配置的失灵,要求政府加大环境保护行政监督力度,采取有效的行政、经济、法律、教育等手段,发挥其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重要作用。入世后,我们的环境管理方式将会受到冲击,因此,必须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适应新的形势和环境。

1、完善政府机构职能,使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几乎所以政策领域的变革,改变过去各个部门封闭的、分割地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环境政策的做法,把环境保护与其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结合起来,这样做既有利于环境本身,又可以提高其他政策的效能,这就要求杭州市政府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实行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对政府及职能部门和

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环保法规的各项具体行为进行界定。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或贯彻不力导致辖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部门、机关给予相应处分,使领导的“乌纱帽”和其所负责的区域环保是否达标挂上钩。此外,还要给环保部门下放实权,权责明确,才能贯彻有力。

2、搞好监督调查工作,统一布局,分类管理。治理环境污染,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实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2.1 政府环保部门应切实做好环境的监测调查工作。近日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针对日益严重的室内环境污染设立监督检疫站。今后,对于类似的机构要进一步完善,以加强对空气污染原的监控;实施城市空气质量周报或日报预报,使社会有关各方及时了解可能出现的空气污染情况。使一些污染物排放较大的单位和对空气污染物敏感的人群能预做准备。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并可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环境质量信息。同时,政府可以投资兴建以监控、信息、检测等三大系统为核心的环境指挥中心,配备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车,加强环境监理标准化建设。

2.2 立足现有规律、规章和制度,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加强环境执法监督。为使环境保护工作根深蒂固的开展起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环境法律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可制定一系列相应政策法规完善这一体系(注意既要有综合性法规,又要对各方面进行明确规定,而且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修改。)在此基础上实行环境执法监督,以国家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依据,围绕国家环保工作重心,结合石家庄环保工作重点,运用国家法律赋予的权利和杭州市政府授予的行政管理权限,以杭州市环保局为主体,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对一切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动。

参考文献

朱天乐.空气污染控制.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朱颖心.建筑环境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浙江省论文比赛3等奖杭州市区大气污染成因及对策措施研究

篇三: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历来是世界各个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建设重点。然而由于各种方面的原因,环境保护的建设与发展出现了很多不利现象,导致了人类生存、生产的环境质量逐渐走向危机时代,造成了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穷竭,严重地影响了人类正常的生产活动。目前,很多国家虽然快马加鞭,在积极制定各方面的环境政策,以求使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与有效的治理,然而生态环境发展的相对性与不可预见性,造成了各项环境政策在制定时附带了一种滞后性,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阻碍,严重地影响了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正常发展,影响了子孙后代的应有的生存、生产的权利。因而,在现阶段,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积极倡导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了当今人类的一个重要的社会主题。

而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也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为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我国环境保护执法革新的步伐。 在现阶段,全球各国人们都在积极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以求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而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相反地,却在逐步地走向恶性循环,人类生存的活动范围逐步缩小。因此,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中指出:“现在十采取保护使今世和后代得以持续生存的决策的时候了。”“未来的希望取决于现在就开始管理资源环境,以保证持续的人类进步和人类生存的决定性的政治行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社会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开始呈现出穷途末路的局面了,而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需要的却恰恰不是现在所看到的,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健康的持续发展的有利于人类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同时能够是环境保护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内涵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前言中写道:“今天我们最紧迫的任务也许是要说服各国认识回到多边主义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的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这是这个分裂的世界十分需要的”。因此,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满足人类

的基本需求和给人类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同时,当代的人类要处理好代际关系,不要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有规律地利用。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时刻都在发生。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人类处在原始的捕猎阶段,主要靠采集、捕猎自然食物来取得生活资料。这种生活方式造就了人类对环境有了很强的依赖性,而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却很弱,所以当时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不是很大。当时的生态环境问题,基本上都是“因为乱采、乱捕破坏人类聚居的局部地区的生物资源而引起生活资料缺乏甚至饥荒,或者因为用火不慎而烧毁大片森林和草地,迫使人们迁移以谋生存。”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人类的社会生产力较原始社会时期有了明显地提高,因而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使得面积迅速减少,草原退化,水土流失。不过,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没有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当时人们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如庄稼的稻杆、人粪尿等可以施肥,相反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的自净压力。环境污染和破坏最为严重的是产业革命之后到当前这一段时期,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化的新时代,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促使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从各个方面对环境资源进行了采伐和采掘。工业生产的各种化学溶液的相互合成影响了整个生物圈的生存环境,全球范围内出现了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等一系列的问题,社会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鉴于上述环境问题已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害,世界上许多国家或者社会团体逐步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发现了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存在着极大的压力,所以他们积极呼吁人类应该意识到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性,倡导人类生产活动应与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努力建立一个有利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为此,就全球范围而言,联合国于近几十年召开了多次会议,且制订并通过了很多项决议与宣言。如联合国于1972年6月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严肃郑重地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现在已达到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的时候,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为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此外,1982年5月联合国人类环境特别会议通过了《内罗毕宣言》,1987年4月27日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以上的种种会议及宣言都指出了生态环境正遭受到日益严重的

破坏,严肃地阐明了当今急剧改变着地球和威胁着人类环境的严重问题。同时,大量有关生态环境的诉讼案件都无可争辩地说明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受到污染和破坏,资源迅速减少,不断恶化。

各种对环境保护会议与倡议的社会活动都说明了在当前阶段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在另一层面说明了各个国家对生态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有了一个更为明确的态度。目前,各个国家正在积极寻找一条能够促进本国经济建设,适应生态环境发展的环境法制道路,努力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某一些国家,其环保活动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全体国民自觉履行的一项义务了。

换句话说,为发实现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学会控制自己,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建立正确的资源、环境价值观念,改变过去掠夺式的、挥霍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爱惜和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及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社会。同时,人类需要随时调整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充分认识人既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心,又是地球生物组成的一员,人类所需要的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相协调、共处,使得人类的进步和环境保护共同得到发展。因此,各个国家在制定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各个国家环境法律工作者在制定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时,必须密切注意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相互关系,力求使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法律条文中得到良好的体现,同时兼顾社会经济效益和人类生存发展。环境保护,在另一个角度上也是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一种保护,而且人类生存的环境时刻都同人类的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着,两者互为前提,缺一不可,“保护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是保证现代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一种基本需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抑制经济增长,相反地会促进和鼓励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还重视增长数量,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养活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因而,制定环境方面的法律,首当其冲地必须将环境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视其所调整的对象的特殊性而制定相应的政策。正如苏力先生所言,“在中国从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建立全国性统一市场的过程中,必定要求和引起法律和习惯的变化,最终要求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治。”很显然,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其次,在环境保护的落实方面,环境管理机构必须依照国家环境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各种法律制度,针对环境案件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方法,以使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运行下去。可持续发展重在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包括控制环

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各个国家在进行环境保护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不能片面地强调保护和改善环境,也不能不顾生态环境的随能力而盲目地追求人类社会发展。尤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讲,只能在适度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关注社会发展状况,结合当地现实情况,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保障人类的生存、生产环境不因环境保护而受到限制,以引导人类与环境保护朝着良性循环道路发展。

第三,人类对于环境保护的传统观念还有待改变,应该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有学者认为,“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是整个社会系统鼓励追求短期经济而不是长期保护目标。”这种观念可以称之为“机械环境观”,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是一项短暂的间歇性工程,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建设工程,稍有不当,就会给子孙后代的生存带来不利后果。人类在改造自身的生存环境时必须先改变这种不合理的观点,应该站在长远发展的立场上改造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的环境保护。

总而言之,人类赖以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在现阶段虽然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而且也有部分问题时目前难以克服和解决的,但是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类势必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密切关注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度内合理运行。


推荐访问:环境保护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