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

时间:2021-07-01 10:01:05 教学资源 浏览次数:

篇一: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是我们党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如何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能力,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理论意义 现实 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开辟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

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但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才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想变成了科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的6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既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

一、发展与稳定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6个方面的要求既阐明了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系,又提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原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促进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社会主义运动在苏东国家遭受的严重挫折,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现代化的社会。党的十二大明确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提出了包括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党的十五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从而使现代化建设格局更加明晰而深入。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拓展为包括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这不是简单的增加,而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拓展深化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格局,进一步充实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为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和处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新的更完整、更科学的坐标系。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也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只有认真研究和掌握执政规律,不断完善执政方略,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有效地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的本质要求。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强调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强调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贯穿于其中的重要思想,

就是要努力实现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在此基础上,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概括形成“和谐社会”的概念,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要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并将其作为党需要加强的五大执政能力之一。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全体人民能够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目的和要求才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方略的新认识,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实现党执政的任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取得的成就世界有目共睹。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遇到新的挑战;由于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

管理面临新问题,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

篇二: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社会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从思想政治、经济建设、人文关系等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同愿望。

关键字: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思想政治 经济建设 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社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在思想政治方面

思想政治工作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想保证、价值观念、舆论环境和文化条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毛主席曾指出:“掌握思想,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历史使命,同样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中心环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提供思想保证、价值观念、舆论环境、文化条件,打牢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增强社会活力,增强全社会创造能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形成团结文明、扶贫济困的良好风气,形成公平正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利益矛盾,重视保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动,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全体人民主人翁意识,团结、凝聚和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1.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核心价值目标的确定,但这种目标能否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同理想信念,并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作用发挥得如何。思想政治工作应围绕这一目标和主

题,宣传和谐理念,普及和谐知识,营造和谐氛围,丰富和谐内涵,推广和谐理念,普及和谐精神,创建和谐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的和谐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和谐精神力量,满足人们和谐社会的精神需求,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舆论环境、思想保证、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在指导思想上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在价值取向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以人为本理念,促进和谐氛围形成;在工作着力点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提高士气、振奋精神,保护公平,弘扬正义,鼓励创新,激发活力,深化教育,建设诚信,提倡关爱,和谐相处。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的社会;以提高群众素质为核心,着力构建诚信友爱的社会;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以办实事好事暖人心、得人心、稳人心的事为核心,着力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以平安、安定,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科学管理为核心,构建安宁有序的社会。

2. 必须以科学态度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规律,内涵要求、方针、举措。以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理论武装人民群众,用真理、真知教育人民群众。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立足于人民群众创建新生活的伟大实践,倾听人民群众呼声,努力运用各种形式,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多办好事实事,把思想育人、制度育人、管理育人同服务育人结合起来。使人们在享受思想政治工作实惠中感受党和政府温暖,感受构建和谐社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进而自觉团结在党的周围,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在经济建设方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是辩证的统一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有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也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作保证。

1.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环境的恶化已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原因是人们在追逐当前利益的过程中往往忽视长远利益而有意无意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增长,一些地区的环境受到缓慢、持续的破坏:湖泊、江河、湿地面积在缩小,沙漠化、荒漠化在加剧,生物物种不断减少等。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水质污染、大气污染、自然灾害等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千亿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的现实情况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正确对待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使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如何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促进生产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关于这一点已经得到理论的论证和实践的验证。

2.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的缺陷也日益暴露出来。市场经济在实现经济高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着其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足,即通常所说的“市场失灵”,比如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但是自由竞争必然引起垄断,垄断的存在不仅妨碍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还会造成社会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平,从而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我认为现阶段我国首先应该进一步健全和构建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改革开放二十年多来,我国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较普遍的都有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和分配机制的不完善,从而使社会结构日益丰富复杂,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数量增多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因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应该是法制健全的体制。我国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必须有针对性地构建社会经济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

其一,要尽快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的基础上,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的经济利益关系,。特别是贫富差距的加速扩大,致使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经济利益摩擦和冲突增多,有的还比较激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合理协调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其二,要尽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兼顾社会上由于各种各样原因造成的弱势群体和阶层,努力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社会保障,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 妥善协调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关系。

构建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的和谐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举世瞩目的,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又是极不平衡的,这就导致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从城乡之间的差距来看,2003年,城乡收入差距为3.23比1,据世界银行的估计,目前中国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至少是4比1,即城市居民人均消费额是农村居民的4倍,为全世界所仅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合理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一方面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尽快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又要在坚持东部快速发展、中部崛起的同时,有效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大东北利用新型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来逐步扭转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要靠发展,关键是发展经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建不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方面

想要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当然离不开其的基本理念。建设和谐社会理论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和“尊重多样性”。“以人为本” 就是要把人放在社会的主体地位,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核心理念。这里的“人”是人民群众,“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里所强调的是从政策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多的是国家机关在制定政策方针时所要考虑的方面,要想从人与人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更多的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构建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目的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人的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人为本”在现实上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没有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任何社会的目标都是难以实现的,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就无从谈起。社会是人与人的各种关系的总和,人的行为作用于社会,是改造社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反之亦然,社会的发展又促进了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保障。因此,社会发展也就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和根本动力。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某种政治制度的实现或经济指标的增长,而是在这些基础之上的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形态,其最终的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而当谈及人的全面发展时,也就是指向了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列宁说的好,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所以只有全面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能大有作为。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增强创新活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创新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地动力。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有着一定的文化基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因此在发扬光大中国文化中所蕴涵的人文、科学、创新等精神的基础上,更多的是需要让他它服务社会,引导社会文化潮流,抵制和消除腐朽、没落文化,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

2.尊重多样性的价值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尊重多样性也是一个基本的理念。社会是由不同的个体生命组成,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人的价值独特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命世界,其情感、意志、信仰、兴趣都不一样,也就是这些不同的人才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同时,由于不同的职业、教育背景等,整个社会又呈现出不同的阶层来,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特点和利益诉求,所以“以人为本”,落到实处也就是尊重不同的个体和不同的阶层。“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理念,“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不同的生物在一起才能生长,而

单一的物种则无法生存,众多不同的物种一起生长发展,这才是“和”。和谐是多样性的和平、融洽、平衡和共同发展,而不是整齐划一,质地单一,和谐社会的构%b

推荐访问:和谐社会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