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药小圣果扶贫大产业——贵州六盘水天富刺梨园区定制药园扶贫的“贾西模式”

时间:2022-06-29 18:15:03 心得体会 浏览次数:

摘要:2014年以来,盘州市贾西村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理念,依托丰富的野生刺梨等药用植物资源,探索开展“三变”改革,建立了产销联动、机制推动、党群互动、能人带动的“定制药园”产业扶贫新模式。

贾西村国土面积9.86平方公里,总人口720户2040人。2014年以前,贾西村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25度以上坡耕地占51%以上,石漠化面积占20%以上,生产条件恶劣,加上交通、信息闭塞,村民祖祖辈辈只能以苞谷、洋芋等传统种植业为生。2013年底,贾西村村民年人均收入2640元,贫困发生率33.8%。在当地,“贾西”成了贫困的代名词。如今走进贾西村,原本光秃秃的石山坡,变成了一眼望不到边、绿意盎然的万亩刺梨园;昔日令人闻而生畏的“穷山恶水”,变成了“青山绿水”“金山银山”。三年来,全村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93人,2016年底贫困发生率降至9.65%,翻开了一幅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三变”为动力、以群众为主体的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画卷。预计2017年,全村人均增收349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9000元以上,比上一年增长62%。

主要做法

(一)特色药园,产销联动。贾西村因地制宜,坚持以刺梨为主导产业,采取长短结合、种养结合、农旅结合、产销结合多元发展模式,做到以销定产、产销互动,走出了一条订单药业、“定制药园”之路。

——“以药生财”立产业。贾西村土地多分布在深山区和石山区,土层浅薄,陡坡地多,水土流失严重。但这原本瘠薄的土地,却是一种食药小圣果刺梨生长的“沃土”。

贾西村不仅野生刺梨多,当地村民也有零星种植刺梨的习惯。2014年,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特色农业“3155”工程,明确到2018年发展刺梨50万亩,还出台了3年内给予200元/亩的奖励扶持政策。看准了这个政策机遇,贾西村因势利导,确定将发展刺梨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打产业,当年就免费发苗,组织群众种植了8200亩刺梨。

考虑到刺梨3年左右才能挂果见效,为了确保短期内老百姓能够有收益,同时又充分利用林下空间,从2014年开始,贾西村采取长短结合、种养结合的模式,打出一套“组合拳”,在刺梨林下套种地参、鱼腥草等道地药材。园区漫山遍野的花花草草也是“宝贝”,2017年,利用刺梨花、中药花等蜜源养殖蜜蜂。目前,仅贾西村,刺梨产业园规模就达1.35万亩,林下套种的地参、鱼腥草、凤仙透骨草等道地药材达4600亩,养蜂500箱,构建了“林上有蜂、林中有果、林下有药”的立体药园格局。

——“以企带农”强产业。贾西村发展刺梨的第一步,就是先组建了天富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负责种苗提供、技术培训、生产组织,园区每天务工的农民达400多人,最多时达到800人。

随着产业园区规模的扩大、用工费用的支出、刺梨开始挂果,合作社出现了后续资金紧张的境况,面临刺梨产品销到哪里、怎么销的实际问题。2016年,在盘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经盘关镇牵线搭桥,贾西村把盘州市最大的平台公司、资产达400亿的宏财公司引进来,成立了聚农投资有限公司,负责资金支持、基地扩大、保底收购、产品销售、市场开拓。在平台公司的推动下,合作社的规模由小变大,由核心区的1.35万亩扩大到3.12万亩,带动农户由原来贾西村584户1691人,扩大到周边的3498户9446人。

——“以销定产”兴产业。“食药小圣果”如何进入市场?如何卖得更好?如何变成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金果果”?这一直是村支部、合作社和农民担心的问题。2016年9月,合作社绞尽脑汁,到处求人找销路,好不容易才把200吨初果卖出去。聚农公司入股进来后,新建了年加工xx万吨刺梨鲜果的加工厂,解决了天富刺梨园鲜果的销路问题。今年挂果的500吨刺梨,已全部由平台公司按2元/斤的价格收购,实现产值200万元。

今年9月1日,全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启动仪式在盘州市召开,来自云南、广东、重庆等地的中药材客商,现场参观贾西村药材种植基地后,按照10元/斤的价格与聚农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地参产销合作协议,计划收购地参200吨,可实现产值400万元。会后,又陆续有各地客商通过多种渠道订购贾西村种植的药材。原本11月中旬才进入采收期的地参,目前已签下订单2000多吨;600亩凤仙透骨草在种下之前,早已由平台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

“三变”改革,机制推动。天富刺梨园区风生水起,得益于合作社在成立之初,就跟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之路。

——土地经营权入股增收。在村支部的思想发动下,合作社组织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到刺梨药园。没有效益的前3年,农户享有耕地每年400元/亩、荒山每年100元/亩的保底分红;产生效益后,农户不仅有保底分红,还有收益分红,其中平台公司占股43.35%、合作社占股41.65%、土地入股农户占股10%、村集体占股5%。目前,贾西村土地入股面积达1.35万亩,入股农户584户1691人(贫困户120户187人),实现了产业对贫困户的全覆盖。

——财政扶贫资金入股增收。2015年,贾西村抓住“三变”改革中整合涉农资金的机遇,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折股量化给贫困户,实现资金入股分红。目前已将32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折股量化给120户贫困户,实现资金分红7.2万元,户均增收600元。

——“特惠贷”资金入股增收。贾西村充分发挥金融支持药园发展和农户脱贫的作用,用好用活“特惠贷”政策,将符合政策条件的29户贫困户的特惠贷资金145万元,整体打包入股合作社,每年每户获得6%的入股分红。目前已实现分红8.7万元,户均增收3000元。

——药园务工增收。按照“把基地打造成就业基地,让就业成为脱贫引擎”的思路,园区把做大产业与扩大就业有效衔接,平均每天创造就业岗位近400个,月发放工资60万元,务工农民平均月收入1500元以上。为了激励农民多劳动、多务工,靠勤劳双手脱贫,合作社实行务工“奖勤罚懒”,对出满勤的,分红全部兑现;对没有理由不出勤的,二次分红相应扣减。

(二)组织引领,党群互动。贾西村“定制药园”的发展之路,离不开党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

——企业起步遇挫时,党委挺在最前面。2013年9月,合作社负责人、产业带头人聂德友,花80万元购买刺梨苗免费发放村民发展刺梨产业,好说歹说才动员大家种了下去。可2014年一开春,刺梨苗就被村民拔的拔、犁的犁,80万元就此打了水漂,老聂气得在屋里整整躺了3天3夜。针对这个情况,盘关镇党委立即召开专题协调会,组织干部职工50余人,分6个工作组进驻贾西村,组织村支两委召开群众会、院坝会、村民小组会100多场,讲政策、算细账,打消了农户的思想顾虑,最终1.35万亩的刺梨核心基地得以顺利实施。

——园区扩大受限时,支部建在产业链。药园建设越铺越开,规模越来越大,单凭贾西村一村之域,已经不能满足药园规模化发展的需要。这个时候,在盘关镇党委领导下,海坝、茅坪、长地、打牛山等7个村支部书记聚拢贾西,共商几个村如何打破地域界限,实现抱团发展,决定成立“1+7”天富刺梨园联村党委,加强园区建设统筹协调,做到区域联动、产业联片、基础联建、环境联治、干群连心。在修建园区产业路和通组路时,因占用土地遭到8个村部分村民的强烈反对,联村党委立即召开组织协调会,按照属地原则分头做群众工作,在联村党委的努力下,48公里的产业路和通组路得以顺利实施。目前,8个村集体经济积累达253.16万元。

——群众入股疑惑时,党员冲在第一线。“三变”改革是个新生事物,要把农民的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来,群众一开始很不理解。有的担心不种苞谷改种刺梨,吃饭没有着落;有的担心万一老板跑了,钱拿不回来、地也荒了;有的担心产业失败了,土地无法恢复;还有的担心地被用了,要修坟没地方。联村党委179名党员站出来了,不仅将自家土地带头入股、做给群众看,还实行“1+10”党建帮扶机制,1名党员联系服务10户贫困户、带着群众干。在党员的示范带动下,原来持强烈反对意见的村民聂由康、任广卫主动找到合作社,要求将自家的土地入股,两人现已成为园区管理的骨干。

(三)报效家乡,能人带动。在贾西村“定制药园”助力扶贫的路上,有一个人功不可没——贾西村村民、天富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聂德友,村民们都亲切地喊他“聂德狠”。

——离家乡,赚人生“第一桶金”。出生于贫困家庭的聂德友,小学五年级便辍学在外打起零工,17岁被招入盘江矿务局老屋基矿当工人。38岁那年,头脑灵活、吃苦能干的聂德友瞅准机遇下海,东拼西凑借了38万,到黔西南普安开了煤矿,很快成为资产上亿的煤老板。聂德友赚了钱,又想挣更多的钱。经朋友引荐,他到菲律宾开办煤矿,结果xx亿元打了水漂。

——回家乡,建刺梨“第一药园”。2014年,聂德友带着多年在外打拼的操劳与辛酸,饱含对家乡的思念,他决定回乡,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父老一道创业奔富。回乡后,他发现了一个“绿色”商机:刺梨在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很畅销,而贾西村满山遍野都是野生刺梨。于是,他便默默打起了刺梨的主意,启动刺梨基地建设。没想到经过几年的发展,建成了全市最大的刺梨药园。

——兴家乡,圆老父“第一心愿”。聂德友的父亲是原贾西村生产队长,过去一直带着群众一年忙到头,连温饱都解决不了,贾西村贫困依然。父亲为村里人忙前忙后的形象一直浮现在他的脑海。他抓住“三变”改革契机,累计拿出8100万元资金,一心一意打造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药园;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药园打工拿“工资”的同时,他私人出资搞村庄环境治理,安排了近20名老弱病残村民打扫卫生保洁。仅此一项,2015、2016年两年他就拿出了六七十万元钱;他还承诺每年从合作社的盈利中拿出5%作为村集体积累,解决村支两委的正常运转和贫困户救济等问题。如今,贾西村及周边的老百姓收入有保障、脱贫有奔头,脱贫不再是空话,小康不再是梦想!

经验启示

感受一:脱贫路上党旗红,组织保障情谊浓。贾西村“定制药园”把小刺梨做成大产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群众有地域的限制、有观念的阻碍、有思想的分歧,但不管困难和阻力多大,各级党组织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形成了党建引领抓脱贫、党员干部促攻坚的良好格局。

感受二:一业引来百业兴,药材产业扶到根。贾西村“定制药园”坚持市场导向,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发展刺梨产业,配套发展林下、林中、林上产业,走订单销售、产销互动模式,最大限度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和最大化,走出了一条中药材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感受三:黔地药材吐芬芳,“三变”改革增收忙。贾西村依托道地药材资源,以“三变”改革为动力,着眼于解决农村资源分散、资金分散、农民分散等问题,以股权为纽带,建立平台公司、村集体、合作社、群众利益共同体,既加快了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促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帮助农民实现了土地增收、务工增收、分红增收,加快了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步伐。

感受四:脱贫干群一条心,瘦土也能出黄金。贾西村通过把“定制药园”打造成当地就业创业基地,广泛吸纳返乡民工创业,带动当地村民就业,让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激发干部的干事创业的热情和贫困群众燃起摆脱贫困的希望之火,实现干部与群众同步、扶贫与扶智同步、脑袋与口袋同步,共同谱写了脱贫攻坚新篇章。

推荐访问:扶贫 刺梨 贵州 园区 制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