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对社区的文化辐射

时间:2022-05-20 19:40:03 企业文化 浏览次数:

    摘要:高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知识、服务社会。因此,高校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场所,也应成为向周围社区传播文化的载体。高校正是通过其文明辐射、“人才培养”辐射、科研辐射、“实践活动”辐射社区,达到高校与社区的和谐共处,互利双赢。
 
    关键词:和谐;高校;社区;文化辐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社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环节,是社区居民对社会和谐的第一感受源,直接体现着和谐社会的群众性。从根本意义上讲,和谐社区是指居民与居民、居民与单位、单位与外界的全面和谐。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能改变人”。一个社区有一个舒心的内外环境,可以激发社区奋发向上的热情,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增添无穷的信心和情趣,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美。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织机构,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从高等教育产生开始,高校自身及其职能都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与社会的发展变革以及社会的需要紧密相连的。“传统大学的一些重要特征就是学校脱离社会,扮演一个置身于社会之外的批评者角色,而不是充当一个社会的积极参与者角色。”现代大学已经成为社会的知识工厂和思想库,成为科技进步的“孵化器”和社会进步的“加速器”,由社会边缘“象牙之塔”,成为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明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后,现代大学理念才有新的进展,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迅速发展起来。
 
    大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场所,也是向周围社区传播文化的载体。大学作为社会的缩影,是一个容纳多种文化因子的动态系统。在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化体中,正是凭借兼容并包的精神气质,不同学科专业才得以相依并存,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才能够和谐共处,不同学术观点的专家学者才可以融合汇聚,充分体现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特征,使校园文化充满“包容、大气”的特质。高校师生是一个与社会文化相比较为特殊的群体,具有知识水准高、思想敏锐,能够在扬弃中将传统、现存以及外来文化融合在一起,实行文化的再造或变更。因此,高等学校是现代文化与现代文明薪火相传、孕育繁荣的场所,同时又是培育人才和科技创新的场所,其对各方面文化信息吸收之强、传播之广,在社会任何亚文化中绝无仅有。大学不仅能以其精神产品,而且能以其所造就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向社会辐射先进文化,以此来辐射和作用于社会文化的趋进。总之,一所大学,小而言之是一个城市、一个社区的文化森林,它通过对社区的辐射,可以为整个社区提供丰厚的精神营养,为增进社区和谐提供丰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辐射,从来就不是单向的、一向情愿式的搞灌输式的传播。一方面,辐射的对象要有能力,有东西向对方辐射;另一方面,被辐射的对象也要愿意接受辐射。假如对方不接受,或文化产品引不起周边地区的兴趣,则其辐射就绝对没有效果。当对方不接受或不适合接受你的福射时,所谓辐射根本不存在。辐射永远是一种双向互动。学校应该成为社区的学校,社区也应该是学校的社区,只有建立好相互的关系才能使双方得到共同的发展。我们强调高校辐射作用,其实是为周边地区提供张扬的平台和进一步打造的服务。高校要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就要努力构建面向社区、具有高校特点、开放互动的服务体系。高校工作要为社会认可,就要探索从组织行为向社会行为转变,努力建立社会、企业、高校多方共赢的工作格局,这也是增强高校凝聚社会的1条十分重要的原则。为此,必须树立服务社会的理念,坚持为社会、经济、文化服务。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深入研究美国“硅谷现象”和英国“剑桥奇迹”。没有硅谷就没有斯坦福大学的一流水平;同样,没有斯坦福大学,就没有今天的硅谷。剑桥大学之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遥遥领先于牛津大学,就是由于剑桥贴近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强调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剑桥科技园有1400多个高新技术企业,为剑桥大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因此,现代大学必须树立引领社会的理念,坚持着眼未来,引领社会,努力实现服务社会与引领社会的和谐统一。
 
    美国休斯敦大学分校校长T·斯托弗认为:“推动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应与学校所具有的传统的教学科研和服务3方面的任务具有同等重要性。”大学要认识到:“只有与社区相结合,致力于社区的重要发展,才能获得社区对它的真正尊重”。高校有利的文化资源优势成为高校辐射社区和凝聚社区的前提。高校应该积极参与周边社区建设,利用高校的文化优势,进行多维、多元、多层的文化辐射,参与和推动社区文化的建设。
 
    第一,高校文明辐射。“高校在某个地区的存在,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大学不仅是社区的高等教育中心,而且是其科技中心、图书中心、信息中心。它们代表着社区的文化发展水平。这些高等学府往往是本社区群众心目中的“圣殿”,是他们骄傲和自豪之所在。大学存在的本身便像一座无形的灯塔,对优化社区的人文环境、形成良好的社区风尚,产生润物无声的作用。
 
    第二,高校“人才培养”辐射。高校通过所培养的大学生文化主体,服务、影响、构建地方文化。健康、高尚、丰富的有着地方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所产生的教育引导、凝聚激励、规范约束的文化功能给学生以极大的影响,有助于学生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服务社区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奉献精神。大学生作为积极能动的文化主体,走向社会工作后,他们不仅具有所学的专业文化知识技能,而且有着对社区文化的理性认识和深厚的情感,能成为社区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为创造、繁荣、丰富社区文化服务。普通高等学校多年来一直承担着成人教育的任务,社区职业岗位培训是其重要的服务内容,这使大学从另一角度与社会形成更多的直接接触。大学对学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的同时,也向其进行职业道德、文明风尚的教育和陶冶,在另一层面上强化了高校“人才培养”辐射。
 
    第三,高校科研辐射。高校师生用自己已取得的文化科研成果,丰富周边社区文化的知识层面、精神层面,提高社区文化。高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占“天时、地利、人和”,对社区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发表文章、撰写著作、报告讲学、科技咨询将自己的文化研究成果推向社会,提高人们对文化的认识,振奋人们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激励人们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去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家园。
 
    第四,高校“实践活动”辐射。大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必须更多更经常地深入社区进行锻炼。在此过程中,他们一方面提高了实践能力、汲取了社区文化的有益营养;另一方面,他们也将校园文化的精华带到了社区,使双方的精神文明在这一双向互动中均得到升华。高校通过多种文化实践活动,加强同周边社区双向文化交流和沟通,用文明、科学的校园文化积极作用于社区文化。文化的交流、传播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来实现的,高校学生团体通过区校共建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一方面使师生了解社区改革开放的进程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方针和路线;另一方面将高校的优秀校园文化和更高的精神文明推广到社会、传播到社区,注入新的文化营养,以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高校文化辐射的有效途径有以下方面:
 
    第一,确立参与文化建设的“人本”思想。不应将眼光仅仅局限于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需要和大学生的简单活动过程,更重要的是把着眼点放在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注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凝聚力上。这就要求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把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方面需求作为开展各项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其次,要把“人的塑造”这一目标贯穿于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着重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再次,大力推动社区的各项制度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培育平等、参与、友爱、协作的社区文化价值理念。
 
    第二,规范参与文化建设的有效机制,拓宽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高校学生团体要很好地落实各种机制建设的要求,如招募机制、培训机制、考核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的建设,为拓宽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提供保障。在机制建设上,首先要体现出它的制度化,要结合各高校的特点,和所处社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严格的建章立制。其次要体现它的规范化、不会因人因事发生变化而影响了学生团体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再次要体现它的可操作化。机制的建设是为了保证工作能持久有效地开展,如果各项机制对工作开展起的是副作用,限制和阻碍了各项工作,那就要改革这种机制。
 
    第三,合理选择参与文化建设的活动载体,优化社区资源配置。优化配置社区资源,建立共建、共享、共用的社会公共资源管理体制,是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高校学生团体要围绕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高校的设施、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选择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促进社区文化的建设,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如建立和完善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把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建成有固定的场地、固定的人员,有基本工作设施和健全网络的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社区内纪念馆、文化场所等资源,建立社区青少年思想教育文化活动的阵地;通过建立图书站、“青年之家”等青年文化活动园地,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构建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网络体系,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突出参与文化建设的重点,提升地区文化品位。参与当地文化建设的内容丰富,涉及方方面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高校由于人力和物力的限制,不可能参与所有内容的建设,地方上也不可能提供更多的物质保障。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在开展工作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兼顾其他,用少的投入,达到提升地方文化的目的。首先,必须根据地方的文化定位,抓好传统强项,优先考虑参与重点建设。其次,要组织协调,发挥整体效益,根据科学规划,明确目标,围绕社区建设的中心工作,集中攻关,突破重点项目,逐步形成优势品牌,提升社区的地位。再次,要举办具有较大影响的大型文化活动。突出本社区的特色,求精、持久,且操作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和市场化过渡。
 
    参考文献:
 
    葛守勤等.美国州立大学与地方经济发展[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作者单位:浙江林学院环境科技学院。作者为该单位党委副书记)  

推荐访问:校对 和谐社会 辐射 文化 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