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论文

时间:2021-07-01 10:18:41 教学资源 浏览次数:

篇一:创新议论文 (精选)

创新,成功的基石

宾夕法尼亚大学曾有过一句校训:“毫无特征的努力,便只是一事无成,而创新,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由此可见,拥有创新精神是多么重要。

拥有创新精神,我们能如雄鹰一样,搏击万里长空;拥有创新精神,我们能如昙花一现,留下美丽瞬间;拥有创新精神,我们能如梅花一样,经受住霜雪的考验;所以说让创新为我们扬帆起航,驶向成功的身旁。

学会创新,为生命留下不朽的乐章。贝多芬晚年,从一个高高在上的音乐家沦为成一个聋子,可是他并没有放弃创作音乐,他用一根线,将他和钢琴连在一起,他以一种创新的精神,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惊世的杰作,不朽的乐章。所以说,创新不仅是精神上的升华,更是成功的基石。

学会创新,谱写世间最美好的佳话,因为拥有了创新的精神,陶行知才能吟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名言警句;因为拥有了创新的精神,莎士比亚才能说出:“推陈出新是我的无上诀窍”的至理名言。因为拥有了创新精神,江泽民才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方针。由此可见,创新精神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谱写世间佳话的重要一步。

然而,缺少创新精神,只是一味的跟从前人的步伐,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日本东芝电气公司因为一度追求黑色单调风扇而濒临倒闭,邻人看商人在印度用大蒜换来金子,便盲目跟风却换来并不值钱的一袋大蒜。可见,创新精神在生活中是多么重要。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东芝电气公司懂得创新,去尝试换种颜色电扇,而不是循规蹈矩,是否也会成为世界500强呢?如果邻人懂得创新,而不是盲目的跟风是否也能从别的渠道得到更多的财富呢?我想会的。因为创新而领先一步的人,总是能得到丰富的回报,而步入后尘的人常常一无所有。

的确,创新是一首高昂的歌曲,只要它还唱着,屡次遭受击打的心便不会磨灭;创新是一把利剑,只要它还鸣于鞘中,你便不用担心前面的风雨兼程,因为有了创新,生命才有了新的颜色。创新,成功必备的基石。

谈创新

列夫?托尔斯泰 曾经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高尔基也说: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我们曾经的的国家主席江泽民爷爷也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有一个实施和完善的过程。如英国斯蒂芬逊刚发明火车时,火车跑得还不如马车快,经过后来不断的改进才成为被大众接受的交通工具。中国的改革也是一种创新,因而

不能苛求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应群策群力使之更完善。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创新,是荣责任、勇气、方法、态度、精神于一炉的实践,是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制胜法宝。

所谓创新,概括地说,就是继承前人,又不因循守旧;借鉴别人,又有所独创;努力做到观察形势有新视角,推进工作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有新办法,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离开实践,创新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经验告诉我们,创新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敢于摒弃不合时宜的认识、观念、做法,形成切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我们的烟草事业。中国有句格言:常有所疑——创新的发端,勇于破疑——创新的能源。鲁迅先生曾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令人佩服。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除了英勇无畏,首先是一个长于质疑的发现者。大量事实表明:从常见的、普遍的、重复出现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这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其中勇于质疑、善于发现,则是不断创新、有所创造的源泉。创新也是学习的恩泽,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或个人,要进步,要发展,都要有一股推动其不断向上的动力,使人们能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由此推动人们自强不息,努力奋斗。这个动力的形成,正是基于勤奋学习和知识累积。

创新,需要诚实和谦逊的态度。有人说,谦逊是一种坦然面对成就和荣誉的精神境界,是一种求真务实、甘当学生的思想品格。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更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自觉地把创新作为一种不懈的追求,始终保持一股闯劲、冲劲、韧劲,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宽广胸怀与气度,开拓创新。

有人说成功的公式是:“天资+勤奋+机遇=成功。”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根据这个公式可得出一下三个公式:成功-勤奋-机遇=天资,成功-天资-机遇=勤奋,成功-

勤奋-天资=机遇,但,这些公式存在吗?很显然,她不存在。所以,我认为成功的公式应该是:创造=成功。

人们总是说神童“神”,其实这种神就是创造力,什么是创造呢?创造就是想象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那么成功是什么呢?成功根据字典上的意思就是:获得预期的结果和失败相对。人么一般想象的成功是表面上的成功,是在物质需要上得到了充分的满足,而另一种是精神上的成功。正所谓人穷志不穷。只有精神上的成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而成功的必备条件则是创造和创新的能力。

生命因创新而轻舞飞扬

当今社会,缺乏创新者总是会被时代遗忘,善于创新的人总是被尊以高位。年轻的牙膏厂经理只将牙膏口扩大一毫米,便让销售业绩大大增加这样的人谁会不赞叹羡慕呢?但是,赞叹中的人,只要将传统思维抛到一边,或许,就可以让生命轻舞飞扬。

创新始于观察。在早期,笔与墨水是分开的。人们写字时,便把笔伸到墨水中,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但谁也没有在意。后来,一个机灵鬼发现了这种问题,便将二者融合为一体,这样,自来水笔就诞生了。为何以前人们都没有发现呢?是因为他们缺乏对生命的关注与审视,也就缺少了细心观察的眼睛。观察是创新时必不可少的品质,而拥有这一品质的人就拥有比其他人更多的创新机会。如果对身边的事物视而不见,就是缺乏创新力的表现,他们便会与创新之神失之交臂,他们也就丧失了铸就绚烂人生的机会。

创新需要积极的心态。众所周知,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画家。然而面对成功,他并不满足,而是不断改进作品风格。相传齐白石曾五易画风。正是因为这种积极的心态,不屑于作画,所以晚年的绘画就更加行云流水,而被世人所尊重。但如果他成功后自满于曾经的

辉煌,只在原来的风格中打转,很难想象齐白石日后的成就。如果你消极对待生活还奢求创新,对不起,创新的位置只能留给别人。它只属于具有积极心态的人。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用创新的力量填充生命的蓝图。

创新也需要继承。有人就问了,继承前人的经验不就没有自己的创新了吗?不,陈东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虽然有着武汉大学的文凭和创业经历,但1996年当他站在保险业的大门口时,还只是一个“学生”。但是,他走访了21个世界顶级保险集团,所有见闻都被他带了回来。率先继承让他站在了保险业的制高点上,而他率先创新的经营模式也使之闻名于中国。当今世界的很多人违背规律,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并标榜为创新,结果磕得头破血流。继承说白了就是借鉴,就是用一种独特的方法为自己的创新铺平道路。借鉴是量,创新是质,一定量的积累,最终量变必将引起质变。继承不过是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创新。创新并不是所谓的闭门造车,不是靠自己的主观臆断去随意瞎编乱造,而是要注意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在别人的正确引导下创新才显得更有意义。

永葆一颗向往创新的心,细心观察,保持心态,善于继承,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神话。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因创新而轻舞飞扬。

当你发现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何方让思维转个弯,也许你会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何方让思维转个弯

篇二:大学生创新论文

关于大学生创新论文

【摘要】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显得极其重要。创新惯穿于人类发展的任何时期、任何角落,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发展的枢纽、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加速了社会的进步,丰富了社会的财富。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创新就要被陶汰,就要被消灭。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新时代中,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如果没有创新精神,是难以适映现代社会的。所以说,勇于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高校往往只重视大学生的知识和学习,对学生的辅助、引导和支持呈现不同程度的不足。近年来我过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积极探索创新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字】

创新 现状 关注 培养 提高

说到大学生创新就要先讲创新精神。懂得了创新精神我们才会更加重视其重要性。创新精神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前提。创新精神指的是创新主体在对创新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创新态度和追求。它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创新精神是个体产生创新思维的首要前提。创新精神来自后天的培养与锻炼,也受多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例如:好奇心、求知欲、怀疑精神、兴趣、爱好、意志、激情、思维独立性等。创新,总而言之,是对前人工作的一种“否定”和超

越,创新思维过程实际上是对已有信息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因此,知识和经验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同时也决定创新思维的水平和质量,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观察问题越敏锐,越容易开辟创新思维活动

的新领域;知识经验的层次越高,创新思维的水平和层次也越高。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发明素养,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学习任务,从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活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然而根据许多调查和观察结果表明。反应出当今大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几乎所有的人都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可是当他们面对不完善的外界条件时,往往不能坚持自己的创新理念而放弃。这是造成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虽然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需要具备良好的外界条件的,但大学生自身必须善于利用这些外部条件,积极主动的锻炼及增强自己的创新素质。

大学生创新现状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有着广泛的接受信息的渠道,对各种知识信息和社会思潮反应敏锐,具有比较独立的主体分析判断能力。相比较来说,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无论从内容和方法,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因为这是目前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

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另外,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前进过程中,也出现了腐败、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等一些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是个别的,但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却不容忽视。

在大学校园中,可以看到大学生的许多缩影。面对各项校园活动的麻木。不是不喜欢,只是不愿做些在他们眼里无聊的事情,他们把自己放逐到宿舍中,用电脑的各种新鲜事物好奇而沉迷其中。每当遇到不懂是事情时他们会想到的是百度搜搜,然而这种情况把自己的思考能力都抹杀了,如何创新呢?他们不愿利用校园的各方面设施,渠道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表演,面对观众演讲,组织能力等。这些都是大学生懒惰,自闭的表现。有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什么都没有学到,就是虚度了美好的光阴。如果对于学习走进校园都是那么不情愿,那如何要创新呢?大学生的这种表现是多么让家人,国家惋惜的。

然而不可否认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低估的。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是很广的。我们大学生要了解自身的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大学生创新的优势在于总体素质较高,理论知识丰富,善于接受新事物,能够抓住变化的趋势。劣势则是经验非常不足,而且创新多凭一时激情,较冲动,不够成熟和系统化,心高气傲,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大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还应该尽早的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这样才能在大学期间尽可能的学习对将来有用的知识,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等。大学时代要会学习,更要学会学以致用才能将所学的各种知识相互连接起来,

迁移到未来实际的工作中去。

大学生必须学会自我管理。许多国外的高等学府在教学管理中融入了学生自我管理。这一机制使得学生的自律能力大大提高,并且能够积极对学习、生活、学生工作甚至学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努力寻求解决办法。这会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要关注和把握好大学生的需求,同学们不需要、不关注的东西,我们没必要强制去做。同学们需要的、关注的东西,比如个人发展的问题,全民素质提高的问题,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把握住了同学的需求,就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

面对大学生的创新,不只是社会,学校的责任。最重要的是自己,大家都知道自己就是最强大的敌人。打败了自己的懒惰,颓废。才可以为创新打开一条通道。在如此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很难在社会中生存的。不断发展自己,反省自己。这才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做的事情。每天多思考一些,多学习一些,那么每天都是在进步的。

篇三:创新论文

创新“驱动”新常态引领

是什么经济新常态创新驱动的概念包括

为什么创新驱动对经济新常态的影响意义

怎么办如何推进创新驱动

晋中怎么做联系经济会议

前言:

“十八大”报告提出来,我们要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体系,最关键、最重要的是新动力,为什么讲是新的动力?我们来看“十八大”最大的转型战略就是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讲的,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把它提高到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

历史经验表明,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所谓革命性突破,指的就是创新。在当前新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大背景下,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一个创新驱动的新时代,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刻不容缓。

当今世界,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发达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准确把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意义,深入分析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基础,探索运用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于实现十八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突出创新驱动。这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提质增效、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动力源泉,必须摆在重要位置加以推进。

创新驱动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总揽国际大势、着眼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比较优势减弱,急需转变发展方式,要实现质量更优、效率更高的发展,只能依靠创新驱动。放眼全球,科技前沿领域不断延伸,产业更新换代日趋加快,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科技创新能力正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想后来居上、弯道超车,关键就看我们能否在创新驱动上有所作为。

一、相关概念

新常态

新常态是“习式热词”之一。新常态:“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习近平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当时,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新常态主要特点:

1、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中国GDP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上半年增速分别为7.7%、7.7%、7.4%,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中国告别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

2、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增速放慢但结构在不断优化,这是新常态的典型特征,我们不再追求高增长,而是追求在经济增长速度合理下的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优化了,经济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才能增强,经济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也即我们看重的是“稳中有进”。

第一,表现在服务业所占比重上升。服务业比重过去也在变化,但过去的变化是不显著的,而现在服务业正在变成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我们要看到,服务业的发展对就业非常有利,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4年新增就业人数要由900万人增加到1000万人即是非常好的佐证。

第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尽管我国目前对投资依赖还很高,但比重正在下降。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6%,是10年来第一次跌破20%,目前是17.2%,这是一个趋势,未来投资增速还会下降。与此同时,消费增长却比较稳定,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消费升级(人们对信息产品的消费、旅游的消费将呈上升趋势),消费增速有可能提高,由此将带来一个重要的结构变化,即需求结构优化,消费的贡献率上升,逐步形成消费主导型的经济结构。

第三,产业结构优化。过去30年当中,最开始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发展,后来是重化工业得到大发展,这些高耗能的重化工业产业也是当前雾霾的源头。目前,高端产业正在扩张,如汽车产业、造船业、高铁、大飞机产业。这些产业不是拼资源,而是拼技术、拼创新。第四,将来城乡结构的变化。当前,正在有序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但这只是第一步。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程度偏低,原因:一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二是房价过高;三是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在城乡之间不平衡和不公平。

第五,区域结构的调整。过去是沿海带动中西部地区,但随着沿海地区的转型升级,未来应该是中西部地区带动沿海地区。

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3、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从经济学的意义来讲,是相对要素驱动来讲的,过去讲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这些都是要素驱动。我们过去的辉煌得益于投资驱动,但是投资如果没有结构调整,如果没有经济转型,那么投资可以带来增长,但是不能带来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不能带来效益。所以我们现在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个动力就不一样了。

我们来看要素驱动,过去的人口红利,2.5亿农民工创造了中国经济的辉煌,使我们的产品走向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但是我们的代价非常沉重,2.5亿农民工有5000万留守儿童,4000万留守老人,6000万留守妇女。土地红利,十年前只有1000多亿,我们去年土地出让金已经达到3万多亿,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86%,地价推高房价,影响居民的幸福感。然后我们看投资驱动,刚才讲到了经济学上的“三架马车”,2009年我们保增长提了非常好的成绩单,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贡献率达到了50%,平常只有30%,投资GDP的贡献2009年是92%,消费是52%,出口是-44%,所以投资力挽狂澜,但是这种投资驱动,单纯的投资驱动,如果没有结构的调整,没有产业的升级,那么就带来负的作用。所以当前在稳增长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希望靠投资驱动,希望有新四万亿。我们某一个市长在发改委门口,拿到一个投资项目的批文,在亲吻它,我们开玩笑说是“吻增长”。

目前24个产业中,有21个过剩,如果没有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那么会加剧产生的过剩。还有一个,如果我们还靠人口,廉价劳动力的人口红利是难以为继的,靠土地红利也是难以为继的,所以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是创新驱动。

我们看看金融危机对股市的影响,危机以来中国的股市下降了65%,美国只下降了8%,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差异?就在于企业的盈利水平,所以创新非常非常重要。

4、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5、中国政治呈现出新常态;

6、中国社会建设呈现出新常态。

他指出“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包括:

——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通过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关键因素。新常态时期是我国经济迈向高效率、低成本的新一轮稳态过程。与旧常态相比,新常态时期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已经从“高速增长”变为“创新驱动”和“结构调整”。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2015年3月13日)中提到: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坚持需求导向。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着力破除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创业者创新的障碍,着力解决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制约,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坚持人才为先。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强化激励机制,给予科技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坚持遵循规律。根据科学技术活动特点,把握好科学研究的探索发现规律,为科学家潜心研究、发明创造、技术突破创造良好条件和宽松环境;把握好技术创新的市场规律,让市场成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主要手段,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让知识产权制度成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大力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

——坚持全面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科技、管理、、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协同创新,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得到充分保护,创新价值得到更大体现,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创新人才合理分享创新收益,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落地,进而打造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业的新引擎,构筑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推荐访问:创新 论文